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先秦时期那么多神话传说,而秦朝之后神话传说就不太多了呢?

这是一种错觉,其实中国更早期的神话与后来的宗教神话是两个体系,互相有一定取材关联,但本质不同。

如果你觉得上古神话比较多,那么不妨去考证下它们的出处。我想结果是毫无疑问的,大部分的这类故事都源于《山海经》、《淮南子》等书籍。比如《精卫填海》、《女娲补天》这类。

还有一部分是被古人当做历史来记叙的,比如大禹治水、三皇五帝、巨鹿之战等等。

比如《史记卷二 夏本纪》就详细的记录了大禹治水的故事,比《三国-蜀书-关张赵马黄传》的列为可记载的细致多了。

后世儒教崛起,讲究“子不语怪力乱神”,这些神话故事大多被有分辨性的束之高阁了。虽然“举头三尺有神明”,总之大家甭沾它就行了。

也正是儒家的这种态度,独尊儒术以后神话故事的产量就开始陡降,除了一些玄幻外,几乎没有什么建树。再加上社会在发展,人们的朴素世界观得到改变,慢慢的就发展成了鬼狐仙怪这类故事。从《聊斋》上看,这些民间故事为数可真是不少,要知道蒲松龄也就在路边摆了个绿豆汤摊子,便得了这许多故事。

儒家对神话影响的同时,道家也没有干站着,实际上道家为中国本土神话故事的贡献非常大。我们知道的天宫、玉皇大帝、真武、二郎神、八仙、张道陵、飞升等等很多故事都是道教所贡献。单纯的讲数量的话,比山海经之类多得多。

佛教也是一样,这个宗教本是外来的,但在传入的过程中完全被中国文化思想给融化了,形成了中国式的佛教价值观。佛教的神话数量更多,它本身就是一套完备的宗教体系。说起来,《西游记》其实也是佛道二教加上儒家思想构成的。

还有一些属于其它宗教的神话,比如沃教、景教、明教、白莲教等等,多是对原有宗教素材的加工。

再看后来的神话,妈祖娘娘、哪吒闹海、济公活佛、宝莲灯,很多很多,这不都是么?

所以说,神话故事其实一直伴随着我们,与历史在共进。怎么能说先秦以后神话故事就少了呢?

为什么先秦时期那么多神话传说,而秦朝之后神话传说就不太多了呢?

《易经》、《诗经》、《道德经》言简意赅,短短句子,甚至是寥寥数字就完成一篇著作。

呵呵,或许可以窥视到先秦的一些面貌,文字和文学发展还不是很完全,甚至有文化的人数也不是很众多,但这不妨碍人类的想象力,即便没文化,但能够编故事,譬如小孩缠着大人讲故事,这样的情况并不是现代才有的。

好奇的小孩非要文盲,半文盲,甚至还没很清楚认知世界的当时知识分子解读宇宙,能怎么办?

尽可能说明,大不了就用一个神祗代替所有的答案。

最经典的就是老子出关,守关官吏缠着老子讲故事,若不是有他,呵呵,《道德经》恐怕都没机会问世。

当然啦,随着时代发展,语言和文字的丰富,文明程度的提高,这一纯天马行空的编造逐一被严谨,有凭据取代。

更值得一提的是古人对注写在书上的文字很重视,不会随意记载毫无凭据的玩意。

一家之言,仅供参考。

附:有人问孔子关于鬼神,孔子回答:子不语怪力乱神。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