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三桂身为平西王,可以在西南世代称王,为何他偏偏要造反?

吴三桂:其实我也想世代称王,可是皇帝不允许啊!

吴三桂是中国历史上极具争议的人物,他本是明末崇祯皇帝最为倚重的大将,可惜后来向清朝投降,成为汉人的叛徒,饱受诟病。不仅如此,他还甘愿成为清朝的马前卒,率兵对明朝残余势力赶尽杀绝,对南明永历帝痛下杀手。他似乎忘记了自己是个汉人,也忘记了明朝待他不薄。

吴三桂可谓是为清朝立下了汗马功劳,一路从西北打到西南边陲,成为大名鼎鼎的平西王。然而,对于这样一个背叛自己主子的人,清朝显然是不放心的。

其实,吴三桂之所以要反清,还是被康熙皇帝逼得。康熙削三藩,为的就是抑制吴三桂等三个藩王的势力。吴三桂此时本身就对清朝有所不满,再加上要削藩,吴三桂肯定不会坐以待毙。所以摆在吴三桂面前的只有反清这一条路。

他先是杀掉了云南巡抚朱国治,然后在云南自任兵马大元帅,号令天下,提出“兴明讨虏”。清朝初期,当时还是有很多汉人想要复兴明朝的,所以吴三桂的这一旗号得到了迅速响应。但是吴三桂心里的真实想法当然不是复明,他只想要自己另起炉灶当皇帝。想想他心狠手辣杀掉南明永历帝就知道了。

吴三桂的军队势如破竹,接连攻下贵州、湖南等省份,全国各地反清势力积极响应,几乎占据了大半个中国,吴三桂的军队也数次打败清军,大有颠覆清朝的实力。

然而随着战争的深入,吴三桂集团出现了不少的问题,一是集团内部矛盾重重,各怀鬼胎,而是兵力财力捉襟见肘,已有难以支撑的迹象。吴三桂在衡阳称帝后,仅仅五个月就去世了,吴三桂集团不久后就被清军一锅端了。

吴三桂身为平西王,可以在西南世代称王,为何他偏偏要造反?

吴三桂身为平西王,可以在西南世代称王,为何他偏偏要造反?

这个题目问得有点奇怪了!如果,康熙大帝不下令撤藩,仍然让平西王吴三桂盘踞云南,做他的逍遥王,打死吴三桂也不会造反!因为,在云南吴三桂就是一个土皇帝!

一,康熙下令撤藩,当惯了逍遥王的吴三桂不肯就范!

在清兵进攻中原前,为了快速南下,皇太极就跟当时势力颇大的吴三桂,尚之信,耿精忠,达成了江山落定后封其三人为藩王的协议!

于是,清兵长驱直入,很快统一了全国!吴三桂顺利的当上了平西王,踞在云南!

在云南,吴三桂就是一个土皇帝!康熙派去的巡抚是个摆没!朝中法令在那是空文!

每年,吴三桂还向朝中索要大额军饷!可是朝廷向他调兵时,却一万个不同意!

拥兵自重!与朝中抗衡!康熙痛定思痛,决定撤藩!

做惯了逍遥王的吴三桂哪肯就范,立即杀死巡抚朱国治,打着“讨清复明”的旗号反了!

一,削藩了就是人家刀下的鱼肉,吴三桂也想最后一搏!

吴三桂知道,一旦撤藩成功,自己就成为了康熙刀下的鱼肉,任其宰割!

想想自己英武一生,如果到了这一步,跟死何异?

自忖自己有号召力,又有殷实的家底,吴三桂决定放手一搏!

于是,吴三桂率领他的兵马高举“讨清复明”的大旗,出云南,过贵州,进入湖南……

不得不说,吴三桂也是豁出去了,这一打,就是整整八年!

最后,吴三桂仓促之下在衡阳称帝!不久,客死他乡!

由此可见:当平西王这个王要从吴三桂的头衔上去掉,吴三桂当然不同意!于是,战争打响了,结果胜负已定!成者为王败者寇!吴三桂只有饮恨湘江!

【古今多少事,都在历史中!欢迎关注!我是媚之夭夭!】

吴三桂身为平西王,可以在西南世代称王,为何他偏偏要造反?

假如康熙不下令撤藩,吴三桂也不会造反,谁还不想做一个逍遥的藩王呢?有些事情不是他想就可以的,在绝对的皇权面前,吴三桂也无可奈何,他能怎么办呢?只有两条路可走,一条是引颈受戮,一条是造反寻求生路。

康熙要考虑自己的江山问题,而吴三桂也要考虑自己的利益问题,当利益趋同之时,大家都会心平气和的坐下来谈话,可当利益不同时,双方就很可能剑拔弩张。

康熙画像

权力的游戏从来不是温情的请客吃饭,是互相之间的权衡、妥协以及斗争。

一、康熙要撤藩,吴三桂不同意,就造成了双方的矛盾冲突

历史这个东西总是具有流动性的,包括吴三桂与康熙之间的关系,从一开始的互相需要,到后来的互相猜忌,都有一个东西在里面作怪,那就是利益。

清兵入关之时,为了尽快打开山海关而与吴三桂达成了协议,同时皇太极为了定鼎中原又与当时势力颇为强盛的三人结成了利益联盟,他们分别是吴三桂、尚之信、耿精忠,这就是后来三位名声显赫的藩王。

因为有了这三个人的配合,清兵入关势如破竹,很快就取得了中原江山,而吴三桂也做了一个逍遥的藩王,盘踞在云南。

在云南的吴三桂虽然表面听命于康熙,可是在他那一亩三分地上,康熙的权力都不及他的命令,久而久之,康熙的心中就产生了别样的想法。

吴三桂不仅仅不听话那么简单了,他在云南的势力过于强大,这使得康熙的心中也产生了疑虑,他会不会造反,他这样拥兵自重会不会对朝廷造成威胁?

吴三桂在云南的势力已经让皇帝无法淡定了,这个像老虎一样的藩王不但对清朝的江山威胁极大,更让康熙无法忍受的是,吴三桂每年还要向朝廷索要大量的军饷,可是当朝廷需要他的时候,他却按兵不动。

吴三桂的存在,让康熙很不放心,同时这位雄才伟略的帝王还深深的以为,吴三桂就是一颗瘤子,一天不拔掉,都会对整个清王朝造成伤害,康熙在经过深思熟虑之后,便决定撤藩。

当然康熙都决定撤藩了,吴三桂认为来而不往非礼也,便联合其余两个藩王造了反。

二、撤藩是迟早的事情

吴三桂在云南手握重权,就算他不反,做一个踏实的“离退休干部”,但是他手底下那些部将们未必会同意,所以吴三桂在面对康熙撤藩这件事情上,造反也是具有必然性的,所谓骑虎难下就是这个意思吧。

世界上总有些事情是无可奈何的,吴三桂造反这件事情亦然,他造反时已经61岁了,这个年龄很多人已经开始含饴弄孙了,可是他还要造反,过着刀口上舔血的日子,可见这也是他的无奈之举。

吴三桂在云南虽然没有加冕称帝,可实际上他在区域内的权力是大过皇帝的,这样一个藩王,康熙怎么能任由他做大做强呢?

满清好不容易从偏远蛮荒之地打入中原,他们要的不仅仅是京城那一块地方,他们要的是统一,但是三藩割据,拥兵自重,这个天下如何统一呢?

三藩的存在,就如鱼骨在梗,满清政府一直在找合适的时机让他们消失。

三藩从一开始确立就带着浓郁的利益交换,互相利用建立起的关系,总会在利益消弭之后渐成对立,在清朝统治者的眼里,三藩始终是要撤的,只是早晚问题。

吴三桂是何等精明的人,他又怎么会不知道撤藩的正在意图呢?即便是他能妥协求全,可是他的那些曾经出生入死的兄弟们又当如何呢?

满清政府出于利益考虑要撤藩,吴三桂也根据自己的利益需求来决定事情的走向,这两种利益一发生矛盾,就是战争的产生。

吴三桂不得不反

吴三桂的存在给清廷造成了威胁,清王朝撤藩之心强烈,而吴三桂又岂能坐以待毙。

自古就有“飞鸟尽,良弓藏”之说,吴三桂也没有逃脱这个不二定律。

即使吴三桂老老实实卸甲归田,康熙就真的放心吗?吴三桂就真的高枕无忧了吗?吴三桂降清,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背叛,一次不忠,终身相疑,康熙对他的猜疑应该不是一天形成的。

再换个角度去看,吴三桂也愿意颐养天年,可那些曾跟随他出生入死的兄弟们呢?他们又将被怎样安置,吴三桂愿意投降,他的那些部将未必会答应。

表面上看,吴三桂确实可以安稳退休,但退休之后却也是暗流涌动,与其引颈待戮,还不如造反求得生存,如果成功,也可以与康熙谈谈条件,输了也没有什么遗憾,至少反抗过了。

综合这些主观、客观因素,只要康熙提出撤藩,吴三桂造反那就是必然的事情。

历史就是这样一个奇怪的东西,有些事情明明会自然发生,可是总要有一个曲折的过程,这可能就是历史的有趣之处吧。

吴三桂身为平西王,可以在西南世代称王,为何他偏偏要造反?

第一,吴三桂集团利益捆绑,造反与否都是死。古话讲,兔死狗烹,敌国破功臣亡,这句话表现为皇帝杀功臣的深刻道理。从刘邦到朱元璋,这些开国皇帝无不狠心,历来就有这种惯例传统。另外吴三桂在地方上拥有实力,经营西南地区多年,在西南地区甚至包括全国有一张规模巨大的关系网。如此位高权重的藩王,皇帝是始终放心不下。就算吴三桂放权归隐或者做个富家翁,集团捆绑住他,也容不得他放手。造反不造反,由不得吴三桂个人所能左右!

第二,吴三桂有期盼成功的心态。吴三桂当年为清军入关消灭国内大明残存势力功勋卓著,被朝廷赐封为平西王。由于他自觉经营西南地区多年,兵强马壮。再联结其他藩王一同举事,内心充满必胜的信念。再加上舆论方面具有一定优势条件,康熙皇帝毕竟是作为外族来统治汉人,推翻汉人政权已经是民怨极深,人民心中那股熊熊烈火蓄势待发,他们正等待一面正义旗帜响应号召起身反抗。

第三,吴三桂想圆皇帝梦。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皇权至高无上太引起野心家的垂涎,历史上但凡权力达到一定高度的人物都或多或少有圆帝王梦的心思。吴三桂做皇帝就等同于和清廷不再是君臣关系,而是国与国之间的关系,这样就能打消天天提心吊胆的苦逼日子。吴三桂做平西王多年,期间利用特权招降纳叛,搜刮民财。他的野心不断膨胀,实力日盛。在三藩之中实力最强,安插死党遍布全国各地。除此之外,朝廷每年还要给他数百万两白银充实俸饷,吴三桂自己还在辖区内自主经营盐铁矿等特权,俨然一个军阀土皇帝做派。反清前夕做好大量工作,表面大兴土木,寻欢作乐。暗地里操练士卒,养精蓄锐!

第四,吴三桂想给自己正名。

结语:吴三桂最后把反清复明的口号打响起来,点燃全国燎原之火。不过结局的答案大家也早就清楚,吴三桂的皇帝梦是圆了,他自立为帝,建立大周政权。但他并没能消灭满清王朝,他所建立的江山仅短时间宣告覆灭。究其原因有多,吴三桂军队战斗力虽然强盛,但是战略眼光短浅;内部人员庸碌无能,是一群鼠目寸光之徒;康熙雄才大略,指挥得当等等因素造成他最后的悲剧。

吴三桂身为平西王,可以在西南世代称王,为何他偏偏要造反?

历史上异姓称王的朝代不多。因为这些异姓王可对皇权直接构成危胁。如三国时:曹氏父子由魏王而称帝,司马昭也是由晋王篡位建立了西晋。

但大多数异姓王都是开国时因军功而封,如韩信,如彭越,如季布,但到头来,没有一个是有好下场的。

吴三桂更不例外,他本明末山海关总兵,归了大顺,后又降清,为大清灭明立下大功。被清廷封为平西郡王,和尚可喜、耿精忠合称"三藩",长期驻守两广云贵。

三藩中数吴三桂势力大,拥有二三十万精兵。人吃马喂,清廷每年都要拿出国库近半的银两供养他们,渐渐已被掏空。

吴三桂在西南可世代称王一说并不存在。清廷早己看透他有一颗不安份的心。逼与不逼,迟早都会反。关键谁占先机、先动手。

按庄太后的稳妥处理:熬死他!而年轻气盛的康熙怎能等得及?于是提前动手,下旨撤藩。

吴三桂早已做好备战准备,岂能束手就擒?于是打出反清大旗,公开反叛。

撤藩或许早了点,对清廷也是一步险棋。几年的战事,吴三桂一度占领了长江以南的广大地区。但他做为明朝的叛将,现又成为大清的反臣,缺少最基本的民意支持。最后兵败自杀,也算咎由自取。

综上所述,吴三桂在西南世代为王没有可能。让他撤藩北归,遗散军队,做个田舍翁也是他不能接受的。

他选择了造反,虽有逼的因素,但应是迟早的事。他几十万雄兵在握,一旦成功或可称帝,这或许是他造反的最大动因。

吴三桂身为平西王,可以在西南世代称王,为何他偏偏要造反?

他再舒服不下去了,康熙要削番。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