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时期战乱不休,时逢天灾人祸,各方势力如何解决粮饷问题?

东汉末年三国时期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战乱时期,农民起义军阀混战,整个国家打得昏天暗地。在此期间,战争成为了主旋律,和平倒成了奢望。国家人口锐减,从东汉时期全国拥有5000万人口,到三国时期,仅仅1000万不到的人口,真是应了那句老话,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军阀的连续混战,再加上汉末自然灾害频发,导致了粮食奇缺。但是尽管没有粮食,对于那些军阀们来说,地盘还是要抢的,仗还是要打的。

为了解决军队的粮食问题,他们也算是绞尽脑汁,一开始自然使用最原始的劫掠的方法。当然也有军队就地取材,逮着什么吃什么,曹操的军队就曾经吃过桑葚,而在袁术的军队吃的是田螺。

可是这些方法都是权宜之计,为了支持大规模的作战,打持久战,建立自给自足的粮食供给系统,成为了各路英雄的共识。在这样的情况下,魏蜀吴三国不约而同地选择了屯田,作为解决之道。

屯田最先出现于曹操军中,在打败了济北的黄巾军之后,曹操的实力暴涨,一下子搞来了30多万降卒,上百万的人口,这让曹操做梦都能笑出猪叫。

一方面他选择其中强壮者加入军队,号称青州兵,当然,这些被挑剩下来的人,曹操自然也不能让他们闲着,毕竟当时曹老板也只不过处于创业初期,手头经费不足,不可能养着闲人。

于是这些人口就成为他今后推动屯田的劳动力基础。随着曹操迅速崛起,他控制的地盘越来越大,于是他决定采取屯田,以此来解决军队的后勤问题。

屯田分为军屯和民屯两种,军屯,的主体就是士兵,他们化身为生产建设兵团,由他们提供劳动力,而政府提供其他的一切,这就像国营农场,收益是属于国家的,这些士兵则是雇员。

还有一种就是民屯,当时地多人少,很多土地都撂了荒,曹操就号召老百姓前来屯田种地。对于那种自带耕牛的,屯田人员和政府将平分土地里的收成,一半归功,一半归个人所有。

还有一种就是如果老百姓没有耕牛,政府可以租借耕牛给百姓,但是这些大牲口并不白借给你,它的价值相当于一成的粮食产量,屯田的老百姓必须将土地里的六成产出给国家,四成归自己。

而且曹魏帝国的屯田制度有一个非常先进的地方,那就是他们每年收取的粮食数量并不固定,而是灵活地根据每年的收成而变化,这样能够保护农民种植的积极性。在这样的政策影响下,曹魏帝国的各项军事行动都没有因为粮草不济而被拖后腿。

而蜀汉帝国也进行屯田,由于当时的成都平原经过开发之后,已经成为了鱼米之乡,农业生产水平很高。所以仅仅凭借数汉九十几万的人口,竟然能够支撑起十万军队和庞大的官僚系统,可见他们的屯田系统也是比较完善的。

吴国的屯田就比较特殊了,那些进行屯田的军队和百姓都被划拨到招揽这些人的将军手下。长此以往,这些屯田客就逐步逐步成为了将军的家奴,将军们手下有兵,手中有粮,含有大量的财富,逐渐形成了尾大不掉之势,这些手握重兵的将军很容易就形成地方小王国,中央对此极难管理,调度上往往很难如臂使指。

不过无论如何,通过屯田,使得魏蜀吴三国获得了稳定的粮食收入,保障了军队的作战供应,这才能为我们贡献那么多脍炙人口的三国故事。

三国时期战乱不休,时逢天灾人祸,各方势力如何解决粮饷问题?

谢邀,正如题主所问,粮草乃军国大事,三国时期各国又是怎么解决粮草问题的呢。

小编认为,粮草问题应该分为两方面看待,一方面是休战期间的国库积累,另一方面是战时的军粮补给。

首先,我们来说说休战期间各国的国库积累。

(一)魏国

史料记载中,曹操发布的《收田租令》,规定“其收田租亩4升,户出绢两匹,绵两斤而已”。这将汉代的定率田税改为定额田税,把人头税改为按户征税,也是结合了当时战乱,人口急剧减少的实际情况来征收,汉代田税文景之治的盛世时三十税一,一亩必须缴粮5升以上,此时已经是比文景时期还要少了,一方面是减少人民负担,一方面也是为了减少人口外流。

在税收基础上魏国大力发展屯田制,并设置典农中郎将专管屯田事宜,大家熟知的邓艾就曾经任该职务,曹操的《置屯田令》规定:“持官牛者,官得六分,百姓得四分;私牛而官田者,与官中分。”这种屯田制度不光有利于开垦闲置土地,还能组织流民回归生产,并在休养生息时期形成兵农合一的效果,军队主导的开垦屯田,闲置的兵勇投入农业生产中去,这一制度有效解决了军粮问题。

(二)蜀国

蜀国方面由于国力最弱,所以采用类似商鞅的耕战制度,也就是以兵勇为主导的农业生产,蜀中土地肥沃,但由于地理条件沟壑纵横,山区开垦不易,因此军队投入农业生产最为合适,虽然成都平原粮食产量高,但诸葛亮出师表中讲到的“益州疲弊”能反映出成都平原供应不了国家战时的军粮补给,因此只有开发更多农业用地才可提高国库储备,又因为西川豪强势力太大,所以必须对平民收取更多赋税来保证国库充足,每亩税赋恐怕要超过产出五成左右。

好在蜀国地势险要,易守难攻,政府可以大力兴修水利灌溉工程,保障农业生产的技术支持。汉中所产马匹也是蜀国对吴通商换取粮食的重要途径,荆州四郡较为富庶,粮食产量基本可以供应荆州战区的补给。

(三)吴国

吴国的政治条件较为优越,孙家三世经营已久,人口稳定,流动性小,也是土地兼并较为完全的地区,乡绅,地主形成的较为稳定,对国家统一性质的田赋征收较为有利,加之吴国所在长江流域下游,土壤肥沃,雨水充足,粮食产量也较高,经济作物,水产品也较为丰富,有利于对蜀国以及海外贸易通商,史料记载过东吴船队到达并占领洟洲(今中国台湾省),说明东吴完全有能力向东南沿海地带的其他国家通过贸易换取粮食。因此吴国的赋税负担较蜀国轻。

然后,我们来说说战时的粮食补给。

高祖刘邦曾夸韩信“兵马未到,粮草先行”,在战争中,特别是大兵团作战时,成千上万的军队是要吃饭的,那么真的就是如韩信那样提前将粮食运到战场前线吗,这必然是不可能的。在每场战争前,各国都要在自己势力范围内选取一个可持续快速供给大军的地方做战时军粮储备库,下面用官渡之战袁绍乌巢的军粮储备库做解释。

袁绍的战略很清晰,乌巢的军粮可以持续补给延津的文丑,白马的颜良,封丘的审配。并派了淳于琼重兵把守,补给线最远的就是白马,如果白马之战获胜,颜良可以直接到达阳武,对官渡形成合围之势,这样乌巢的补给依旧奏效,并且大家可以看出,乌巢是在延津和封丘中间,如遇不测可迅速驰援乌巢,且乌巢的隐蔽性是相当可靠,并始终在袁绍势力范围以内的重兵后方,如果不是许攸叛变,曹军也不知道这个军机,曹军烧毁乌巢军粮,徐晃还经延津断了乌巢的粮食补给线,要知道此时曹军已经被袁绍拖的军粮不足,凸显了粮食补给的重要性。

同理,在战争中解决军粮应急的问题也可以通过抢粮来应对,汉中之战前,蜀军进军速度极快,是为了收割汉中秋熟的麦子;也有通过摧毁敌军军粮来解决问题的,如上方谷之战,司马懿差点因为抢粮送了性命,而在此之前,诸葛亮是抢了司马懿的陈仓军粮。

在军粮补给线方面,更是各种五花八门的招式,如诸葛亮的木牛流马来解决粮道崎岖的问题。

纯属小编愚见,不喜勿喷。

三国时期战乱不休,时逢天灾人祸,各方势力如何解决粮饷问题?

天下以农为本,手里有粮心不荒。黄金珠玉饥不可食寒不可衣都不如谷物和丝麻,汉朝皇帝早就看清了这一点。三国时期军阀割剧人口锐减,中原老百姓不是被杀光了就是逃到深山老峪躲起来,以至出现"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的惨向。乱世中军阀们怎样解决粮食问题呢?淮南袁术占据土地肥沃人口众多的江淮地区可谓兵精粮足。袁术曾经很大气的给吕布二十万斛粮食打曹操。但是袁术不会经营管理,这么好的局面让他给毁了临死连口蜂蜜都沒喝上。曹操统一北方后兴修水利搞屯田制,有军屯也有招集流民屯田,很好的解决粮食问题。蜀国解决粮食问题方法有两个,一是就食故国,诸葛亮在北伐曹魏时声东击西把陇西麦子割了,解决了军粮消若了敌人。二,蜀国也搞屯田制,大将军姜维为避祸率军到踏中屯田。古今中外都是如比和则两利,战则民遭难。一心一意解决老百姓饮碗问题才是根本。

三国时期战乱不休,时逢天灾人祸,各方势力如何解决粮饷问题?

三国时期,战乱不休,粮食就起了主导作用了。钱财好说,没钱能吃饱也行,但连吃都吃不饱的话就只能吃人了。枭雄们解决粮食问题的主要在三方面:以人屯粮,以人略粮,以人为粮。

第一:以人屯粮

屯田制在三国中是曹操首发的,当年曹操迎献帝迁都许昌的时候,地盘大了:拥有兖州,司州,人口多了:朝廷,军队,几十万张嘴巴等着吃饭呢。曹操于是命韩浩在许昌屯粮,设置典农校尉官职专门负责这一重要政策。就在河北袁绍吃桑果保命,江淮袁术捞河蚌进食的时候,曹操军中已经得谷数百万斛,一斛十斗,可供给数十万军队,而这仅仅是屯田许昌当年的成果。曹操也曾下令不准践踏农田,甚至以割发代首来强调屯田的重要性。

屯田制直到三国后期还在执行着,邓艾建议司马懿在淮南屯田以作为灭吴物资。这才是乱世中最有效和最仁义的做法,能给百姓一口饱饭比啥都强。
第二:以人略粮

曹操在实行屯田制时就说过:“诸军并起,无终岁之计,饥则寇略,饱则弃余”。饿了就抢,吃饱了就扔,根本就没有一个长远的打算。

这也是乱世最普遍的做法,曹操在刚起家的时候就设置过摸金校尉,负责盗墓敛财,不得不说曹操还是很有创意的。同样刘备入成都也放纵士兵抢掠财物,孙策入江东,袁绍定河北,袁术坐江淮,吕布夺徐州都是以这种方法来聚集粮饷的。不是抢库府,就是抢豪族,再就是抢百姓,这样的部队能不失败吗?第三:以人为粮

这种是最恐怖和最惨无人道的方法了,在这种情况下,人已经不能称之为人了,我们体内的暴戾和自私一览无余,这已经是真正的禽兽了。

在乱世中这种情况屡见不鲜,可都是在最后关头,迫不得已才使用出来的。曹操被夺兖州后又遇到了蝗虫,灾起人相食,刘备被夺徐州也有,大乱起人相食。这两位枭雄都有以人为粮的劣迹,但也是只有一次,后面就没再发生了。毕竟像迦楼罗王朱粲这样真正喜欢吃人的没人性的还算是极少数,这也是值得庆幸的地方。

众人解决自己粮饷的方法主要就是上述三种,可粮食被诸侯吃了,功劳被诸侯领了。百姓呢?田是他们种的,钱被人抢光了,到头来一个不好还得被人吃了,战争苦的永远都是我们老百姓。也不知道这能不能给那些在如今和平的年代里还想要战争的人一点点触动呢?原创文章,欢迎转发评论!!!文章来源/那只胖狐狸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