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时的疆域版图为什么没有西域?

在历史界有这样的一句话:明朝再吹,不能吹版图,清朝再黑,不能黑疆域!是的,让人很难理解,为什么明朝如此强大却没有收复西域呢?

第一个原因

汉朝打通了西域的丝绸之路,但是宋朝之后海上贸易更加频繁,建立了海上的丝绸之路,比陆地上的丝绸之路更更快更便捷更安全。

于是西域的作用渐渐的没有以前那么大了,并且西域地处荒漠,不太适合农作物的成长,而我国向来是个农耕大国,以农业为立国之本。如此一来,就让西域在明朝统治者眼里更加不受待见。

第二个原因北方草原的残余势力

大明帝国是建立在元朝的废墟之上的,蒙元统治者被打跑之后,并没有忘记昔日在大都的荣耀,哪怕残元势力已经解体为很多部落,但是他们依然念念不忘中原的花花世界。

蒙古人的经济科学实力都非常的落后,但是蒙古人都是天生的骑士,在让游牧民族变得能歌善舞的马克沁发明之前,这股骑兵力量谁都不容小觑。

蒙古人骚扰中原成了家常便饭,他们多次越过长城,烧杀掳掠,导致明朝的军事重心一直放在长城关外,没有多余的军事实力对西域进行讨伐。

并且,沿海地区倭寇虎视眈眈,丝毫不得大意,又加重了明朝军事负担,更没有多余的力量对西域进行收复。

第三个原因西域一直没有对明朝形成太大的威胁

西域各国一直安分守己,几个汗国也没有敢对明朝动手的胆量,遵循人不犯我,我不犯人的原则,明朝对西域也一直处于和平政策,以各种方式加强对西域各国的联系,保持友好关系。

第四个原因,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

或许是对明朝硬骨气的象征,但也是对明朝军事实力捉襟见肘的一种说法。中国其他朝代都是把自己的国门推到别人的宫殿门口,彰显自己的国力。但是明朝,用兵的地方实在是太多了。甚至是不惜天子亲自出征,比如朱棣就在出征的归途中去世。

第五个原因

自从朱元璋朱棣之后,再也没有明朝的皇帝有拓展疆域的野心,或者是有野心也没有那个能力。

比如土木堡之变。其后的明朝皇帝都有些安于现状,甚至是有些不务正业,比如喜欢市井的皇帝,喜欢木匠的皇帝,可以说从此以后的皇帝开启了奇葩模式。更有万历皇帝30年不上朝,所以明朝的疆域版图一直没有太大的变化。

总的来说,明朝没有西域,既有外部的因素,也有明朝内部的原因。但是,清朝收复了西域,也可以说是了却了遗憾。

明朝时的疆域版图为什么没有西域?

明朝建立后,定都南京,明太祖先后分封诸子为王,其中第二子朱樉封秦王,封地在西安,第四子朱棣封燕王,封地在北平。之所以把这二人拿出来讨论,是因为明朝的走向与他们相关。明朝之所以没有占据西域,主要有三方面原因:

一、由于分封初期诸王权力很大,不但有封地,而且有兵力,有自己的财力。分封在西安的秦王很明显能力远不及燕王,他在西北的经营也不如燕王卓有成效。

二、明太祖曾有意迁都西安,让太子朱标前去考察,朱标经过考察后认为迁都西安是可以的,但因他不久去世,明太祖内心悲伤,且年纪已大,不再推进迁都事宜。可以想象明如果迁都西安,应该会经营西域。

三、后来燕王发动靖难之役,夺取了政权,是为明成祖,并迁都北京,从此明朝主要目标在东北,为打击蒙古势力,稳固北京安全,明成祖先后五次北伐。

所以明朝不占领西域一方面西北经营基础差,另一方面潜在的经营西北机会错过了,最重要的是,明成祖之后明朝主要把精力放在东北。

明朝时的疆域版图为什么没有西域?

在我国古代,被称之为西域的广大地区,包括,青海,新疆,喀什湖一带,在唐朝时期,曾受唐朝的管辖,唐朝末年安史之乱后,一直到明未清初近一千年的时间里,脱离了中央王朝的管辖,直到取代明朝的清王朝,才把这一地区实际控制。

那那么明王朝为什么没控制西域这片广阔的国土呢?

说来话长,自打明朝的开国皇帝朱元璋,在他的老家安徽凤阳起兵,经过近20年的征战,推翻了蒙古族人在中原的统治,但并没有彻底的消灭蒙古族实力,以及蒙古族的军队,只是将他们赶到了长城以北。

以后虽然都经过多次的征伐,仍然没能消灭蒙古势力, 在明朝存在的270多年里,蒙古势力,始终是明朝统治者的头号大敌,并多次的骚扰长城以南,明朝统治的区域,甚至掠走了明朝的皇帝,这叫明朝的历代皇帝大为头疼。无奈着明朝政府,只好动用举国之力,重新加固和修筑了万里长城,有效的防止了蒙古势力,对长城以南广大地区的骚扰。

题主问道,明朝统治中国期间,为什么没有将现在中国的西部地区,也就是过去称之为的西域广阔的土地,实际在控制的明朝的版图呢?

其实,明朝并非不想控制西域地区,可是这块儿广阔的地域,都被蒙古势力控制着,而蒙古势力活跃的地区,正是北京附近的长城以北地区,明朝政府为了自身利益,多次寻找机会,消灭蒙古势力,明成祖朱棣特意将首都迁到了北京。但是,经过了多年的征伐,始终没能将蒙古势力彻底消灭。

当然,只有彻底消灭了蒙古势力,那西域及漠北的广大地区,自然会被明朝政府唾手所得,可是消灭马背上的蒙古族势力,那是谈何容易?这蒙古兵骑在马上,来的时候如云压顶,撤的时候如风一阵,跑的无影无踪。

另外这蒙古族人,他们并不像中原的汉族的那样,靠农耕为生,有固定的居住点和城池,而这蒙古人是以游牧为生,向前推进,赶着牛羊,因为这牛羊,就是他们的给养,说撤退了,赶着牛羊一起跑,跑到哪儿算哪儿,四海为家。

就在16世纪40年代起,蒙古与明朝的战争稍稍平息,但是青海,甘肃,山西以北,通往西域的道路,却被蒙古族势力割断,对于明朝想控制西域,那只是望尘莫及,就连对西藏的实际控制,明朝政府都没做到。

而当时明朝控制的区域,只是在东北,华北,江南,包括四川的西南地区。

而真正控制了漠北西域西藏,这些地区,还是明朝到台后的大清朝,清朝政府完完全全的控制了这些地区,并在那里建立了地方政权。

明朝时的疆域版图为什么没有西域?

明朝在明成祖朱棣在位时期,疆域达到巅峰,设置的哈密卫大致统治着西域东部地区。

当然这个哈密卫也不是多么稳定的,反反复复的。到了嘉靖帝时期,当时因为收复哈密卫之事而掀起“封疆”之狱,牵扯到甘肃巡抚陈九畴等四十余人,最终明朝是彻底放弃了哈密卫,失去了对其的直接控制。

那么为什么会这样呢?

宋安之认为没有足够大的利益,西域之所以在汉唐时代是中央朝廷重点经营的地区,是因为当时陆上丝绸之路很重要,所以西域身为陆上丝绸之路的重要一环,必须要拿下。

到了明朝,陆上丝绸之路早已成为过去式,自宋朝开启了海上丝绸之路以后,很明显对外贸易通过海上更合适,所以西域自然是没有之前的那般地位。

而且在农耕社会,西域很多地方根本不适合种地。

所以综合之下,西域对于明朝没有用没有利用价值,因此明朝便放弃了西域。

谢谢观看宋安之独家原创回答,欢迎吐槽、点赞、关注~

明朝时的疆域版图为什么没有西域?

我是老威,我来回答。

实际上明朝一直没有在西域建立统治,最大的原因还要从唐朝的达罗斯之战说起,因为那一战的战败以及之后的安史之乱,造成了之后西域格局的改变。

是的,你没听错,原因要从唐朝说起。

达罗斯之战和安史之乱

唐朝时期,也正是阿拉伯伊斯兰文化的兴起时期,当时世界上的超级大国就是两个:唐朝和阿拉伯帝国。

当时的阿拉伯帝国发源于阿拉伯半岛,兴起之后开始四处扩张,很快势力就到达了中亚地区。而唐朝兴起于中原地区,历经唐太宗、唐高宗、武则天、唐玄宗等几代君王的不断努力,国力日益强盛,势力范围也扩展到了中亚地区,于是两个大帝国的冲突也就不可避免了。

当时的唐军是世界上最为精锐的部队,虽然占据了西域地区,但由于从中原过去的路途非常遥远,所以在西域驻军的实际人数并不多

公元751年,西域都护府的高仙芝率领两万多唐军越过了葱岭,和一万多其他民族的部队一起进攻达罗斯,遭遇了阿拉伯帝国的主力部队约15万人。具体交战过程有两种说法,一种是双方交战了两天,到了第三天时唐军的附属其他民族军队突然叛变,导致唐军全线溃退。另一种说法是在一交战的时候唐军的附属其他民族军队就叛变了,唐军苦苦支撑了三天后终于全线溃退。总之就是其他民族的军队叛变了,唐军战败了。

这一战的结果就是伊斯兰文化在中亚地区彻底扎根下来。如果我们今天去达罗斯所在的阿富汗,可以发现那里有很多大佛,实际上是因为当时汉文化也传播到了那里。

可以说,如果当年获胜的是唐朝而不是阿拉伯帝国的话,那么中亚地区现在恐怕也是佛教的区域,不至于会变成伊斯兰文化。

其实这一战对于唐朝来说损失也只是毛毛雨而已,毕竟唐朝家大业大,损失个两万兵马算不了什么。之后其实也有机会卷土重来,继续进攻中亚地区,但是不久之后爆发了安史之乱,使得唐军逐步撤出了西域。即便在安史之乱之后,唐朝由于长期的藩镇割据,也就没有力量夺回西域地区了。

至于唐朝之后,五代十国和宋朝时期,西域和中原王朝长久以来是没有联系的。

而这次的撤出和以往汉朝的撤出不同,这次撤出之后,伊斯兰教就传播到了西域,也就是新疆地区,造成了如今新疆地区都是伊斯兰文化。

伊斯兰文化和汉文化格格不入

伊斯兰教是一神教,在伊斯兰教的世界观里,世界只有一个神,安拉,其他人都不是神,哪怕是先知默罕默德。一神教是信仰最为纯粹的宗教,也是当今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宗教,如基督教、犹太教也是一神教。实际上基督教可以算作犹太教的分支(从犹太教中发展而来),一神教一旦在一个地区传播开来,这个地区往往就很难改变。

也正是因为新疆地区变成了伊斯兰教的文化,所以后来的明朝基本无法在新疆地区建立有效统治,毕竟明朝是汉文化,这种文化上的信仰不可能改变。

而之前统治新疆以及阿富汗地区的几个汗国,如窝阔台汗国、察合台汗国,其统治者都改变了自身的信仰,变成了穆斯林,才实现了这些地区的较长时间的统治。

明朝时期的情况

到了明朝时期,西藏地区被纳入了国家统治体系(元朝时期就开始了),能够实现那里的长治久安,很大程度上也是因为信仰相同(都信佛教)。但是到了新疆之后,基本不能长期驻军,因为在于伊斯兰教看来,信仰其他宗教的人都是“异教徒”,而且伊斯兰教的凝聚力非常强,真的统治西域地区,会导致明朝统治成本太高,索性整个明朝也没有真正地统治过西域。

况且,明朝在长时间里,最大的威胁是来自于蒙古高原的鞑靼和瓦剌,并非西域,也就是今天的新疆地区。和北方蒙古高原的游牧民族战争非常多,不要说朱元璋和朱棣时期的北伐都是针对的蒙古,就连后来的土木堡之变也体现了当时明朝和蒙古地区的游牧民族战争之激烈。

到了明朝后期,后金又崛起于东北,明朝的精力基本就放在了东北地区,对于西域地区也就无从顾及了。

可能你会说,后来清朝不是通知了西域地区么?清朝也不信仰伊斯兰教呀。

但是清朝也有其特殊性,前期来说,新疆地区是在准格尔丹手上,清朝和准格尔的战争一直到乾隆时期才结束。而在整个清朝时期来说,新疆一直都没消停过,到了乾隆中后期有大小和卓的叛乱,而大小和卓就是新疆地区的伊斯兰教的宗教首领。晚清时期又是左宗棠率军进攻新疆,打败了阿古柏,才收回了新疆,可以说整个清朝的两百多年时间里,新疆地区基本一直处在叛乱的时期,很少有真正和平的时候。

所以综合以上来说,明朝不能够在新疆建立有效统治,主要是因为宗教原因,其次是明朝时期最大的对手是蒙古地区的游牧民族,而到了后期则是后金,所以主要精力一直没有放在占领西域上。

明朝时的疆域版图为什么没有西域?

关于明朝为什么没有收复西域,应该先了解当时西域处在那方势力的统治之下。

当时明朝初建,我们知道明朝时在元朝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元帝国曾是一个横跨欧亚大陆的超级大国,只不过后来元帝国发生了继承人之争,忽必烈战胜了他的兄弟和子侄,抢到了皇位,但是强大无匹的元帝国也因此分裂了。

此时的明初时期,明朝基本就是在忽必烈的版图上建立起来的,明朝往西基本上都还是各个汗国统治。

所以关于明朝为什么没有收复西域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明朝初期,即洪武年间,朱元璋并没有足够的实力,去支持他的统一战争,朱元璋时期,明朝的主要敌人还是向北逃走的蒙古政权。

朱元璋时期针对北逃的蒙古就进行了八次北伐战争,知道朱棣的永乐时期,也进行了五次北伐,所以在明朝建立初期,明朝的大部分力量都被被挡蒙古牵制住了,无力两线开战。所以这个洪武到永乐时期的明朝时无力向西开疆拓土的,心有余而力不足。

然而到了朱棣之后的成化、弘治年间,这个时期明朝的国力十分强大,对外打败了蒙古的瓦刺部落,因此开始考虑对西域用兵。弘治时期,调集了甘陕地区五万大军,西出吐鲁番,一直打到了哈密地区,由于战线拉得太长,后勤更不上,所以就停止了脚步,没有在继续深入了。

在明朝前期国力鼎盛的时候都没有完成对西域的收复,到了明朝中后期收复西域就变得更加的不可能了,先不说皇帝是否有这样的进取之心,还有就是国力开始衰败,帝国内统治阶层开始腐朽,后面也无力对外战争了,后期的明朝的只能依靠城墙抵御外族。

当然这些都是明朝没有收复西域的主观原因,客观原因就是西域中东地区经历国蒙古部落的西征后,基本被打烂掉了,经济一塌糊涂,远没有唐汉时期丝绸之路的繁华,所以这块地区对于明朝来说就似乎一块鸡肋,还不如不要。

而且明朝还是世界历史上有名的大航海的时代,经济开始逐渐从陆地上转移到海上。

中国近代为什么会没落,就是没有抓住大航海时代的机遇。而西方通过大航海时代的殖民、掠夺战争积累了大量的财富。财富带动了科技的进步,所以近代中国为此饱受了百年的屈辱史。

明朝没有收复西域,主要还是中原王朝自诩天朝上国,看不起除中原以外的任何一个国家,视他们为蛮夷之国。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