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秦昭襄王要杀掉白起?真的是他听不出范雎的谗言吗?

其实秦昭襄王要杀白起,最主要的原因在于白起抗命,不愿意率军攻打赵国。而且战事的进程和白起的预测几乎一模一样,秦昭襄王,为了自己的面子,对这位秦军的擎天玉柱起了杀心。

而范雎的话,只不过是一个催化剂而已,有没有范雎的谗言,都不能改变白起将要被秦昭襄王处死的命运。

白起作为战国时代第一名将,人生最成功的一场战役,就是秦赵长平之战。在此战役中,秦军击溃43万赵军,极大的打击了赵军的有生力量。如果当时秦军能够一鼓作气进攻赵国的首都邯郸,以秦军当时的士气战斗力,面对已经丧失勇气,缺乏训练的赵军,完全有一战而胜之的能力。

邯郸陷落,纵然赵国不一定灭亡,但是从此赵国将一蹶不振,不再具备和秦国争天下的实力。白起看准这个时机,多次上书秦昭襄王要求继续进军,可是没有被秦昭襄王采纳。对于如此痛失好局的情况,白起心中一直耿耿于怀。

要说不知道这个秦昭襄王怎么想的,长平之战,他没有趁胜追击,给了秦国最强大的敌人赵国喘息之机。赵国趁势将另一只强大的边军,调入邯郸拱卫首都。由于这支军队,在长平之战中,再加上得知秦军坑杀赵卒40几万的恶行,没有参战,他们的士气非常高昂,卯足了劲要和秦国人一决雌雄。

在这种情况下,秦召襄王居然打算进攻邯郸,灭亡赵国。很显然,这不是最好的时机。要知道,由于赵国一下子损失了40多万精兵,这件事情天下震动,山东五国都深怕秦国此番灭了赵国,将矛头指向自己,他们决定纷纷派出大军援助赵国。

在这样的情况下,秦国进攻赵国想要取得胜利,已是千难万难。所以当秦王请白起出战时,白起一开始是拒绝的。秦王看白起不愿意出战,心中大怒,难道死了张屠夫,老子就得吃拜毛猪?

于是就派遣了另外一位将军,率军进攻赵国。可是天不遂人意,以往战无不胜的秦军,竟然在战场上吃了瘪。在以赵国为首的多国部队的打击之下,秦军陷入了苦战,战场形势极为不利。

在这个紧要关头,秦王又想起了大秦战神白起。可是白起仍然不愿意去邯郸,指挥秦军作战,还说大王不听我的,你看怎么样,让我说中了吧?

扎心了,太扎心了!秦王大怒,强令白起出战,将白起的武安君爵位革除,从秦军的统帅降为小兵,还不解气,最后将秦军的一代战神白起赐死。

结果这场迟来的邯郸之战,秦军主力被击溃,以信陵君为首的多国部队,成功的将秦军压制在了函谷关之内。

白起的死亡,在于他是一个纯粹的军人,他有很高的智商,但情商却不高。如果他能委婉地表达出他的意见,或许就能避过这一劫。

而作为秦昭襄王老王暮政,难免有昏聩之举。随着白起屡建奇功,他对白起的忌惮多于信任,面对一个屡建奇功,却又有些不怎么听话的大将,作为王者,很难不心存芥蒂。

尤其是在秦军作战不利,白起又是埋怨,又是看笑话的表现,让他给极其不爽,这才让他动了杀心。所以无论有没有范雎的话,白起都难逃一死。

为何秦昭襄王要杀掉白起?真的是他听不出范雎的谗言吗?

这倒是个很有见地的问题。不然,人们往往会忽略这个问题,以为白起死于范雎的谗言。仔细分析秦昭襄王,就会发现问题远非范雎谗言这么简单。

秦昭襄王是一个很明智、善于决断的人,但又是一个性格比较温和的人,并没有什么争权夺利、名誉地位之心,可以说是一个心地比较纯洁的人。自19岁即位,朝政大权就由母亲宣太后和舅父魏冉代理执掌。当然,宣太后和魏冉也不是庸主,把秦国治理的井井有条。秦昭王四十年来都习惯于顺从宣太后和魏冉的见解。当然,昭王的意见,魏冉也很尊重,君臣关系还是比较融洽的。

直到秦昭襄王四十一年,60岁时,范雎的到来,才一语惊醒昭襄王。昭王这才免去魏冉的丞相职务,从宣太后手中收回执政权,由自己亲政,任命范雎为秦国丞相。

秦昭襄王四十七年,公元前260年,就发生了长平之战,昭王派人使用离间之计,让赵王用赵括撤换掉廉颇;而暗中让白起挂帅替换王龁(he);及赵括被围后,立即命令全国郡县15岁以上男子全部支援前线,这都是秦昭襄王的决策,当然,肯定有范雎的计谋在里面,不然,昭王是想不起来使用离间之计,以及离间楚、魏与赵的关系,不使其去救赵的。

可以说,范雎在秦昭王的决策中,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谋臣角色。秦昭王的长处就是善于听取不同意见,而后做出正确的判断,最后采取正确的决策。

秦昭王在亲政之后,由一个比较单纯的人向一个成熟的帝王的过渡,其中秦昭王对帝王权术也应该有一个学习的过程,他的师傅应该就是范雎,这是六国官僚最擅长的拿手戏。

长平之战,秦昭王后期已经参与,但资料显示,白起坑杀四十万赵国投降的战俘,并没有向秦昭王请示的迹象,应该是白起擅自做主。对于白起的残忍嗜杀,心地单纯的秦昭王不会没有看法和不满。

长平之战后,白起想要一举灭赵,范雎与秦昭王则认为秦国也已经损失近半,无力一举灭秦,终止了白起的行动。这导致白起与范雎结下仇怨,也可以说白起也对秦昭王有所不满。

范雎虽然有赵国的求情及离间计因素在里边,但以范雎的聪明才智,不会识不破赵国的诡计,也不会听不出说客对他与白起的挑拨离间,说:“假如白起灭赵,就会封为三公,地位就会在范雎之上,与范雎争权”,这简直就像骗小孩子的言语,怎能骗得了范雎?范雎在昭王心目中的分量,岂是白起所能动摇的?范雎自己会更清楚自己的地位。即使后来范雎举荐的人,投敌叛国,按法律范雎应受到株连被杀头,范雎自己也感到无地自容。这时,昭王还对他始终百般呵护,甚至不让大臣提及此事,可见昭王对他的信赖有多深。只不过范雎能识破阴谋而不说破,也应是考虑到秦国灭赵的时机还不到。所以,顺水推舟,做个空头人情而已(赵国的离间之计成功,应该是赵国自认为成功)。事实证明,秦国灭亡第一个国家——赵国时,是在24年后的公元前236年(秦王政十一年)。假如赵国这么好灭亡的话,也不会等到秦始皇十一年才去灭掉。

长平之战三年后,因秦国派兵攻打赵都邯郸,出师不利,损兵折将。秦昭王坚持让白起前去挂帅,白起心有怨言,抗命不遵。秦昭王大怒。

这时,秦昭王应该想起白起的一贯表现:长平的擅自做主、残忍嗜杀,而今又口出怨言,抗拒王命。这就是人们常说的:居功自傲,目无君王,骄兵悍将。这样的将领如果继续保留的话,早晚有一天会坏大事。历史经验告诉人们,这样的将领就应该果断杀掉,否则,贻害无穷。范雎也自然明白这个道理。

秦昭王亲政已经十来年时间,有范雎在身边随时指导,昭王驾驭臣下的帝王权术,应该已经非常熟练了。白起的表现,不用范雎多说,昭王自己就会采取处置措施。所以,当昭王与范雎商量此事时,范雎实事求是地说了一句:“其意怏怏不服,有余言“,昭王立即心领神会,果决地处死了白起。

综上,实质上,白起既不是死于范雎的谗言,也不是秦昭襄王糊涂的识不破范雎的阴谋,白起的死,纯粹是死于自己的作为。

为何秦昭襄王要杀掉白起?真的是他听不出范雎的谗言吗?

范睢的谗言只是让秦昭襄王,找到了杀白起的借口,实际真正想杀白起的人,还是秦昭襄王他自己的主心,目的洗白自己,夺回兵权。

战神白起

白起,“战国四将”之一,俗话说:“胜败乃兵家常事。”然而这句话在白起这不是,白起是百战百胜的大将军,被后世誉为战神。又名公孙起,秦人。

从白起的公孙姓氏中,可以知道白起乃王公贵族之后。白起从小熟读兵书,喜欢翻山越岭地勘察地形、地貌,然后,模拟遣兵调将,指挥作战。

白起十五岁从军,因为其英勇优秀,深得魏冉的赏识,将他推荐给了秦昭襄王。白起不负秦昭襄王,一生征战三十七年,为秦统一六国,立下了不世之功。最著名的战役:

伊阕之战,白起大破魏韩联军,攻陷楚国国都,斩首二十四万,虏其将公孙喜,拔五城,掘毁楚国先王墓。

长平之战耗时三年,此战是中国军事史上最早,规模最大,最彻底的大型歼灭战。是战国时期最后的转折,赵国经此一战元气大伤,从而加速了秦国统一的进程。

功高震主,难以驾驭

长平之战胜利后,白起请示秦昭襄王,赵军主力刚刚被消灭,正好顺势拿下邯郸的最佳战机时,此时,立刻攻下邯郸城,如果战机一旦错失,将来再攻打邯郸必败。

这个时候范睢担心,白起功劳过大,他的相权会缩水,便向秦昭襄王进谗言:白起拥兵自重,怕日后尾大不掉。

与其说范睢担心白起功劳过大,尾大不掉的话,不如说秦昭襄王怕白起功高震主。要知道秦昭襄王到了六十岁时,才从母亲宣太后和舅舅魏冉手上,接过权力亲政。他怎么还能允许再有大功臣,压在他的头上。

所以,秦昭襄王没听取白起的建议,而是听了范睢的谗言,调白起撤兵整顿、调息。

这里面有着很有意思的潜台词是,秦昭襄王不过是想试探一下白起,他想试试自己是否还能调动白起,白起有没有可能拥兵自重,尾大不掉。

然,战机是瞬息万变的,一旦错过就不在来。等秦昭襄王试探过了白起并无二心,再想调用白起出征,白起不干了。

前线天天报败告急,白起日日抗旨不肯去前线。秦昭襄王这里是恨得咬牙切齿。如此难以驾驭的将领,君王怎么容得了。

好吧,你白起既不肯听令,那你就滚吧。秦昭襄王将白起贬为庶民,迫其立刻离开京城。

不能让天才战神白起流入敌国

白起无奈,只好拖着重病的身体,带领全家离京。结果白起刚刚出城,就又有人提醒秦昭襄王历史的教训,不能让人才流落敌国。

当年卫鞅在魏国求职不成,来到秦国变法。李斯、张仪、范睢等等士子们,秦国的历代国相都是因为在魏国得不到重用,来到秦国。结果,魏国在衰落,而秦国日益强大起来。

人才真的重要,魏国因为吴起变法,魏武卒打压秦国一百多年。吴起到楚国仅仅五年,楚国就开始强大了,如果楚悼王不死,那鹿死谁手还真不好说。赵国也是因为武灵王的胡服骑射,才变成了一个难啃的骨头。

这些都是因为人才写出来的历史经验,秦昭襄王不敢掉以轻心,不能不重视。

所以秦昭襄王一定不能让白起逃入他国,来强大敌国攻击秦国。白起必须得死,只有白起死了,秦昭襄王才能放心。

血债血还,白起死,是为秦国,为秦昭襄王还血债

白起刚刚接到秦昭襄王赐他自裁时,还有些不解,想着自己并没有犯错,为什么要杀他?

白起想了一会,突然明白了仰天长叹道:“我固当死,长平之战,赵卒降者数十万,我诈而尽坑之,是足以死。”

此时,白起才明白,原来坑杀赵军四十多万将士的血债,是要用血来还的。

那么用谁的血?秦昭襄王永远是没有错的君王,那就只好用白起的血来还债。白起明白后,接过御赐的剑自刎。

其背后的潜台词:秦昭襄王也是个军事家,他也精通兵法。兵法中所说的网开一面的道理他也懂。是秦昭襄王太过于急功近利,示意白起坑杀降卒。

这样丧尽天良的锅,秦昭襄王不能背,其他人又背不起。所以到最后只有由白起来背。白起这一背锅,就背了二千多年,事隔多年以后,唐代诗人杜甫有诗云:

苟能制侵陵,岂在多杀伤。

当年,秦惠文王赢驷杀卫鞅时,主要原因里就有一条,要用卫鞅的血,来安抚老世族,安抚老秦人,安抚山东六国。

同理,今日之秦昭襄王也要用白起的血,安抚长平之战中,赵国四十多万被坑杀的将士们的魂。

虽然说,白起坑杀四十多万降卒是受秦昭襄王的旨意,但总不能拿秦昭襄王的血来安抚赵国的将士,和赵国的百姓吧。

所以说,白起的死,主要原因

一,白起自恃功高,君王对他难以驾驭。天无二日,白起必须得死。

二,白起有军事天才,不可落入敌国,帮助敌国强大来对抗秦国。

三,白起要为秦国,为秦昭襄王还血债。

四,秦昭襄王需要权力,他也想施展他的胸怀大志。所以,只有杀了白起,兵权才真正回到秦昭襄王的手上。

这个时候秦昭襄王才真正地摆脱了来自于他母亲、舅舅、白起老功臣的束缚,真正当家做主,做个有雄才大略的一代君王。

为何秦昭襄王要杀掉白起?真的是他听不出范雎的谗言吗?

昭襄王要杀白起,是由于白起不愿意前往邯郸前线扭转战局。范雎的谗言并不是主因。

在长平之战后,秦王和白起就怎么灭赵的大战略发生严重分歧。白起主张顺势攻打邯郸,把长平的战果最大化;秦王为了彻底灭掉赵国,考虑到秦军在长平经历激烈战争后需要休整的情况下,同意赵国和韩国割地求和的请求,暂时停战。停战不到一年,他就以赵国没有履行合约为由派王陵率军攻打邯郸。

双方意见的分歧点在对长平之战的认识上。

秦国出兵长平半年多,居然完灭赵国45万士卒,这让秦王非常过分小看赵国的实力。壮年损失惨重后,他认为赵国很容易灭掉。秦国为了争夺上党一个郡发动长平战役,但没想到白起统帅得力,一举消灭了赵国的有生力量,秦军不但拿下了上党,还攻下了太原以及武安。兵锋直指赵国都城邯郸。

即使秦国取得如此辉煌的胜利,实际上还有两个问题无法忽视。

一是秦军动员不足。战国七雄已经并列数百年,纵然战争中有一时的得失,可它们都是春秋乱世不断兼并产生的庞然大物,并不会危机国家存亡。秦国是为了上党发兵,没人能想到会发展到灭国。二是此时前线秦军非常疲惫。他们已经在长平苦战半年,战后秦军又一分为三,分别攻打上党、太原和武安。此时他们已经成了强弩之末,就算能靠余威拿下邯郸,由于数量不足兼已经长时间作战,并不能保证能完整拿下赵国,。

正因如此秦王才同意和赵国休战。他打算全国动员,鲸吞整个赵国。秦王让胜利冲昏了头脑,他太小看赵国的实力。

秦军统帅白起却不这么看。首先他充分认识到即便在长平损失惨重,战国全民皆兵的情况下,尚武的赵国还拥有不可小觑的实力,并不能轻易吞并;其次,东方其他国家可以容忍秦国削弱赵国,可不会坐视赵国让秦国吞并而使原本就过于强大的秦再势力倍增。一旦秦军出兵邯郸,其他强国会群起增援,秦国虽然强大,可还没把握击败六国联军。

在他心里,秦国此次胜利的极限就是拿下邯郸。长平胜负变化太快,等秦国在长平大胜以后,其他国家没来得及反应。此时秦军攻打邯郸,易如反掌。但秦军拿下邯郸以后,秦国将与东方各国全部接壤,面临它们的强力反扑,形势不容乐观。

秦王已经让长平巨大的胜利冲昏头脑,没接受战略宗师白起的忠言。

后续事情也正如白起所料,停战期间度过惶恐期后,赵国将有生力量集中到邯郸抵抗秦国入侵;同时合纵魏、楚等强国。当秦军对邯郸久攻不克后,信陵君无忌和春申君黄歇带领魏、楚援军赶到邯郸,秦军败退。秦国把从昭襄王四十三年来秦国侵占的领土都丢失,同时损兵折将不可胜数。这是秦国对东方征战以来最惨痛的失败。

秦国是法制国家。军功封爵制度下,士卒通过斩获首级得到赏赐和荣誉,可有赏也必然有罚。秦国将领如果因领导不利导致战争失败,要负主要责任,承担罚款、夺爵甚是斩首的惩罚!邯郸战后因曾举荐应侯范雎而让秦王重用的王稽因为统兵不利,麾下士兵叛逃,最后落个弃市(闹市斩首)的悲惨下场。邯郸惨败也需要人来承担惩罚。

当秦军数次增兵邯郸却依然无法破城时,秦王就意识到自己先前的想法出了问题。楚国援军正往邯郸火速前进;魏国援军让他哄住而原地待命,可他也不确定能维持多久,邯郸秦军危在旦夕。秦国将领只有战神白起能扭转战局。因此他几次三番请白起出征。可白起执着于战略分歧,不愿到邯郸带兵,事实上坐视秦军战败、昭襄王出丑。

白起这种态度彻底惹恼了昭襄王。白起和魏冉交情深厚,可昭襄王为独揽大权把扶他登上王位的亲舅舅远远的贬到陶邑。随着秦军节节败退,秦王战略失误导致的后果越发严重,他心中的怒火也越发高涨。白起有能力改变战局却不愿为他效力,秦王怀疑白起的用心,想着他很可能故意看自己出丑,将个人意气之争看的更高于军国大事。因此秦王免白起为士卒并把他发配到甘肃阴密。当范雎趁机馋言说白起临行前有不服言论时,恼羞成怒的秦王当即赐死白起。他心里只怕没反省自己的失误,而将秦军战败的责任全推给白起。

总结:白起因战略高明而威震华夏,最后也因此丢掉性命。

为何秦昭襄王要杀掉白起?真的是他听不出范雎的谗言吗?

白起在军事上是一个天才,但是在政治上水平并不是很高。他一次又一次的挑战秦昭襄王的极限,最终使得秦昭襄王一怒之下杀了他。其实这里说了要说明的是白起是正统的秦人,极有可能是秦国白氏一族的后人,现在很多影视剧把白起污蔑为“狼孩”,这是十分错误的。白起是一个纯粹的军人,他在秦国以军功起家,一步一步走上秦国的政治舞台,但是因为军人,他的思考模式很军事化。这就现实的政治发生了极大的冲突。

白起和秦昭襄王发生矛盾主要是在长平之战之后。当时赵军主力四十万人被尽数攻灭后,秦军发动了对于赵国的强烈攻势,秦军分为两路进攻赵国,第一路是秦将王龁攻打皮牢,第二路是司马梗攻打太原,两路并进,但是秦昭襄王听信范睢的话,最后撤兵。其实这也不能够完全怪罪秦昭襄王,长平之战虽然秦国完胜赵国,但是秦国自身受到战争的伤害也很大。史料记载:

“当长平战后,秦国大饥”

当然在《史记》的说法里是范睢听信了赵国使者的话担心白起因为军功而威胁到自己的地位,不过更为可信的是因为秦国在长平之战中的损失使得秦国也要修养一下,于是白起被迫回国,秦国和赵国,韩国签订合约,韩国,赵国割城池给秦国,秦军的攻势暂停。这个行为引发了白起和范睢,秦昭襄王的矛盾。

但是在修养之后,秦国因为赵国拒绝割让城池,于是再度发起对于赵国的强攻,白起由于生病并没有前往,秦军统帅是王陵,但是王陵攻打赵国都城损失惨重,秦昭襄王只好启用白起,但是白起从军事角度说了一番话:

邯郸实未易攻也;且诸侯之救日至。彼诸侯怨秦之日久矣,秦虽胜于长平,士卒死者过半,国内空,远绝河山而争人国都,赵应其内,诸侯攻其外,破秦军必矣。

当时的赵国派平原君联系魏国和楚国,再度组建合纵联军,在这种情况下,秦军围攻赵国都城久攻不下,在加上长平之战的秦军的损失,现在强攻赵国,恐怕会被诸侯联军大破。所以白起不愿意担任主帅,最后秦昭襄王给了白起面子,让范睢前去邀请白起,白起和范睢有过节,现在秦昭襄王让范睢去白起府上低头,可以说给予白起的面子很大,但是白起依旧认为秦军必败,不愿意去。最后秦昭襄王无奈,只好让王龁代王陵担任攻打邯郸的主帅。

王龁攻打邯郸期间,魏楚联军赶到,城内的赵军感到了呼应,双方大战,结果秦军数次战斗不利,白起听闻消息后,说了一句话。

王不听吾计,今何如矣?

大王不听我的计策,现在怎么样?这句话使得秦昭襄王大怒,但是为了前方的战事,秦昭襄王无奈只好亲自到白起府上,让白起带兵出征,白起不答应继续称病,说自己病情很重。最后秦昭襄王和白起撕破脸皮,秦昭襄王大怒,废白起为士卒,把白起发配往阴密,白起由于生病没有前行。但是这个时候秦国军队不断失利的消息传来,秦昭襄王更是大怒,他感觉白起在打自己的脸,于是派使者强行要求白起出发,最后白起被迫出发,在到达咸阳城外的十里的杜邮时,秦王使者赶到,带来秦昭襄王的命令,白起自杀而死。

可以白起以军事角度说明攻打邯郸必败,但是他丝毫没有顾虑秦昭襄王的脸面,这使得秦昭襄王痛恨白起,最后导致白起的死亡。

为何秦昭襄王要杀掉白起?真的是他听不出范雎的谗言吗?

专制时代,国君杀死大臣需要理由吗?后人给秦昭襄王杀死白起安了很多理由,听信范雎谗言、坑杀赵国四十万降卒的报应……但却忽略了问题的本身秦昭襄王!

秦昭襄王是秦国在位时间最长的国君,大约56年!话虽如此,在长达41年的时间里秦昭襄王并没有掌握实权,秦国主要还是宣太后及其娘家人魏冉等说了算。只要是有作为的君王,都有着天生的权力欲望,比如汉武帝等等,这些君王不喜欢自己的权利被分享,哪怕是亲妈。就在秦昭襄王无奈之际范雎来了,在范雎的谋划下秦昭襄王成功夺回了大权,某种程度上范雎是秦王自己人。

再说白起,某种程度上也算是宣太后的人。在范雎建议下,秦昭襄王赶走魏冉顶多拿回政治权利,但是军权呢?还在白起等人的手中,秦昭襄王是不放心的。须知,长平之战最开始的秦国将领并非白起,可见秦昭襄王有意无意在削弱其在军队中的影响力。后来白起取得了长平之战的胜利,建议直取邯郸却被秦昭襄王拒绝。那么秦昭襄王不知道那是消灭赵国的绝佳时期吗?不是不知道,对于已经被打残的赵国,秦昭襄王更担心白起,不希望他再立军功。不仅不能让白起立功,最好让他吃败仗。

后来秦昭襄王执意让白起攻打赵国就是这个道理,一年后的赵国虽不说恢复元气,却也不是轻易能打败的。况且赵国军队经过胡服骑射后,哪怕经历了战败依然不容小觑。白起越没有把握打,秦昭襄王硬是要他出手。如果白起战败了,那么顺势夺了他的兵权。谁料这小子不上道,不愿一世英名毁于一旦。不过白起还是太年轻,虽然他打仗是把好手,但玩政治根本不是秦昭襄王和范雎的对手。

当初秦昭襄王撤了白起职务,如果老老实实回家或许也没事,临走前一帮兄弟为他送行,也有可能是别人故意安排,但酒后说点什么,哪怕什么都不说,传到秦昭襄王耳朵里就是祸患。秦昭襄王或许正是需要这样的借口,一把宝剑送过去,白起也明白了怎么回事,君叫臣死臣不得不死,一代杀神就此落幕!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