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匹空调,一晚运行10小时要消耗多少度电?

一匹等于735w,1.5匹等于1.10千瓦,按实际算一小时耗电1.1度。

可空调耗电量随着外面的温度变化,调控的工作温度、室内保温、房间大小有所变化。

在这里按调整为26度,外面室温33~36度之间,定频空调算,随着达到温度室外主机停止制冷,室内风扇运转,正常的话耗电量为马力的0.7~08用电量,即1.1x0.8=0.88度/小时,十个小时为8.9度左右。

同样温度调为26度,变频空调制冷时高速运行,达到温度时低速运行,一般为用电量的0.6成左右,即1.1x0.6=0.66度/小时,十个小时大约耗电量6.6度。

凡事无绝对,我前天刚做了一个测验,家里面的定频空调一匹机,室外输入功率为706w。9:45分开机,早上7:35分关机,温度调整为26度,时间刚好十个小时,实际耗电量为8度。

当天外面温度36度,十三个平方房间,证明空调一个晚上不停制冷,没有达到温度停机时间,可能与天气太热有关,以前开空调,半个小时后听到外面主机就停机了,706+室内风扇50瓦,房间又开了一台小风扇,满负荷的运行这个8度十小时正常用电。

1.5匹空调,一晚运行10小时要消耗多少度电?

具体耗电要看你的设定值,制冷设定温度26度和24度,耗电多少差别很大,设定26度比24度节省电将近一半。

这是因为设定24度有可能机器一直都在工作,如果设定26度,机器在室温达到26度时会停止制冷,只是送风,是间断工作的。

所以提倡空调设定制冷温度不要太低。

看来计算空调用电量不能简单看匹数和工作时间。

如果单纯计算1.5匹空调工作10小时(压缩机不停)的耗电量就是:

1.5(匹)×735(瓦)=1102.5(瓦),(1匹=735瓦)

1.1025(千瓦)×10(小时)=11.025(度)(1度=1千瓦时)。

耗电大约11度。

通过以上分析,大多数网友理解了为什么提倡空调设定26度,除了省电还能防止室内外温差太大容易感冒。

但是通过看留言,还是有网友追问到底用多少度电。

空调到底消耗多少度电,决定因素有:

  1. 是楼房顶层还是底层或者地下室?
  2. 房子墙体有保温层吗?脚底下有烧烤店之类的热源吗?
  3. 室外温度很高吗?
  4. 你要求室内温度多少呢?
  5. 你是否设定的很低?
  6. 进出人员是否多而且频繁?
  7. 是否在室内开火做饭?
  8. 门窗是否关好?
  9. 房子大还是小?

等等。

一句话,同样大小的空调,在不同的环境下使用,耗电量千差万别,不是一个定值。只能说多少匹空调大约适合多大房间,一天大约消耗多少度电。只能是大约。

节约用电方法很多,例如下半夜气温低了,可以停机,这需要通过时间设定来解决(新式空调都有这个功能)。没有此功能的人工也可以。

节约不完全是为了省钱,主要是节约能源,提倡“低碳”生活是为了不让气候恶化太快。

今年高温极端,各地纷纷破历史记录,如果以后年年继续恶化可不得了。

保护环境人人有责!

1.5匹空调,一晚运行10小时要消耗多少度电?

1匹(HP)等于735瓦(W),1匹指给压缩机输入735W的功率所能产生的制冷量,嗯,那么1.5匹空调的功率是735*1.5=1102.5W,约1.1度/小时的电,10小时就是11度,上述为理论数据,但在实际环境使用中,所消耗功率更多通常为12到13度的电,这说的是制冷,如果空调制热还要加上辅助电加热的功率,那用电度数就会更多了。

1.5匹空调,一晚运行10小时要消耗多少度电?

1匹即1马力等于735瓦,1.5匹等于735*1.5=1102.5瓦,换算成电量即1.1度略强一点点。

那是不是说,开1小时1.5匹的空调就要费1.1度电,其实达不到,因为这是在空调满负荷的状态下需要的电量最大值。

其实,现在的空调都可以变频节能,这样使得空调每小时的用电量大概在0.35—0.4度左右,另外晚间用电费国家电网有优惠,一般0.35元每度,如果白天则0.55元每度。我们假如白天用了5小时,晚间也用了5小时,那么电费等于(0.55*5+0.35*5)*0.4=1.8元。

基本就这么多,今年酷暑持续,有空调的相伴还是比较舒适的。我觉得高温一般也就2个月左右(江南地区),期间也是使用空调的旺季,多花一点电费享受舒适的夏天,是时代的进步也是家庭此时的刚需,没有必要对耗电量太过在意。有了美好的生活才有未来。

1.5匹空调,一晚运行10小时要消耗多少度电?

我家的就是1.5匹的,从中午十一点左右到第二早上凌晨四五点关了,加上各种家用电器,晚上我公婆还要开一下空调,五天用了六十多块钱的电费。

1.5匹空调,一晚运行10小时要消耗多少度电?

看环境/看功能/看自己知识面/看使用等等……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