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木堡之变给大明带来了什么样的后果?

大明土木堡之变后,带来了什么样的后果,

随着电视剧《大明风华》的热播,社会上形成了一股明朝热,很多朋友对土木堡之变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其实土木堡之变,对于大明帝国来说是一个标志性的事件,是一系列大变局的开始。

明英宗朱祁镇,这是明朝真正意义上的头号昏君,在排名上能够力压崇祯,在把国家搞乱,这方面很有两把刷子。

其实他刚刚继位的时候,他的排面非常好,可以说手捏四个二两个猫,三杨内阁,在整个明朝时都算得上是顶级配置。再加上还有太皇太后,这位历史上有名的贤后坐镇,整个国家的运行仍然呈现出生机勃勃的向上态势。

可是朱祁镇这哥们不学好,不像三杨,这样的政治高手,学习治国的本领,偏偏喜欢和太监王振混在一起。而这个王振恰恰是个有些想法的太监,就是在他的鼓动之下,明英宗决定御驾亲征对抗瓦剌。

其实按照当时明军的实力,只要指挥得当,扛住瓦剌的进攻,应该没有问题。偏偏王振这个人堪称荣誉蒙古人,为了自己的私心,置大军安危于不顾。结果明军在土木堡这个地方被敌人打的落花流水,明英宗朱祁镇也落到了瓦剌人的手里,开始了明朝版的变形记。

土木堡之役后,于谦等人拥立朱祁镇的弟弟朱祁钰做皇帝,号召天下勤王,最终打败了敌人,保住了大明朝,没有成为大宋的翻版。

朱祁镇这位老兄,回到国内,不安安稳稳的闭门思过,反而痴心妄想再次登基,发动夺门之变。这位叫门天子,再次登上皇位之后,不顾于谦等人的功劳,将于谦杀害,天下寒心。而朱祁镇的夺门功臣曹吉祥以及石亨,谋反被杀,整个土木堡之变得余波算是告一段落。

但是土木堡之变的影响却没有结束。由于土木堡大败,明朝的国防政策出现了变动。在此之前明朝的军事实力非常的强大,明朝对待北方的蒙古族,所采取的国策都是主动进攻,敢于侵犯自己边境的,那就是一顿胖揍。此时的明朝将领,个个都信奉进攻是最好的防守这一信条。

但是,土木堡大败之后,明朝精锐损失殆尽。虽然北京城下明军打败了敌人,但是要缓过这口气来,不是一朝一夕所能完成的。明朝统治者不得不改变以往的积极的主动进攻的态势,从此就形成了明朝被动防御的局面。

而且明朝政府从此跟国家的主要威胁定在北边,整个战略重心也北移。虽然这么做能够确保北方地区尤其是对处在北方的首都北京的安全。但是由于对南方地区的控制力的削弱,南方地区卫所的崩坏也就顺理成章的不可逆的速度发生着,这也是导致明朝中叶几十个倭寇就能横行东南的主要原因。

另一方面,在朝堂上也出现了大的变局。由于在土木堡大败中,以英国公张辅为代表的的武将功勋集团遭到了几乎毁灭性的打击。

而在北京保卫战中,作为文官的于谦又表现得极为出色,整个官场文武之间的紧平衡被打破,力量对比的天平明显的朝文官倾斜,武将们逐渐沦为了文官的附属品,文官们强势崛起。

由于朝堂上的局势出现了一边倒,为了加强皇权,皇帝得为文官集团找一个对手,很快他就找到了这个人选,那就是那些太监们。

用太监制衡文官,这成为了明朝皇帝们的一条金科玉律,于是就出现了汪直汪公公,刘瑾刘公公,魏忠贤魏公公等一系列大太监。可以说就是因为土木堡的惨败,才使得这些大太监有了出人投地的土壤。

应该这么说明英宗时期的土木堡之变直接影响了明朝的走向,是明朝从一个开放的进取的国家变成了一个保守的不思进取的内部问题多多的国家。

土木堡之变给大明带来了什么样的后果?

“土木之变”中谁做了俘虏

公元15世纪初,蒙古分裂为瓦刺和鞑靼两部分。后来瓦刺打败鞑靼,统一了蒙古各部。势力强大的瓦剌不断地出兵侵扰明朝北部边境。公元1449年,瓦剌首领也先率军攻打明朝。操纵军政大权的宦官王振,企图侥幸取胜。明英宗受王振的挟持,不顾大臣们的劝阻,未做充分准备,就率50万大军亲征。当军队抵达大同时,听到前方失利的消息竞不战自退,在土木堡(今河北怀来县西南)被瓦剌军包围。也先见明军人多,硬攻难以取胜,于是派人下书诈和,英宗轻信敌方诡计。也先乘明军不备,指挥大军冲杀,致使明朝50万大军全部崩溃,明英宗做了俘虏。这就是“土木之变”。

这次战役给明朝统治者以沉重打击,从此,明朝开始转入衰落时期。

土木堡之变给大明带来了什么样的后果?

土木堡之变给明朝的影响不少,有积极的,也有消极的,但实际上还是积极的多一些。

土木堡之变给明朝最大的积极影响就是基本上扫清了军事贵族,把一些个明朝开国时以及靖难后封的世袭武将贵族都消耗在战场上了,这样一来,文官就握住了朝政,以文统武的格局完全定型,武官必须听命于文官,有利于大明王朝的稳定发展。

第二点就是淘汰了落后的卫所制,朱元璋所设立的卫所制,其实本质就是唐朝的府兵制,也就是设立军户,时间长了很容易被百户报空饷还不出兵,而且兵源素质低下了也还得继续服兵役,直接影响国家的战斗力。继府兵之后,明朝迅速建立起成熟的募兵制,取代了落后的府兵制。只要是粮饷充足,又有善用兵者,国家的军事力量就会飞升上去。

第三就是打击了皇权,皇帝被俘,新君是文官立的。英宗夺门复位也是受到了文官集团的认可,政务处理从此主要由文官来办,这有利于社会开放风气的发展,但是奈何明“祖训”的限制,使得明朝再努力也不能达到宋朝的高度。

然后就是负面影响了。前五代君主的英明领导下,蒙古可以说是怕了中原了,但是打这之后,蒙古人发现只要自己实力够强,还是有机会南下掠夺一波的,这就使得蒙古人的南下频率增高(没有马市互贸,蒙古人就得南下),给延边百姓造成了不小的伤害。

只于说明朝对蒙古由进攻转向防守,这个从明宣宗开始就已经确定了。

土木堡之变给大明带来了什么样的后果?

谢邀,我是七隅文史,我来回答一下这个问题:

最近看《大明风华》,相信很多人会对土木堡之变感兴趣,但电视剧终究是电视剧,跟史实还是有些出入的。那么历史上的土木堡之变是什么样的呢,又给大明带来了什么样的后果呢?

一、土木堡之变战争回顾

明朝初年,为了防止北方蒙古族的进攻,明朝政府在北方边界设立了九边(九个重镇),大同即为九边重镇之一。明英宗时,蒙古的瓦剌部落逐渐强盛起来,瓦剌首领脱欢吞并鞑靼和兀良哈,统一了蒙古部族。脱欢死后,他的儿子也先继承王位,势力得到进一步发展。

正统十三年(1448年)十二月,也先借口明廷失信赖婚,又侮辱贡使,不可容忍,决计起兵。正统十四年(1449年)七月也先在阳河口大败明军。明英宗朱祁镇急忙召集大臣商议应急对策。当时宦官王振专权,他极力主张英宗亲自带兵出征讨伐瓦剌,于是七月十六日英宗朱祁镇带领文武大臣,率50万大军仓促出征。

八月初一日朱祁镇来到大同,然而军缺粮受饿,加上连吃败仗,军心涣散。英宗朱祁镇昏庸至极,不听忠臣之言,偏偏宠信宦官王振,可是王振本来也不是为作战而来,他以为显示一下军威,瓦剌就会退走,因此他仍然坚持让大军北进。但这时郭敬密报了在阳河战役中的惨败状况,王振害怕瓦剌军围攻大同,因此他极力劝说英宗率师回京。

结果英宗皇帝和50万大军只在大同停留了3天没有与瓦剌军队交战就慌忙回师离开了大同。瓦剌军队听说英宗皇帝不战而退,急忙命令追击,明军慌忙应战,但却是一触即溃。八月十三日英宗皇帝带领明军败退土木堡,为了防止瓦剌军队的突然袭击,一些有见识的随军大臣建议明英宗退到怀来固城自守,而不能在此停留,但是王振却为了自己的一些私心坚持让英宗与明军驻守在土木堡。

第二天凌晨,也先带领瓦剌军追来,英宗皇帝及随军的文武大臣被围困在土木堡内,几十万大军只能坐以待毙,形势危急。忽然瓦刺派使臣前来议和,作出撤军的姿态。英宗马上命令学士草诏议和,并派遣通事和瓦剌使臣去见也先,王振也赶紧趁此时机命令大臣迁营。但是明军才刚刚行动,也先就马上率领大军调转方向, 突然从四面八方向明军突击而来。明军见到瓦剌军之后瞬间乱作一团,争相逃走,溃不成军。瓦剌骑兵又突杀人阵,几十万大军奔逃无路大部分被屠杀,一时之间尸横遍野,场面惨不忍睹。宦官王振也在混乱中被护卫将军樊忠用铁锤击杀,几十名勋贵大臣也多死于这场战乱之中,而明英宗朱祁镇也被瓦剌军队俘虏。这就是历史上的土木堡之战。

二、土木堡之变的后续发展

在明英宗朱祁镇被也先的瓦刺大军俘虏后,也先曾两次带着朱祁镇以索取金钱为名攻打大同,之后也先又以送朱祁镇回朝为名由大同阳河口向明朝首都北京发起进攻。明军经过土木堡惨败后,北京驻军已经不满万人,士气不振且无心恋战,很多明朝大臣都主张迁都,也有不少王宫贵族纷纷潜逃外地。

在这危急关头,主战派于谦等大臣毅然选择拥戴朱祁钰为帝,剿灭宦官王振族党,没收其家产。随后,于谦等人又从各地调集兵马,招募民众拿起武器奋起抗战。于谦亲自带兵防守各处要害。当也先率领瓦剌大军来到北京城外时,遭到了明朝军队的疯狂反抗,也先的阴谋没有得逞,这才初步稳定了局势。之后也先见继续拘留朱祁镇没有多大用处,又碍于明朝军队的压力,只得将朱祁镇放回。

朱祁镇回朝数年后,通过夺门之变复辟登基,随后又杀死于谦等主战派,随后宦官专权,明朝的政治开始变得更加腐败,国势也日渐衰落。从此以后直到明朝灭亡,其与各少数民族的战争便从未停止,大同地区也一直成了战争的重要战场,使当时平民百姓的生命和财产都受到了重大损失。

三、土木堡之变对明朝的影响
  • 1、对皇室内部的影响

从土木堡之变之后明朝的后续发展可以看出,这场战役直接影响了大明王朝的皇位继承,为数年之后的夺门之变埋下重要伏笔,造成了明朝的政治动荡。土木堡之变后,英宗朱祁镇被瓦刺俘虏,国不可一日无君,因此于谦等重臣就选择拥立其弟朱祁钰登基为帝,是为明代宗。

一年之后,明英宗朱祁镇即被瓦刺放回,但是因为朱祁钰已经登基做了皇帝,所以朱祁镇不得已只能做太上皇。不过因为代宗的太子过早夭折,因而在7年之后,即1457年,心有不甘的太上皇朱祁镇就发动了著名的夺门之变。之后明英宗复辟成功,代宗朱祁钰很快暴毙,于谦等主战派重臣随即被杀害。

  • 2、对国防政策的影响

明朝自从建立以来,就一直受到北方蒙古各部落对于其边境地区的骚扰,后来凭借着强大的军事实力迫使蒙古与之达成了相关协议之后,明朝边境才逐渐安定下来。在土木堡之变发生之前,明朝的军事实力是非常强大的,因此一直以来明朝对于侵犯自己边境的势力都是采取主动打击的战略,所以明朝也很少修建边境的防御体系。

可是经过土木堡之变后,明朝的军事实力受到了毁灭性的打击,根据《明朝纪事本末·土木之变》中记载,当时“军西宁侯朱瑛、武进伯朱冕全军覆没”,明朝的精锐部队几乎折损殆尽。明朝整体的军事状况的巨大变化,直接造成了明朝在国防政策方面的变化。虽然后来的继任统治者也进行过多次的国防改革,但是受到众创后的军队实力是很难在较短的时间恢复的。因此明朝的国防政策不得已由主动进攻转变成了被动防守。

为了更好的防守住边境地区,明朝的统治者开始在边境地区修建大量的军事防御体系,逐渐形成了较为完善的九边体制,由此明王朝在边境政策的形势方面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后来,随着国库的透支,明王朝不得不把防止北虏作为其最为重要的国防规划,因此一度放松了南方的国防,所以后来就出现了南方特别是沿海地区倭寇袭扰的问题。

  • 3、对军事制度的影响

经过土木堡之变之后的明朝军队实力已然大不如前,因此明朝统治者急需重新建立强大的军队,增强军事实力,因此明朝在军事制度方面进行了很大的调整,主要有以下两种措施:

第一、对于京军制度的调整。原本,明朝的京军在经过明太祖和明成祖两代统治者的管理和改革之后,俨然已经成了名称众多军队中最具实力的一支部队,但是在经过土木堡之变的惨败之后,这支京军几乎全军覆没。后来于谦又重新在其他各个部队军营中挑选出了十万精兵,重新充实了京军。然后将他们分成十个营进行训练,并将他们命名为团营,这就形成了京军制度的一种新的编制方式。

第二、募兵制度的形成。明朝为了更好、更快地建立起强大的军队,充实自己的军事实力,所以开始在全国范围内实行了募兵制度。即由朝廷派出专门的官员去到全国各个地方招募士兵,然后让那些通过招募来的士兵进行国防作战和边境防守。而且规定,这些士兵除了在年老之后可以退役之外,其它时间和情况下一律不准离开部队,时刻准备为国献身。

  • 4、对政治走向的影响

首先,文官集团崛起。土木堡之战的惨败,也直接改变了明王朝的朝野局势,对其后来的政治走向产生了非常巨大的影响。土木堡之变前,明王朝的朝野存在两大集团,即文官集团和武臣集团,双方势力相互制约、相互抗衡。不过因为在土木堡之变中明王朝的武将集团,包括英国公张辅、成国公朱勇、宁国公陈瀛等几乎全军覆没,明初以来所形成的武臣集团势力因此土崩瓦解。以于谦为首的文官集团势力快速崛起,而于谦也顺理成章地成了手握明朝军政大权的文官。

其次,宦官势力崛起。明代宗即位的时候,在于谦等大臣的建议下,对宦官集团进行了一定的削弱和打压,宦官集团的势力也因此一度衰弱了下去。但是到了明英宗复辟之后,一方面由于宦官曹吉祥对于自己的成功复辟有功,所以就让他做了三大营的总督,统领京城的京军,宦官集团的势力也因此得以在短暂的低谷之后迅速崛起。另一方面,开国武将勋贵集团几乎在土木之变中折损殆尽,文官集团的崛起使得明英宗只能通过支持宦官势力来平衡文官集团势力,并限制文官集团的权力。

所以,明王朝的宦官专权实际上也是从明英宗朱祁镇开始的。及至后来,明朝宦官集团不断干预朝政,使得明朝的政治状况和社会环境也变得更加混乱和动荡,直接加速了明朝走向了灭亡的道路。

总结

土木堡之战的最终失败,对于明朝的历史发展进程来说,具有十分深远的影响。经过土木堡之变之后,明朝在政权更迭、国防军事、政治走向等方面的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从一定程度上来说,土木堡之变直接导致了此后的夺门之变,是明朝由盛到衰的一个分水岭。而明朝作为我国曾经繁盛一时的皇朝,在经过土木堡之变之后,也开始逐渐的走向了衰落。

土木堡之变给大明带来了什么样的后果?

土木堡之变最大的影响是改变了明初建立的皇权、勋贵、文臣三足鼎立的朝堂格局。土木堡之变,明朝的勋贵集团元气大伤,和文臣分庭抗礼的勋贵武将战死无数,后来的北京保卫战,文臣拥立新皇,打败了围城的蒙古军队,而勋贵武将没有足够的威望能够在朝堂上与文臣竞争话语权,造成了后来明朝文贵武贱的新格局。

原本皇权、勋贵、文臣相制约的权利架构变成了皇权与文臣的直接对抗,皇帝不得不加大对宦官和东厂锦衣卫的依赖,借此加大与文臣的对抗优势。由此产生了文臣对皇权的压制,明朝中后期,皇帝的一言一行都在文臣的监视下,皇帝连出宫都要与大臣斗智斗勇,最后连直接调动军队的军权也落到了文臣的手中,军队出征和边关统帅都是文臣为主,武将只能作为文臣运筹帷幄的棋子。正德皇帝为了重新取得军权,不惜偷跑到边关前线冒着生命危险亲自指挥军队,树立皇帝在军中的威信,不过正德死后,后来的明朝皇帝依然没有直接调动军队的权利,正德皇帝算是在与文臣的对抗中失败了。

土木堡之变给大明带来了什么样的后果?

土木堡之变是明朝的一大转折点。

开国功臣与靖难功臣之后被一网打尽,文官集团自此坐大。精锐部队被一网打尽,严重削弱了明朝的军事力量。京师三大营被消灭,使明朝火器研发工作延迟若干年。

明朝的制度在土木堡之变后就走到偏道上了。明朝本来是皇权,武将,文官三者制衡。土木堡之后就文官势力开始大扩张,明后期的政治格局基本上变成皇权和文官两者对立了。皇帝为平衡权利只有两个办法:一是加强自己的力量,也就是直接派太监和文官争权。正德天启都是如此,正德还可以拉拢武将。二是挑动文官内斗,掀起党争而从中平衡。嘉靖万历都是如此,不过嘉靖有铁杆皇党严嵩,所以不用激化党争到万历末期那种程度。

明代政治权利平衡被打破,文官彻底从根本上打断武将的脊梁,制定标志性的巡抚领兵的“祖制”的就是于谦此人。关于文武失衡,任何安定而没有对外战争的王朝,武将的势力都会逐步减弱。明代的武将勋贵靠的是几代人数十年的积累,战争是立下各种功勋才形成的。文官士大夫则通过科举,在任何时期一代人的努力就可能发迹。所以说,在明代一统天下的时候,作为皇帝就应该适当的保护武将的势力。这样才能在和平年代实现文物平衡。最后明朝的问题不是重武轻文,而是“文视武为彘狗,武视文为寇仇”。

至于文官结党问题,则是另一回事。说简单点,结党不是不行,但结党的方式则要控制。掌握一个行业的全国性的利益群体,其代言党派应该可以接受。像东林党这样带表某地区地主士大夫利益的党派则不能接受。不论东林党在史书里多么伟光正,无论其在道德上多么高尚(事实上周延儒、钱谦益之流可说不上高尚),但其代表的江南士大夫利益的政治思想,在小冰河导致北方产生大规模灾害,国家同时还要对东北用兵的情况下,其政治思想都是不合时宜的。其党派带表的地方利益与国家利益相矛盾,这个党派必然是奸党。

比如明末是以地区来分,像齐楚浙三党联合,东林党则是代表江左士大夫利益。只要有共同的利益,不同部门的官员结成利益集团是必然的。所以说明朝皇帝才爱用宦官。宦官出身贫寒,没有家族的支持,而且身体残疾,很难与士大夫结党(明末阉党实际上是帝党,魏忠贤实际上是皇帝派出来整合齐楚浙等党派制衡东林党的)。

明代衰亡实际上开始自英宗朝的土木堡之变,其根本原因就在文官势力过大。架空皇室,插手军事,垄断朝政。基本上所有权利文官一把抓。勋贵武将这股政治势力被从肉体和制度上双双消灭以后,文官独大已经是明代政治不可逆转的发展方向,之后明代的皇帝们只能靠调节文官内部冲突来干预国政。经历过嘉靖(主要靠首辅的任免更替),万历(靠调节党争来影响),天启(直接靠太监),如果对政治经济和历史了解全面一些的话,就发现明代诸如正德,嘉靖,万历,天启这些“昏君”们,被称为昏庸的行为下隐藏的智慧和手腕,最后到崇祯被文官集团忽悠,几乎彻底沦为傀儡。

土木堡之变中,明英宗出征的50万大军几乎全军覆没。这50万大军是明成祖5次北伐蒙古留下来的精锐,一夕覆灭,很是伤筋动骨。之后明朝对蒙古一直是防守姿态。皇帝直辖的中央军队三大营(五军营、三千营、神机营)被歼,也就是从这时起,明朝的军事就一蹶不振,中间戚继光靠依附于张居正并自练军队而短暂复兴后,直到明朝灭亡也没有什么出色的表现。

因此,明朝灭亡,始于土木堡之变。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