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对外战争接连失败,为什么不改革军事制度呢?
中国历史上的宋朝是继唐朝之后,中原大地上的又一个大一统王朝。宋朝是一个特别富庶的朝代,如果明朝末年能有宋朝的财政实力,大明朝必不至亡于异族之手。
但是赵宋王朝有了钱,国防实力却不强,对外战争屡战屡败。当然,这和他的对手过于强大也有关系。北宋时期的主要敌人是辽朝,辽朝是一个封建化程度很高的帝国,远非汉时匈奴秦时突厥可比。
南宋面对的蒙古帝国,更是天降煞星,蒙古人靠着弓马娴熟,几乎横扫整个欧亚大陆。宋朝的敌人虽然异常强大,但是依然无法掩盖宋代军事上的孱弱,这个帝国从诞生的那天起,就注定了先天不足。
宋朝是后周时期的武将赵匡胤,在禁军的拥立下,建立起来的帝国。由于自己的皇位是通过非正常手段谋取得到的,赵匡胤上位之后,尽力收拢自己那些老同事手中的兵权,避免在自己百年之后再整出一出大宋版本的陈桥兵变。
在杯酒释兵权之后,诸位在军中享有盛名的老将纷纷退居二线,取而代之的是一批年轻将领,这些军官的威望较低,暂时不会有谋反之虞。同时,在对外战争中,改由文人带兵,并将各地节度使权利虚化,君权与财政大全全部收拢。
宋朝时期的节度使要钱没钱,要兵没兵,只能向唐朝的同行投去,艳羡的眼光。不仅如此,宋朝皇帝还破天荒的搞出了阵图,在作战开始之前,皇帝就会面授机宜,布置战术打法。
宋太祖赵匡胤是个英雄皇帝,打仗是他的老本行。在赵匡胤时代,宋军是所向披靡的,但是在赵匡胤之后的皇帝都生长在深宫大院,对于军事完全没有概念,顶多就是一个军迷爱好者,这样一个外行指导内行,宋军焉有不败之理?
宋朝军队对外战争屡屡失利,宋朝的,那些相公们为什么不想办法进行制度改革,提升军队的战斗力,以此来保卫国家的安全呢?
很难,因为这触动了很多人的利益。
宋朝是建立在残唐五代废墟之上的帝国,作为那个混乱年代的密切接触者,赵匡胤和赵光义这两位皇帝,对于手握重兵的节度使内心充满了忌惮。
这些拥有重兵和财权的武将,正是残唐五代混乱之源,所以宋朝的这两位缔造者就不遗余力的削减军人的权利,打压军人的地位,以文制武,避免的军人拥兵自重尾大不掉。
这套体系建立之后平稳运行了上百年,在这套体系的周围已经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利益链,一旦要改变现行制度,就将触及某些利益集团,使得他们的利益受到伤害,这必然会在朝堂上引起激烈的反抗。
在地方上,也会因为反对派官员的口是心非使得好端端的政策不会得到100%的落实,一大群歪嘴和尚会把正经经都给念歪了,使得整个社会出现动荡,最后还把锅甩给了改革派。
所以宋朝统治者为了维护国家的稳定,维护自己统治的根基士大夫集团的支持,他们明知自己的军事制度存在问题,但依然不敢轻易做出大的改变,只能小修小补,当个补锅匠。
其次,由于宋朝的军事制度,很大程度上都是宋太祖,宋太宗这两位皇帝主持建立的。一个是建立宋朝的开国皇帝,另一个是北宋诸位皇帝的直系祖宗,他们二人在整个朝堂上有特殊的地位,他们定下来的制度被称之为祖宗家法。
在古代,中国凡是带有祖宗二字的东西,无论与这个时代有多脱节,有多么可笑,都是很难让执政者下定决心去改变的。因为动不动就会飞来一顶叫做不孝的帽子扣在头上,就算你贵为皇帝只要戴上这顶帽子,你的日子也会很难过,所以许多君主也只能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得过且过。
在这两重因素的影响之下,宋朝人明知现行的兵不知将,将不知兵,以文制武的军事制度是宋朝军力孱弱的最根本的原因,但是没有人有这个能力,有这个勇气去挑战并置改革这项不可能的任务,所以等待宋朝的只能是慢慢走向灭亡。
宋朝对外战争接连失败,为什么不改革军事制度呢?
导语:
首先,宋朝是五代十国的继承者和后来人,面对自唐朝末年至五代十国,长达五十年的军队武将专政和藩镇割据带来的危害,宋朝自身朝野上下就有了警惕。宋朝开国皇帝赵匤胤就是依靠掌握军权,发动政变黄袍加身登基称帝的。
其次,是文官士大夫集团对武将军人的忌惮和恐惧。想想五代十国时武将对文人士大夫的屠杀和掠夺,这让文官士大夫集团想起就害怕。这样宋朝开国皇帝赵匤胤为了皇权永固,文人士大夫为了自己的家族和阶级利益,二者必然会联合起来打压和控制武将军人集团。以是双方合作的基础就是: 大宋与士大夫共天下这个国策。
如此,大宋对武将和军队就会出台各种各样的制度进行监控和压制。并全国倡导尊重读书人,拔高文人士大夫的地位和身份。而对武人和士兵采取侮辱性刺配,把罪犯,流氓充斥军队,大大降低了军队的尊严和荣誉感,连一个妇女都敢街上侮辱士兵是贼配军。
大宋百年的军事制度都是抑制武人。这是导致大宋军队武器先进,士兵战斗力非常低,屡战屡败最主要的原因。
一,枢密掌征兵,调兵和后勤,三衙掌军队训练。战争期间文臣当军队统帅。
宋朝为了严格控制武将专政,设置了很多的制度进行控制。设置枢密院掌握征兵,调兵,后勤大权,从而杜绝了武将把军队私人化。又设置三衙把步兵,骑兵,禁军分別置于三个系统管理,主要负责训练士兵。一旦发生战争,宋朝派出文官作为统帅总指挥,指挥军队打仗,彻底杜绝了武将掌握军队的危险。
这样的制度,形成武将不知兵,兵不知将的敝端。在战场上一旦混乱,整个军阵很容易崩溃。而由于是文官作统帅,不会打仗的文官很容易怕死而先逃跑,结果是军队也逃亡,失败难免。就是有骨气的文臣如果不懂军事瞎指挥,也容易因为战略布局,战术布置打败仗。
二,宋神宗熙宁变法失败,王安石有志难伸,抱憾终生。
宋朝军事制度的缺陷,随着文官士大夫的腐败而日渐凸现不足。在和辽国,西夏,金国战争中,都限制了宋朝军队的战斗力。到了宋神宗赵顼继位,开始熙宁变法改革。王安石被欲图富国强兵的皇帝,士大夫文官推上台。王安石雄心勃勃针对军事制度也有改革。
王安石对军事制度改革主要是: 一,保甲法,把农民十家为一保,农闲时集中进行军事训练。二,裁兵法,裁除老弱残兵,增强军队战斗力。三,将兵法,让军事长官可以直接管理训练军队。四,保马法,让全国农户因地制宜养马,培养战马,训练骑兵。五,器监法,加强武器研发和制造,生产。
最后总结:
可是王安石针对军事制度,军队的各项措施全部失败。只有陕西路西军一脉因为特殊情况,反保留了将兵法,让西军战斗力持续增强。其他地方都宣告失败。因为军队在文官控制下,已经盘根错节依附在士大夫们手下,形成一片片利益集团。宋神宗脆弱的君权,王安石虚弱的相权,面对强大的保守派既得利益集团的反击,根本不是对手。
宋朝对外战争接连失败,为什么不改革军事制度呢?
公元960年,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夺取了后周政权,这样的事情在五代十国时期,屡见不鲜,这真是因为主少国疑吗?究其原因恐怕还是和皇帝没有掌控兵权有关。
赵匡胤上台之后,他非常善于总结经验,从唐末藩镇割据研究到了五代十国群雄并立,他发现唐朝之所以天下大乱,五代十国时期,之所以朝代更替那么快,最主要还是因为统治者手中没有掌握足够的兵权,这才让藩镇,地方割据势力有了机会作乱。
黄袍加身
这个时候赵匡胤也才当上皇帝,就在他得到这个结论后,越想心里越不踏实,为什么呢?因为他虽然被一群铁哥们拥立登上了皇位,但是周世宗当年待自己也不薄啊,最后后周政权还不是被自己篡夺了,万一以后哪天自己的这帮兄弟也来个黄袍加身,那去找谁哭啊?
也就在这样的背景下,赵匡胤演了出杯酒释兵权的戏,将大宋的兵权都集中在了自己的手上,也基本上让国家实现了稳定统一,也正是因为这个事件,确定了宋朝的政治基调,重文抑武,这不只是武官在权力上没法和文官比,连工资都没法和文官比。
杯酒释兵权
和大唐时期不一样的是,宋朝时期军事力量的分布是中央强,地方弱,唐朝时期,特别是在唐玄宗执政时期,皇帝热衷于对外扩张,但是皇帝不确定对外扩张需要多少兵力,于是就让节度使自己看着办,中央政府有一定拨款,地方根据情况募兵,平时屯田,战时打仗,疆域是扩张了不少,但也就导致了唐末形成了多股地方割据势力。
到了宋朝时期,朝廷的主要兵力几乎全部集中在皇帝手上,地方官员能调动的兵力,能削减就全都削减,这样自然就会造成地方防御薄弱的状况,外敌入侵时能够长驱直入。宋朝是中国历史上,外敌较多的一个朝代,在对外战争中,屡战屡败,面对这样的情况,为什么宋朝皇帝不愿意改革军事制度呢?
北宋疆域图
宋朝没有改革军事制度这种说法并不准确,宋朝建立之初,社会经历了近百年的动乱,可以说是百废待兴,宋初的社会积贫积弱,所以在宋仁宗时期,朝廷推行了庆历新政,除了改善民生,经济,其中还有一条修武备,这在一定程度上让宋朝的军事力量有所提高,对于朝廷而言,军事改革足以防御外敌就足够了,但是如果涉及到给武官放权,皇帝就得掂量下这对自己的威胁了。
后来宋神宗时期,王安石变法也专门对军事制度进行了改革,北宋初期军队最大的一个特点是将不识兵,将无常兵,这样肯定是无法提高军队作战能力的,所以王安石变法时,就将这个制度废除了,为了让皇帝放心,又将各地驻军拆分为多股兵力,设置主将,副将各一名,负责日常训练。对士兵进行分级筛选,最优秀的还是留给皇帝的禁军,其他的再次进行分配,士兵五十岁退休,虽然这不能全面提升军队战斗力,但这也算是一个折中的做法了。
王安石
这个阶段,改革军事制度主要是为了让部队有足够力量抵抗外敌,没有人会想到北宋居然有一天会被入侵者打到国都,还把皇帝给抓了,也正因为靖康之耻的发生,在南宋时,对军队的限制才进一步放开,但是皇帝始终还是对武官掌握太多兵权不放心,不论是韩世忠,还是岳飞,他们一样处处受到限制,不只是因为奸臣陷害的原因,没有秦桧宋高宗也一样会怀疑他们。
后来到了宋宁宗继位后,他积极的支持抗金,任用了韩侂胄北伐金朝,这一时期宋朝的武官权力得到了全面提升,虽然这次北伐最后还是以失败告终,但是从这一系列的事件上,我们也可以看出来,宋朝的军事制度不是没有变,也在随着周边环境不断改变的,但是宋朝本身的环境就是重文抑武,即便改革军事制度,朝廷,皇帝对武官也仍然多有防备,武官的能力也难以得到全面的施展。
宋宁宗赵扩
我是玄坤,一个热爱并不断学习历史文化的求学者,每天一点分享,期待着朋友们的关注留言,能多和大家交流学习,感谢各位阅读,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宋朝对外战争接连失败,为什么不改革军事制度呢?
吃什么样的亏,就长什么样的心眼。
宋朝对外战争连接失败(其实宋太祖,宋太宗时期战斗力还是挺强悍的),绝不意味着北宋不重视军事,宋朝在军事制度的变革与创新上那叫一个操碎了心。这一切,都是基于北宋统治者对于政权被倾覆这一风险的防范。
自唐朝后期开始,一直到赵匡胤称帝十五年后全国基本实现统一。这一百多年里,各路诸侯像戏班子一样,你方唱罢我登台,好不热闹。但关键是,这不是咿咿呀呀哼戏,而是你死我活,不死不休的一场场厮杀。
有可能今天风风光光称帝,到了明天项上人头就得被别人砍去。(话说回来,赵大赵二兄弟俩不也是靠造后周柴氏的反,才起家的嘛)
这就很有意思了,这其中固然有个人能力上差异,但各路枭雄既然有能力群雄逐鹿,草包的比例怎么想也应该不会太高。因此,另一个原因就是,涌现出的政权虽多,但仍延续唐后期中心统治乏力,藩镇割据的四处开花的混乱局面(从会打天下,到坐天下,可是还有老鼻子的距离呢。)短暂统一并不意味着政局的稳定。武将各自为战,手中握有极大的权力,将在外军令有所不受,是导致局势不稳定的重要因素。
所以,从赵匡胤开始,北宋就竖起了非常明确的重文轻武的大旗。
北宋历代帝王首先要避免的就是被下面的人夺权,至于对外扩张征战是否有力,则要让步于政权的稳定这第一目标。
那北宋朝廷都想出了哪些措施呢:
一是经典酒局杯酒释兵权。这是我们极为熟悉的桥段。赵匡胤以荣华富贵作为交换,智慧的,和平的,顺利的收回了石守信们手中的兵权。成功避免了第二个“赵匡胤”摆他一道“陈桥兵变第二部”。(历代君臣能这么和平解决的可不多)
二是在制度上约束将领的权利,防止后期出现拥兵自重的人物。最为典型的是统兵权与调兵权的分离。简而言之,就是平常管理训练军队的,没有权利调动士兵,而战时率军出征的,平常不负责这支部队的日常管理。要最大程度的避免兵士只听命于某个将领的风险。
三是坚定了建立职业化军队的思路。在初高中的历史课本中北宋的“禁军”是相当出名的一种存在。(当然了,这并不是北宋的初创,至少在唐代,维持住一定规模的常备军的思路就比较明确了)北宋寄希望于建立强有力的禁军队伍,一是可以与四周的大大小小的国家相对抗,二是更可以拱卫京畿,与地方武装形成实力上的制衡。
我们如果将北宋的这个《论预防属下造反N点建议-军事篇》小册子当成模型运行的话,理论上行的通,小册子既能防止重蹈五代十国悲剧。也没有因噎废食,北辽,西夏,吐蕃来做客的时候好歹也能把客人给请出去,但假想毕竟不是实际操作,最大的难度其实还是人。
而对外交战的乏力正是这些措施的后遗症,这一系列的措施,导致了兵不识将,将不识兵,战斗力大打折扣,北宋禁军这只常备化军队于是越来越庞大,成为了一只巨大的吞金兽,此外,兵员老化却没有合适的退出机制,严重的吃空饷现象进一步拉低了战斗力,增加兵员成了解决问题的唯一的“好办法”……(好像成了一个恶性循环)赵大赵二在绞尽脑汁限制武将势力的时候,恐怕不会想到,160多年后,北宋王朝会以一场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靖康之耻”为这个王朝画上一个分号,上半场,就这么灰头土脸的结束了。
宋朝对外战争接连失败,为什么不改革军事制度呢?
宋朝只有在太祖、太宗两代有较强的军事实力,此后对外战争负多胜少,显然是军事制度出现大问题。事实上,宋朝也花费力量变革军事,但收获甚微。为什么会这样,我且分析如下:
第一,大宋军事制度的弊端在哪?大宋的军事制度,用八个字来表述就是:强干弱枝、内重外轻。大宋开国时,承五代之习气,武人权柄极重,对皇权是一大威胁。宋太祖以“杯酒释兵权”的手段,削夺武将的兵权,抑制地方藩镇的力量,把权力收归中央。应该说,这种做法对大宋政权的稳定起到积极作用,但同时也产生一个重大流弊:武将的地位下降,文官地位上升,重文轻武的风气开始形成。
什么叫强干弱枝、内重外轻呢?就是兵权掌握在中央手中,即所谓的中央禁军。大家看水浒传常说“八十万禁军”,指的就是中央军。既然大宋国防主要靠禁军,那么边防怎么办呢?朝廷便想了一个由中央禁军轮流戍边的方法。但是禁军轮戍有一个非常大的问题:镇守边关的部队经常换人,换一批新人,根本就熟悉敌情,不熟悉将领,也不熟悉地形。这样的军队,怎么会有战斗力呢?因此,大宋在对外战争上,连连吃败仗。
第二,庆历新政的军事变革及失败在宋太宗后,大宋对外战争成绩十分糟糕。首先与契丹辽国的战争,败多胜少,最后签了一个澶渊条约,默认辽国对幽云十六州的占领,同时还赔岁币。后来,西夏崛起,在三次大会战中,大宋均遭惨败。这个时候,大宋军事制度的弊端显露无遗。
在范仲淹的主持下,一场变革运动拉开序幕,史称庆历新政。
时任枢密副使的韩琦在写给皇帝的奏折中,提出七件事:清政本、念边事、擢才贤、备河北、固河东、收民心、营洛邑。这七件事中,与武备有关的有三件,就是念边事、备河北、固河东。
之后范仲淹也提出十条改革措施,其中与军队变革有关系的有这么几条:明黜陟,就是不能讲排资论辈,不能只上不下;抑侥幸,就是要抑制父死子承的恩荫制,老爹会打仗,不见得儿子能打仗啊;择长官,就是对长官任免要严格审核;修武备,就是国防工作一定要做到位,战时要修武备,和平时也要修武备。
然而,庆历新政仅仅一百多天就夭折,这个变革就付之流水了。
第三,熙宁变法的军事变革及失败到了宋神宗时,王安石主持熙宁变法,再次对大宋军事制度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而且力度与广度都要超过庆历新政。
熙宁军事变革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其一,保甲法。保甲法实际上就是组建民兵,因为大宋的地方武装力量偏弱,以民兵来增强。保甲法规定,十家为一保,五十家为一大保,十大保为一都保。每个家族两个男丁以上的,抽一人为保丁,这就是准武装力量。
其二,保马法。主要是规定饲养马匹,让百姓养马,每户养一到两匹,可以抵一部分租税。
其三,裁兵法。宋朝打仗不行,但兵力很多,达一百多万,兵多却不精锐,实是冗兵。变法就是实行精兵强兵政策,总共砍掉约一半的冗兵,军队精减到六十万人。
其四,置将法。由于宋朝采取禁军戍边,将领的流动性也很大,不利于作战。置将法就是把全国划分为92个军区,每个区设一员主将,一共92个,其中京幾、河北有37将,西北有42将,其余地区有13将。
以上这些变革,针对性是很强的,因而收到的成效不小。比如说在熙宁变法期间,大宋帝国在对外战争上取得一个重大胜利,即王韶开熙河六州之地,拓地二千里,是大宋三百年历史上最大的一次军事扩张。
然而,随着王安石罢相与神宗去世,变法又纷纷被废除,又重新回到老路了。
宋朝对外战争接连失败,为什么不改革军事制度呢?
这个问题指的应该是北宋王朝,因为南宋王朝在备战应敌方面抓得很紧。那么我们就简单分析一下,在北宋王朝的中后期,为什么明知其军事政策失当,但却为何不愿做出改变呢?
一、有所破才能有所立!只有北宋王朝统治者敢有打破常规,才能做出重大政策调整。然而如果要对执行已久的旧政实行改革,就必须要触及到既得利益集团,而这就必将引起他们的激烈反弹。因此北宋统治者们为了维系自己的统治稳固,就不敢轻易做出重大改变。
二、祖制家法的约束!北宋王朝建立在五代残唐的废墟上,做为那个时代的亲历者,无论是宋太祖还是宋太宗,都对那个时代的混乱和悲惨场面,有着深刻的领悟。因为造成混乱与悲惨的根源,正是武将拥兵自重,进而又因为实力的膨胀,诱发了他们的政治野心。
所以,在北宋王朝建立后,统治者才宁肯矫枉过正,牺牲掉军事实力的发展与提高,也要极力抬高文臣势力,以便借用文臣的力量打压武将的做大,并且设计了一整套制度用以防范武将拥兵自重。
这套制度实行的太久了,各种利益集团依附于这套制度的时间也太长了。因此在天长日久之后,便已经由制度演变成了不容改变的“天条”!谁想改变“天条”,谁就会被硑得头破血流。
而且北宋王朝也不是没有尝试过做局部改良,可是范仲淹变法和王安石变法,不是都失败了吗?而这还只是试图进行局部的小修小补,但却依然在反对派的打压之下失败了!倘若要从根本上纠正北宋王朝重文抑武的“天条”,那就将带来颠覆性的冲击!将会产生难以预料的后果,而北宋王朝后期的统治者,却不是宋太祖那样的英明君主,所以他们是既无胆量又无决心做出如此巨大的改变的!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