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没有慈禧的干预,光绪帝能扭转局面实现中兴吗?
很多人认为如果慈禧太后不出面干预,让光绪皇帝将维新变法进行到底,中国的国祚,将会出现大的改变。我承认,如果让光绪皇帝掌握实权,推进变法,中华民族的命运将会极大地改变,会变得越来越差,甚至整个国家都会出现崩溃。
光绪皇帝和他的变法大臣们都是一些愤青,所谓的戊戌变法的几位君子,以及他们的首领康有为完全都是一些乳臭未干的书生,甚至都没有出过社会,更不要说有地方施政的经验了。
这批大臣的政治经验几乎为零,靠这么一群从象牙塔里出来的书生,拍脑袋搞变法,能成功才怪。光绪本人也是做了N多年的傀儡皇帝,根本没有真正的当过家。正所谓不当家,不知柴米贵,光绪皇帝根本不知道如何去维系一个老大帝国腐朽的身体。
不得不承认,康有为梁启超这些维新派,他们的出发点是好的,他们也看到了,当时大清朝的一些问题,试图用他们的方法来解决这个问题。
可是这批人实在太年轻,在政治上极其幼稚,他们觉得很多事情可以一步到位,总是想着在一两天里靠着一两道皇帝的谕令就能够把事情解决了,国家就变强大了。他们完全计划,没有循序渐进的想法,把能够想到的都一古脑变成新法推行下去。
在103天的戊戌变法中,下达了远远超过103道的诏书,推行变法。如此密集的法令的发布,完全无视地方上的消化能力,现在颁布个新的法令,还会有实施条例,司法解释等等。那时候完全没有,地方上的官员肯定是一头雾水,无所适从。
我们再看一看他们推行的所谓政策,绝对让人感到匪夷所思。
六君子之一的谭嗣同就有过要将蒙古,新疆,西藏,青海这些被他认为对中国没有任何好处的地方卖掉,换来钞票支持变法。对于这种卖国的想法,甚至还得到了康有为的赞许。
康有为还提出过更加匪夷所思的人口白化政策,一方面讲中国的男同胞出口到白人国家,通过和白人通婚,生下混血儿,改良肤色。另一方面,再引进一些白人妇女到我国,和中国的男同胞们混血,这有几代人下来,中国人的皮肤就成为白色了。
您看看,光绪皇帝重用的都是这种货色,脑子里装的都是浆糊。第一靠这些人,怎么可能是国家走上繁荣富强的道路?
其实人家慈禧太后一开始也是支持变法的,后来发现这不是变法,这是小孩子胡闹,再加上光绪皇帝准备夺取兵权,这让慈禧太后坐不住了,果断出手,扼杀了变法。
所以我认为就算没有慈禧太后,光绪的变法也不会成功。光绪是个没有经验,同时又胸怀大志,掌握一定权利的人。
他满腔热血,很容易被人忽悠,最终做出伤害国家的事情,所以指望这么一个人把中华民族带回正轨,是不切实际的。
如果没有慈禧的干预,光绪帝能扭转局面实现中兴吗?
首先,清朝,在同治帝时期已经有过中兴了,这一时期,清廷与英法合作,太平天国也被剿灭,国内已经相对平静,洋务运动也就是从这个时期开始的。光绪戊戌变法,是甲午战争失败、洋务运动破产的直接产物,若真能成事,只能叫再兴而不是中兴了。
那么,没了慈禧的干涉,光绪真能成事吗?答案是不能,有没有慈禧,他光绪也成不了。
首先,他手下的诸如康有为这些维新派人士,就是一帮没什么经验人,手段激进而不顾实际,一味蛮干。本来,慈禧对变法是默许的,如果维新按着她和光绪商量的节奏走,慢慢来,也是可以的。慈禧也不是那种十分守旧的人,这也可以从后来的新政举措中可以看出。
之所以慈禧非得跳出来,是因为维新派太不像话,本来国家维稳才是大局,但维新派所作所为,虽有心办好事,但把国家弄得鸡飞狗跳。而且,整个国家,没多少人买维新派的账,大多在阳奉阴违并且怨声载道。你说,帝国内部守旧势力如此强大,再闹下去,迟早要出大事。慈禧干涉,说白了就是给光绪圆场,意思是别闹过火了,国家稳定才是大局。
而且,维新派在与列强打交道上,极其幼稚,康有为这个猪队友,仗着和日本的密切关系,居然邀请死敌伊藤博文来中国给光绪做顾问,这种操作,让人窒息,也让帝国内部包括慈禧在内的很多人都难以接受。
还有,伊藤博文和英国传教士李提摩太还向康有为建议要搞“中英美日合邦”,意思就是将国家的军事财政等大权与列强分享共管,这彻头彻尾就是列强的外交阴谋,但幼稚的维新派居然信以为然并且向光绪上书。单纯幼稚到卖了国都不知道吗,这些维新派。出了这种事,先不说慈禧和守旧派坐不坐得住,就是其他中国人知道了都得骂维新派的娘,恐怕,都不用守旧派动手了。
维新派最不应该做的事,就是撺掇光绪害慈禧这事了,做得太绝,也难怪慈禧会如此不留情面的扼杀了变法还软禁了光绪,真的是猪队友坑死光绪。
靠着一帮没有经验,幼稚而又蛮干的维新派,光绪能成事才怪,本来可以慢慢做的事,非得想着一步到位,步子迈得这么大,迟早扯着蛋!
如果没有慈禧的干预,光绪帝能扭转局面实现中兴吗?
现在有一部分人把清朝最终的的衰亡完全归咎于慈禧。个人认为慈禧只是这一过程的加速者,是直接原因而不是根本原因。所以即使没有慈禧干预,光绪也不会创造出中兴局面。具体原因如下:
清朝是我国封建社会末期,各种社会矛盾,政治弊病凸显,所谓的康乾盛世只不过是迟暮老人的回光返照。并不是社会方方面面年轻力壮的真正表现。清朝军机处的设立使君主专制达到顶峰,这就使得皇权缺少有效的制约机制而造成上听下从,官员们缺乏创见贪污腐败成风“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从政治上损坏了整个封建社会整个清朝的根基。所以到晚清光绪不可能再创造出中兴局面。
明朝后期,我国便出现资本主义萌芽,但在小农经济为本的古代社会,在统治者“重农抑商”的政策下,资本主义经济并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而同时期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完成工业革命,从手工生产发展到大机器生产,随着产品增多需要广阔的市场和生产原料。于是就走上了殖民扩张的道路,而地大物博的中国就成为他们所争抢的对象。由此可知,西方的殖民侵略不会真正想让中国发展壮大,所以在他们的干扰下光绪也不可能创造出中兴局面。
最后,再来看看光绪帝所依靠的维新派。他们只会纸上谈兵,根据自己心中美好的想象去设计改良措施。从光绪颁布的《定国是诏》我们可以看出他们而且急于求成,而且没有采取相应的配套措施,这注定会失败。
基于以上所讲,即使没有慈禧的干预,光绪也不会创造出中兴局面。
如果没有慈禧的干预,光绪帝能扭转局面实现中兴吗?
如果慈禧不干预政治,清朝当时就亡了。
一、如果没有慈禧,百日维新同样会失败,因为只要封建势力存在一天,百日维新变革就不可能彻底成功!慈禧只不过是封建势力的代表而已,我们只是从她身上可以看到所有封建势力丑陋的表现--对外懦弱、对内残暴、对人民的剥削。清朝的没落并不完全是慈禧所导致的,最主要的是中国当时封建落后的社会形态特别是闭关锁国的政策。
二、如果没有慈禧,三海工程、甲午惨败、戊戌政变这些根本就不会发生,也许日本就会被清朝打败,估计清朝就会形成远东最强大的帝国!但是也有可能是别的太后执掌清朝,毕竟那时的封建社会腐朽又没落。
三、我们要可观的看待慈禧的存在,首先,慈禧的政治地位确实对当时诸多的历史问题产生了重大影响,另一方面,当时清朝的总体趋势也并不是慈禧一个女人所能左右的,而是封建势力所代表的政治势力造成的。实际上,慈禧对于戊戌变法,其损害和支持都是客观存在的,当然对于维新的作用基本上是固定的,因为两者的政治矛盾是不可调和的。
四、如果没有慈禧,估计八大臣也不会存在。奕是否能活着也是个问题。如果没有慈禧,光绪、咸丰、同治这些人估计都没有,那么很可能是从老六、老七、老八、老九那里过继一个过来。并且光绪能够继位也正是慈禧太后指定过继来的。如果没有慈禧,慈禧妹妹也会生下载湉,但是,载湉是否被过继过来,这个就难说了。
不管是谁,以慈安的性格和手段,是很难保得住"孤儿寡母"的统治集团。其实咸丰还是很聪明的,他可能会指定过继儿子的亲生父亲为摄政王,这样就可以保证清朝政权的稳定过渡。如果是这样的话,顾命八大臣是肯定不会出现的。如果咸丰很糊涂,那一切都会改变。如果清朝末期要真的出个多尔衮或者鳌拜,那慈安绝对不会是孝庄,而康熙这样的传奇人物也不会出现。归根结底,慈禧存不存在,在历史的前进车轮中,清朝也改变不了多少。如果没有慈禧的干预,光绪帝能扭转局面实现中兴吗?
光绪十五年(1889年),爱新觉罗·载湉亲政。笔者以为,如果此时慈禧把实权交给载湉,清朝很有可能扭转国运,摆脱沦为半殖民地国家的危机,走上中兴之路。原因有三:
第一,光绪帝不是“乐不思蜀”的刘阿斗,而是一位颇有抱负的的政治明君。为了振兴大清,能做到置个人利益和荣辱于度外,他曾这样说:“太后如果不给我大权,我情愿退位,不甘做亡国之君。”对此,《清史稿》对光绪到帝作了这样客观的评价:“德宗亲政之时,春秋方富,抱大有为之志,欲张挞伐,以前国耻”。
第二,光绪帝有着任人唯贤的良好政治品质。这从戊戌变法中对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等一班维新派的破格使用中可以看得出来。孙中山先生对光绪帝的用人政策高度赞赏,曾这样感慨:夫康梁,一以进士,一以举人,而蒙清帝载湉特达之知,非常之宠,千古君臣知遇之隆未有若此者也。百日维新,言听计从,事虽不成,而康梁从此大名已震动天下。
第三,光绪帝具有良好的政治视野和较强的政治决断力。他深知闭目塞听,拒绝外来新鲜事物必然会造成大清帝国的更大的落后,因此在变法前夕,就选派宗室亲王、贝勒出洋游历,公以下闲散人员由宗人府保荐,目的就是要了解世界大势,找出自身与欧美的差距,从而为变法进行必要的准备。戊戌变法中从北京紫禁城发出的一道接一道的新政诏令,不但是变革图强的政治决心的展现,更是其非凡的政治决断力的体现。可惜的是新政虽然内容全面,针对性很强,但却遭到封建守旧势力的抵制和反对,甚至明目张胆地阻挠新政,究其根源,就是因为以光绪帝为首的帝党没有实权,以慈禧为首的后党即保守派牢牢控制着政局,致使变法诏书大多成了一纸空文。变法的失败使中国又一次失去了民族独立和振兴的机会。
如果没有慈禧的干预,光绪帝能扭转局面实现中兴吗?
黄粱一梦。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