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评价《月亮与六便士》?
“在满地都是六便士的街上,他抬起头看到了月光”。这就是印象派大师高更。
100多年前英国作家毛姆根据高更的生平写出了这部小说《月亮与六便士》
小说里的男主角原先跟我一样做过金融民工,那时候他有老婆孩子,过着常人眼里的幸福生活,在这样的舒适区一待就是17年。
有一天,小说中的主人公突然丢下工作和家庭跑去了巴黎,他想去实现当画家的梦想,可是在这之前的几十年他从来也没有画过画。
在巴黎的日子他忍受着饥饿和疾病的煎熬,在绘画上也始终没有突破,还好有朋友的接济。在巴黎经历了一番离奇的遭遇后,他再次决定离开,去了蛮荒的塔希提岛,在这里他找到了创作的灵感,创作了大量的作品。
《月亮与六便士》100年来经久不衰,引发了人们对艺术家与社会、个性与天才等问题的思考。
如何评价《月亮与六便士》?
我们人类就是这样的一种生存状态:肉体在现实生活中卑微地活着;而灵魂却时时想放飞自我,渴望追求内心的美梦和理想……
文/图:张树诚
《月亮和六便士》是英国著名小说家和戏剧家威廉·萨默赛特·毛姆脍炙人口的文学作品,是西方20世纪的流行小说。
主人公查理斯·思特里克兰德,这个人物原型是法国印象派画家保罗·高更先生。
月亮代表人类理想,六便士代表生活现实。
《月亮和六便士》深刻揭示了人类理想与生活现实的不平衡与再平衡的矛盾与对立统一。
《月亮和六便士》的主题是逃避现实——
“人们在仰望月亮时,常常忘了脚下的六便士”,面对压力重重的现实生活,人们常常希望能逃避现实生活的重重压力,放飞自我,去追求内心的美梦和理想,生命因追求美梦和理想而伟大、而不朽……
我们人类就是这样的一种生存状态:肉体在现实生活中卑微地活着;而灵魂却时时想放飞自我,渴望追求内心的美梦和理想!
因而,我认为《月亮和六便士》是本好书,是经典的小说!
如何评价《月亮与六便士》?
谢谢你的邀请。《月亮与六便士》我还没有看过,不敢妄加评论,见谅。
如何评价《月亮与六便士》?
最近在重读《月亮与六便士》,上一次读已经是多年前。
前几天发微博说“刚做艺术的时候看不出来高更哪儿好,现在再看却感动的让人想哭”。
高更、塞尚、梵高并称“后印象派三杰”。
梵高的人气是一如即往的炙热,但是高更似乎一个更隐秘的暗号,它可以作艺术爱好者的暗号,也可以作为文学爱好者的。
我曾经以为《月亮与六便士》只是抛弃眼前苟且追求梦想的故事,但这次重读却发现是我自己把它读浅薄了。
这个世界上,却是有成千上万个“高更”,他们出生、成长、人生中所做的一切都是觅得一份体面的工作、娶一个还算入眼的妻子、生一个不招人烦的孩子、拿着够花的工资,过着中产的生活。
就像小说中的形容。
“他们过着老一套的生活,平淡无奇,再也引不起我的好奇心了。有时候我们见了面,不待他们开口,我就知道他们要说什么话。
就连他们的桃色事件也都是枯燥乏味的老一套。他们的人生就象从终点站到终点站往返行驶的有轨电车,连乘客的数目也能估计个八九不离十。”
高更做了,哪怕在如今信息流动极通畅、人口流动极自由的时代,所有人几乎都不敢做的事情。
放弃衣食无忧、有望跻身上层社会的证券经纪人身份,年近四十逃离了家乡,只身一人前往南太平洋的塔希提岛。
1891年6月8日,结束了63天长途航程的高更来到了塔希提岛。
他的行李里,只装了颜料。他没有一天接受过美术教育。
但就像最近自己刚听到米兰昆德拉的一句话,“自学者和学生的差别,不在于知识的广度,而在于生命力和自信心的差异。”
其实也到今年,艺术从业的第三年,我终于明白,艺术是不用学习的,你所需要的是重启你被规则与秩序掩盖了的,那一部分辨别美的天性。
高更的画里几乎都是强烈的阳光,浓密的森林。
女人们头上的花环与蜜色的皮肤,芒果、木瓜、马缨丹的香味,每一种颜色都和情感一样,都达到饱和的最高浓度,而画布上的时间流逝仿佛静止。
后来我自己造了一个词,叫“生命力浓度”,可以用来评判人,也可以评判作品。高更的人和作品都拥有极高的生命力浓度。
在那里,他像当地土著居民一样赤足裸身,布衣素食,并娶了一个土著女子为妻。
高更在岛上,做个画家是第二目的,第一目的是像个最后的困兽,在用自己微薄的行动与历史的洪流对抗。
梵高孤身来到岛上最根本的原因是厌恶工业化、厌恶大机器、厌恶在工业革命下的人类失去所谓自由之精神。
而我写到这里心情更加复杂,高更,没有改变任何事。
其实你不能准确的判断这个世界是变好了还是变坏了。
它更通畅,更便捷,更美好 ,它光鲜亮丽、尽然有序、一尘不染。
可同时信息社会同时变成了一个算法社会,这个社会推荐给每一个人他想看的东西、他想消费的东西。这个社会太担心你过不好了,于是连选择都替你做好了。
以为自己在自由作出选择,其实永远都是被数据选择。
高更像一个终生跋涉的香客,不停地寻找一座可能根本不存在的神庙。
我们普通人不会理解那种痛苦,也不会有资格感受到那种幸福,就好象一伸手就能触摸到美,仿佛“美”是一件可以触碰和抚摸得到的实体。
那是一种整个人被无限思慕之情笼罩以来,幸福又孤独地走上一条充满危险的道路。
都说路的尽头是月亮,可谁都不知道要走多久。
知道“满地都是六便士,他却抬头看见了月亮”的时候,我年纪还很小,我只知道六便士是眼前的苟且,月亮是诗与远方。
六便士作为一地琐碎很好理解,却不懂为什么要把月亮作为一个“实现不了的远方”。
现在我懂了,因为天上的一轮月亮,是纯真,是神秘,更是这种美好的孤独。
同时,月光也是爱,是男女之爱,更是慈悲之爱。
赫胥黎说月亮是块石头,但它是块神秘的石头,或更确切,正因为它,世间有了神秘之情。
柔和的月光传递彼此默契的宁静。神秘的月光激发我们敬畏之情。冷峻的月光诉说灵魂的寂寞与孤立,渺小或肮脏。多情的月光唤起我们的爱。不仅爱某个人,甚至爱宇宙众生。
这幅《我们从哪里来?我们是谁?我们往哪里去?》,画在近四米长的粗麻布上,上面有无数种人类曾经历过的可怕环境中、曾经体验过的悲伤之情。
它们是轮回,是生活本身,是永恒。
婴儿、孩童、女人、老妇,采摘果实的青年,神秘的偶像,原始洪荒的背景。
我总感觉高更这时已经有了“慈悲”,他试图用画布上的永恒,去叫醒沉迷于短暂瞬间的众生。
高更成功了,作为一个艺术家。
高更失败了,作为一个理想主义者。
高更逃离之后的每一次作画,就是推着每夜会回到初始位置的巨石。在他身上,能看到另一个普罗米修斯。
那是被刻进人类血液里的,心底最深处的,殉道基因。
我一直都知道啊,这个世纪疯狂,没人性,腐败。
而月亮却一直清醒,温柔,一尘不染。
如何评价《月亮与六便士》?
《月亮和六便士》是英国作家毛姆以法国画家高更为原型写的小说,豆瓣评分挺高:9.0!
后来又改编拍摄为电影。
所以我不知道你问的哪一个。
在此谈谈高更。
保罗·高更(PaulGauguin,1848—1903)法国后印象派画家、雕塑家,与梵高、塞尚并称为后印象派三杰。
他出身名门望族,为了他所醉心的艺术,竟离家出走,到塔希提岛上去生活,去画那些土著的男男女女。
他天分很高,对艺术也够忠诚——不惜改写自己的人生,但他对梵高非常嫉妒,哪怕梵高生前只卖出过一幅画。
他嫉妒梵高的天才和梵高对艺术的忠诚。
梵高曾经邀请他到阿尔共同生活探讨艺术,梵高堂堂一个天才画家还主动担负了给高更做饭的任务。
可是,高更天天和梵高激烈争吵,想方设法捉弄梵高。最后竟发展到买通妓女,让妓女对梵高说你太丑,我不想和你做生意,除非你割下一个耳朵送我。单纯犹如儿童的梵高竟真的割下一个耳朵给妓女送去。
可是然~并~卵,高更这一恶毒的恶作剧反造就了梵高杰作《割了耳朵的肖像》的诞生。
高更是非常优秀的,奈何梵高更优秀!
今天,人人知道梵高,知道高更的却不多。
(附图为高更自画像和梵高作品《割了耳朵的肖像》局部)
如何评价《月亮与六便士》?
早年间有个人,抱着治病救国的一腔热血东渡到日本留学,在求学期间,但在后来的某一次事件中,他看到了中国人的麻木不仁比起疾病更加可怕,于是他决定弃医从文,想要用笔写文唤醒当时的老百姓,这个人大家都能猜到,他就是中国近现代最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鲁迅。
在前几年,有个人在顶尖学府学医8年,从正经科班念到医学博士,用他自己的话讲,就是“从DNA、RNA到细胞到组织到大体解剖,从生理到病理到药理,从中医科到内科到神经科到精神科到妇产科。”学业有成却决定不再做医生,转而拿起笔杆抒写人生。他就是畅销书作家冯唐。
还有很多很多弃医改行的名人,在这里就不一一细数了。英国作家毛姆认为,“这一切都取决于一个人如何看待生活的意义,取决于他认为对社会应尽什么义务,对自己有什么要求”。这可能是对这种弃医改行的最佳注释,毕竟,他自己也是其中一员。
连带他的作品《月亮与六便士》中的查尔斯·斯特里克兰。
一,两个不相爱的人在一起,一个计划着未来,一个计划着离开
斯特里克兰是一位证券交易员,他不爱讲话,但这并不影响他有一个生活还过得去,和睦温馨的家庭。
他的夫人是一个自认为是有文学修养的人,喜爱阅读,在外热衷结交一些文人雅士,主内也是一把好手,贤惠能干,还有一对健康可爱的孩子,看的出来,斯特里克兰夫人很爱她的丈夫,他们生活在一个世俗标准中的幸福家庭。
这样的生活就像一条缓缓流淌的小河,偶尔也会泛起几朵浪花,粼粼波光藏着他们日常生活的点滴。也经历过太阳炙烤,也容得下大雨倾盆,唯独在一个悬崖边拐弯的时候急转直下。
斯特里克兰走了,只留下一封信就这样走了,没有解释,没有留恋,也没有愧疚。昔日的荣光就这样想伪装也不可能了。
人到中年,能如此淡然地离开一起生活了17年的妻子还有朝夕相处的孩子的男人,其实说到底还是因为心没有真正地在他们身上,那么与之相关的一切也就微不足道了。
二,做自己,却是他后半生噩梦的开始
王尔德说:爱自己,是一生浪漫的开始。
但是最对斯特里克兰来讲,他毅然决然地离开家乡,离开最亲的人去追逐自己的梦想,想要摆脱一切羁绊去做自己,去画画,却摆脱不了噩运的一次次袭击。
在他离开之后,夫人也曾派人去找过他,对他能回心转意依旧抱有一次希望,但最终是被他的冷漠、自私、偏执以及狂妄给彻底寒了心。
四十岁才开始画,没关系
孤注一掷,他愿意
才华平平,关系不大
画画对于他来讲,就像是一个人掉进水里,游泳姿势好坏没关系,但他必须要挣扎,不然就要淹死。他身不由己,这个梦想似乎就像雷电一样击中了他,所以,除了画画,一切都没关系。
从此,他便开始一直与贫困并频繁与疾病打交道了。他胡子拉碴,邋里邋遢,衣衫褴褛,食不果腹,朝不保夕,在巴黎的一个破旧旅馆里能画画而万事足。
这样的处境还能生存下来,这离不开身边有朋友相助,尤其是有一个像斯特洛夫这种善良到无可救药的朋友。他会经常接济斯特里克兰,并且会在有画商来买他的画的时候引荐给斯特里克兰。但即便如此,对方并不领情,只是觉得这个善良的家伙有点蠢,好欺负。
甚至在一次大病中,斯特洛夫把他带回家来照顾。虽然自己也行不宽裕,但对于大病中的斯特里克兰,他慷慨解囊,悉心照顾。一个不小心,自己心爱的女人布兰奇爱上了这个不速之客,自己的小家也从此破碎。
如果能真心待布兰奇,这让斯特洛夫也好歹稍微宽心,但是他没有。在一次吵架后,布兰奇以自杀了解了自己的生命。对于不能从自己爱的人那里得到爱,那这或许是她认为最好的解脱方式。
有人说,别人的人生都是在不断做加法,而斯特里克兰却一直在减法。他抛掉了丈夫、父亲以及其他一些的名头,抛开金钱和名声的拖累,也不曾在意过别人的想法。但这一切任性行为的副作用,却是让自己身边的人陷入痛苦旋涡。
或许在他看来,每一种身份都是一种自我绑架,唯有失去才是通向自由之途吧。
三,努力的最坏结果,不过是大器晚成
后来他去了南太平洋的一个孤岛。他依旧穷困潦倒,有时也去做点零工,等挣到了买画画颜料的钱就又躲进丛林中,醉心画画而对外界的一切不闻不问。
一心一意,隐忍孤独,殚精竭虑,受尽煎熬,只为了表达自己心灵之眼所见的幻想。
他的内心装着一个鲜活、奇异的世界,自从他来到了这个遥远的塔希提之后。
他在那里又跟了一位姑娘结婚。说实话,除了脾气有点臭,他长的并不赖。尤其是那张尽显粗鄙、肉欲的脸,高大的身材,透着一股野蛮原始的新引力。
生活看似慢慢变得有点像样了,但前面说过的,噩运一直跟随者他。他患了很严重的麻风病。
除了因病毁容,继而又双眼失明。在那间简陋的土屋里,斯特里克兰忍受着病痛的折磨,聆听颜色,用自己的方式,在土屋的四壁画出了那副旷世奇作。
倾尽毕生之力,将他自己所理解的,所洞悉的一切,都在生命的最后那段时间表达得淋漓尽致。而他也最终找到了内心的平静,他那备受折磨的灵魂也终于得到了安息。
人的这一生最后悔的不是你做过什么,而是没做过什么。追逐过,努力过,梦想是不会背叛自己的。
现在的人觉得说梦想很俗,要么就是你跟我谈梦想,我跟你谈钱。但有时候我们也谈梦想,总说着不管高贵也好,庸俗也罢,其实最终还是赌在“万一实现了呢”。
可不管我们怎么去理解,去看待这些我们确实追逐过的梦想,它们曾真切地来过,在我们人生中的每一段细微的经历中,就像一朵没有名字的浪花,但那是献给我们自己的花。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