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这句诗说的是什么道理?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这两句诗出自唐朝诗人刘禹锡的《乌衣巷》。
《乌衣巷》
作者:刘禹锡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那个夕阳西下的傍晚,诗人行至金陵城外的朱雀桥上,看秦淮河两岸芳草萋萋野花点点,不远处的乌衣巷在落日的余晖下显得清冷萧瑟。遥想东晋时这里可是高门氏族的聚居地,开国元勋王导和指挥淝水之战的功臣谢安都在这里安家。如今时过境迁,那些贵族的高墙大院已没了踪影,这里已成平民百姓的家园。当年栖息在王谢两家堂前的燕子如今也只能飞到普通人家简陋的屋檐下重新筑巢了 。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这两句诗说的是什么道理呢?诗人触景生情,今夕对比,用回忆中的繁华景象反衬眼前的荒凉破败,感慨人生无常,世事多变。世间没有长开不败的花,富贵荣华不过是过眼云烟。
曾经在一次书画拍卖会上拍卖师以这两句诗作为开场白,意思是,过去这些书画作品只有富豪权贵才能拥有,现在普通的藏家也有机会收藏。不知道当年刘禹锡写这首诗的时候有没有这层意思,我倒觉得拍卖师对诗词的理解很灵活,也很出彩。同样的事物,同样的诗,换一个角度去理解便有了不同的意义,我们还是应该以更积极乐观的态度去面对生活,面对眼前的世界,您说呢?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这句诗说的是什么道理?
其实可简单回答:没有长开不败的花,也没有永恒的富贵年华。
去年暑假我从去过南京的王导谢安故居
看到这个问题很亲切,借此问题回忆一下。
大唐刘禹锡的《乌衣巷》是小学生必背古诗300首里头就有的,所以说这首朗朗上口的诗句是大多数孩子都会的:“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东晋时,乌衣 巷是高门土族的聚居区,开国元勋王导和指挥淝水之战的谢安都住在这里,当时车水马龙、鲜衣怒马的繁华锦绣可想而知。
400年后,唐朝文学家刘禹锡在此怀古叹息,诗中的“野草花”就暗喻了昔日繁华不在,“夕阳斜”更是显得日薄西山。
而现在这些飞入寻常百姓家的燕子,过去却是栖息在王谢权门高大的檐檩之上的旧燕。
燕子筑巢以后通常不会换地方,下一年回来修修补补接着住,所以这句话是借燕子恋旧不换地方的特点来说明,过去风光一时的王导、谢安这样的大家族旧居,到了今天住在那里的只是寻常百姓了。
当然400年后的燕子不可能是当年飞入王导谢安家的燕子了,作者只让她穿越而来,今昔对比一下沧海桑田、人生多变罢了。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这句诗说的是什么道理?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刘禹錫所作。乌衣巷,朱雀桥边野草花 ,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時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乌衣巷)地名在今讧苏南京市秦淮河边,为东晋世家大族聚居地(朱雀桥)也在江苏南京市内,正对朱雀门(王谢)指王导与谢安家族,都是东晋的世家大族。此诗是组诗《金陵五题》中的第二首,从体裁上来说属咏史诗,吟咏乌衣巷的变化,乌衣巷为东晋世家大族王导,谢安等的宅第所在地,多年过后,这些贵族大家已经没落,此诗妙在不正面描写王谢家族如何衰落,而以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來象征世事沧桑,和人世变迁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这句诗说的是什么道理?
车如流水马如龙,
论画品诗杯酒红。
回首当年成往事,
声名显赫一时荣。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这句诗说的是什么道理?
这句诗所描述的情景需要认真加以甄别。
诗中的王谢和桓庾被称为当时东晋的四大家族。所以当唐朝诗人刘禹锡路过金陵,看见乌衣巷口的残垣断壁,满目荒凉的时候,不由得就产生了联想:
燕子寄居的主人家已经不是旧时的主人,表达的是富贵荣华难以常保,那些曾经煊赫一时的达官贵族,如过眼烟云,成为历史的陈迹。
这样的表述,其实只能是诗人的联想而已。王导谢安生活的东晋时期和诗人生活的唐代,相距了遥远的年代,诗人今天在昔日残迹所见的燕子,怎么会是原来那个时期出入豪门的燕子呢?根本不可能的事情。
诗人只是借燕子这个物象,来说明一个无法改变的道理。世事总无常,改变随时都在发生。荣耀与显赫不可能成为一个家族永远的拥有。贫穷落后也永远不可能就是穷人的专利。历史就是这样不断推进,社会就是这样不断发展的。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这句诗说的是什么道理?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出自唐代诗人刘禹锡的《乌衣巷》,全诗如下: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全诗译文如下:
朱雀桥边满是野草与野花,冷落且荒凉。夕阳正斜挂在乌衣巷口的断壁残垣之上。当年王导、谢安家屋檐下的燕子,如今已飞入平民百姓家中了。
东晋时期的王导、谢安两大家族居住在乌衣巷内,但到了唐朝已是早已不见当年繁盛之景,已是断壁残垣。当年可谓是“笏满床”,如今早已成陋室空堂;当年的歌舞场,也成了枯草衰杨。
很明显,诗人刘禹锡通过这首诗表达的情感之一就是对兴衰胜盛败的感慨。那么如何让人们更加直观地了解盛衰兴败呢?诗人刘禹锡巧妙地运用了“燕子”这一物象。
“旧时”两个字,赋予了燕子历史见证者的身份。在王谢门厅梁间筑巢的旧燕,已经飞到平民百姓家了。但,实际上,没有什么燕子能经历四百年的风雨,这很明显是艺术的写法。但正是这“荒唐”的写法,起到了突出今昔对比的作用。也唤起了我们的想象,四百年前乌衣巷昔日是何等繁荣,王谢两家是何等富贵荣华。一世之雄,而今安在哉?
我想,刘禹锡的这首《乌衣巷》告诉我们,世事无常,没有什么东西是永恒的。富贵荣华不是一个家族永恒拥有的东西。现在是金满箱,银满箱,保不定下一代就是展眼乞丐人皆谤。贫穷也不是某个家族无法摆脱的梦魇,也许昨怜破袄寒,今嫌紫蟒长。
还有就是,历史是不断前行,社会是不断发展的。也许,有些王导、谢安那样的世家大族才能享受到的东西,四百年后,变成了平民百姓家的家常之品了。就像是 “大哥大”刚问世的时候,没几个人能预料到,才过了不到四十年,功能更强,更轻便的智能手机烂大街了。
正所谓“你方唱罢我登场”,没什么东西是永恒不变的,也许只有“变”才是永恒不变的。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