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样都是女人掌权,慈禧的下场与武则天相比,怎么差距那么大?
慈禧太后和武则天,大家都是女人,可是作为一个执掌天下的女人,这两个人的能力天差地别。在武则天时代,大唐帝国延续着贞观之治和永辉盛世的荣光,继续大踏步的前进,为开创唐朝盛世巅峰,开元盛世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而慈禧太后做了些什么?说最狠的话,跑最快的路,还是连夜站票那种!发起狠来,向天下列强宣战,一旦战事不利,就不顾形象疯狂逃跑,置天下黎民于不顾,最后轻飘飘的来了一句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这样两个政治人物,她们的下场能够一样吗?
武则天是一个成功的政治家,她的政治手腕非常高明。俗话说新官上任三把火,他第一把火就烧向了关陇贵族集团,关陇军事贵族中孕育了北周大隋大唐三代皇族,可谓根深蒂厚,实力强劲。
这些门阀贵族掌握了从中央到地方上的各个要职,一些寒门士子的上升通道被被这些人人为的封死,这对于李唐皇室来说威胁极大。因为李唐皇室当年也是这其中的成员,通过造反才取代了隋朝。
他们深谙这种门阀政治的危险性,但是苦于没有机会,没有借口动手。武则天上台第一件事情就是干掉了李治的舅舅长孙无忌。并且党同伐异,将长孙无忌,褚遂良这一系的臣子通通赶走。并且在李世民的基础上重新编撰姓氏录,抬高唐朝皇族的身份,大力打压世家大族。
同时,通过加大科举录取力度,从寒士中挑选官员,培养自己的人马,填补由于那些关陇贵族被赶走之后留出来的权力真空,使得朝廷更加稳定,中央集权大大加强,剪除了位于皇权潜在的威胁。
而且武则天这个人是一个胸怀大志的人,从小就有抱负,掌权之后,她的所作所为基本上都是为了国家利益,而对于个人的私欲控制的比较好,除了养一些面首之外,没有对整个国家造成多大的危害。
而慈禧老佛爷就不同了,她的政治手腕很高明,也仅此而已。她目光短浅,贪恋权力,她掌权的目的就是为了掌权,享受权利带给她的快感,什么国富民强,怎么能够和吃好穿好相比呢?
慈禧太后一生极为奢侈,他每天吃饭都要有几十乃至上百道菜,这比大清朝那位极为奢侈的爱新觉罗牛皮癣弘历还要奢华。就算国家处于极大的困难之中,她对于这些享受依然心安理得,更有甚者,为了她的60大寿,甚至挪用军费。
在后方紧吃的同时,前线局势吃紧,甲午一战惨败,甚至连龙兴之地辽东半岛都差点割让。可以说,慈禧太后的一生是享受的一生,是低级庸俗的一生,她所控制的国家权利,都是为了成全她的享受而已。
再者,慈禧太后和武则天所处的时代也不同。武则天时期,正是中国封建时代最为强大的时候,社会非常稳固。再加上天可汗唐太宗这位不世出的好皇帝,以及她的好老公天皇大帝唐高宗李治。
两代人殚精竭虑,励精图治,整个大唐正处于蒸蒸日上的良好状态,武则天上台之后,正是锦上添花,烈火烹油。
而慈禧太后的时代,封建社会正面临土崩瓦解,外国列强已经用枪炮敲开了中国的国门,慈禧面对的是一个崭新的世界。
在这种趋势之下,想把中国治理好很难,但是如果慈禧太后像武则天那样,不耽于享乐,而是有所理想,想着富国强兵的话,很有可能中国的历史就将改写,百年屈辱将会得到些许缓解。
同样都是女人掌权,慈禧的下场与武则天相比,怎么差距那么大?
谢邀,我想是慈禧这只凤是生于末世运偏消吧,清朝的没落不是她一个人的错,在那种社会各种矛盾激流涌动的时代,她一定是回天乏术的,而且她也没有武则天的才能和胆略。对外没有勇气和胆略去决战的铁的意志,对内又不能安抚民心,缺乏管理一个大国的铁的手腕,所以清朝衰亡是必然的,也是历史的选择。
同样都是女人掌权,慈禧的下场与武则天相比,怎么差距那么大?
武则天与慈禧虽然都是历史上,手握大权的女人,可综合来看还是武则天做的成功一些,至少武则天称帝之后,并未损坏大唐的根基。而慈禧掌权之后,把整个大清朝都给破灭了。古代女人的地位普遍很低,武则天的出现,无疑给那些有理想、有抱负的女同志,打开了一扇全新的大门。慈禧很大程度上,是武则天的小迷妹,只不过将一手好牌,打了个稀烂。
武则天的出现,在很大程度上,唐太宗李世民需要背锅。因为武则天在14岁的时候,就已经在李世民眼皮子底下“晃悠”,作为唐朝开国以来,文治武功最厉害的帝王,李世民的智慧堪称无双。然而,李世民都做了什么呢?基本上什么也没做,任由武媚娘发挥。等到了唐高宗的时候,甚至还允许武则天参政,至此为后续的“女帝登基”埋下了祸根。
武则天既然尝到了权利的甜头,自然是不会将手中的权利在拱手让人的,所以在唐高宗驾崩后,这位野心勃勃的女人登基了。在成为皇帝之后,武则天并未对当时的“唐家人”有多客气,手段颇为狠辣,差点让唐家皇室成员灭门。可终归人有老的一天,武则天也不例外,没有子嗣的女帝,最终还是被唐中宗夺回了属于自家的皇位。不过武则天的地位,却也受到了朝廷的认可。
反观慈禧呢?如果说武则天的称帝是李世民一手造就的,那么慈禧纯粹属于“强抢豪夺”,还是与自己的儿子争夺,只这一点就已经输了武则天半筹。名不正言不顺的慈禧,丝毫不感觉自己做的有什么错,大臣不支持?斩!有人不听话?斩!在一群阿谀奉承爪牙的帮助下,终于手握大权,甚至不惜与儿子反目成仇。
所以说从人品上慈禧就已经输了,况且武则天善于用人,极为聪慧。而慈禧最多算是有些文化,纵观慈禧掌权的那些清朝史,奢华、糜烂、虚荣等等,几乎是没什么正能量的形容词,弄得百姓民不聊生。更重要的一点是,当时西方国家已经完成了工业革命,不论制造力、科技、机械,均强过清朝很多。在强敌当前,依然不懂收敛的情况下,慈禧的落败是注定的。
同样都是女人掌权,慈禧的下场与武则天相比,怎么差距那么大?
武则天和慈禧都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的女性掌权者,但两人后世的评价却有云泥之别,今天我们就来分析一下为什么会这样。
我认为二人的评价之所以差这么多,是因为武则天去世之时,留下的是一个欣欣向荣、蒸蒸日上的帝国,所以我们都说她“上承贞观、下启开元。”;而慈禧离世时,留下的是一个千疮百孔、行将就木的垂死帝国。我们历来是以成败论英雄,所以两人政绩上的巨大反差,导致了评价上的差异也十分巨大。
那么为什么会导致出现这种情况呢?我觉得并不完全是两人能力、性格的差异所造成的,下面我们就来分析一下。
客观因素武则天即位之时,唐朝初建,经过李世民的贞观之治,正蓄足了力量,准备走向王朝的巅峰。
我们知道一个朝代的国势走向,大体来说是呈现一个倒“V”字型的,而且开国之初,往往容易出明君,在百废俱兴的时代背景下,经过一两代君主的励精图治,自然而然的就能到达巅峰。
武则天
武则天很幸运,她所接手的唐王朝,正处于国力的上升期。在这个基础上,才有了她的威加四海,万国来朝。能够收复安西四镇,重开西域,也离不开这个大的时代背景。
而慈禧掌权时,清朝已经由康乾盛世开始走下坡路,王朝后期往往伴随着吏治腐败、苛捐杂税,民不聊生。
再加上此时到了五千年未有之大变局,由大航海所带来了世界局势的巨大变革,西方列强凭借工业革命把握先机,在生产力和科技上遥遥领先,而大清还沉浸在闭关锁国的美梦当中。东西方碰撞的结局,可想而知。
慈禧垂帘听政之时,不过二十余岁,面对的是被英法联军攻陷的残破的北京城和成为废墟的圆明园,再加上人物和时代的局限性,清朝在她手上逐渐走向衰亡也在意料之中。
倘若不是恰逢欧美列强的崛起,慈禧成为一位“中兴之主”,倒也不是不可能的事,事实上“同治中兴”就是在慈禧的主导下完成的。
主观因素武则天和慈禧都贪恋权位,工于心计,心狠手辣,但为政方面,还是有许多不同的。
武则天重视农民农业,出台政策鼓励农业发展,对苛捐杂税严惩不贷。还命人编写了农业书籍《兆人本业》,有助于生产力的提升。
武则天广开言路,她命人制造铜匦,大肆鼓励人民上访,而且她常常亲自接待上访之人,对于提出有利意见的给与奖赏,无用的也不会惩罚。
慈禧
武则天虽然乾纲独断,但她却听得进逆耳忠言。狄仁杰为人正直,不畏权贵,他时常犯颜直谏,武则天却不以为忤,他知道狄仁杰老成持重,一心为国,因而非常尊重他,从来不叫名字,而是称呼国老。重用贤臣,也是武则天能够治理好国家的一个优点。
而慈禧虽然也有强国之心,重用奕忻,左宗棠,曾国藩等能人。但她享乐之心太重,凌驾于国事之上。
正值多事之秋,她却仍要大肆操办寿辰,有人劝她减少开支来增加军费,她却来一句,“谁让我一时不痛快,我就让他一辈子不痛快”,霸气!
虽然武则天也多次祭天,生活奢靡,但没有影响国家运转,百姓生活。而慈禧不顾国家外有强敌环伺,内部民不聊生,贪图享受,实在是不应该啊!
她用的是李鸿章这样的佞臣,专职揣摩上意,讨老佛爷欢喜,对于异己无情打击,国家的风气都败坏了。
慈禧固然知道强国要变法、维新,但一旦可能触碰到她的利益,她就马上由支持转为仇视,哪怕这可能是能够为大清国续命的良药。优柔寡断,朝令夕改,个人性格上的缺点,放大到国家层面上,那便是致命的,是能亡国的。
综上,之所以慈禧评价远远不如武则天,一方面是时代的限制,武则天之唐朝如朝阳,慈禧之大清如夕阳;另一方面是个人性格、能力的差距,虽然没有想象中那么大,但是在特定的历史时刻,这就决定了帝国的走向,以及掌权者的评价。同样都是女人掌权,慈禧的下场与武则天相比,怎么差距那么大?
武则天和慈禧的区别在哪里?一个只知道得到不知道付出,一个知道得到的更多就意味着付出更多。
因为当慈禧看戏的时候,武则天在看公文,慈禧在吃几百道菜的时候,武则天连晚饭都顾不上吃。当慈禧挖空心思的给自己办一场风光的寿宴之时,武则天却在和大臣议事。在慈禧心里国家国家就是供她享受的。
慈禧只会弄权,而武则天不仅会弄权,还会治国。
同样都是女人掌权,慈禧的下场与武则天相比,怎么差距那么大?
都一样,一堆黄土掩白骨。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