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魏延镇守荆州,关羽去夺汉中,结局能否两全其美?
根据诸葛亮的隆中对,刘备军事集团,要进取中原有两条出路,一是出岐山,第二就是占据荆州,从荆州威胁中原。
一开始刘备的战略实施得非常成功,在赤壁之战后,他们逐步占据了荆州半壁江山,进一步入蜀,夺取了整个益州,在汉中之战中又打败了曹操,夺取了汉中作为四川的屏障,而在荆州方向留守的大将关羽也上演了水淹七军,打败了曹操,一时间风头无两,打的曹操准备迁都以避兵锋。
可是偏偏就在这个时候,关羽被孙权偷袭,荆州被孙权占领,关羽兵败身死,整个蜀汉失去了荆州这块跳板,导致诸葛亮六出祁山而无功。那么我们如果换一换,镇守荆州的是魏延,而关羽去夺取汉中情况会不会有所变化呢?
首先关羽为什么会失败?
关羽是一个纯粹的军人,不懂政治,他在荆州这个地方,应该懂得平衡,拉拢孙权对抗曹操,而关羽是怎么做的呢?纯粹在那里拉仇恨,把孙权得罪的死死地,要知道就算没事,孙权还在打荆州的主意,更别说两家的关系非常恶劣呢。
偏偏这个关羽得罪了孙权,却对他不防备,导致了最后的失败。如果换成魏延,则不同。魏延这个人个性也很高傲,但是他大局观比较好。这从他镇守汉中滴水不漏,建立的汉中防线到了整个蜀汉灭亡的时候,依然在发挥作用就能够看出一二。
而且他在荆州的时间很长,对于孙权非常了解,他完全知道东吴政权对于荆州的企图,所以他绝对不会放松对江东政权的戒备。
再说了他在名望上远远不如关羽,所以就算陆逊通过写信的方式把他捧上了天,把他夸成一朵喇叭花,都不会影响魏延的判断力。原因很简单,他也有自知之明,自己的威望名气以及能力都没达到这个份上,陆逊这么露骨的阿谀奉承,肯定有阴谋。
关羽的个性上有问题,他实在太骄傲了,当然他也有骄傲的本钱,但是这种傲气无形中伤害了许多人。比如说在上庸的刘封,在关羽处于最危急的情况下,刘封和孟达依然按兵不动,不愿意去帮助关羽。
如果换成了魏延的话,这两个人很有可能就会有所行动。首先魏延这个人没有在刘备立储这个问题上得罪过人,当然他也没有资格在这个问题上发言,自然也就不会得罪人。所以刘封自然愿意去帮助他,顺便结一个外援。
所以魏延镇守荆州有可能丢不了荆州,如果关羽去汉中,由他统领军队,刘备部队损失将会更小,胜利将更辉煌,所以我觉得这两个人互换的话,历史的走向很有可能发生改变。
如果魏延镇守荆州,关羽去夺汉中,结局能否两全其美?
当时的形势,坐镇荆州的主帅位置,没有人会比关羽更合适,也没有人比关羽更有资格,更没有人比关羽有这个能力。论战绩来看,魏延虽猛,却终究不低关羽。且不论三国演义中那些虚构的情节,单就历史上的襄樊战争来讲,凭魏延之力势必难以取得。而魏延除了兵出子午谷的计谋外,多半只是小打小闹。事实上,荆州之失,并非是关羽大意轻敌。以当时关羽手中的兵将来看,单独面对曹操或是东吴,都已经捉襟见肘。不过,在危难之际,同时也是为了减轻刘备争夺汉中的压力,关羽才动用节钺之权,以攻为守,发动了襄樊战争。只可惜最终还是遭吕蒙抄了后路,致使功败垂成。
刘备让关羽去攻打荆州第一是相信他的作战能力,第二是相信关羽的人品,所以选择关羽去完成这项任务是没有任何疑问的,而魏延虽然有一定的作战能力,但是和关羽相比,魏延不太可信,而且魏延不是一直跟随刘备打天下的人,他只是一个降将,所以在刘备眼中魏延没有那么可靠,也就不会将这个重任交给他去办,所以无论荆州是否失守,关羽都是唯一人选。所以个人觉得让魏延守荆州是不可能的
如果魏延镇守荆州,关羽去夺汉中,结局能否两全其美?
刘备不可能让魏延去守荆州的,为什么?因为不可能放心。荆州离益州太远了,根本没有办法管,唯一能保证荆州一直能够在刘备手里的办法,就是靠部将的忠心。关羽够忠心吗?当然够了!那可是拜过把子的弟兄。以前人头脑简单,对结拜非常看重。不像现在的蒋介石,今天跟人换帖子,明天就翻脸打人家。唉😔人心不古啊!那么魏延够忠心吗?刘备是不能完全放心的,因为没拜过把子啊哈哈,再说诸葛亮也是不会同意的,因为诸葛亮早就看出魏延脑后有反骨。为什么会有反骨呢?因为心太大了,总觉得自己是比诸葛亮还厉害的天才,怎么能只做一个将军呢?这样的人,不要说刘备诸葛亮了,就是蒋介石也不敢信任他,因为不管是谁愿意给他一份高官厚禄,他都会分分钟叛变的。实现自己的最大价值嘛!这事现在说起来很轻松,在古代可是大逆不道灭九族的事啊哈哈!主要是连带伤害太大了,这个我不说大家都知道的是吧?唉😔古人真的是太累了,还是做现代人比较好哈哈哈。
如果魏延镇守荆州,关羽去夺汉中,结局能否两全其美?
在三国时代,荆州的争夺关系到三个国家的命运。曹操企图夺取荆州,进取江南。刘备企图占领荆州,完成《隆中对》的计划。孙权企图占有荆州,完成他全据长江,北向争天下的设想。这样,荆州就成为三方争夺的焦点。
一、东吴和蜀汉围绕荆州的争夺。在鲁肃执掌东吴军权的时期,他坚持孙刘联盟攻抗曹操的方针,以大局出发,将南郡借给刘备。这样,就形成西线由刘备负责,东线由孙权负责,共抗曹操的局面。当时曹操听到这个消息,吓得把正在写字的笔也掉在了地上。
可是,孙刘联盟是不稳固的。孙权和刘备都各有私心,有着自己的战略要求。于是,在荆州的所有权上,双方有着不可调和的矛盾。最终,双方先是发生了湘水之争,后是发生了孙权败盟,袭夺荆州的事情。
由于荆州被孙权夺取,关羽被孙权所杀,孙权和刘备彻底翻脸。不但孙刘联盟破裂,还造成了双方的夷陵之战。双方打得两败俱伤,使得曹魏坐收渔人之利。随着实力的增减,孙权和刘备都失去了夺取天下的能力。
二、关羽对丢失荆州应负的责任。荆州的失守,和关羽的失职有着巨大的关系。有一句流传至今的话就是“关羽大意失荆州”,说的就是关羽作为镇守荆州的主将,对荆州的失守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
关羽镇守荆州的时候,由于他个人的性格问题,得罪了不少部下同僚。史书记载他“傲而自矜”,“善待卒伍而骄於士大夫”。因此,关羽和他的部下,尤其是士大夫出身的官员都关系处得不好。
这使得东吴得以利用这个矛盾,对关羽的部下进行拉拢利诱。在东吴偷袭荆州的时候,关羽的部下士仁和麋芳都没有抵抗,献城投降了。这使得关羽陷入了进退两难的境地。
士仁和麋芳都是跟随刘备多年的老人,尤其是麋芳,还是刘备的糜夫人的兄弟,和刘备还有姻亲的关系。这样的人,能够选择自动投降东吴,可见关羽平日里对他们的欺凌有多么严重了。
不但如此,关羽还因为自傲而对东吴看不起。他轻视东吴的战斗力,动辄说东吴将领是江东鼠辈。在孙权为自己的儿子向关羽的女儿求婚时,关羽竟然说什么虎女怎嫁犬子。正是因为骄傲,才使得关羽虽然在北伐时对东吴做了防备,可是却没有认真对待。
在陆逊接替吕蒙之后,给关羽写信。在信中,陆逊对关羽阿谀奉承,使得关羽对东吴更是放松了警惕。在前线吃紧的情况下,关羽将用以防备东吴的军队抽调北上,投入到襄樊战场。这一切造成了荆州防卫空虚,使得东吴有了偷袭的可乘之机。
尤其不可原谅的是,在前线取得一定战果后,关羽对形势发生误判。在无法迅速打开战局,同时没有大的增援,关羽依然在襄樊纠缠不退。甚至曹操把东吴袭击荆州的消息告诉关羽后,关羽依然不退。结果眼睁睁的失去了救援荆州的机会,酿成了大错。
三、魏延镇守汉中的表现。那么,如果刘备不让关羽镇守荆州,改以魏延来镇守荆州,又会如何呢?我们从历史上看,魏延是刘备军中的一员有勇有谋的将领,曾经被刘备委以重任,以汉中太守的身份镇守汉中。
魏延镇守汉中时,对刘备承诺说,如果是曹操带领全国之兵而来,自己为刘备阻挡他。如果是其他的偏将率领十万人马来,自己就为刘备歼灭他。事实证明,魏延并没有夸口。
在魏延镇守汉中后,他认真的对汉中的防务进行了布置。他依照汉中的地形,采取依托山险,层层设防的方针。从这一点我们可以看到,在魏延的部署下,蜀军已经牢牢控制了汉中北部的山区。这样,魏延进可攻,退可守,不仅使自己立于不败之地,也为北伐打下了牢固的基础。
在魏延死后很长时间里,他的防御体系一直在发挥着作用。在王平时代,曹魏发动对汉中的进攻时,魏延的防御体系经受住了实战的考验。虽然拥有几倍的优势,曹魏也被迫无功而返。
只是到了姜维的时代,姜维好大喜功,擅自改变了魏延的防御方针,修改了魏延的防御体系。结果在曹魏的一次攻击下,蜀汉就灭亡了。从这方面也体现了魏延的价值。
四、如果魏延和关羽对换可能造成的后果。如果让魏延代替关羽来镇守荆州,情况要会比历史真实情况要好得多。首先,魏延由于自身的资历问题,不会像关羽那样飞扬跋扈。而且,魏延也只是偏重于军事方面的事务,在行政管理方面刘备还要倚重于其他人员。
这样,魏延就不可能象关羽那样专权,会想办法来调和同僚的关系,让荆州的文武之间协调一致。在魏延和文臣的共同努力下,荆州会比关羽镇守时团结。这样一来,象士仁和糜芳那样的事件就不会出现了。
而且依照魏延的性格,魏延会按照荆州的实际情况,把荆州的防务做得滴水不漏,让东吴找不到可乘之机。东吴想要拿下荆州,就只能依靠强攻。如果是这样,刘备和孙权就会如同湘水之争一样,为刘备从西川救援争取时间。
所以说,如果魏延来镇守荆州,东吴是不可能轻易的拿下荆州的。但是,在刘备和诸葛亮的《隆中对》里,荆州不但是刘备发展势力的跳板,还是北伐宛洛的主力的战役出发地。从这一点来说,荆州的部队是准备用以北伐的。
《隆中对》说的,荆州是以一上将率领北伐,这员上将非关羽莫属。如果换成魏延,那么不管从资历上、军事能力上都比不上关羽。所以说,让魏延来镇守荆州,关羽调往汉中只有一个原因,那就是,荆州的北伐任务取消了。蜀汉将所有的兵力集中起来用于秦川。这对于蜀汉倒是一件幸事。
结语:从上面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如果关羽调往汉中,魏延镇守荆州,对于蜀汉政权是极为有利的。这样,集中兵力的蜀汉会拿下雍凉,继续向山西、河北发展攻势。而魏延专心镇守荆州,万无一失。即便是东吴败盟,和曹魏一起来攻打荆州,也会全身而退,不会落得个人地两失的下场。
我是历史笑春风,欢迎大家关注我,多提宝贵意见,谢谢。
如果魏延镇守荆州,关羽去夺汉中,结局能否两全其美?
会。
如果魏延镇守荆州,关羽去夺汉中,结局能否两全其美?
如果让关羽去争夺汉中当然没问题,但是魏延守荆州,他的能力不如关羽,而关羽的缺点他一个不少,所以荆州可能丢的更早。我们先来看下当时的荆州的形式:
《三国志·曹仁传》复以仁行征南将军,假节,屯樊,镇荆州。侯音以宛叛,略傍县众数千人,仁率诸军攻破音,斩其首,还屯樊,即拜征南将军。关羽攻樊,时汉水暴溢,于禁等七军皆没,禁降羽。《三国志·于禁传》建安二十四年,太祖在长安,使曹仁讨关羽於樊,又遣禁助仁。《三国志·武帝纪》冬十月,宛守将侯音等反,执南阳太守,劫略吏民,保宛。初,曹仁讨关羽,屯樊城,是月使仁围宛。二十四年春正月,仁屠宛,斩音。《三国志·庞德传》侯音、卫开等以宛叛,德将所领与曹仁共攻拔宛,斩音、开,遂南屯樊,讨关羽。《三国志·徐晃传》复遣晃助曹仁讨关羽,屯宛。会汉水暴隘,于禁等没。羽围仁於樊,又围将军吕常於襄阳。晃所将多新卒,以羽难与争锋,遂前至阳陵陂屯。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到,在建安二十三年,曹操命曹仁进攻荆州,十月因为侯音、卫开等纠集数千人在宛城造反,曹仁、庞德先回师平息叛乱,结果接下来就突然变成了曹仁被围,于禁和徐晃赶着回来就曹仁了。中间发生了什么事,《三国志》里没有记载。
考虑曹仁开始打算带兵进攻荆州,兵力肯定不少,侯音叛乱不过数千人,镇压叛乱损失也不会大,所以不是进攻关羽失败,就是被关羽趁机杀过来,曹仁作战失利,所以不得不退守。因此曹操才不得不派于禁和徐晃回援,其中于禁去了樊城,而徐晃留驻宛城作为后援,结果再次被关羽水淹七军,于禁全军覆没。
所以关羽差不多是打爆了曹军两个军团,要是让他参与争夺汉中的战役,自然没问题。关羽唯一的问题是在取得大胜以后不懂得收手,不过汉中之战有刘备做总指挥,所以这个不是大问题。
而魏延的战绩相比下要逊色的多,魏延虽然有镇守汉中八年无事的记录,但是汉中不是荆州这样的四战之地,地势易守难攻。更重要的是汉中之战后曹魏的作战重心是在荆州,而不是汉中。关羽北伐以后,曹操先后派了于禁、徐晃、张辽等人增援樊城,还一度打算亲征,魏军的主力云集襄樊。
曹操死后,曹丕也是把注意力集中在更容易发挥骑兵优势的荆州,亲自带兵南下屯驻宛城。此后由于东吴的反复,为了报复曹丕两次伐吴,在关中始终采取防御态势,并没有进攻汉中,并非畏惧魏延。
而魏延单独领兵的记录不多,对魏只有在阳谿击败费瑶、郭淮一次,有些人把卤城之战也说成魏延的战绩是不对的,此次作战是诸葛亮指挥,魏延只是参战诸将之一,并不能体现他的统帅能力。但是从他最后莽撞的起兵攻击杨仪,最终兵败被杀一事来看,他对于局势和军心的判断能力很有问题,不能算一个合格的统帅。而魏军曹仁、于禁等都是名将,曹仁率劣势兵力在南郡对抗周瑜都能打个互有攻守,魏延面对他未必是对手。
更重要的是魏延的缺点一点不比关羽少,《三国志》里记载魏延“性矜高”,和同僚的关系极差。这样的人放在荆州,那么和糜芳、傅士仁等关系肯定也不好,而以他的资历更压不住糜芳这样的元老,而魏延又是一个一言不合就兵戎相见的人,真的让他守荆州两个人矛盾还要大,弄不好在曹仁进攻荆州的时候就可能因为荆州军内讧而兵败。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