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学了很长时间还是朗诵不出好听的作品?
这是个人行为,读朗诵诗句,首先得一口流利的普通话,说话标准,干净利索,每当你朗诵诗句,你要读懂诗句的含义,不仅仅是这些,你还要全身投入诗句中,感觉是亲临其境,能是整个人和诗句融在一起,这样就朗诵出好得作品,当然还得是好得作品,这是我的推断的结果,谢谢
为什么学了很长时间还是朗诵不出好听的作品?
和能力水平、态度方法、个人条件都有关吧
为什么学了很长时间还是朗诵不出好听的作品?
朗诵就是读文章、诗词,好象挺简单的,其实不然,要想朗诵的声情并茂,还真的是很难。在这方面自己没有什么经验,只谈点看法仅供参考,如有不对请斧正。
1,先从短句上练习。找些短诗进行朗诵练习,找出朗诵的自我感觉。
2,背诵几篇短的抒情散文,进行情感抒发的练习。
3,用长的语句或一段抒情文章,进行语速、语调、停顿、慢读等方面的练习。
为什么学了很长时间还是朗诵不出好听的作品?
具备以下条件才会朗诵出好听的作品:
(1)选择适合自己朗诵的作品(并不是每个作品都适合朗诵的,也不是每个作品都适合自己朗诵的)。
(2)从标题开始要逐字逐句地分析清楚、揣摩透,每一句话表情达意的需要都要把握准。
(3)能用心诠释作品的内涵,朗诵作品时脑海中能浮现符合作品、符合生活的画面。
(4)能合适地运用朗诵的方法朗诵出大家喜欢听的感觉(朗诵方法有很多,常用的都有16种。怎样合适地运用16种常用的朗诵方法是想朗诵出好听作品的朗诵者必须掌握的。
(5)在能朗诵出作者原意的前提下,运用语言艺术的方法呈现高于文字内容的有声语言的魅力,使听众听了感觉是一种享受。
能不能学到朗诵常用的16种实用方法、能不能学好朗诵,除了自己要真心喜欢、用心坚持之外,还有一个相当重要的因素:要能有缘找到真正合适的导师。
和不同的老师学习,学习效果不一样,甚至会有天壤之别。
古语说得好,“妙言就在三五句,不受真传枉徒劳。”
不论学什么,找合适的导师非常关键。
就像练武,和一般的师父学了十多年可能也很难达到登峰造极的地步。如果有机缘,遇到真正的武术大师,能得到一代宗师传授的练功心法、能得到武功秘笈,也许只要几个小时,功夫就会大有长进;即使武术大师只是点拨一下,也会进步很快。
如果找的导师能在讲每一种语言艺术方法时,能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把这18个字讲透(本质、如何做到、怎样做更好、注意事项、如何练)、能合适地启发引导学生、能有针对性地指导、能传授语言艺术方面的“秘笈”,就说明你很幸运遇到了好的导师。
目前,教“朗诵”的老师主要有三类:一是播音主持毕业的主要教播音主持、普通话相关的东西,二是表演专业毕业的主要教声、台、形、表等方面的内容,三是自己“玩”朗诵很多年或者是在某些比赛中获得什么奖的“朗诵”者在教所谓的感性的经验。
我们都知道:艺术是有系统的知识体系的,不同的艺术也有不一样的方法,甚至同一类艺术中不同的子类也会有特有的技巧。俗话说得好,“术业有专攻”。一个人在某一方面可能很有经验,但是在其他方面就不一定擅长了;就像有的人唱京剧唱得非常好,如果唱黄梅戏不见得就一定也很受欢迎;有的人唱秦腔很多人喜欢听,若是唱花鼓戏不一定也很棒……同属于戏曲还是有很大差别的。
播音、主持、评书、朗诵、讲故事、播小说、有声读物播讲……这是不同的语言艺术类型。并不是说学过播音主持、普通话标准,就一定能朗诵出大家喜欢听的作品,更不一定能在朗诵艺术方面教好学生。
朗诵并不是仅靠标准的普通话、好听的嗓音就可以的,还需要选择适合自己朗诵的作品、能真正“分析清楚、改编好、设计到位、揣摩透”作品、可以合适地运用朗诵方法、用心诠释作品的内涵才可能朗诵出好听的作品。
表演相关的专业(话剧表演、影视表演、影视配音、动漫配音……)学的更多的是表演艺术方面的知识,而朗诵属于语言艺术,表演和朗诵属于不同的艺术类别,虽然有一些可以借鉴之处,但还是有很多特有的方法。
毫不夸张地说,目前的所谓的“教朗诵的老师”(不论是线上的还是线下的)并没有多少真正懂朗诵的,更多的“老师”教的是播音主持、普通话、表演……方面的东西。
大家仔细想一下这些“老师”教的内容就清楚了:教的是声母、韵母、调值、前鼻音、后鼻音、平翘舌、提打挺松、五腔共鸣、胸式呼吸、腹式呼吸、胸腹式联合呼吸、打开口腔、咬字、发音器官、绕口令、口部操……这些普通话方面的东西,还是发声、台词、形体、即兴表演、自我介绍、控制情感、塑造人物角色、步态、舞台语言技巧……这些表演方面的内容。
“玩”朗诵很多年的“老师”教的所谓的感性的“经验”、凭感觉的东西,我就不便评价了。
经常听学朗诵的人说,他们“教朗诵的老师”都是拿一些所谓的“名篇”、“美文”或者普通话60篇让学生读,然后说:你的发音不准、你的重音不对、你的归音不到位、你不能那样读、你的毛病又犯了、你应该像我这样、你要一遍一遍地听……更多的是说学生普通话方面的问题、或者让学生模仿他(她)读,但并不告诉学生“为什么这么做?怎么做更好”;学生也只能是模仿着读,并不清楚“该用哪些朗诵方法?这些朗诵方法的本质是什么?怎么做到?如何做更好?运用这些朗诵方法时需要注意什么?”
我曾经听过一位有20多年教朗诵的经验的“专家”给学生上课,讲的是一首古诗,可是讲了几个小时,学生还是不会朗诵,就连用了哪种朗诵方法也不清楚,更不用说换了别的作品明白该怎么朗诵了,只是按照这位“专家”的模式在读而已。因为这位“专家”就是像上面说的那样教学生。
先不说这些“老师”是不是真正懂朗诵艺术,教学也是有方法的,并不是谁都可以教好学生的。
老师主要分为三类:
(1)98%左右的“老师”并没有系统的知识体系帮助学生快速打好基础,也没有独创的实用方法,连“根据不同的学生不一样的情况因材施教”也做不到,更不用说给予学生合适的启发和引导了。这些“老师”只是拿着所谓的课件、教案读或者背,只能称之为教师(以教书为谋生方式的人,类似于画匠<以画画为生>)。
(2)1.99%左右的“老师”可能在一个方面给学生指导、在几个点上给学生建议,不过也不能快速帮助学生建立知识体系,也不能告诉学生独创的方法,使学生一听就明白、一用就会;还不能启发学生通过思考、感悟将老师讲的知识转化为自己的能力,更不能引导学生自己发现规律。这些“老师”可以称之为老师。
(3)不到0.01%的“老师”不仅自己有系统的理论体系、有独创的实用方法、讲得通俗易懂,并且可以快速帮助学生建立系统的知识体系、建立良好的思维方式,也可以真正做到有针对性指导、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告诉有差别的建议而且行之有效、学生可以快速改善,还可以启发引导学生做得更好、发现更多的规律、总结出更好的经验;这样的老师才可以称为导师(真正的导师万里挑一都挑不出来。这里的导师并不是指大学里的“导师”,也不是现在那些所谓的“人生导师”、“职业导师”……)。
正如《师说》中所说的“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目前,绝大多数所谓的教“朗诵”的老师是在误导学生。
(1)教的不是真正的朗诵艺术知识。因为这些“老师”在那个位置上,虽然不是真正懂朗诵艺术,但是也得教给学生点儿东西,怎么办呢?只好用自己会的一些东西当“朗诵艺术知识”了。或者是播音主持、普通话方面的知识(很容易使学生进入“播音式”的朗诵、“成人范儿”的朗诵误区),或者是表演方面的内容(很容易使学生进入“表演式”的朗诵、“动作夸张式”的朗诵、“随意加东西式”的朗诵误区),也可能是自己多年“玩”朗诵的过程中想到的一点儿感性的东西(很容易使学生进入“拉调调式”的朗诵、“吼喊式”的朗诵误区)。
(2)把不同声音特点的、风格有别的、对作品有不一样理解的学生教成了一个模式。
2013年,在一次全国朗诵大赛当评委时,听到其中有几十个选手一张口就是差不多的模式,听了一句话就感觉像是同一位“老师”的学生。评选完之后,工作人员调出这些选手的报名资料一看,还真都是五**老师教的。
2016年,应某电视台之邀去讲座时,有翁**和卢**两位学生的家长想请我给她们的孩子进行指导。我先请这两位学生朗诵一下。他俩一张口就感觉到有非常重的模式,而且两个人的模式差不多。我就问他们是不是和同一位老师学的“朗诵”,他们说是同一个老师教的。我告诉他们的家长:“他俩换别的作品进行朗诵,还会有差不多的模式”。请两位学生换了作品再朗诵,他俩还是有同样的模式。
每个人有自己对作品的感受,每个人有自己的声音特点,每个人有自己对朗诵方法运用的理解……所以,不同的人朗诵同一篇作品应该有自己的风格、有不同的呈现方式,而不应该“模式化”。
(3)把学生的“朗诵”变成了一场“秀”
因为“老师”不是真正懂朗诵,所以在指导学生“朗诵”时,不是把重点放在:使学生知道怎样选择适合自己朗诵的作品、如何“分析、改编、设计、揣摩”作品、怎样合适地运用朗诵方法、如何用心诠释作品的内涵等方面,而是放在了一些形式的东西(服装、化妆、动作、配乐……)上,以致于把学生的“朗诵”变成了表演秀、服装秀、动作秀、配乐秀、嗓门秀……
学生做的动作很多并不符合作品,也不符合生活;至于为什么做这些动作,学生也不明白,只是机械地做着“老师”让做的动作而已,怎么可能朗诵出大家喜欢听的好作品?
至于为什么用这个配乐?怎样把握好与配乐的配合节奏?学生也不清楚,只是说“老师让用的、老师说这样做”。其实,“老师”也没有想清楚:朗诵一定要用配乐吗?想朗诵出好听的作品是对作品的用心揣摩和朗诵方法的合适运用重要、还是配乐重要?这个配乐适合这个作品吗?如何把握朗诵时人声和配乐的配合节奏(细到秒级以下)……“老师”只是看很多朗诵大赛中选手都用配乐、他(她)自己觉得加上配乐好听、听很多人朗诵这个作品都用这个配乐、看到别人朗诵这个作品时用这个配乐还获奖了……这些“老师”容易使学生进入“过于追求配乐式”的朗诵的误区。
以致于我们听到很多人都用同一个配乐、甚至很多作品都用同一个配乐的“为加配乐而加配乐”的情况。
(4)“老师”希望学生不断地交学费
教育应该是以“育人”为目标,把培养人才放在第一位。真正做教育的导师教给学生的是好的思想、正确的思路、实用的方法、语言艺术规律,能使学生将导师讲的方法变为自己的能力,能使学生学得既快、又好、还轻松,能让学生喜欢学、主动学、积极学、学得好。
可是现在很多“老师”成了逐利的商人,他(她)们希望学生今年在这儿学、明年还报名、后年还交费……学生一直交学费,这些“老师”才高兴呢。
我考察过上千家培训机构,有一次,一位教朗诵10多年的“老师”非常自豪地说:“老师:这个学生跟我学了6、7年了,赶都赶不走!”。
其实,这位“老师”并不是帮学生,而是在害学生;学生损失的并不是表面上的多年学费,更多的是时间和精力(这是无价的)。
真正好的导师是可以1次课就能使学生有很大改变、1节课就能让学生至少学会1种方法的,完全可以在1、2个月内教会学生系统的朗诵知识,根本就不用学习几个月、几年……
可能有的“老师”会说“朗诵是需要长时间练习才能提高的。”这话只能说对了一部分但不完全对。为什么这么说呢?
就像我们学数学,一位好的老师可以在几分钟内教会学生这一类题的解题思路、实用的方法,甚至可以告诉学生其中的规律是什么,还能引导学生自己发现其中的规律。即使有的学生再做同类的其他题时可能还不熟练,但是至少会做、也能做对,只是时间有点儿长而已。学生在课下自己“用心思、用心练、用心悟”就好了,并不用再和老师学习这类题的解题方法了。
再比如学武术,如果能遇到真正的武术大师、一代宗师,可能用几个小时的时间,武术大师传授给弟子练功心法、武功秘笈,弟子很快就可以学会了,只要自己用心坚持练习就可以了。即使之后再也没有见过给他秘笈的武术大师,他的武功也会进步非常快。
朗诵艺术的学习也是如此,好的朗诵导师完全可以在几分钟内教会学生一种朗诵方法,学生只要“用心思、用心练、用心悟”很快就可以提高朗诵水平,拿到任何作品都知道该怎么用这种朗诵方法、为什么这么用、如何用更好……尽管可能用的时候不太熟练,但也知道该怎么做。之后,多练习就好了,并不用再和老师学习这种方法。
所以,系统的朗诵方法也只需要1、2个月就可以学会了,并不需要长时间学习,更不用不断地给“老师”交学费。
培训是功利趋向的,做培训的“老师”想长期赚钱,这种想法能理解但不是好方法。
庸师比庸医更可怕,不仅会耽误学生大量的时间和精力(难以用金钱来衡量),而且一旦学生“被误导、养成不好的习惯、形成不好的模式”想改很难。特别是在艺术学习方面,庸师会影响学生的一生。
为什么学了很长时间还是朗诵不出好听的作品?
您要好好体会您要诵读内容作者要表达的意思,闭上眼睛想象此情此景,把握好重音,搞好阴阳顿挫,多加练习,要有自信,加油!我相信你一定行!
为什么学了很长时间还是朗诵不出好听的作品?
没有找到方法嘛😄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