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鲁为什么宁为曹操奴,不为刘备宾?
东汉末年,汉中的割据者张鲁不仅仅是一个军阀,还有宗教背景。张鲁是东汉末年五斗米教的教主。当时天下群雄崛起,打的不可开交,只有少数几个地区保持着和平与稳定,张鲁控制的汉中就是其中之一。
由于没有战争,张鲁的信徒越来越多,他的政教合一的政权的影响力也就越来越大,越来越多逃难的百姓来到汉中,依附张鲁。而当时的形式是刘备夺取了西川之后,汉中就成为了他的下一个目标,而曹操在平定了雍凉之地之后,也把目光放在了汉中之上。
一时间,汉中成为了全国的焦点,曹操和刘备都派出使者拉拢张鲁,试图不战而屈人之兵,不花一点力气就汉中这个重要地区。到底是投靠刘备?还是投靠曹操,或者是死守汉中,成了摆在张鲁面前的一道难题。
张鲁这个人对于刘备这个常败将军并不感冒由于刘备长时间的在刘璋手下打工,出于对刘璋的厌恶。张鲁,这个人对刘备也是恨屋及乌,他不看好刘备能有多大的前途。
反而对于曹操,他的观感就好很多,因为曹操当时挟天子以令诸侯,曹操就代表了汉朝中央政府,要想把他的五斗米教推广到全国,这就得依靠像曹操这样掌控中央政权的人。
而且刘备和诸葛亮为了更好地统治巴蜀地区,对于张鲁的信众五斗米教的教徒,实施了严厉的打击。这让张鲁很不满,这些信众是他的财产,是他立足于天下的资本。失去了这些人,他啥也不是。
刘备一方面在招降张鲁力争夺取汉中,一方面又辣手打击五斗米教教徒,这种操作让人有些看不懂。而曹操则不同,曹老板开出的条件非常丰厚,不仅他自己的荣华富贵能够保证,连他儿子们的富贵曹操都有了保证。这些承诺使得张鲁在内心深处是想在汉中,如果守不住的情况下倾向于投靠曹操的。
我想曹操也不是什么大善人,他之所以开出这么好的条件,其实也是看中张鲁这个人的社会影响力。此时的曹操早就有了野心,他很有可能想让以张鲁为首的五斗米教,为他将来的重大政治变革行动,进行背书。
张鲁,选择曹操,而不选择刘备的另外一个原因就是他讨厌刘备刘备当年进入四川,就是借着帮助刘璋来对付张鲁这个借口的。刘璋和张鲁有着不共戴天的血仇,而刘备就是帮着这个冤家来打自己的,这让张鲁怎么咽得下这口气?所以他死活不愿意投靠刘备。
还有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刘备曾经做了一件非常恶心的事情马超被曹操打败之后,投靠了张鲁。张鲁派他去对抗刘备的军队,结果马超被刘备一阵忽悠,居然投降了。出了这档子事情,使得张鲁和刘备之间的关系更加恶化,这等于把张鲁投降刘备的大门彻底关死,还在上面敲了好几个钉子。
当然,这些都是张鲁的第二选择,张鲁的第一选择,还是守住汉中。只不过它的实力太过弱小,无论是面对曹操还是面对刘备,他都守不住,结果汉中地区被曹操捷足先登收入囊中。
但是刘备后来居上后发制人赶走了曹操的军队,将汉中牢牢控制,我想对于这样的结局,张鲁这个前主人说什么也不会想到的吧?
张鲁为什么宁为曹操奴,不为刘备宾?
英雄辈出的三国中,张鲁的光芒被淹没。我们对他印象最深的只有两个:
1.他是五斗米教的教主(这个五斗米教可不得了,后世王羲之都是他的教众)。
2.他宁愿做曹操的附属,也不做刘备的座上客。
按当时的说法,曹操是奸雄,刘备是仁义之人,你说张鲁怎么就这么不待见刘备呢?史料中的蛛丝马迹,我们采取抽丝剥茧的方式,终于发现了这件事的来龙去脉。
1.张鲁的特殊身份。张鲁是五斗米教的教主,他还是道尊张道陵的孙子,据说他还是留侯张良的后人。张鲁在汉中的势力是政教合一政权。不靠法律,只靠天道来治理百姓。在乱世纷争的三国时期,汉中地区竟然成了一方净土。百姓拥戴,兵强马壮。从这一点我们可以看出,宗教是张鲁的立身之本。
2.曹操与刘备对宗教的态度不同。我们都知道刘备是靠镇压黄巾军起家的,而黄巾军正是太平道的道兵。太平道与五斗米教都属于道教系统,而曹操的出名源于刺杀董卓以及组织18路诸侯讨伐董卓。在这一点上,曹刘二人与张鲁在先天上便有远近区别。
没有任何史料证明刘备镇压过五斗米教,但有明确的史料证明:张鲁投降曹操后,五斗米教在北方蓬勃发展,一直延续了几百年。所以我们从侧面推断出,曹操与刘备在对待宗教的态度上,是有很大区别的。
3.刘备对张鲁做了两件不厚道的事情第1件事,刘备接受刘璋的邀请,进入汉中地区,来征伐张鲁。虽然到最后没有实行,但刘备争伐张鲁的名声已经传出去了,并靠着这个名声,从刘璋(刘璋与张鲁又有杀母之仇)那里要兵要钱。
第2件事,刘备挖了张鲁的墙角——马超。马超在投奔刘备之前,曾经与张鲁有过一段蜜月期,为张鲁效命过。那刘备把马超给挖走了。
这两件事,让张鲁对刘备有了厌恶之心。
4.曹操与刘备的身份不同曹操的身份是大汉丞相,魏公;他代表的是朝廷。
刘备的身份是割据军阀,他代表的是私人势力。
投降曹操代表的是归顺朝廷,投降刘备代表的是造反作乱。遍观三国,我们可以看出大部分势力都会向曹操投降,而很少有势力向刘备投降。这就是正统的作用。
以上观点均为少校浅见,欢迎大家多多斧正。
张鲁为什么宁为曹操奴,不为刘备宾?
谢邀,我是以史为鉴。
张鲁汉中之战失败后大骂刘备说:“宁为曹公做奴,不为刘备上客!”然后举城投降曹操。
张鲁为啥如此痛恨刘备呢?其实主要有三个原因。
一、刘备张鲁有直接的仇怨其实刘备在各地飘零无落的时候,汉中土霸王张鲁压根不认识刘备,两人自然也谈不上有仇。
但是张鲁却因为在刘焉时期强占了汉中,得罪了新的益州牧刘璋,刘焉活的时候还好,等刘焉死了刘璋继承了益州牧,刘璋直接杀掉了张鲁的母亲和弟弟。
璋,字季玉,既袭焉位,而张鲁稍骄恣,不承顺璋,璋杀鲁母及弟,遂为仇敌。--《三国志-刘璋传》张鲁大怒,杀母之仇不共戴天。于是张鲁和刘璋交恶,互相攻杀,刘璋没啥本事,败多胜少,于是想着寻求外援,刚开始找的是曹操,可惜一个是曹操赤壁之战失败后需要回北方重新积蓄实力。另一个是曹操太厉害,如果击败了张鲁,益州就是曹操的下一个目标。
于是在张松、法正的建议下,刘璋于是邀请同为汉室宗亲的刘备入川,让刘备替自己打张鲁防曹操。于是刘备和张鲁自此结怨。
二、刘备挖张鲁墙角刘备和张鲁的战争并不是很激烈,因为刘备主要目的是收买人心,刘备的这种做法和强大的实力很快就引起了刘璋的怀疑,刘璋杀掉了急于投降刘备的张松,双方正式撕破脸。
刘备很迅速的击败了刘璋,占据了益州。这时候马超被曹操击败,只身逃亡张鲁,但是张鲁不敢重用马超,后来刘备略施小计就挖了张鲁的墙角,把马超收归麾下。
张鲁自然气愤不已。
三、张鲁投降曹操早有预兆曹操看到南方不好平定,于是把注意力集中到西边,汉中张鲁于是首当其冲。
张鲁本来马上要投降,但是他弟弟张卫不同意要打一次,但是张卫根本不是曹操的对手,于是张鲁又要投降,张鲁手下的谋士建议,现在大败仗被迫投降你肯定地位很低,还不如坚守一会再投降,曹操肯定大喜。张鲁从谏如流把汉中完完整整的丢给了曹操,自己跑到巴中避难(坚守)。
曹操对此表示很赞赏。
在巴中期间,刘备一度打算把张鲁请过来,为以后争夺汉中做打算。张鲁的谋士给张鲁给了有且仅有的两个选项说刘备或者曹操:“赞以大事,宜附讬;不然,西结刘备以归之。”
张鲁直接说:“宁为曹公作奴,不为刘备上客!”
既然张鲁早就做好了投降曹操的打算,说这句话直接是堵住悠悠众口,让大家死了投降刘备的心。这句话也是说给曹操听的。
果然,张鲁投降曹操后直接被封为万户侯,五个儿子都是列侯。要知道当时曹操自己也才三万户,张鲁从这一点上几乎就是仅在曹操之下。投降刘备张鲁能得到啥呢?
二十年,魏武帝西征鲁,鲁走巴中。先主将迎之,而鲁功曹巴西阎圃说鲁北降归魏武:“赞以大事,宜附讬;不然,西结刘备以归之。”鲁勃然曰:“宁为曹公作奴,不为刘备上客!”遂委质魏武。武帝拜鲁镇南将军,封襄平侯,又封其五子皆列侯。--《华阳国志》张鲁为什么宁为曹操奴,不为刘备宾?
张鲁曾经也是显赫一时的地方豪杰,不管他的能力怎样,能做到这个样子已经是相当不错啦,可天下风云莫测,西汉末年形成了三国鼎立的局面,曹操掌控中原,刘备入川,孙权镇守东吴,其它地方小势力,只能偏安一隅,没有被曹操、刘备等人惦记还好,要是被他们惦记上了就在劫难逃。
某一天曹操突然想起了张鲁,于是曹操大军就向张鲁压来,张鲁哪里是曹操的对手,只有逃跑,可天下之大莫非王土,又能逃到哪里去呢?硬拼等于送死,躲又没地躲,唯一的出路就是投降,不过投降倒是不止一个选择,可以投降曹操,也可以投降刘备,甚至还可以投降东吴。张鲁经过一番考虑后投降了曹操。
于是很多人就有疑问,为什么张鲁不投降刘备呢?
难道张鲁和刘备之间有什么不合时宜的事,当然不是,张鲁和刘备没有矛盾,其实这就是张鲁的智慧,虽然魏蜀吴三国鼎立,但曹操明显势力最强,关键的是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他代表了正统,张鲁投降曹操,也可以说是归顺了大汉,这个就有点像当年的关羽,降汉不降曹的味道。
再说曹操最有势力,也最有可能完成统一大业,张鲁本来就是汉朝的臣子,就算是让曹操收了兵权。再说当时张鲁已被曹操大军围困,没有办法突围,突围也是送死,还不如来个顺水推舟,向曹操缴械,事实证明张鲁选择没有错,曹操很是优待张鲁。
另一个原因,可能是张鲁想到了曾经的部下马超,马超投降刘备后,被刘备封为五虎上将之一,要是张鲁投降刘备,刘备还真的没有合适的位置给他,张鲁与马超有过节,要是一起共事,肯定不舒服。
再者,张鲁心里有可能根本瞧不起刘备,刘备只不过是一个织席贩履的小人物,靠假仁假义和诸葛亮的帮助才有了三分天下,张鲁不愿寄居刘备的屋檐下,想想还是曹操树大好乘凉。
张鲁为什么宁为曹操奴,不为刘备宾?
投曹操乃投汉朝正统。名正言顺。名份可与刘备并驾齐驱。投刘备身价跌份。论为奴才的奴才。最主要曹操是保护伞!
张鲁为什么宁为曹操奴,不为刘备宾?
在曹操攻取汉中的时候,刘备曾派人前去接应张鲁,但最终张鲁却选择归降曹操。那么,张鲁为什么要选择归降曹操,而不是刘备呢?
当时,在曹操攻打汉中时,以张鲁为代表的汉中利益集团,所能选择的方案大约就有这样四个:一是凭借汉中这种天险之地据险而守,和曹操抵抗到底。当时持这种态度的人,主要以张鲁的弟弟为代表,他们坚决要求抵抗曹操。
第二种方案,就是在曹操、刘备之间玩平衡,通过刘备来制约曹操。问题是,这样玩法的难度实在有点太高。想当初,刘璋借刘备来制约张鲁,结果整个益州最后变成为刘备的了。在这种背景下,张鲁又怎么可能再借刘备制约曹操呢?
从某种意义上说,这种做法还不如直接投降刘备,因为这个时候投降刘备,至少还能卖个好价钱,等到刘备在制约曹操的过程中,对汉中渗透得差不多后,你再想卖个好价钱,恐怕就是难之又难!所以当时支持这种方案的人,那是少之又少。
第三种方案,就是直接投降刘备。这种方案显然是看不到前途的。因为,刘备领着一伙虎狼作派的小弟,进入益州后,玩的就是严刑峻法,严厉打击地方豪强。现在,以张鲁为代表的汉中利益集团,那可都是标准的豪强大户,他们投降刘备,不是典型的吃饱撑着么?
更何况,刘备控制的地盘比较有限,而且他的军政重心又靠近汉中,在这种背景下,张鲁投降刘备,所能得到的回报,显然是非常有限的。因为到时刘备肯定会派他的嫡系小弟全面接管汉中,那以张鲁为代表的汉中利益集团,也就只能到益州发展。
问题是,益州本身就是益州派和荆州派扎堆的地方,以张鲁为代表的汉中利益集团,又能得到什么好的职位呢?
从某种意义上说,即便刘备愿意大出血,恐怕最多也就能给张鲁安排一个满意的职位,至于张鲁麾下的大佬们,甚至张鲁的儿子们,肯定都很难获得满意的职位。
换句话说,张鲁归降刘备,不仅他自己得不到太多好处,就是整个汉中利益集团,也很难从中得到好处。所以当时支持这种方案的人,几乎是没有,张鲁又哪敢投降刘备呢?
第四种方案,自然就是投降曹操。因为,曹操的军政重心在河北,所以曹操对西南的控制力肯定会非常弱小。既然曹操对西南的控制非常弱小,那即使他夺取了汉中,肯定也得依赖张鲁等人,才能有效统治汉中。
不仅如此,曹操的地盘大、家底厚,所能够开出的优厚条件显然更大一些。对此,我们可以看下,张鲁在选择归降曹操后,曹操亲自出来迎接,授予张鲁镇南将军的官职,并按照宾客的礼节接待他,封他为阆中侯,食邑万户。同时,封张鲁的五个儿子,以及阎圃等人为列侯。试想,如果张鲁投降了刘备,刘备无论如何,也不可能给张鲁开出这种优厚的条件。
只要我们明白这一点,就应该能够理解,张鲁为什么要选择归降曹操。当然,这是后话,在曹操刚开始攻打汉中的时候,以张鲁为首的汉中利益集团,他们面对这四个方案时,主要就是在第一种方案和第四种方案中犹豫,最后选择第一种方案的人略占上风,所以张鲁便派他的弟弟率军去抵抗曹操。
结果,张鲁的弟弟很快就被曹操击败,而因为张鲁弟弟在前线大败,所以整个汉中利益集团,就再也没有人敢高呼第一种方案。换而言之,没有人敢高呼继续抵抗曹操了。在这种背景下,以张鲁为代表的汉中利益集团,也就只有投降曹操这一种选择了。
问题是,如何投降曹操也是个技术活?因为,张鲁即便要投降曹操,也不能现在就立马投降。因为,他前脚刚被曹操痛扁一顿,后脚马上就去投降曹操,曹操肯定不会重视。
所以张鲁的手下就劝谏张鲁,我们不如退到某个地方,继续坚守。总而言之,我们必须得让曹操知道,如果我们和他对抗到底,他将很难夺取汉中的。这时我们再投降曹操,曹操才会重视我们。
于是,张鲁就带人跑到了巴中,随后经过两三个月的时间反复磋商,张鲁才正式投降曹操。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