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上,自宋代以后,为何再也没有王朝定都于关中?
在唐宋之间,关中和洛阳这两个地区逐渐丧失了往日的辉煌,从中华帝国的一线城市,逐步沦为准一线城市。从宋朝以后,中国历史上再没有大一统王朝,以这两个地区作为首都。
时至今日,关中的西安仍然是陕西省的省会,和重庆以及成都,并称为西部三雄。但是和秦汉唐朝时期的辉煌相比,已经不可同日而语。是什么原因使得,唐朝之后的各位帝王放弃了长安作为帝都呢?
我觉得这个锅得由安禄山来背。在唐朝开元天宝年间,关中的长安城,应该说已经到达了长安城繁盛的巅峰,整个城市极为繁华,人口众多,可以说是世界上最热闹的城市之一。
可是物极必反,唐玄宗在用人上连出昏招,内有奸相杨国忠,外有手握重兵,心怀叵测的安禄山。最终,安禄山举兵反叛,大唐帝国的盛世戛然而止,整个社会遭到了一场空前的浩劫,长安作为首善之区自难幸免。
如果唐朝只是经历了这一场大的兵灾,以当时唐朝的国力还是能够恢复过来的。可是自从安史之乱后,由于唐朝皇帝的举措失当,唐朝进入了藩政割据的局面。藩镇与藩镇之间,藩镇与中央政府之间,打成了一锅粥。而作为首都的长安,更是成为了重灾区。
作为大唐政府的首脑皇帝,几次被打得弃城而逃,唐天子的每一次离开,都给长安城带来一次浩劫,长安城的富庶天下皆知,来到长安不抢劫一番,说什么也对不起自己叛军这个称号。
短短的100多年间,以长安为首的关中地区,遭受了多次的劫掠。不仅有地方藩镇,也有其他少数民族军队的抢劫,这使得原本即为繁华的超级大都市,陷入了萧条,无力恢复。
不仅如此,长安在唐朝末年遇到了一个大煞星朱温。为了更好地控制皇帝,朱温将皇帝绑票到了自己的地方,还使了一个绝后计,一把火把长安城烧得干干净净。至此,已经成为赤地千里的长安城,丧失了成为一个国家首都的资格。
由于唐朝末年五代十国时期北方频繁的战争,大量的中原人士,为了在这个乱世中,能够苟活下来,纷纷拖家带口来到南方避难,这一方面进一步加快了南方城市的发展。同时,也使得北方的城市进入了一个萧条期。
原本南方的气候条件就比北方更适宜种植,再加上大量的北方人士南迁,他们带来了最先进的技术和经验,使得南方又出现了一次飞跃性发展,生机勃勃的南方和一派萧索的北方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随着大量北方人口的技术扶贫,南方的经济总量迅速攀升。在南宋时期,由于北方领土沦丧,南方的重要性更加凸显出来。经过南宋政府的大力开发,南方的经济总量首次超越了北方,整个中华民族的经济重心完成了南移,从此以后南方比北方繁荣的局面就再也没有改变过。
随着人口大量的流失,经济上的不给力,原本的长安地区再也没有了,成为一个庞大帝国首都的本钱。
而且还有一个很现实的问题,原本将首都设在靠近西北边陲的长安,因为在当时对于中国来说,最大的威胁来自于西北方向的游牧民族,定都长安可以更好地让天子靠前指挥,统一派遣军队,调拨物资。
可是到了中国古代的后期,北方的敌对势力逐渐取代了西北的敌人,如果天子仍然偏居西北,不利于对北方游牧民族的控制,这也是明朝迁都北京的一个重大原因。
由此可见,长安从宋朝开始失去了作为大一统帝国都城的资格的原因是多样化的,既有内部原因,也有外部原因。但是相信随着我国一带一路政策的推进,关中地区重现昔日的辉煌,已经为时不远。
中国历史上,自宋代以后,为何再也没有王朝定都于关中?
就像黄金是天生的货币一样,关中天生就是首都的命。西周、秦、西汉、北周、隋、唐等,都定都于关中。定都于洛阳的东汉,末年又短暂的迁都长安。宋太祖欲迁都时惦记着长安,明太祖也派太子到长安考察以备迁都。
也难怪皇帝们惦记着关中、长安。关中地区有富饶的800里秦川,四周又有险峻的地形可守,是真正的“帝王之资”。另外,自古秦人耐苦战,关中人尚武善战,关中大军先后有5次出关统一天下。
商朝时期,关中地区的周人东出,灭商建立了周朝。
周朝时期,关中地区的着黑衣的秦军东出灭掉了六国。
秦朝时期,刘邦带着关中地区的汉朝大军东出,再次统一了天下。
南北朝时期,关中地区的关陇集团集结大军,逐步统一天下,建立隋朝。
隋末,关陇集团的李氏家族在关中建立唐朝,并从这里出发,先横扫华夏诸侯,然后出塞扫平周边的国家。
如此富饶、安全,又有强军的关中,自然是皇帝们的至爱首选。然而从宋代开始,关中地区的“王气”似乎用尽了。再也没有一个朝代愿意建都关中,这是为什么呢?
一,粮食产量粮食产量不足,是关中地区的天然短板。
关中地区虽然号称东西800里秦川,但是很狭窄,总面积只有3.6万平方公里。仅凭关中的粮食产量,是不足以供给首都所需的。
关中地区的粮食,在满足关中人民的需求后,剩余也不是很多。用来养活首都的人口,是有所欠缺的。
二,关中地区的气候变迁,使得粮食产量逐渐下降。
先秦时期,我国北方地区温暖湿润,甚至比现在的江南还要高温多雨。例如,河南省以盛产大象闻名,所以才被称作“豫”的。与河南同纬度的关中地区,也同样的温暖湿润。
《史记·货殖列传》载:“渭川千亩竹”,也是产柑橘的。
据竺可桢考证,关中地区温暖湿润的气候一直保持到在西汉前期。从汉武帝时期,关中地区开始出现持久的大幅度降温。
汉武帝以前,只在公元前176年、公元前144年出现过“大雨雪”的记录。32年只有两次雪的记录,还是“雨雪”、是混着雨下的。然而到公元前115年、公元前114年,连出现了大雪的记录,可见降温的幅度是很大的。
降温与干旱似乎是孪生兄弟,关中地区的降水量逐渐下降,甚至出现了干旱。史载:“王莽以来,天下旱霜连年,百谷不成。”
如此灾情,粮食产量的下降是必然的。没粮食,皇帝是很难做得。于是,汉光武帝刘秀定都于关中地区之外的洛阳,并延缓了对西域的经营。
之后的曹魏定都于关中地区之外的许昌,晋朝定都于洛阳。
这次降温与干旱持续了很久,导致频繁的旱灾与冻灾。到晋朝时期,自晋武帝以后“无年不旱。”
三,关中地区的粮食不足,导致隋朝漕运的兴起,大运河的修建。
隋朝统一后,随着所辖面积和人口的增长,长安的官员、军队数量剧增。对漠北、西域的战争一直都在持续,军粮自然要从关中地区带足军粮。关中地区那3.6万平方公里的地方,产出的粮食根本就不够。粮食问题,开始成为皇帝的头号难题。
隋朝时期,首都地区的粮食供给,主要依靠关东粮食,是通过漕运运入的。为此,隋文帝修建了广通渠,设立了许多仓库。隋炀帝杨广继位后,更是修建了大运河,确保粮食源源不断输入。
四,粮食问题,导致唐朝的政治中心从长安逐渐向洛阳倾斜。关中地区的“王气”,开始东渐。
隋朝开始,关中地区出现了气温回升和降雨量的增多。粮食产量自然有所增加,但粮食产量仍然不够。
唐朝的疆域在隋朝基础上进一步扩大,除了本土的人、域外的胡人也大量涌入长安。长安的人口剧增,达到了一百多万。唐太宗李世民在享受“天可汗”的尊荣时,也得想办法喂饱长安的一百多万张嘴。
长安的一百多万人,衣食住行的需要是多方面的,数量是庞大的。从洛阳到长安的漕运是有限度的,陆运效率低下成本又太高。
李世民只好想办法把长安人口分流到洛阳,让洛阳承担一部分首都的功能。但是考虑到洛阳无险可守,只好实行“双都制”。
李世民于627下令,把隋朝在洛阳的宫殿改为洛阳宫,并在洛阳办公、居住了2年之久。
657年,唐高宗李治正式把洛阳定位东都。
五,北宋朝时期,关中地区自然环境的恶化,导致经济重心的东移。
宋朝建立后,定都河南的开封。宋太祖赵匡胤觉得,开封四周的地形全是平原,无险可守,赵匡胤提出,迁都到长安或者是洛阳。因为朝堂诸位大臣的反对,只好作罢。
那么,宋朝的朝堂上为什么反对迁都呢?因为当时北方地区严重干旱和环境恶化,关中地区尤为严重。
关中地区和北方其它的地区一样,在隋唐时期,气候朝温暖湿润转变,到唐朝晚期,再次开始了降温、干旱的周期。而关中地区除了干旱、降温的气候干扰,还有人为的环境破坏。
关中地区在商鞅时期开始大开发,环境一直处在超负荷状态。以植被为例,到唐朝已经破坏殆尽。
唐朝时期,长安的人口超百万,所需燃料很多。那时候,燃料就是木柴。长安的一百多万人口,长安以外广大的的关中人民,都是要生火做饭的。所需木柴的数量,简直就是天文数字。
而除了做饭所用的木柴,铁匠铺里用的燃料是木炭。关中地区的铁器制作,需要的木炭也是天文数字。另外,官员、富人家里用的燃料,也是木炭。而木炭是用木柴烧制的木柴,需要浪费更多的树木。
在唐朝,伐薪烧炭是个庞大的产业,从业者甚众。所以,才有了诗人白居易的《卖炭翁》。
如此巨大的消耗,关中地区的林木、甚至野生的蒿草,都被采伐一空。唐朝晚期,政府不得不对木炭采取配给制。官员每天2斤木炭,外国来华人员不得超过3斤。
到北宋,关中地区的植被已经惨不忍睹了。李世民的昭陵,树木也被砍掉做了木柴。宋朝皇帝专门下圣旨,禁止采伐昭陵的树木,可是无济于事。
连柴都供给不起,粮食产量能好到哪里去。如此的关中,如何能做首都。
六,朱元璋迁都打算~~~关中最后的希望。
朱元璋建立明朝后,定都现在的南京。南京富饶、险峻,却偏居一隅,不便于统筹全国事务,做首都是有欠缺的。朱元璋动了迁都长安的打算,派太子朱标前去考察。
1391年,朱元璋派太子朱标前去关中做考察。考察人员的规格如此之高,可见朱元璋对迁都长安,心中很可能已经有了决议。派太子考察只是象征性的,只为堵住朝臣的反对而已。
想必朱标出行前,朱元璋已经对关中地区做过功课了。朱元璋看好关中的具体依据,我们不得而知。可能是关中地区经过金国、蒙古人的荼毒,人口稀少,环境又恢复了吧!
可惜的是,朱标第二年就死了,死在了考察的途中。朱标死后,他的考察资料被送到南京。
朱棣受到丧子之痛的打击,再也没有心思迁都,一心为孙子消除隐患,杀功臣去了。
朱元璋的孙子继位后,北京的朱棣南下夺了江山,把首都迁到北京去了。
清朝入关后,要依托满洲老家才能安心,到汉人的腹地为首都是不可能的 。
民国、已及后来的新中国,要依靠大海发展经济。首都只能在离海很近的地方,关中自然不在考虑范围之内了。(本文原创,图片、资料源于网络。)
中国历史上,自宋代以后,为何再也没有王朝定都于关中?
首先谢谢邀请。
应该说,秦,两汉,唐的辉煌与灿烂的历史都与定都关中地区是分不开的 ,得关中者得天下,大一统王朝都是定都于长安(西安),然而,自唐朝覆灭以后,就再无王朝定都和发家于关中,北宋要想迁都于洛阳,而不是长安,朱元璋也想迁都关中,但当时的关中地区已经是过于破败,只有放弃。关中地区的衰败和原因是诸多方面造成的,既有经济上的,也有政治上的。
这其中最关键就当时的经济中心的转移,尤其是大运河开通以后,南北经济打通以后,关中的经济地位逐步降低。还有就是关中地区定都过千年。历朝历代过度开发水土流失严重,缺水,干燥,使得关中地区丧失了作为首都地区的经济基础。说白了,就是必须确保粮食的充足的供应,是影响着定都的关键。
再就是从军事上的角度来说,唐代之前对于国家的主要军事威胁西北方向,匈奴,突厥,吐蕃。此时也只能定都于关中,对于农耕文明来说,都城既是政治中心,也是经济中心。国家精华所在 。封建时代是中央集权制,军队,官僚,物质财富都集中于此。首都地区必须要以易守难攻为益。也是集中的一切力量是抵御外敌最有力的方式。而宋代以后,中原王朝的主要威胁来自北方。中原王朝的政治和经济只能北移。中原王朝不可能在非首都的地区大量屯兵,会造成大量耗费钱粮,也会造成严重的地方割据,所以两宋才会集中军队于首都。再就是自大运河开凿以后,关中地区的作用大幅度下降,长江中下游平原的耕地开发及南方海外经济开发。关中的经济作用进一步降低。最终越来衰败。
自唐以后,南方人口、经济在开始超越北方,两宋以后南北方经济和人口彻底逆转,长江、运河成为运输黄金水道。到了明代,经济中心转移至江南,政治中心转移至北方地区(北京)。在军事上,两宋最大威胁是北方的契丹,北宋建都开封实属无奈,燕云十六州的丧失,也使得北宋无法再往北定都。明朝定都北京显然是一个正确选择,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就在于此。再从所谓“王气”来说,长安和王气黯然收。晚唐战乱中长安已经被毁灭殆尽。朱温篡唐火焚长安和关中地区。。已经丧失了作为首都的条和资格,长时间没法回复元气和加以培养。
两汉时期关中人口不多尚且可以供养,隋唐以后人口急剧膨胀。自唐高宗以后,皇室和官僚都不得到洛阳“讨饭”,高祖定都长安至安史之乱的唐朝前期一百多年,唐朝皇帝竟然有五十多年呆在东都洛阳。也就是说,当时的关中地区已经是疲敝不堪,难以为继了,以至于武则天定都洛阳。随着关中平原环境不断恶化,黄河水患不断发生。北宋末年,黄河夺淮入海,关中地区的运河彻底废弃,丧失了供应首都人口的条件,唐之后再无建都出现。
我是清水空流,历史的守望者。期待你的关注和点评。
中国历史上,自宋代以后,为何再也没有王朝定都于关中?
长安为都的历史最早可追溯到西周时期,从西周到唐朝的这一千六百多年里,有大小十三个政权定都于此,西安因此也被称之为“十三朝古都”。
西安之所以能够被立为都城,除了有最早的周朝立都于此的历史因素外,还与本身的地理环境优势有重大的关系。第一,关中平原乃是易守难攻的四塞之地,有渭河流经,南依秦岭山脉,北靠黄土高原,在冷兵器时代,山川险阻这些自然地形对军事的胜败拥有决定性作用,有实力可以主动出击,没实力可以也能够凭险而守,关中始终处于不败之地,所以出于军事安全性来讲,定都关中是个明智之举。
第二,关中平原号称八百里秦川,广阔平坦且肥沃的土地足够满足数十万关中百姓的自给自足,坐镇关中后不用担忧外部后勤供给中断的问题,是稳固政权的一大保障。
而唐朝之后,关中的这两大优势日渐不显,反而有被新兴区域替代的势头,所以后世王朝不再以长安为都。唐宋时期,中国经济重心由传统的关中转移到了淮河流域和长江中下游地区,因为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人口越来越多,内需也逐渐扩大,大众交易也日渐频繁,漕运就显得尤为重要,所以就带动了沿江沿河这些地区的繁荣。
这时候的关中由于人口不断激增,而土地粮食固定,就出现了物资短缺难以自足的情况,对外部漕运的依赖越来越高,从江淮到关中路途遥远,所以运输的成本也就越来越大,甚至连唐朝的中央财政都不堪重负,武则天因此把国都搬到了洛阳,后来五代君主、宋太祖定都开封也是因为这个原因。随着经济的不断开发,中国经济重心偏向于华北平原,而华北平原上的北京、南京等城市不仅经济发达人口集中,而且具备比长安更具有战略意义的地利因素。尤其是北京,北有燕山山脉,西有太行山,东临大海,南有广阔的平原腹地,对于抵御北方外族的入侵更具有地理优势,这些都是比关中平原更具有优势的方面。
综上所述,西安自唐朝后不再为都的主要因素有三:一是关中的经济满足不了本地人口增加的消耗,而从外部运输成本太高得不偿失;二是南京、北京的城市优势显现,对长安的可替代性很强;三是唐朝后,中国的战争形态从内部战争演变为了对外防御,尤其是东北和蒙古对中原的威胁很大,所以北京的军事战略价值就显现了出来。
中国历史上,自宋代以后,为何再也没有王朝定都于关中?
关中是守成之地 不合进取 而且宋以后之都城人口动辄百万以上 关中平原所能提供的粮食物产根本不能满足都城需要 组织运输又是劳民伤财之事 所以不会考虑定都于关中 再加上元本身就是草原民族 又是马上天下 对关中的地理位置更是看不上 明洪武甚至想定都凤阳(他的老家)经人劝阻才定都于南京 明成祖更是以天子守国门的姿态迁都于北京(焉知不是恋旧思故所致)至于清朝 龙兴于白山黑水 兵力最盛之时不过十数万 于偶然得明之天下 定都北京实属无奈 定都之时已做好随时撤退的打算 综上所述 宋以后是不会有朝代定都于关中的
中国历史上,自宋代以后,为何再也没有王朝定都于关中?
唐朝后期经过安史之乱,北方藩镇割据且战乱不休经济力量遭到削弱。唐朝后期国家财政多仰于东南,从东南向关中运输粮草钱粮路途太远,在加上西部少数民族政权对长安地区的侵扰,关中地区的经济遭到严重破坏。五代时期北方混战,开封逐渐成为割据政权。宋朝建立后,继承前代已经修建好的都城和宫殿官署,举世无变更。建造坚固的城墙,用强大的禁军代替天险拱卫京师。之后的元朝为了粮草转运方便实行两京制。以北京上京为都。明朝为了防御北方的威胁也定都北京。清朝继承明朝的体制定都北京。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