苏军270命令有多残酷?引起了什么样的后果?

残酷程度远超战争的苏军270命令,究竟有何神秘令德军胆寒?

苏德战争中苏军士气低迷,战争中连连失利,败多胜少,被俘虏人数更是多达数百万人。为鼓舞士气,苏联最高统帅部于1941年8 月16日签发了270号命令。这项命令对苏联取得苏德战争的胜利奠定了至关重要的基础。

苏德战争初期,德国装备精良,士气高昂,不断攻克法国,芬兰,英国,波兰等国。战场上势如破竹,德军士气已到顶点。而苏联方面,1930年苏联经历了大清洗,这次清洗,让许多有战斗经验的军官,战略家遭到杀害。这也是苏军战时节节失利的重要原因。

270命令如下,:怯战,不战的军官,枪毙或者降级,严重者降为士兵,允勇敢的士兵取而代之;没有命令许就撤退的军官及士兵视为逃兵,上级指挥官可以就地枪决,叛逃士兵及其家属将以叛国罪逮捕;投降士兵的家属也会以叛国罪论处,同时取消所享受的国家权力和补助。

苏德战争前,斯大林没想到希特勒会违背《德苏互不侵犯条约》,英国丘吉尔和美国罗斯福也对其提醒过,德驻苏大使舒伦堡也劝斯大林不要大意。

苏联间谍佐尔格传来的的情报和德国特务的口供,这些都指向德国会入侵苏联,斯大林却不以为然。相反他还让苏联日报,报道德国攻苏联是小道假消息,致使无论士兵还是百姓都认为战争不会发生。苏德战争刚爆发的时候,苏联士兵无论是武器装备,还是作战心理,都未进入到战斗状态之中去。但这局面后来被打破了,270命令的发布,使的局面反转,拉开了反攻序幕。

苏联前线的长官士兵从接到第270号命令后,开始浴血奋战,顽强抵抗德国的攻击,尤其在斯大林格勒战役中,苏联士兵的表现更是英勇他们的悍不畏死让德军感觉到恐惧害怕。在斯大林格勒战役中,德军元帅保卢斯后来感觉出了异样。按照他的经验和眼下形势,德军已占领大部分地区,在加上机械部队的助攻,苏军迟早弹尽粮绝,意志溃散,敌军只有投降一条路可走,再打下去意思不大,可是苏军不仅没有投降,还越战越勇。

作为指挥官的保卢斯,他没有亲赴前线战斗,自然无法体会到苏联士兵的疯狂抵抗,但是身于前线的军官士兵却感受深刻。德军进攻斯大林格勒谷仓时,苏军在德军快要攻进谷仓的之前,毅然点燃了谷仓,之后继续抵抗德军的凶猛攻击,后来德军攻入谷仓,却付出了惨痛的代价。苏军士兵弹尽粮绝后,直接把钢枪代替红缨枪刺向德军,苏军直到死去,手里还是紧握着钢枪,他们悍不畏死的抵抗让德军官兵感到深深的恐惧。德军坦克第14军指挥官斯特尔斯盖伊姆向保卢斯报告的时候,被苏联人震撼到了,他自觉攻不下这个城市,应该马上撤军。

战场上,士兵的意志和士气可以决定战局的胜利,如果没有高昂的士气那么这场战斗输的结局将会注定。如果没有斯大林的第270号命令对苏联士兵的影响,它封死了苏军前线官兵的退路,他们只能选择战斗,别无选择,否则士兵们和家人都将背负叛国的罪名,并将处死,后退,前进都会死,与其后退等死连累家人,不如在前线冲杀,结果他们凭着不成功便成仁的意志,最终取得了苏德战争胜利的果实,保卫了自己的国家。

苏军270命令有多残酷?引起了什么样的后果?

熟悉二战历史的朋友都知道,在二战中,苏联士兵被敌人俘获的人数多达600万,而战后回到苏联的战俘人数仅仅200万左右,不到被俘人数的三分之一。那么,剩下的400万俘虏去了哪里呢?

其实是除了一部分因病和因伤死去的战俘外,大多数人不愿意回国了。

这是为什么呢?

因为他们的领袖斯大林颁布的270命令

“270号命令”是苏联统帅部在1942年发布的,由斯大林签字的一条命令。这条命令几乎可以算得上是人类战争史上最残酷的命令。

那么,这条命令中说了些什么呢?

1.任何指挥官擅离职守或者投降即被列为恶意逃兵,上级可以就地枪毙这些人,此外逃兵的家属也将被逮捕流放。

2.被围困的部队指战员应当坚持组织战士以任何方式抵抗,任何试图投降或者是不抵抗的即被定义为逃兵,可以就地枪决,其家人将被剥夺国家福利和财政补贴以及军属救济。

3.师级指挥员对战场上作战不利的指挥员予以降职处分,如有必要可就地枪决。

270号命令并不长,也不复杂,但是它对于前线苏军来说,不啻于晴天霹雳。

我们都知道,苏德战争是二战中最艰苦的战争,艰苦卓绝的程度超出了我们的想象。你死我活的战场上,临阵脱逃的有之,贪生怕死的有之,甚至叛变投敌的也大有人在。在1942年,苏联刚刚顶住德国的大举进攻准备反攻时,为了彻底稳定苏联红军的军心,扭转战场上的被动局势,270命令“应运而生”。

命令下达后,苏军指挥官和其他干部,如果在战斗中不能起到应有作用,私自出走或者叛变投敌的,将被当作叛徒,而且这些人的家属将被株连。

苏军的每一个战士在任何情况下都要战斗到底,不能当俘虏。苏军战士有权向没有尽职尽责的上级指挥官开枪。

在苏军的高层看来,战俘是可耻的,决不能允许有战俘出现。只有不许军人当俘虏,战场上他们才会奋勇上前,视死如归。

因此对于苏军中的战俘,苏军指挥部全部枪毙,斯大林为了提高威慑效果,还命令把每一次行刑过程通告全国。他们就此以为,这样就可以扭转占据,杜绝战场上的溃逃现象了。

可是尽管苏军的战俘和战败者被处决的人数达到了将近200万人,被株连逮捕的家属更是多得无法统计。但两个月后,不但没有遏止住战场上的败退,被俘的苏军战俘反而又增多了100多万。

因为苏联本来就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这个国家形成的原因有很多,可有不少加盟共和国是因为恐惧而入伙,并非甘心情愿的。斯大林的民族政策也有失偏颇,不乏简单粗暴。苏联中的乌克兰人,哥萨克人,车臣人和格鲁吉亚人,他们和俄罗斯同床异梦,心里巴不得德军早点来呢。

即使是真心爱国的战士,当他们不幸被俘的时候,不但不能保全自己,连家人的生命也被剥夺。如果回国只有死路一条,当俘虏说不定还有活路。而且在他们心里,如果自己的家人已经被苏联政府发配到西伯利亚挖煤(或者去中亚种棉花),那么究竟谁是自己的敌人,谁是自己的朋友呢?

因此好多战俘拿起武器,向过去的祖国,现在的“敌人”开枪。

平心而论,每个国家的军队,程度不同地存在临阵脱逃或者叛变投敌的情况。好多国家的军队不但制定有严厉的军规,对违反军规的军法审判。而且他们还有督战队存在,对临阵脱逃的可以当场处死。

但这大多仅限于进攻或者有限防守中。如果到了弹尽粮绝,无法改变战局的时候。到了失去了抵抗意义的时候,甚至连自杀的能力都失去的时候。他们一想到,后面还有自己的祖国在等着自己受死,自己的亲人也必须一起去死。这些失去了退路的战士还能有什么选择,不反才怪呢。

而且,由于命令中僵硬的要求军官和士兵们一步不准后退,让许多苏军指挥官战术非常死板。一些军官眼睁睁的看着德军迂回包抄自己而不敢去堵截,因为堵截就意味着后退,后退自己就可能被当做叛徒枪毙了。

所以,虽然在270号命令下达后,苏联的战场局势不仅没有获得扭转,反倒更严重的恶化了。这充分说明政策的执行必须要有灵活性,更要注重人性化。无论什么时代,不能考虑人性和灵活性的死板教条主义,都是不能取得好效果的。

苏军270命令有多残酷?引起了什么样的后果?

《亮剑》中,七十四军被快速击溃,士兵四处逃窜,当他们遇到楚云飞的时候,楚云飞用枪逼着他们回到前线,可是士兵们依然畏畏缩缩不敢回去。战场上兵败如山倒时,出现逃兵不是少见的事情,苏德战争初期,苏联西线防御快速溃败,士兵们被打蒙后四处逃窜,这让斯大林甚是愤怒,于是他颁布了苏联最高统帅部第270命令,这为苏联取得苏德战争的胜利奠定了夯实的基础。

第270号命令规定:怯战的军官,将被枪毙或者降为士兵,允许以勇敢的战士取代他们;未经允许就撤退的军官和士兵视为逃兵,上级军官可以就地枪毙他们,他们的家属将以叛国罪被逮捕;投降者的家属也会以叛国罪被逮捕,并剥夺所享受的国家权力和救助。

苏德战争前,斯大林自以为希特勒不会违背《德苏互不侵犯条约》,英国丘吉尔和美国罗斯福的提醒,德国驻苏大使舒伦堡的好意相告、苏联间谍佐尔格的情报和德国特务小分队的口供,这些关于德军要攻击苏联的信息全部被斯大林搁置在一边,他允许苏联报社发表关于德军要进攻苏联是假消息的声明,这让苏联大部分军民都跟着麻痹大意了。苏德战争爆发的时候,苏联士兵不管是武器装备,还是心理,都没有进入到战斗状态,士兵们被德军迅猛的机械部队打蒙了,每天都有逃兵出现,但是这种情况在第270号命令发布后,完全被扭转过来。

苏联前线的官兵接到第270号命令后,开始顽强抵抗德国的攻击,尤其是斯大林格勒战役,苏联士兵的抵抗让德军感觉到恐惧。斯大林格勒战役中,德军元帅保卢斯越打越感觉不对劲,按照他的经验分析,德军占领了斯大林格勒的大部分地区,在德军强大的兵力和机械部队的威胁下,苏军应该投降了,再打下去没意义,可是苏联不仅没有投降,反击力度还越来越大。

保卢斯作为指挥官,他们没有在前线战斗,他们无法清楚体会到苏联人疯狂地抵抗力度,但是德军的前线军官却感受很深。德军攻击斯大林格勒谷仓的时候,苏军在德军快要攻进谷仓的时候点燃了谷仓,然后继续抵抗德军的攻击,虽然德军攻进了谷仓,但是损失非常巨大。苏军士兵子弹打光的时候,直接把钢枪拿来当红缨枪刺向德军,他们直到死去,手里还是紧紧地握着钢枪,他们不要命的抵抗让德军官兵感到恐惧。德军坦克14军指挥官斯特尔斯盖伊姆向保卢斯报告的时候,明言苏联人太恐怖了,他觉得德军攻不下这个巨人城市,应该立刻撤军离开。

战场上,如果士兵的作战意志不坚定,那么这场战斗必输无疑。斯大林的第270号命令对苏联士兵的战斗意志影响很大,它让苏军前线官兵没有退路,他们只能选择完全战斗,否则他们和家人都要以叛国罪被处决。官兵们与其后退等死,不如在前线拼上一把,结果他们果然取得了苏德战争的胜利,保卫了自己的家园。

【我期待着你点击关注,欢迎留言交流】

苏军270命令有多残酷?引起了什么样的后果?

270号命令其实并没有起到期盼的效果,是个可有可无的命令。

希特勒发动巴巴罗萨计划后,苏联由于没做好战前准备,德军势如破竹,在战争初期取得碾压性的成功。不知出于羞愧还是愤怒,斯大林从苏德战争打消后,消失了两周的时间。可能是出于自知之明,在此之后,斯大林对军队的指挥权有所放权,自己则主要充当思想工作,具体的地面作战指挥由苏军将领执行。

在德军的闪电战中,苏军降兵如潮,以至于由于战前因大清洗而军事人才匮乏的苏军士气更加低沉。在此背景下,苏大林于1941年8月16日签发270号命令,旨在抑制苏军投降的浪潮,提升指挥官的士气。没有俄国的战俘,只有叛徒,这是270号命令的原则。

这份命令明确规定,任何一个在战争中玩忽职守或者投降自首的人,都将视为叛国者,并且他的家人都会受到连坐,根据严重的程度,被判处年限不等的有期徒刑和劳改。其中玩忽职守的人都将被就地处死,而那些因德军包围而放弃抵抗,擅自投降自首的士兵家属将被剥夺所有政府补贴和援助。苏联实行的是生产资料公有制,在战时所有的物资都实行管制,那些被剥夺补贴和援助的士兵家属,注定是饿死的悲惨命运。

在斯大林严肃军纪的氛围下,在苏军中出现了两极分化的影响,或者说即使颁布了270号命令,苏军士兵该是咋样还是咋样。有一部分的苏军在苏德战争中表现出的视死如归的精神,不全是因为残酷的军纪,还有他们对国家的热爱和对纳粹德国的复仇心态。德国鬼子在入侵苏联时,把很多无辜的平民杀害,苏军很多士兵都因此而从军。斯大林格勒战役中,希特勒曾经说过:“保卢斯之所以久攻未克,是因为俄国人打起仗来像沼泽里的野兽,所表现出的精力和勇敢精神,是条顿民族所望尘莫及的。”苏军顽强的战斗精神,不仅是一纸公文就能够被激发出来,而是德军的奸淫掳掠点起了苏军的战争怒火。

在整个二战期间,苏军的投降人数是最多的。德军一共俘虏了500多万苏军士兵,而100多万则做了伪军。可见270号命令并没有真正抑制苏军投降的现象,反而更加刺激了某些战斗意志不坚定的苏军士兵集体投降的苗头,法不责众的从众心理一直在作祟。苏军里面的骑墙派更多的是当一天和尚,敲一天钟,他们常常依靠伏特加的酒劲,从枪林弹雨中爬过去,借着酒精在战斗,而不是热情。

(苏奸弗拉索夫)

在崔可夫的回忆录中,就记载着270号命令颁布后,某些苏军士兵仍是吊儿郎当。有一次他去阵地视察,发现德军正在发起猛攻,而苏军阵地却一炮不发,当面对崔可夫的责问时,团长以炮弹快打没了的借口在搪塞。然而事实上却是弹药并没匮乏,而是指挥员在准备撤退时,往往这样糊弄前来视察的上级指挥官。

听了苏军总参谋长华西列夫斯基的前线报告后,斯大林说道:“他们已经把270号命令都忘了。”于是斯大林在270号命令上又在1942年7月28日颁布了一个相似的227号命令,旨在强化效果。

在270号命令和227号命令相继颁布后,西方史学家曾经声称苏联在斯大林格勒战役枪毙了将近1.35万名苏军,特别是在影视作品的渲染下,更加形成了刻板印象。苏军在面对德军的钳形攻势已经很缺乏人手,不太可能还有这么多士兵被枪决。

然而苏联在前线枪决士兵的数据并没有西方宣传的如此恐怖。在1942年9月根据NKVD的数据显示,NKVD有拘役了1218人,而其中只有21人遭枪决。而且枪决还要经过长时间的审判后才公开枪决,并不是像影视作品那样直接给突突了。

其实苏联也知道战前执行枪决会影响士气,可能会引发哗变,而最重要的是要把想要投降和逃跑的人识别出来。在270号命令和227号命令下,苏联催生出了惩戒部队,那些有投降和逃跑意图的苏军士兵,会被惩戒部队再次送往战况最激烈的战场去负责清理雷区或战壕,这是个必死无疑的工作。借此充分利用兵源,如果侥幸存活的士兵也算是将功赎罪了。

战争永远都是残酷的,西方军队中也存在执行军纪的宪兵队,而西方的影视作品却在有意地凸显苏军指挥官的残暴。270号命令的初衷是为了让苏军寸土必争,而不是一味地突出其军纪的残酷一面。即使是苏军士兵违反了270号命令,也还有救赎的机会,而苏联最终的处理办法也实现了利益最大化,充满了弹性。人性的弱点注定了在人群中势必会有害群之马,而且这不是通过某个条文就能够完全限制老鼠屎的出现。

苏军270命令有多残酷?引起了什么样的后果?

电影《兵临城下》、《登陆之日》以及游戏《英雄连2》中有一个场景,苏联的红军督战队手持马克沁机关机,一边大喊着“苏联母亲不会收留叛徒”,一边向着败退中的红军士兵们疯狂扫射。

而这一场景,就是来自苏军270号命令中斯大林的批示:“没有俄国战俘,只有叛徒”。斯大林为了推行270号命令,对于在斯摩棱斯克城保卫战中被德军俘虏的长子雅可夫·朱加什维里,置之不理,最终导致雅可夫扑向电网自杀未果后,又被哈韦开机打死。同时,斯大林还逮捕了大儿媳尤利娅,并送入劳改营。

由此一斑,可见270号命令有多么的残酷。

那么,270号命令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

1941年6月22日拂晓,德国违背与苏联签订的《苏德友好条约》,突然出动190个师、3500辆坦克以及5000多架飞机,对苏联实施“闪电战”。 苏联措手不及下,连战连败,甚至第二道防线都来不及组织。

为此,作战不力的西方面军司令员巴甫洛夫大将等4名高级将领,也被莫斯科军事法庭判处死刑,但依然未能阻止苏军的投降和溃败。到了9月份,苏军伤亡已高达280余万,战机损失7237架、坦克与自行火炮损失15601辆、各种火炮70574门、轻武器损失417.28万件等。期间,被德军俘虏的苏联红军更是高达380万,竟占德军战俘的四分之三。

1941年8月16日,斯大林面对大量苏军不战被俘的问题,签署并发布了《国防人民委员270号命令》:战场被俘者,家人全部流放!即使被俘者被放回,也要受到军事法庭的审判;任何不抵抗者必须处决,其家人将被剥夺国家财政补贴与救济等福利;对于作战不利的指挥员给予降职或就地枪决。

同时,斯大林还在270号命令上批示:“没有俄国战俘,只有叛徒。”

可是,270号命令一经发布,究竟出现了两个极端。即:前期,令斯大林心惊肉跳;后期,令斯大林精神振奋。

前期,令斯大林心惊肉跳

由于发布的270命令,并没有将之前被德军俘虏的380多万苏军排除在外,因此使380万被俘的苏军官兵人人自危,纷纷倒戈相向。其中:尤以车臣人、哥萨克人、乌克兰人、波罗的海人投降的积极性较高。

为此,于1945年1月28日,希特勒正式任命被俘的俄国弗拉索夫中将为进攻俄国武装力量总司令,并授权他从集中营里招募士兵,组建“俄罗斯解放军”,地位等同法西斯盟国军队。而弗拉索夫等100多万苏军官兵之所以投降德国,就是因为270号命令。结果,他们的家人遭到连累,被陆续逮捕流放,还有许多人不幸死于流放的路途。因此,斯大林也多遭人诟病。

所以,当斯大林看到百万苏军俘虏调转枪头,反过来攻打自己的祖国和同胞时,岂能不心惊肉跳,可能心中已经后悔发布了270号命令。

可是,正当他为270号命令头痛的时候,却又传来了一个又一个振奋人心的好消息。

后期,令斯大林精神振奋

正当斯大林因签署270号命令而饱受人们诟病之时,原本兵败如山倒的苏军,却有效遏制了德军前进的步伐。或许,这正应了“慈不掌兵”的道理吧。

战斗中,官兵们深知,后退是死,被俘也是死,投降更是死,还会连累家人。反之,如果死战,可能还有一线生机,就算战死,家人也会受到国家的优抚。因此,特别是在“斯大林格勒战役”中,苏军官兵向德军发起疯狂阻击与反攻,从而扭转了苏军连续溃败的不利颓势。至此,苏军战略彻底由被动防守,转向了主动进攻,并一举将德国法西斯赶出了苏联,最终实现了反法西斯的革命胜利。

虽说270号命令是苏军的一把双刃剑,也曾刺伤自身,但终归起到了扭转乾坤的作用,可谓是一个先悲后喜而又值得肯定的好命令。

图片来源网络

苏军270命令有多残酷?引起了什么样的后果?

苏军第270号命令的残酷之处在于大范围的实施死刑这一最严厉的惩罚,投降、逃跑、不服从命令的苏联军人都将被以叛国罪为名实施处决,士兵只有在完成上级赋予的任务后才能活下来,否则就必须进行战斗直到战死为止。而在1941年苏军基本上都无法完成上级赋予的作战任务,这意味着苏军官兵完全被逼上了绝路,要么战死,要么被自己人处决,除非投降。

更加残酷的是苏联实施了“连坐”制度,士兵在前线的表现将和后方家人亲戚“挂钩”,如果士兵在前线投降或者当了逃兵,那么他的家人和亲戚都会被冠以“叛国罪”,从而遭到关押和流放。这一举措非常有效,士兵们不敢再轻易的投降或者逃跑,否则他的家人将受到牵连,他们不得不进行绝望的战斗,即便这场战斗毫无希望。

苏军这种钢铁般的纪律也造成了两种极端的现象,苏军士兵在作战中表现的更加顽强,即便身处绝境也很少投降,坚持进行抵抗。这使得德军虽然可以很快包围苏军,却无法迅速歼灭他们,苏军即便被包围也会进行顽强的作战,牵制了大量德军,使其无法迅速投入下一阶段的作战。另一种现象就是,一旦苏军士兵被德军俘虏,他们会坚决的投靠到德军这一边,许多苏军俘虏自愿加入德军为其服务,他们一般在后方执行辅助任务,但是某些情况下他们也会直接加入战斗,作战非常勇猛,这就是因为270号命令的原因,这些苏军俘虏已经明白他们不可能再回到苏联,回去也是死,还不如加入德军一起推翻苏联红色政权,还可能有一线生机。

除了上述的特点在,第270 号命令也给苏军的作战带来了许多不利的因素,其中最主要的一点就是下级对上级命令的盲目听从,因为害怕因不服从命令而被判处叛国罪,苏军各级指挥官明知命令错误也不敢违抗,只能硬着头皮执行,结果导致大量不必要的伤亡,这种情况在战场上普遍出现。例如某一苏军步兵团在执行对德军阵地的进攻任务时,由于没有炮兵的有效支援,苏军步兵团数次进攻失败,实际情况表明苏军要想成功就必须得到炮兵支援,否则不可能完成任务。但是在上级的严令下,苏军步兵团指挥官只能继续发起早已知道结果的进攻,直到他的兵力被消耗殆尽后,才被允许放弃进攻。这说明这一命令极大束缚了苏军中下级军官的主观判断力,是他们不敢提出正确的观点和建议,作战灵活性大大降低,导致苏军的伤亡率居高不下。

无论如何,第270命令还是收到了明显的效果,苏军的抵抗变得越发顽强,德军即便能赢得战役的胜利,也往往会蒙受严重的损失,苏军绝望中的拼死战斗拖延了德军的进攻步伐,使得苏军最终粉碎了德军的“闪电战”企图,并使其遭受重创!德军很快发现,不同于西线“绅士”般的作战,东线完全是一场生与死的决斗!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