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宣宗可以立他心爱的女人孙氏为皇后,那么明神宗为啥不可以立郑贵妃为皇后?

按照当时的时代背景,皇权大于一切,大臣们根本没有机会反驳

就拿明宣宗来说,当时的皇权处于绝对优势地位,所以他也能够如此嚣张,明神宗时期,情况则就大大相反了。别看就是简简单单的立皇后一事,其实这中间涉及的是君臣博弈。

明神宗为什么不立郑贵妃为皇后

其实这里的原因也很多,因为关于明神宗立郑贵妃为皇后这一事,这也算得上他的临终遗言, 显然在大臣们那里就不是特别受用了。当时不仅遭到了大臣们的一致反对,而且其实最终郑贵妃的结局,并没有得到多大的改善。当然最重要的是,郑贵妃死后,不仅没有得到与明神宗合葬的机会,而且只能有一座孤坟作伴。

明宣宗为什么就可以立孙氏为皇后?

究竟主要原因,很大程度上要归功于,明宣宗强势的政治地位,当然除此之外呢?本来也与此前明成祖朱棣有关,朱棣是公然违抗朱元璋命令的,所以对于当时明朝的整个继承制度,已经开辟了独一无二的先河。其实当时由于明宣宗对于孙氏的宠爱,也给了胡皇后一定的压力。毕竟在那样的情况下,还是识时务者为俊杰。好在最终胡皇后也并没有被明宣宗亏待。很大程度上解决了一个争议问题。

总结概括

我国历史上有关于皇位的继承,或者是皇后的选举,都是重中之重,皇位的继承代表着国家的命运与未来,皇后的选举,基本上也就决定着下一任储君的产生,总而言之,都是为了整个王朝的延续发展,尽管在一定程度上,嫡系占有绝对地位,但是也不排除意外。毕竟对于生儿育女这件事来说,有很大的不可抵抗力因素。

明宣宗可以立他心爱的女人孙氏为皇后,那么明神宗为啥不可以立郑贵妃为皇后?

在古代立皇后乃军国大事岂可等闲视之,皇后人选万里挑一,须是名门世家大族豪门且三从四德贤良淑德有仁爱之心,有相夫教子有礼仪孝梯的女子方可入选,一般而言有德行的帝王会尊从国体礼教顺从天意和母后旨意以国事为重,不会似李治一般将先帝废妃纳入后宫,无道之君会一意孤行枉顾大义胡做非为但多命运多变不为人称颂。

明宣宗可以立他心爱的女人孙氏为皇后,那么明神宗为啥不可以立郑贵妃为皇后?

这个问题可以从三个方面进行分析:

一、时代背景不同

宣宗时,尚处于大明王朝早期,且借成祖威势,皇权强而臣势弱。

正因如此,《明史•后妃传》中记载的皇后废立经过才会那么顺利。宣宗“令后上表辞位,乃退居长安宫,赐号静慈仙师,而册贵妃为后”时,“诸大臣张辅、蹇义、夏原吉、杨士奇、杨荣等不能争”。最终的结果不过是“后无过被废,天下闻而怜之。”

神宗时,已是大明王朝的晚期,且经张居正改革和清算的反复,皇权弱而臣势强。

如果神宗不是出于极其正当的理由敢于做出同样的事情,后果则不可想象,估计不是“天下闻而怜之”,而是“天下闻而谏之”了。

二、前提条件不同

宣宗的胡皇后和神宗的王皇后,都可算是贤后,特别是王皇后史称“性端谨”, “以慈孝称”。还有一点是共同的,她们均无子。作为皇后,这几乎算是封建时代最大的“错”了。

明宣宗之所以可以立他心爱的女人孙氏为皇后,最重要的前提条件是“会贵妃生子”。不管是真有子,还是“阴取宫人子为己子”,有一个长子可立为储,就是绝对的政治正确。真正一锤定音的是,皇太后谓上曰:“既有子为储,其从众请。”

这实际上也是为英宗正嫡长子之名,这几乎是所有皇亲国戚文武大臣所乐见的。如果英宗还原为宫人之子,如同朱常洛一样,虽然英宗继位为帝没有疑问,但后来的“南宫复辟”能否发生却很难说了。

而神宗要想立郑贵妃为皇后,最大的障碍就是恭妃王氏已经生下了皇长子朱常洛。有祖宗家法在,这是跨不过去的坎。因此,当时神宗只是拖延立储,而没有明示要立朱常洵为太子,就已经受到指责,从皇太后到几乎所有大臣皆持反对意见。

三、采取方法不同

宣宗采取的方法虽然是干脆利落,但也做出了看起来完美的合适安排。《明宣宗实录》卷之三十九中,明宣宗立孙贵妃为皇后,皇帝、皇太后、胡皇后、孙贵妃以及文武大臣均有合符礼制的完美表演,这里就不细说了。

神宗无疑也是想立郑贵妃为皇后的,但神宗显然不能硬刚,只能采取迂回拖延战术:

一是优先提高郑贵妃的地位。神宗对郑氏的晋封(贵妃、皇贵妃),都是先于生下皇长子的恭妃王氏,使得郑氏的地位仅次于王皇后,而高于恭妃及其他嫔妃。

二是拖延以待变。神宗的理由是朱常洛体弱、等待王皇后生下嫡子。虽然王皇后的嫡子无影无踪,但不管大臣怎么叫,神宗就是迟迟不立皇长子朱常洛为太子(拖到19岁),迟迟不让朱常洛出阁读书(拖到13岁,当然不代表朱常洛没有读书),甚至迟迟不让朱常洛举行冠礼婚礼(拖到20岁),迟迟不让福王朱常洵之国就藩(拖到28岁)。这就是历时长久、影响深远的万历“国本之争”。

三是试图进行“三王并封”,模糊三子地位的差别。

历史的发展说明,神宗的迂回拖延战术是无效的。直到进入神宗统治的最后一年——万历四十八年,任何一种立郑贵妃为后的机会都没有出现。比如:王皇后的不良表现或者寿命不长,朱常洛的某种意外等。

不对,应该说机会还是出现了。毕竟“正位中宫者四十二年”的王皇后还是早于神宗几个月逝世了,这为神宗临终前留下遗诏立郑贵妃为后创造了条件(最终因为大臣抵制不了了之),只是此时形势已非,皇三子朱常洵已经失去了继位的机会和可能。

但是有一点是必须指出的,神宗一直强调的一个理由即朱常洛体弱是确定无疑的。朱常络年少时体弱,这是当时大臣是所共见的。而光宗继位前生了很长时间的病,继位仅一个月即病亡(虽有医药不慎的原因),光宗生七子、十女而仅有两子三女成年,也多少说明了这一点。从恶意的角度,神宗都不用什么迂回拖延战术,只要让朱常洛正常时间成婚,估计某种不可预知的事情都发生了。

最后,顺便吐槽一下:

《大明风华》出品和制作方把丑化明太祖朱元璋当有趣,哗众取宠,博取眼球,是完全错误的、不恰当的。明太祖朱元璋有再造神州之功,当代人没有任何理由强加丑化。现在已经是新时代了,需要跟着已经灭亡100多年的大清指挥棒走吗?建议有关部门重视处理。

《明史》记载十分清楚无误的朱元璋样貌都这么处理,那《史记》中记载更为夸张的秦始皇要找谁来演?难道要借用《山海经》中的图样找人或者还需要特效制作?

丑化已有定论历史名人的行为可以休矣!

明宣宗可以立他心爱的女人孙氏为皇后,那么明神宗为啥不可以立郑贵妃为皇后?

谢邀,明神宗去世之前,留下遗言一定要封郑贵妃为皇后,在他百年的时候与他合葬,但这受到了大臣们的一致反对,后来郑贵妃到死也没能获得皇后的封号,并且她死后被埋在煤山下,只有一座孤零零的坟墓。

郑贵妃天生貌美,聪明善解人意,她是明神宗最宠爱的妃子之一。她被封为贵妃主要是因为它为明神宗生下了三皇子朱常洵。在明神宗的三宫六院中她位于贵妃之首,她一生都向往着皇后的位置。

明神宗已经到了结婚的年龄,而且为明神宗海选皇后的工作也在进行的如火如荼。一天明神宗走进母后的寝宫问安,正好那天明神宗的母后不在宫中,明神宗母后身边的一个姓王的宫女热情的招待了明神宗,一时寂寞的明神宗犯了一个严重的错误,宠幸了这个姓王的宫女。事后明神宗并不想承认这件事儿,因为他对未来的爱情充满着憧憬。

没承想因为明神宗的一夜风流,却让这个姓王的宫女怀了孩子,太后后来知道了这件事儿,转怒为喜,可能是太后的年纪大了想抱孙子了,于是就逼迫姓给这个王姓宫女名分。在事实面前,明神宗只得封这个王姓宫女为恭妃。但是明神宗根本没有把王恭妃母子放在眼里,而是继续追求他心中的爱情。

海选皇后的事情结束后有一个姓郑的女子胜出,这个女子不但美丽、而且知书达理,又有才艺双全,明神宗被这个女子深深的吸引住了。明神宗虽然是皇帝,但他内心却非常孤僻。而且他的性格非常软弱,在处理事情上他经常受到了各方的摆布。这一切都被郑贵妃看在了眼里,她非常清楚明神宗需要什么,于是整天耐心倾听他心中的不快,并给他指点迷津。就这样郑贵妃逐渐得宠。

郑贵妃得宠后,明神宗都不愿看别的女子一眼,他整日和郑贵妃腻在一起。郑贵妃逐渐成为后宫实际的主人,但是她心中却有一个皇后梦,这折磨得她很难受。

郑贵妃得宠后不久,大臣们和太后开始对明神宗施压,要求他立王恭妃的儿子为太子,并且要立王恭妃为皇后,明神宗在巨大的,只能用沉默来对抗。十来过去了,明神宗仍然没有立太子和皇后。这场较量最终以太后和大臣们胜利而告知,但是被封为皇后的王恭妃仍然享受着冷宫的待遇,她成了皇帝与大臣权力争夺的牺牲品。

后来太子被陷害,大臣们第一个想到的就是郑贵妃,认为她就是幕后主使。再后来梃击案发生,郑贵妃宫中的太监受到了牵连,大臣们在一次将风口对准郑贵妃,明神宗害怕心爱的郑贵妃受到牵连,于是就草草结了案,并下令永远不会废除太子。他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郑贵妃。

在明神宗去世之时,留下遗言一定要封郑贵妃为皇后,在百年后将它们两人合葬在一起,但这受到了大臣们的一致反对,后来郑贵妃直到死也没能获得皇后的封号。后来明朝亡国后,郑贵妃的孙子封郑贵妃为太皇太后,这也算满足她这一生的愿望了。

明宣宗可以立他心爱的女人孙氏为皇后,那么明神宗为啥不可以立郑贵妃为皇后?

都走开,我来答!这又是两出惊心动魄的宫斗大戏!主题是——母凭子贵。

明宣宗废后四部曲

明宣宗废后的心思由来已久,他还是皇太孙之时,就钟情于孙姑娘,只可惜阴差阳错,胡姑娘顶替了孙姑娘的位置,成为皇太孙妃,然后顺理成章成为太子妃、皇后。胡姑娘只能成为皇太孙嫔、太子妃嫔、贵妃。胡皇后深明大义,时常劝诫皇帝以国事为重,不要外出游乐;孙贵妃是皇帝的解语花,和皇帝游乐玩耍,好不快活。爱她,就要给她最好的,他们共同的目标就是废胡立孙。

  • 第一步:取得和皇后同等地位

按照惯例,皇后册立既有金册(册立皇后的金册)又有金宝(皇后的金印),而贵妃只有金册没有金宝,以显示皇后和贵妃地位的区别。孙贵妃就暗示宣宗破例向张太后求来了金宝。从此,孙贵妃取得了和胡皇后同等的地位。

  • 第二步:母凭子贵

胡皇后体弱多病,一直无子,孙贵妃独得皇帝恩宠,但也没有怀上子嗣。于是她利用移花接木的技术,谎称怀孕,将宫女的孩子据为己有,为皇帝“生” 下长子朱祁镇,也就是后来的英宗。为皇帝诞下长子,孙贵妃的地位飙升,也为废后奠定有利基础。

  • 第三步:争取权臣的支持

废后一事,宣宗处理得很谨慎,他宣见张辅、蹇义、杨荣、夏原吉、杨士奇,这几个人是当时最有名望的权臣。皇帝苦口婆心地说:“我是不得已才找你们商量的。我三十好几没有儿子,而皇后一直没有儿子且身体不好。算命的说皇后命中无子,现在贵妃有子,应当立为太子,母凭子贵,这是古礼,但是怎样处置皇后呢?”杨荣表示全力支持废后,并为皇帝寻找理论支撑。夏原吉、杨士奇表示不同意,在皇帝和杨荣的劝说下,只好松口说:“这事得跟太后商量。”皇帝说:“跟你们商量的事就是太后的主意!”既然太后都同意了,几位大臣自然也无法反对,只好为皇帝出谋划策,废掉胡皇后。

  • 第四步:胡皇后主动退位

孙贵妃内心想挤掉胡皇后,但是表面功夫做得很好,对胡皇后伺候得非常殷勤周到,没人能挑出毛病。几位大臣给皇帝出招,要皇帝想方设法让胡皇后主动提出退位。皇帝说:“好的,你们要保密哦!我去开导一下胡皇后!”经过皇帝的一番“开导”,胡皇后也知道君心不再,只能主动让出皇后的位置。孙贵妃成功上位。

郑贵妃封后的三座大山
  • 第一座大山:赖不掉的风流债

神宗有一个贤惠的王皇后,可他偏偏宠爱郑贵妃。一天,神宗去慈宁宫找太后,太后不在,他不小心犯下天下男人都会犯的错,对一位姓王的宫女来了兴致,宠幸了王宫女。王宫女很幸运,怀上了孩子。可是皇上不认账,李太后很生气,调出起居注,皇帝赖不掉,只好承认。万历十年八月,王宫女生下皇长子朱常洛。其后,神宗皇帝次子出生,不久夭折。万历十四年正月,郑贵妃生下三皇子朱常洵,晋升为皇贵妃,离皇后之为仅有一步之遥,地位远远高于生下长子的王恭妃。历史上,可以母凭子贵,却不存在子凭母贵的操作。郑贵妃虽然独得皇帝恩宠,但她无法改变她的儿子只是皇帝的第三子的事实。明代除了朱棣、嘉靖皇帝上位较为特殊,严格执行嫡长子继承制度。皇后无子,就应该以王恭妃的儿子朱常洛为尊,朱常洵排老三,太子之位想都别想!

  • 第二座大山:文官集团和太后

神宗面临着当时巨大的文官集团,他们是坚定的礼法捍卫者,皇帝要立郑贵妃为皇后,得先废掉王皇后,王皇后虽然没有儿子,但是温柔贤惠,没有犯过什么错,皇帝没有理由废掉她。皇长子朱常洛不受父皇喜爱,故意冷落他们母子,皇长子基本的教育也无法得到保障。朝臣为了维护礼法制度,跑出来请求立朱常洛为太子。神宗自然不乐意,只能用“拖”字诀,称皇后还年轻,还有机会诞下嫡长子。于是和朝臣展开了长达十几年的“争国本”拉锯战。皇帝无法扭过强大的文官集团,更无法跨越祖宗立下的礼法。同时,李太后鼎力支持自己宫里出来的王恭妃,坚决不允许万历皇帝废长立幼。

  • 第三座大山:郑贵妃的一系列骚操作

郑贵妃为了立自己的儿子为太子当上皇后,想尽办法阻止朱常洛当太子。在皇帝面前说朱常洛母子的坏话,使皇帝对朱常洛厌恶。朱常洛13岁时,贵妃污蔑朱常洛跟宫女有染,以此损害朱常洛名声,事后证明这完全是污蔑。贵妃还时常跟皇帝吹枕边风,鼓励皇帝立朱常洵为太子。贵妃重刻了《闺范》为自己做政治宣传,借助《忧危竑议》打击对手,制造废掉太子的舆论。在舆论汹汹的时候,又出现了梃击案,想要害死太子,朝廷舆论汹涌,所有人都认定背后指使为郑贵妃。郑贵妃的一系列操作,没有取得朝臣的支持,反而耗尽了大家对她的好感。郑贵妃成为文官集团眼中狐媚祸主的妖妃。万历皇帝去世,留下遗旨立郑贵妃为皇后,大臣们站出来反对,怀疑遗旨的真实性。终其一生,郑贵妃也没有如愿!

归根到底,神宗无法立郑贵妃为后,是因为无法撼动强大的礼法制度:嫡长子制度。当然,事在人为,神宗和郑贵妃一系列不明智的做法,已经让他们失去了先机。求而不得,这是万历一生的遗憾!

明宣宗可以立他心爱的女人孙氏为皇后,那么明神宗为啥不可以立郑贵妃为皇后?

明宣宗这位心爱的女人孙氏,就是《大明风华》里的女主角孙若微,不过身世没这么曲折,就是永城县主簿孙忠之女,人生之路顺遂无比,就算偶有小波折,在明宣宗的保护下也平安度过。

并且没什么政治智慧,就是一个安份、温柔、美丽的后宫女子。

(孙若微)

明宣宗能立孙氏为后,明神宗不能立郑贵妃为后,我认为主要有以下几方面原因:

一、明宣宗朱瞻基时期,庞大的文官集团还没有形成,君权至高无上

朱瞻基是明成祖朱棣的孙子,明仁宗朱高炽的儿子,那时还没有发生土木堡之变,明朝文官集团还没有形成,朝中没有力量抗衡君权,皇帝说话,那是真正的一言九鼎。

何况,朱瞻基自幼聪慧,长大了也非常有手段。汉王朱高煦当年曾和朱高炽争太子之位,屡次为难朱高炽,朱瞻基都尽力保护着父亲,可以说正是有他,朱高炽才能成为太子并坐稳这个位置。

朱高炽去世后,朱瞻基继位,朱高煦谋反,没反出什么成绩就被朝廷军打得一败涂地,朱高煦最终被“炙杀”。

这么厉害的皇帝,大臣们想和他斗有点困难。

(朱瞻基)

二、明神宗朱翊钧时期,文官集团已经形成,君权受到了压制

而在朱翊钧时期,文官集团已经形成,君权受到极大的压制,东林党、宣党、昆党、齐党、浙党,名目众多、派系林立,国家大权并不只在皇帝一个人手里,他更多时候是起一个裁决的作用。

最主要的是,朱翊钧想立郑贵妃为后,为的其实是想立郑贵妃之子福王为太子,并不在立后本身。

朱翊钧的长子名叫朱常洛,是他偶然宠幸宫女所得,向来不得他欢心;而福王朱常洵是心爱的郑贵妃生的,自然爱乌及乌,想立其为太子。

可这不符合“有嫡立嫡,无嫡立长”的原则,中宫皇后无嫡子,按祖制就该立皇长子为太子。大臣们据理力争,朱翊钧就想另辟蹊径,走“嫡”的路线,让郑贵妃成为皇后。

(郑贵妃)

这目的也太明显了,大臣们立刻开始保护皇后王喜姐。

那时的文官厉害到什么程度呢?敢诬告皇帝。工科都给事中王德完上书诬告朱翊钧冷落皇后,导致皇后生了重病,有谋害的嫌疑,还说京城百姓都知道了,百姓们议论纷纷。

朱翊钧大怒,一边将王德完下诏狱,一边为了自己的名声亲自下诏辩白,表明绝无此意,此后再不起立郑贵妃为后的念头。

三、孙氏和郑贵妃不同

孙氏和郑贵妃也有不同之处。

孙氏很小的时候就有美名,被朱瞻基的外婆推荐入宫中,得到了朱棣的默认,当做未来皇后培养。谁知临到成婚的时候,朱棣突然变卦了,为孙子另选胡善祥为正妃,孙氏只是嫔。

所以宫中朝中,对孙氏都普遍同情,朱瞻基的外婆更是数次在女儿面前替孙氏抱不平。这些都为朱瞻基立她为后打好了基础。

(人生赢家孙若微)

至于郑贵妃,她和朱翊钧的感情绝对没有朱瞻基和孙氏那么深,朱翊钧的皇后王喜姐13岁就嫁给了他,两人少年夫妻,朱翊钧哪怕爱着郑贵妃,对王喜姐也是有感情的。

事实上,王喜姐是中国历史上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后,如果朱翊钧一点也不喜欢她,她的日子不会过得这么安稳。

所以就连朱翊钧自己,废后的心思都不是那么强,郑贵妃也就不可能上位为后。

【我是一粒沙,喜欢就关注我吧!】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