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晚年的生活是什么样的?

个人的命运总是和大时代的背景密切相连,诗圣杜甫也不例外。

年少时杜甫义气风发,对未来充满了美好的憧憬,怀着一腔抱负来到长安,本想在官场有所作为,可是因受奸相的压制,屡次三番地失利,直到四十多岁才谋到一个小官职,负责看护兵器盔甲。已离家十年的杜甫打算回家探望家人然后回长安上任。一路上看到哀鸿遍野,回到家但见小儿子已经饿死。

不久“安史之乱”爆发,叛军攻下了长安,唐玄宗西逃。长安回不去了,杜甫只好带上家人南下投靠朋友

(上图著名书法家张明手书杜甫诗句“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晚年的杜甫对现实彻底绝望,天下之大竟然找不到安身之地,长期颠沛流离的生活,加上贫病交加,诗人客死在湘江的一条船上,时年58岁。

(上图著名书法家张明手书杜甫诗句“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这就是一代诗圣杜甫的晚年,与并称“李杜”的李白相比,杜甫只小李白十一岁,可是,因为时代的变迁却造成了完全不同的命运。

杜甫晚年的生活是什么样的?

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杜甫《旅夜书怀》

杜甫的晚年,一个字:残!两个字:很惨!三个字:相当惨!话说回来,不说晚年,杜甫好像这一生难得快活过。

他年轻时候也曾有过锦衣怒马的日子,毕竟是生于官宦之家,祖父杜审言,父亲杜闲,都是当官的;母亲出身望族。

但是随着祖父死,母病故,父亡;他又科考落第,干谒没结果,除了在官场上打了几回短工之外,多数时间没工作。

后来安史之乱爆发,为了躲避战乱,四处奔波,颠沛流离,似乎都没好好长时间在哪呆过。“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正是他一生的写照。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杜甫《登高》

764年,杜甫53岁,这应该算是他的晚年了。他辗转至蜀,再次投奔严武。当时严武为成都尹,剑南节度使,和杜甫是世交,他对杜甫很好,让他做了自己的参谋,即检校工部员外郎,世人称杜甫为杜工部就是从这来的。

但杜甫是个不合时宜的人,诗才高而情商差,生活上没有苏轼的勤劳和自给自足,精神上也没有苏轼的通透和豁达。

根据《旧唐书》和《新唐书》,还有《唐才子传》的记载,严武对杜甫非常关照,“待遇甚隆”或“待甫甚善”;但杜甫似乎不领情,“甫性褊躁,无器度,恃思放恣,尝凭醉登武之床,瞪视武曰‘严挺之乃存此儿’”!

不知道感激,还放肆到说人家爹,估计这朋友是没法做长久。况且你是投靠人家,这样就有些过了。

关于严武的反应,《旧唐书》里说“武虽急暴,不以为忤”;《新唐书》里则是“武衔之”,个人更倾向于“衔之”,在心里厌恶他了。

所以他自己说“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厚禄故人书断绝,恒饥稚子色凄凉”,不只是世态炎凉,也有他自己的原因,就这处事方法,哪个愿意搭理他呢?

当然,这不妨碍他成为伟大的诗人,他之所以伟大,不只是因为诗写得好,而是因为诗里面“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心系苍生,胸装国事的悲天悯人的情怀。

可以说杜甫一直过得凄苦,也一直很孤独。

他乡阅迟暮,不敢废诗篇——杜甫《归》

765年,严武去世,以杜甫的性子在成都就难以再住下去了。其实,浣花溪畔,山清水秀,有茅屋,要是能像陶渊明或苏东坡那样,富足不可能,但自食其力应该可以。

可是在766年,杜甫一路跋涉,又去投奔故交,夔州都督柏茂林。在夔州三年,似乎日子还不错:柏茂林让他管理一百多公顷的公田,他自己忽然也开了窍,种田养鸡,还植了果树,忙得不亦乐乎。

这个从他的诗里就能看出来,《驱竖子摘苍耳》、《种莴苣》、《催宗文树鸡栅》、《行官张望补稻畦水归》,讲的都是这类内容。

但是他此时的身体已经非常不好了:“眼复几时暗,耳从前月聋”(《耳聋》);“峡中一卧病,疟疾终冬春。春夏加肺气,此病盖有因”(《寄薛三郎中》)……眼睛不好了,耳朵也聋了,还得过疟疾,肺也有毛病。

但在夔州的这三年,是杜甫创作的高峰期,共诞生了四百多首诗!可能和生活相对安稳,他可以静下心来随心所欲地写作有关系。

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杜甫《秋兴八首·其一》

可杜甫是真能折腾!在夔州呆得好好的,一生中难得能吃饱饭的时光。他却越来越想回老家。768年,他踏上了归乡的路,殊不知是踏向了不归路。

兜里没多少钱,盘缠都不够;加上偶有地方作乱,一路走来,动荡波折,走了不少冤枉路。最后,在耒阳时,遇大雨被阻在一条小船上,,好几天没吃东西,后来吃了县令送来的烤牛肉和白酒,暴饮暴食,病故。唐·郑处海《明皇杂录》里是这样记载的,“杜甫客耒阳,游岳祠,大水遽至,涉旬不得食,令尝馈牛炙白酒,甫饮过多,一夕而卒”。

一代诗圣,就这样悲惨地客死他乡。“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成为了绝响,他至死也没能回到故乡!

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杜甫《偶题》

杜甫的晚年可以说是穷困潦倒,艰难困苦的,尤其是死得有些悲惨。唯其这样,才更显示出他的清高不群和家国情怀的难能可贵!

杜甫,不折不扣的伟大现实主义诗人!

杜甫晚年的生活是什么样的?

少时鋒芒初露,

中年怀才不遇,

老后悲愤凄凉。

正因如此,杜甫一生以诗表实、舒情,诗句与当时社情、民情及内心伤情融为一体,接地、真实,情感丰富。

杜甫晚年的生活是什么样的?

老病贫穷苦折磨,

崎岖世路尽风波。

及时行乐乐犹少,

借酒浇愁愁更多。

杜甫晚年的生活是什么样的?

杜甫的晚年生活一方面是穷愁潦倒、飘泊孤苦,另一方面却在诗歌写作上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应了他说的“文章憎命达”的规律。

杜甫于唐大历初年(公元765)离开成都,寓居于长江三峡中的夔州,三年后出三峡就一直居无定所,飘泊在长江中游岳阳长沙等地,常年孤舟羁旅,直到59岁时(大历五年公元770)在衡州耒阳困于洪水而病逝。

寓居夔州时的杜甫已经是一位56岁的老者,这期间他虽然尚能维持生计,但思想却处于绝望和苦闷之中。“平生快意多所辱。职当忧戚伏衾枕,况乃迟暮加烦促”。他只能借酒浇愁,有时甚至醉饮发狂。

有一次,夔州刺史柏茂琳招宴,他喝得酕醄大醉,居然乘兴骑马从白带城上奔驰而下。他把马鞭垂在手上,不提缰绳,放马飞跑,从高耸入云白帝城跑下瞿唐峡,“低身直下八千尺”,路旁的危楼城堞像电闪一样急转,马跑得浑身是汗。杜甫得意地大叫:“向来皓首惊万人,自倚红颜能骑射。”

不幸的是,突然马失前蹄,一下把他摔下鞍来,跌成重伤,只好由家人扶持回家。来看望的友人责怪他太冒险了,杜甫竞然说:“君不见,嵇康养生遭杀戮?”可见他的内心是何等悲凉和绝望!

唐大历三年(769)正月,杜甫离开白帝城出三峡,船行到西陵峡口下牢溪停泊夜宿,峡州长吏在津亭设宴款待。这時他己是满头白发,不胜酒力了。

此后,杜甫就一直居无定所,贫病交加,唯有在漂泊的孤舟中度过。迟暮之年,他常常站在船头一杯在手:“此身饮罢无归处,独立苍茫自咏诗”。

最后,诗人在耒阳为洪水所阻,当地县令在渺茫的大水中找到了他,送了些酒肉。但杜甫己经沉疴重病,他“且尽生前一杯酒”,“ 一夕而卒”,结束了诗酒人生。

杜甫的晚年飘泊在社会边缘和底层,但他一直坚持苦咏,用诗作寄意山光水色,感叹人生孤苦。他写下了大量优秀诗篇,而且诗艺大进。

当时写诗是沒有发表的载体的,杜甫处于孤苦之中,既无人传抄,也无力付梓,但他仍然坚持写作,留下了诗稿。

在后人编印留传下来的杜诗里,有将近400首诗是在他晚年写作的,占其总量的三分之一。这些诗作不再感叹社会时事,多是寄意山水和人生孤苦,表达自己真实的内心感受,沒有任何诗外的牵强附会,但在诗艺上却达到了唐诗的顶峰。

杜甫大多数诗作都是经过了刻意锤炼打磨,不仅在意境表达上多有独创,而且在韵律、诗体句式上也有格外的讲究和创新。其中《秋兴八首》、《咏怀古迹五首》、《登高》、《阁夜》、《白帝》等等,都被历代诗家公认为经典。特别是他写的律诗,体现了诗歌最高工艺所具有的精湛和雅致的品质,纯正自然、谨严规范、细密厚重。

这些表明杜甫不愧为唐代诗人里最具“工匠精神”者,堪称诗圣。

杜甫晚年的生活是什么样的?

杜甫晚年的生活是十分凄残的,公元七六八年,杜甫离开蘷州,又在江陵、公安、岳州(今岳阳)、衡州(衡阳)一带辗转流离。饥饿、疾病、漂泊,把已经是满头白发的诗人折磨得太深太久了,他的健康受到了严重的损害,终于在唐代宗(李豫)大历五年(770)的冬天,在湘江水上的一条小船里,诗人永远停止了歌唱。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