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中“卧龙凤雏,得一可安天下”司马徽是在忽悠刘备吗?为什么?

“卧龙凤雏,得一可安天下。”这句话是水镜先生司马徽说的,应该说司马徽的判断还是比较准确的,由于不存在忽悠刘备的情节。

卧龙就是诸葛亮,凤雏就是庞统,这两个人什么能力,大家都很清楚。别的不说,咱们就说诸葛亮,诸葛亮的文治武功都是上乘之选,在内政方面,诸葛亮属于三国时代的顶级高手。而在军事上,诸葛亮稳扎稳打,以蜀汉羸弱的国力,在与强大的曹魏的斗争中,还能够占据主动,这个能力不是盖的。

能够和诸葛亮齐名庞统的能力,想来也不差,只是庞统此人还没有充分展现才华,用现在的话说就是还没有兑现天赋,就在四川攻略战中阵亡了,实在太可惜了。

这两个人之所以没有能够取得更大的成就,就在于这两个人投奔刘备的时间太晚,没有在关键时刻成为刘备心中的top1,使得刘备在用人方面出现了失误。

庞统这个人是一个处理政务的天才,他为了吸引刘备的注意,在县令任上,消极怠工,使得县署内的公文堆积如山。可是当张飞前来兴师问罪的时候,这个不起眼的小庞统竟然在半天之内就把这些事情全部搞定,安排的妥妥当当。

如果刘备和他的老祖宗刘邦一样,就会发现这个庞统,可是个萧何般的人才,决断政务的能力非常强,是一个后勤大队长的不二人选。有他负责根据地的内政事务,能够让后方稳固,并且能够有利的支援前线。

可是刘备,却把他当成了张良,陈平,让庞统作为军师,在他的身边出谋划策。虽然这方面庞统的表现也非常优异,但是很显然,这不是庞统的最强项,事实也证明了这一点,最终庞统在四川陨落,间接造成了刘备集团,隆中对战略的流产。

其实通过庞统这件事,我们也能看出归根结底的原因,就在于刘备和庞统的接触时间较短,并不了解庞统,无法做到知人善任。

同样在诸葛亮那使用问题上也存在这样的疑问。诸葛亮出初出茅庐便提出了天下三分,向刘备献上了隆中对这样精彩的战略谋划,刘备对此也是深表叹服。荆州地区作为整个隆中对重点中的重点,在人事安排上,刘备的安排也是非常的妥帖,在军事上靠关羽,而在外交内政方面,则依靠诸葛亮。

关羽的军事能力绝对没有二话,以他的资历威望在军中,无人不服,以他的勇敢及谋略也能够吓破敌胆。而诸葛亮的内政能力更是一绝,更重要的是,诸葛亮的外交能力非常的强,他是沟通孙刘两家的桥梁。而且诸葛亮在东吴还有外援,诸葛瑾在东吴的地位很高,只要这两兄弟一勾兑,孙刘两家定然平安无事。

可是刘备在庞统死后病急乱投医,把诸葛亮召入四川,帮助他打败刘璋。荆州全部交给了关羽,作为一个武将,关羽的政治敏感性实在太差,他孤傲不驯的性格也成为了镇守荆州的负累。清高的关羽不会逢场作戏,把东吴君臣得罪的死死的,结果导致了大意失荆州,就算夺下了四川,也不可能再实现隆中对。

刘备没有将最正确的人安排最正确的岗位上,这就导致了这两个人的悲剧?一个出师未捷身先死,一个鞠躬尽瘁死而后已,都没有达到司马徽预想的高度。

怪只怪刘备没有掌握这两个人的使用说明书,以及刘备团队人才底子的单薄,没有一个合格的谋士,使得这两大奇才无法在自己最顶尖,最擅长的领域发光发热。

《三国演义》中“卧龙凤雏,得一可安天下”司马徽是在忽悠刘备吗?为什么?

浅谈“卧龙风雏"

《三国演义》中的司马徽,其实是“卧龙风雏"的伯乐。司马徽慧眼识出两匹千里马,让刘备一下子得到了两匹真正的千里马,虽然当时刘备对二人的情况一无所知,但他仍然喜出望外。以刘备当时的处境是个什么样子?被人追杀时慌不择路,前有溪水,后有追兵,跳入谭中水淹难逃,亏得座骑神勇,纵身飞越溪水,摆脱追兵逃命山中,浑身上下湿淋淋的象个落汤鸡,慌乱逃到深山密林中,突见一处宅院,慌乱下马想进内躲避,又不知里面底细,于是牵马抚墙,惊魂未定。但见堂内灯光闪烁,又隐约传来悠悠琴声。刘备正厕耳细听,气喘未平,忽然间琴声骤停,刘备不知所措。就见里面走出一个童颜鹤发老者,朗声说道:琴声悦耳,我料必有英雄垂听!敢问是哪位英雄光临寒舍?

刘备一听,人家已知道他在偷听,也就不便再躲了,于是整理一下自己的狼狈形象,牵马走出双手合十,弓身一揖道:在下刘备,字玄德拜见高人!只见老者爽朗一笑,原来是皇叔驾临,我已等候多时,请,快请!

于是,刘备才吃个定心丸,用现在话叫遇上贵人了。这一位是谁?便是当世隐士司马徽,号水镜。于是,刘备终于迊来了他命运的转机。

这个被他称为"水镜先生"的司马徽,才给刘备说出这两个高人,成为他未来的合伙人!只不过,从未见过,也未听说过,这“卧龙风雏“又在何方呢?这就是刘备路遇贵人指点迷津的故事!其实,如果不是司马徽,三国的历史又将如何呢?刘备的蜀汉大业梦也就迷茫了。而如果不是司马徽,那诸葛亮可能仍然是躬耕隆亩,高卧于南阳卧龙岗上吟唱"梁父吟“的一介书生,一介农夫!那风雏呢?风雏可能隐居东吴娶妻生子了。然而,刘备三顾茅庐,求贤若渴,终于如鱼得水,梦想成真!于是,才有了蜀汉霸业,三分天下!杜甫的《八阵图》为证:

功盖三分国,

名成八阵图。

江流石不转,

遗恨失吞误!

假如,刘备没有遇到司马徽,三国怎么演绎?假如,刘备没有遇到司马徽,那诸葛亮怎么能星落五丈原,庞统星殒落风坡?而我们今人又怎能读《出师表》: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让我们为司马徽这个历史贵人和慧眼识得两匹千里马的伯乐点赞吧!

与大家分享,谢谢关注!

《三国演义》中“卧龙凤雏,得一可安天下”司马徽是在忽悠刘备吗?为什么?

《三国演义》中司马徽向刘备推荐诸葛亮的时候,曾经说过“卧龙凤雏,得一人可安天下”,后来刘备两人都得,但仍未能统一天下,那么司马徽是在忽悠刘备吗?其实不是。

当时刘备四处奔波,身边没有像样的人才,别说安天下,就连自身性命都难保。这次他投靠刘表后,卷入了夺嫡之争,被蔡夫人所忌惮并要除掉。刘备得知蔡夫人之弟蔡帽安排杀手,准备让刘备赴宴在席间杀他,吓得赶紧骑上的驴马逃席而去。蔡帽岂肯放过一路紧追,偏又被一小叫檀溪的一条小河拦住去路,后面追兵渐至,刘备骑着的驴马冲下溪流,但却被陷在泥中,绝望中刘备大呼“的驴,的驴,今日妨吾!”结果的驴马飞身跃起,跳过檀溪摆脱追兵。也是天缘巧合,在此遇到了水镜先生司马徽。

司马徽何许人?一世外高人,如鬼谷子般的存在。他虽未出山相助过谁,但他深知天下之势,有识人荐人之能。他对刘备谈到的“卧龙凤雏,得一人可安天下”之语,就是发生在此时此地,刘备最狼狈的时候。

首先司马徽是个理论家,他可以进行理论设计,但他没有出山来具体操作。操作者实为刘备。理论上行得通实践中却有不可预计因素,不同的操作者有不同的结果。这里略举一例,刘备首先得到了卧龙诸葛亮,诸葛亮在《隆中对》中就是具体的操作要求:先取荆州为基地,然后西取巴蜀夺取汉中,然后汉中和荆州两地发兵北伐,天下可定。但实际操作中,刘备不忍夺刘表的荆州之地,最后被曹操夺取。赤壁之战后,才靠“借”得荆州部分地方,还时被东吴追讨。后夺取了西川、汉中才真正有了与魏、吴抗争的势力。此时最要紧的是联吴抗曹,但尚未进行所谓的“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兵,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以出秦川”的时候,膨胀的关羽交恶东吴,大意失荆州,连同自己性命一起丢了,以至连带造成后来的夷陵之战惨败,"隆中对”设计成空谈。这些在当初不管是司马徽还是诸葛亮都是难以预料后,操作不当这决不能说是司马徽忽悠了刘备。

再者司马徽是站在荆楚的角度作人才战略考虑的。对北方的发展形势未作估计。仅以刘备当时的势力声望,以荆楚之地能为刘备能争得的人才而言,可以说达到了最大可能。刘备在荆楚获取了最顶级人才,还不能得天下那只能是天意了。如果当时刘备有如曹操那样的声望地位,未必北方荀彧荀攸及江东的真心忠于汉室的人才不来依附,那又另当别论,不会局限于“卧龙”"凤雏”了。

司马徽向刘备推荐诸葛亮的时候,曾经说过“卧龙凤雏,得一人可安天下”并非忽悠,诸葛亮的《隆中对》更不是忽悠,其中一个重要的理念在三国演义中贯穿,那就是谋事在人成事在天,并没有对错之分。不管是司马徽还是卧龙凤雏,都应遵崇天意,这才是三国演义的主要思想。

《三国演义》中“卧龙凤雏,得一可安天下”司马徽是在忽悠刘备吗?为什么?

这是士族文人举荐人才时惯用的夸张手法。但是司马徽说的确实大大的实话,没有忽悠刘备。

魏晋南北朝风行品评人物

那个年代没有科举考试,选拔官员,汉朝靠的是察举征辟制,曹丕发明了一个九品中正制。

一个人要做官,名声就是重中之重。由此,社会上品评人物之风极盛。如果能够得到名人贵胄的好评,那自然是身价倍增。

曹操年轻的时候,也曾做过这样的买卖。得到了“治世之能臣、乱世之枭雄”的评语。

品评人物这种事情,一般都是受人所托,背地里不知道受了多少好处。所以一般都是往好了说,往往有夸大其词之处。

凤雏庞统成名后,屡屡点评后生。总是言过其实、表扬过多。别人问他为什么?他说,现在天下大乱,人才凋零,言过其实只是为了鼓励后辈努力向前。

性好人伦,勤于长养。每所称述,多过其才,时人怪而问之,统答曰:“当今天下大乱,雅道陵迟,善人少而恶人多。方欲兴风俗,长道业,不美其谭即声名不足慕企,不足慕企而为善者少矣。今拔十失五,犹得其半,而可以崇迈世教,使有志者自劢,不亦可乎?”司马徽当世大儒,比庞统更擅长品评人物,适当的夸张,也是他惯用的手法。但他对诸葛亮、庞统的评价,确实恰如其分。

卧龙凤雏,确实有王佐之才。诸葛亮雄才大略,文治武功、道德品行,千古罕有其匹。庞统比之诸葛亮略逊一筹,但是却比诸葛亮更擅长权谋机变。诸葛亮是正,庞统是奇,一正一奇,相辅相成,仿佛汉朝开国功臣张良、陈平。

可惜,诸葛亮庞统都是寿命不长。庞统三十多岁就意外亡故。诸葛亮五十四岁劳累而死。倘若庞统多活二十年,一直在刘备身边出谋划策,刘备后来的一系列失误就可能避免。倘若诸葛亮多活二十年,北伐中原必定成功,汉室复兴指日可待。可惜天不假年。

《三国演义》中“卧龙凤雏,得一可安天下”司马徽是在忽悠刘备吗?为什么?

司马徽曾说:“卧龙凤雏,得一可安天下”,后诸葛亮出山时,亦说过:“孔明虽得其主,不得其时”

先来说第一句,“卧龙凤雏,得一可安天下”,这句话容易让人产生歧义,一般都认为得两个岂不更能安天下?但细品一下,是不是还有另外一种含义呢,即二者得一可安天下,得二则失天下。

纵观《三国演义》,可以从细节中发现,其实诸葛亮和庞统二人之间是暗暗不和的:

1.周瑜死后,诸葛亮前去吊孝,临返回时,被庞统直言到:“汝气死周郎,却又来吊孝,明欺东吴无人耶!”这么直接的说出本质,诸葛亮自然是不舒服的,虽然跟庞统说孙权必不会重用庞统,让庞统追随刘备。但是诸葛亮回去后为何没有向刘备提起过庞统呢,而是非要等到张飞无意间发现呢?如果张飞不发现,那庞统是否有机会接近刘备呢?

2.诸葛亮比庞统要早到刘备麾下,其声明地位早已确立,一直无人可撼动。然而这一切都随着庞统的到来而打破,而庞统初到刘备麾下,自然急于立功,取得刘备的信任。刘备入川遇到挫折后,诸葛亮劝其返回,应该主要也是不想让庞统立太大的功劳,而抢了自己的地位,诸葛亮也算到了庞统立功心切,一定会建议刘备继续夺取西川。最终以庞统牺牲结束,同时诸葛亮也给自己埋下了一定隐患,入川后,刘备最信任的只有法正了。就像诸葛亮后来所说:“法孝直若在,则能制主上,令不东行;就复东行,比不倾危矣。”可以看到法正在刘备心中的地位已经超出了诸葛亮。

再来说第二句,“孔明虽得其主,不得其时”,这句话也感叹诸葛亮有些生不逢时。

1.虽得其主,然并未说明主,其实司马徽对刘备的了解也只是世间流传,当与刘备见面时,发现其实刘备并非雄主,不然也不会说天机不可泄,而是会向他直接推荐诸葛亮了。所以说,诸葛亮选择刘备其实也是无奈之举,当世只有曹操可称之为雄主,但曹操麾下人才济济,诸葛亮过去未必会有在刘备麾下的地位。

2.不得其时,大汉气数已尽,群雄四起,纵观天下,北方已被曹操逐步统一,况且曹操并非庸主,在这种背景下,任你是人中龙凤,也难以逆天改命,除非刘备具有超越曹操两倍以上的能力,然而,事实证明刘备并不如曹操。所以说其生不逢时。

所以,司马徽并没有忽悠刘备,而是刘备无法驾驭卧龙和凤雏,且不得其时,所以最终未能完成统一大业。

我是鼠行者,欢迎一起讨论~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三国演义》中“卧龙凤雏,得一可安天下”司马徽是在忽悠刘备吗?为什么?

略论司马徽之“卧龙凤雏得一可安天下”的“伪命题”?

亦然

近日,武汉疫情宅居于家,再读《三国演义》,恰好萌发此问。谢君提及,与君共鸣!

古语一句:为事在人,成事在天。“天”并非迷信,乃是由“天时、地利、人和”等系列因素组成。一个君王成大业如此,一个将相全功业如此,并非一时一人之得失。以此观之,笔者认为,司马徽之说——卧龙、凤雏,得一可安天下,本身就是一个“伪命题”。

为什么说是“伪命题”?因为,主宰兴亡衰败因素很多,其中支撑司马之观点还要看如下三个关键性因素:

一是,良禽择木而栖,贤臣择主而仕,因此可得,卧、凤二人之选择者,必然是胸怀天下、志冲斗牛丶上承天意、下得人望的明主,因此,此二人能否生不逢时,将取决于君主刘备和刘公集团的内在基础、实力,外在形势、格局了。

二是,人才不是全才,人才如刃,在专不在全,在锐不在圆。而二龙归渊,双雄投刘,如何辩其才学利害、权衡长短而用之,才是好钢刀刃,如虎添翼。用之得当,则激发磅礴活力和冲天力量,相得益彰;用之不当,则相互碰撞、锋芒抵消,用短消长、用缺消锐,则反害加倍也。

三是

,成也败也,当比对手?一则试看曹操集团,文有荀彧、荀攸、贾诩、郭嘉、程昱、戏志才、刘晔、蒋济、司马懿等,武有典韦、许褚、曹彰、庞德、张辽、夏侯渊、张郃等,可是文公武备、战将如云,特别是曹操旗下的鬼才郭嘉,号称“郭嘉不死,卧龙不出”,可见一斑;二则试看孙权集团,周瑜、鲁肃、吕蒙、陆逊——四大都督谋略过人,兼之有甘宁、太史慈、周泰、韩当、潘章、诸葛恪、鲁肃、凌统、张昭、顾雍等,此等阵势与比,又当如何?

从上述三个方面关键性的因素出发,由此可以推得,哪一个因素出了问题,司马徽的结论都不能成立:即使刘公先后获得了武备有五虎大将,文臣有卧龙、凤雏、法正、刘巴等拥戴,亦不能得天下。

的确

,统揽《三国演义》《三国志》不难看出:水镜先生曾经说过,“卧龙、凤雏得一可安天下”的结论不虚,或者说很有远见,很有道理。刘公集团在得诸葛之后,的确一扫阴霾,而且立足荆州,很快奠定了三足天下的基础,初步实现了卧龙隆中对所定的战略意图——“霸业可成、汉室可兴也”。

但是,随着历史慢慢推演,我们不难发现:赤壁战后,凤雏投奔刘备帐下——成就了刘公营中“藏龙卧虎,龙凤结合”的大好局面。本应中了司马徽的“可安天下”之美好愿景,没想到问题接踵来了——

一是,二龙在渊,观点殊异——主要表现在战略问题上:前者,诸葛以荆州为据点以争天下,后者,凤雏则不然,以为战略重心有误,荆州北接曹操,东壤孙权,两虎相望,如何立足?蜀国要兴必益州而据汉中,方徐图可统天下、兴霸业。因此可见,两人同时辅佐一个君主,如果战略、策略、理念、方法各异,则害必生,生必大于益!

二是,双龙奉主,文武各短——主要表现,术业有专攻,才略有异同。木桶理论告诉我们,决定一个桶装水多少的往往在于最短的那块木板。一则看凤雏短板:作者早就打下了伏笔——凤雏做县令,展示的管理与文略能力有余,武备和战策有欠。其自我评价曰:“论王霸之馀策,览倚仗之要害,吾似有一日之长。”即是擅长把握一事物的内在联系。如果刘公在统御布局上,用其驻守理国、谋政安邦、策略定制,授予与关公一道驻守荆州职权,取西川其伐军谋略倚重诸葛,不但可以免凤雏一死,还能助成霸业!

二则,诸葛亮的最大短处,在于既不善于识拔人才,又有街亭使用军将之失,对魏延文武皆备却搁置一边,只好事必躬亲,得以累死于五丈原,也使得后来有了“蜀内无大将、廖化为先锋”的慨叹。

三是:一龙主政,天不假刘——主要表现在:孔明隆中天下时候,先荆州、后益州,然则据汉中收揽中原,固守徐图,强基固本,则退则稳定川蜀,进则上报剂霸业。但是,关羽这厮实在不是帅才,以失荆州惹出随后诸多后患,“多米洛骨牌效应”终于置刘氏集团大厦崩塌。

由此可见:凤雏卧龙,得一人可得天下——司马徽评价虽无谬,却必然是一个“伪命题”。这结论,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间,徒留下你我读者在此一个“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的千古叹惋!

(亦然:一位行走在书本、文字与机关边缘的行者)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