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是怎样一种意境?
春末夏初,正是南方的梅雨时节,绵绵细雨下了一夜,天亮了,巷子深处飘来杏花的叫卖声。
此情此景让我想起我的童年,南方的旧屋前街后河,天刚亮便能听到各种叫卖声,也有卖花的,不是杏花,而是栀子花和白兰花,买几朵,穿上细棉线挂在纽扣上,很香,也可以挂在蚊帐上。
这两句诗出自陆游的《临安春雨初霁》,当时陆游已经六十多岁,一生宦海沉浮,感慨这世态人情就像半透明的纱一样,回想这一生自己矢志不渝地怀着一腔报国的理想,而到头来终是报国无门。伴着细细的雨声,诗人彻夜未眠,直到天亮听到小巷里传来叫卖杏花的声音。
陆游爱写“寄梦诗”,如“”夜阑卧听风吹雪,铁马冰河入梦来”的壮怀激烈。
这首诗看似描写江南春雨初霁的美好景象,而字里行间流露的却是诗人满心的惆怅,临安城虽然春色明媚,但官僚们偏安一隅,粉饰太平。想到自己未酬的壮志,诗人只有一声叹息。
回过头来回答您的问题,这两句诗是怎样的一种意境呢?这是诗人借夜雨来表达满心的惆怅。“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是怎样一种意境?
世味年来薄似纱,谁令骑马客京华。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矮纸斜行闲作草,晴窗细乳戏分茶。素衣莫起风尘叹,犹及清明可到家——陆游《临安春雨初霁》
“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这是陆游《临安春雨初霁》中的名句,当时曾传颂一时,连孝宗皇帝都赞不绝口。千年过去,我们也依然为之倾倒。
这句话表面上写春色,实则是泄露了内心的情绪,那就是忧虑、失落和无奈。
“小楼一夜听春雨”,夜里无眠,点点滴滴,都是郁郁不得志的苦闷和对那个国家的忧虑。其实,不说这句,但是一个“霁”字,是多么美好的意境啊!淅淅沥沥的雨停了,天初晴,一切都清新宜人。可是,在这之前,是“小楼一夜听春雨”,意思就反转了。
这不是孟浩然《春晓》里的“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人家前头是“眠”,睡梦中,不知不觉中,任你有风有雨。你这是“听”,而且是一夜,明显地失眠了。
为什么失眠了?因为自己的抱负无法实现,因为这个国家奸臣当道,腐败不堪。愁啊,睡不着。辗转反侧,无语叹息,只能听雨。
“深巷明朝卖杏花”,杏花被吆喝着卖,是否能卖出?是否卖于爱花护花人?对杏花来说,无力主宰自己的命运。《宋诗鉴赏辞典》里说这首诗写于淳熙十三年,即1186年,陆游已经被罢官,在家赋闲了五年。此番是应召进京,到了临安城,却得再等皇帝何时能见的消息。
他住在西湖边上的客栈里,百无聊赖之时写下的这首诗。“一夜听春雨”,“闲作草”,“戏分茶”,表达的正是这种心情。他这次是被派去做严州知州,可他明显地不感兴趣,因为他志不在此啊!
他难忘“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的岁月,他渴望“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的战斗,虽然他已经62岁了,可是他还怀着“壮心未与年俱老,死去犹能作鬼雄”的万丈豪情啊!
如果他是那枝杏花,希望遇上识花的人;他就是那枝杏花啊,已经错过了最好的季节,还被一再错过!
他心里的那朵杏花,还在等待;然而,昏君无心亦无眼。
“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京城里春意正浓,我却宁可早点离开,是无奈,也是清高。杏花,是春天的花。欧阳修的一句“林外鸣鸠春雨歇,屋头初日杏花繁”就能把春色渲染得灿烂无比;而赵良玉的“红杏香中,绿杨影里,画桥春水泠泠。深沉院满,风送卖花声”和王嵎的“午梦醒来,小窗人静,春在卖花声里”,则用杏花,把春色展现到了极致。
春风春雨,催开了杏花;大街小巷,开始卖杏花——天子脚下,春意盎然,春到深处。
可是陆放翁只想早早回家去,好来得及过清明。下一句“素衣莫起风尘叹,犹及清明可到家”和晋·陆机的“京洛多风尘,素衣化为缁”正好相反,陆游不想在这多呆,不想沾染一点那些朝堂里的乌烟瘴气。
在他看来,虽然春天繁华,可是他已对甘于偏安一隅的南宋小朝廷和那些苟且求和的家伙们失望透顶,意已阑珊。春光再好,杏花再美,也入不了他的眼,留不住他的脚步了。
“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不是“笛里谁知壮士心,沙头空照征人骨”的壮怀激烈,不是“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的慷慨悲壮;没有了年少轻狂和意气风发,却是优美得细腻,感伤得含蓄。
你能读出春色的浓,杏花的媚;你更能品出作者心里的无奈失落,和期待……
(图片如侵权,联系删除)
“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是怎样一种意境?
临安春雨初霁
宋朝作者~陆游
世味年来薄似纱,
谁令骑马客京华。
小楼一夜听春雨,
深巷明朝卖杏花。
矮纸斜行闲作草,
晴窗细乳戏分茶。
素衣莫起风尘叹,
犹及清明可到家。
纵观全诗,陆斿时年已62岁,长期宦海沉浮,壮志未酬,命途坎坷,所以感叹世态人情薄的就象半透明的纱。淡荡春光,诗人住在西子湖畔的阁楼中,一夜未眠,国事家愁,伴着淅沥沥的细雨声涌上心头,郁闷惆怅,春雨滋润万物,红杏在夜雨中悄悄的绽放,美极了,第二天早晨小巷中便传来叫卖杏花的声音。
与明媚的春光作背景,写出了诗人落寞的情怀。
“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是怎样一种意境?
“小楼听春雨,深巷卖杏花”,一幅绝妙的江南风情画被宋代诗人陆游点墨开来。作为巳经六十二岁的老者,他此时此刻的心情是乍样的呢?
能阅读全诗,便知其内涵骨子里的意境犹深且不一般,虽表面上有明快的节奏,但其内在的复杂性却意有所指。其原诗《临安春夜霁》如下:世味年末簿似纱,谁令骑马客京华。
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
矮纸斜行闲作草,晴窗细乳戏分茶。
素衣莫起风尘叹,犹及清明可到家。
注释:我住在小楼里一夜未眠听到了春雨的淅淅沥沥,心里想着这深巷子明天早晨还有叫卖杏花的声音么?!
由此观之,显然“杏花雨”在陆游的脑中留下了印迹。他将“春雨”和“杏花”分开写,陈述的是两件事,但由“听”来到叫“卖”,立意深远且空间也无限。
如此费神,那到底有何意境?01:为何“听春雨”?
了解一下,此诗的创作背景,便知其二。
淳熙十三年(公元1186年)春,诗人奉诏入京,受职严州知州。他在赴任前先到临安(今浙江杭州)去觐见皇帝,就暂住在西湖边上的客栈里等候召见。
可想而知,当时他的心情很喜悦,不知皇帝何时来,又不敢大意。在如此情况下,而三月的江南偏又春雨多多。于是,在这闲歇的夜晚里,他所能听到的只能是春雨声。
同时,在古代的人们也偏爱听春雨,有诗句为证:“欹枕闻春雨,闭门见绿阴”(仇远《题扇》)。另外,陆游也特别爱听春雨,也有诗句可查验:“拥被听春雨,残灯一点春”(《春雨》)。
02:何为“卖杏花”?
世人常说“杏花雨”,那是因为一夜春雨过,次日杏花开。
这里的“杏花”,应该是泛指“春天里的各种各样的花”。也许古代就有种花并从事卖花的产业,他们(她们)贩卖杏花,一是别人花钱买赠与人的,一是可能有酿造杏花酒厂家收购,但最多的可能是贵族人家的妇人、小姐买去当装饰品或化妆品。
有市场,就有需求。“卖杏花”正当三月“听春雨”的时候。有“杏花消息雨声中”(宋代陈与义《怀天经智老因访之》),也有宋代.王元鼎《正宫.醉太平》曰:“觉来红日上窗纱,听街头卖杏花。”
03:独自单列,此诗句的意境?
“小楼一夜听春雨”,重点在“一夜”,说明诗人在企盼觐见皇帝时心里状态。一夜未眠,该因兴致所致,“听春雨”只是应景,是托词,真实内含是期待着皇帝来带给他的恩泽。
“深巷明朝卖杏花”,本来,诗人在今夜无眠之时“听春雨”,那“明朝卖杏花”是设问加了肯定的语气。某种意义上讲,就是我觐见了皇帝,明早上有“卖杏花”的叫声恭贺。
固此,不难发现诗人将“春雨”和“杏花”融合,达到一种境界,那就是等之及来的皇恩。
04:贯通全诗,此诗句的意境?
总揽全诗,此诗句“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是点晴之笔,也是唯一一句能代表喜悦心情的感受。据说,此诗句后来传入宫内,深受孝宗的称赞,渐而广为传诵至今。
但观幽深而狭窄的巷子里的“卖杏花”,又多了一份忧愁感,所以“小楼一夜”就是惆怅得睡不着的煎熬。
绵绵春雨愁煞人。诗人在家休闲五年后,虽然说再次赴京应诏,事实上己没有了年轻时的志狂,有的仅是对仕途的倾折认知。六十二岁了,国事家愁伴随雨声、在杏花叫卖中涌上心头,很郁闷也难解。
一言以蔽之,“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虽用了简洁明快的字眼,但意境含落寞情怀,某种意义上讲,对窗悠然自得,对巷愁思不解。“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是怎样一种意境?
小时候读这两句诗的时侯,总感到困惑。卖杏花为什么要去窄长的深巷,而不去热闹的集市?
原来在唐宋时,青楼女子有在房间花瓶里插杏花的习俗,所以买杏花者,多是青楼女子。至于原因,我则考证不到,估计是取意等待春雨的恩泽吧。
因此在诗词中,杏花此一意象,有了风流、轻浮的寓意,而且总会和青楼女子混在一起,例如 ,唐代诗人薛能写的七言绝句《杏花》:
活色生香第一流,手中移得近青楼。
谁知艳性终相负,乱向春风笑不休。
如果单独把“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这句子抽出来,我会感觉“小楼”就是“青楼”,甚至怀疑作者“开车”。
自然,我们不能断章取义,要正确理解作者此联的用意,还要结合全诗去解读:
七律.临安春雨初霁(宋.陆游)世味年来薄似纱,谁令骑马客京华。
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
矮纸斜行闲作草,晴窗细乳戏分茶。
素衣莫起风尘叹,犹及清明可到家。
一、创作背景
这首七律,是陆游晚年的作品。写于淳熙十三年(1186),此时陆游六十二岁,已经在家乡(浙江山阴)赋闲了五年。这年春天,陆游被起用为严州知府。赴任之前,先到临安(今浙江杭州)去觐见皇帝,在客栈里等候召见期间,百无聊赖,写下了这首广为传诵的名作。
二、构章
这首七律的构章方式,采用的是七绝扩展法。也就是首联两句分担起承,尾联两句分担转合,首尾两联可看作是一首七绝。而颔联和颈联则为承句的扩展描述。下面我试从创作技法上解读这首诗作。
三、解读
起句:世味年来薄似纱
论事作起句,直指自己近来年,官运薄弱,在构章上称为明起,在句法上,以纱比薄,属于明喻修辞手法。世味,在这里是指功名宦情,而非说人情世故。
承句:谁令骑马客京华?
紧承起句论事,句法上用了反问的修辞手法。这句子中,要注意的是“京华”两字,因标题已注明了是在杭州(临安),所以在这里并非说(作客)京城,而是代指(寄官)朝庭。至于是谁令的?自然是皇帝了。具体可参见创作背景。
颔联:
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
起承句论事,颔联则是承句的扩展描述,并借此扣题。在句法上,此联属流水对,但此流水对并非因果关系,而是顺承关系。在对句,承出句省略了动词“听”。
“春雨”此意象在诗词中带有“恩泽”的寓意。结合起承句,这句表象是说听春雨,实质上是等“恩泽”。“一夜”两字需要特别注意,其代表着切夜未眠,影射等待皇帝“恩泽”的不安与烦燥。
对句的“明朝”代表未发生,是作者的预感。一夜听春雨,等来的并非宋孝宗的宣召声,而是深巷青楼前传来的卖杏花叫声。
此联表象是描述春意,实是寓情于景,表述自己等待宣召的心情。选用“杏花”此意象,带有自嘲之意。至于意境,因个人没有这种阅历,并未感受得到。
颈联:
矮纸斜行闲作草,晴窗细乳戏分茶。
颈联的比肩对,是“一夜”的补述,并非转联。
在这听雨的一夜中,不时用短纸写写草书,不时吹吹茶泡、品品茶。
颔联写了“春雨”,此联用“晴窗”将题目中的“初霁”补满。
矮纸即短纸,斜行即倾斜的行列。在短纸中仍写不规整,暗指心神的不定。出句和对句分别着一“闲”、一“戏”,将等待的无聊写得淋漓尽致。
诗的语言是形象语言,就是说要借助具体的、可感的形象语言,来抒发抽象的情感。此七律的两联,一联是春景的具体描述,一联是行为的具体描述。作者透过这些形象语言,让读者自己感触诗句蕴含的情感,这就是诗家之语。
这也是我们学习诗词创作时,一定要注意的。我在阅读头条诗词创作者的作品时,感到这方面都比较薄弱。
转句:素衣莫起风尘叹
用感叹作转。化用了陆机的《为顾彦先赠妇》句意:“京洛多风尘,素衣化为淄”。素衣是指白色的衣服,也喻清白之身,“风尘”在这指的是宦途、官场。
合句:犹及清明可到家
杏花雨,是接近清明节的雨,诗句以此扣合主题。
以62岁之龄,仍愿出任严州知府,可见,陆游对官场仍是有希冀的。此诗的感叹更多的是一些牢骚话和自我解嘲而矣。
谁知一语成谶,此诗写成后,很快陆游便至严州上任。不久又被以“嘲咏风月”的罪名罢官。
很多关注我的诗友,都希望我多从创作技法上去解读一些诗词,这一篇也算是偿试,大家觉得这样写行不行,又或者有些什么意见,都可以说说,在探索出模式后,我则尽可能安排每周写一至两篇。
“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是怎样一种意境?
庭院两天看落红,大街每日闻香味;
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