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权擒获关羽后,为何没人站出来为其求情?
关羽败走麦城,被潘璋活捉之后,孙权是喜出望外的。一来孙权得到了梦寐以求的荆州,整个长江防线的最后一块被补齐。再者关羽被活捉,孙权就有机会招降关羽。
这倒不能怪孙权这个人天真,因为在三国这个时代,这些大将朝秦暮楚是常态,曹操手下的五子良将,其中就有张辽,张郃以及徐晃都是降将。在这个时代里招降纳叛在各位主公那里已经成为了习惯。所以孙权是满怀信心的去招降关羽。可是换来的是什么呢?
关羽对孙权的破口大骂,甚至已经达到了人身攻击的程度。其实孙权这是在自讨没趣,当年关羽那句虎女岂能嫁犬子好,已经毫不掩饰的把对于孙权的蔑视明白无误的表达了出来。你指望关羽这么一个高傲的人投降,还真不如痛快的给他一刀算了。
孙权这个人本事不大脾气很大。他怎么能够忍受关羽在他的众多小弟面前出言不逊,破口大骂。虽然孙权在心里是非常爱惜关羽的才干的,但是他很清楚这样一个人本事那么大,又和自己结下了那么大的梁子,已经绝不可能为自己所用,只能杀了他以免后患。在这个时候关羽的命运已经被决定了。
但是通常在电视剧中,一个君主要杀一个名将,总会有一批人跪下来为他求情,不过这个场景在杀关羽那个档口没有出现。孙权身边的文武大人们没有一个人出来,为关羽说话求情,关于这一点其实很好理解。
关羽高傲的性格使他没有朋友关羽这个人非常的高傲,可以说是眼高于顶,当然这种骄傲是有实力作为支撑的。关羽这个人对于本集团内的创业伙伴有时候都会看不起。比如马超刚刚投奔刘备的时候,关羽就想和这和马超单挑,当得知黄忠和自己同样位列五虎将,关羽更是表达了羞与老兵为伍的态度。
对待自己的合作伙伴尚且如此,对于对自己地盘虎视眈眈的孙吴集团众人关羽更是没有一个好脸色,这样的情况,他能在孙吴集团中有一个为他说话的好朋友才怪了。
当然在孙吴集团中也有人可以为关羽说话,这个人就是诸葛瑾。他在孙吴集团中的地位其实很高,如果他开口求情,孙权还真的得考虑一下他的意见。但是此时诸葛瑾选择了沉默,原因很简单,他有海外关系。他的好兄弟诸葛亮就在刘备手下担当要职。
可是如果他开口保下刘备手下的首席大将,孙权会怎么想?你品你细品!孙权不同于他的哥哥孙策,这是一个小鸡肚肠的男人,如果诸葛瑾开口,基本就断送了他本人在东吴那么多年的努力,再也得不到孙权的信任。
所以诸葛瑾这才选择了缄默不语。更何况诸葛瑾也深知孙刘集团梁子已经结下,不可能因为释放关羽或者留着关羽的性命而有所缓解。
其实关羽不关羽的不是两国矛盾的关键,两国真正的冲突在于都主张对荆州的控制权。但是荆州对于整个江东地区来说太重要了,这是他们寸步不能让的底线。
所以就算释放了关羽,只要荆州还掌握在孙权的手中,两国的关系就不会缓解。所以在这个时候最该说话的诸葛瑾沉默了。
所以这就造成了孙权在杀害关羽的时候,他的身边只有一片杀声,根本就没有关羽开脱的人。
孙权擒获关羽后,为何没人站出来为其求情?
关羽背后是刘备,他在刘备的心目中历来份量极重。抓住了关羽,东吴就相当于握住了一手好牌,在谈判中可以用关羽来制挟刘备,从而掌握主动权。
那么孙权想杀关羽,无疑是丢掉了到手的肥肉。为何东昊没人讲情劝阻他呢?
原因一,东吴人的短视联蜀抗曹的战略是鲁肃提出来的。关羽被抓时,最能讲情的人该是鲁肃,可惜鲁肃当时已死。鲁肃在四十七岁时病死,属英年早逝。
继任者吕蒙打仗还可以,但他只是个将才,不是帅才,战略眼光远赶不上鲁肃。其它人更不用说了,关键时刻,大都是唯唯喏喏之辈。
另外关羽早期镇守在荊州时,周瑜想出和亲的计策,把刘备骗到了东吴去结亲。
诸葛亮识破此计后,叫回刘备时,一句“周郎妙计安天下,陪了夫人又折兵”,活活气死了周瑜。
周瑜在东吴人眼里的份量很重,他们的依靠被气死,自此这些东吴人便恨上了蜀国。如果不是继仕者鲁肃竭力劝阻孙权,孙刘两家早就打起来了。
另外,刘备曾说过是借东吴的荊州,实则根本就没有想过归还东吴。在这点上刘备是失信的,但战争就是这样,对手间根本没有什么信义可讲,尔虞我诈是常事。
可想而知,东吴的上下对此十分气愤。
想凭武力夺回荊州,又打不过驻守在那里的关羽。于是东吴便把愤恨记在了关羽的头上。这也是无人替关羽求情的原因。
二,东吴对关羽没有好感孙权曾经想和关羽和亲联姻,派人向关羽求亲,想让关羽的女儿嫁给儿子作媳妇。
孙权的儿子不管才能怎样,也算是一位王子,按理说关羽把女儿嫁过去,这不算是辱没了关羽。
关羽不但没有答应这事,还把孙权的使者骂了回去。
“虎女焉能配犬子”这样的狂妄高傲的话,把孙权骂成了是犬,这不但让孙权颜面无存,更让那些忠于东吴的臣子们也听不下去。孙权如果是狗,那他们这些臣子们是什么?
关羽不但打了孙权的脸,也让那些臣子们颜面尽失。他们能不愤恨关羽吗?从这一点来讲,也没有人会替关羽讲情。
三,诸葛瑾的沉默诸葛瑾是诸葛亮的哥哥,弟弟的同事要被杀掉,按理讲诸葛瑾应该出面讲情的。
但诸葛瑾却选择了沉默,表现了诸葛家族一贯的谨慎。看来关羽在他的心中也没有留下什么好感。
或许诸葛瑾早想到了最坏的结局,若刘备替关羽复仇,无论刘备能不能灭掉东吴,结果对他的影响都不大。
因为弟弟是刘备信任的军师,刘备方若胜了,看在诸葛亮的面子上,肯定不会为难他。
并且刘备取胜的机率还是未知,权衡利弊,他还是选择了稳妥的办法。顺应着孙权,就没有替关羽求情。这也让关羽失去了一次活着的机会。
总之,鲁肃死后,东吴缺少了大局观谋略家。荊州在他们的心目中就是东吴的,关羽占据在那里,便成了东吴人愤恨的焦点。加上关羽为人狂傲,这也是他最终被杀的原因。
关羽死后,刘备起兵复仇。双方都没有得到好处,众多无辜的生命为此殉葬,这段历史也徒让后人感叹。
孙权擒获关羽后,为何没人站出来为其求情?
谢谢邀请。孙权擒获关羽后,还想留下他的性命。但是,孙权身边的人都不同意孙权的选择,一致要求杀了他。在史书中是这样记载这件事的。
权遣将军击羽,获羽及子平。权欲活羽以敌刘、曹,左右曰:“狼子不可养,后必为害。曹公不即除之,自取大患,乃议徙都。今岂可生!”乃斩之。为什么孙权想要留下关羽的性命呢?他还是从大局着想的。孙权是三国中使用外交策略最高明的君主。他通过外交,把曹操和刘备都玩弄于股掌之上。
他一边与刘备结盟,一面与曹操结亲。他始终执行着拉一方打一方的策略。他从来不把一方打得过狠,留有余地。这样,好为将来的策略做好准备。
因此,在擒拿关羽后,他还是想留关羽一条性命。如果杀了关羽,就会跟刘备结下死仇。这样就不可能那么容易化解矛盾,他和东吴就要面对刘备的报复。
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在外交上处置稍微出错,东吴就会陷入灭顶之灾。事实上,在不久之后,刘备就对东吴发动了夷陵之战。孙权被迫称臣于曹丕,再加上曹丕没有听从他的手下夹击东吴的建议,东吴才死里逃生。既然如此,那么孙权为什么还是要杀了关羽呢?
首先,是由于鲁肃的死。鲁肃是东吴方面最坚决的联刘派。他清楚的明了,只有孙刘两个弱国联合才有可能对抗强国曹魏。这样才会有争夺天下的机会。于是,在鲁肃活着的时候,他致力于两家的联盟。
鲁肃为了大局,在周瑜死后,将江陵和周围的南郡借给了刘备,以使刘备能够实施他的《隆中对》计划。这样,两家共同北伐,就有成功的机会。可惜,鲁肃早死,在他死后,本身对鲁肃不满的孙权,还有他手下的吕蒙等人占了上风,定下了夺回荆州的决策。这样,关羽的命运就注定了。可以说,鲁肃不死,孙刘两家不会败盟,关羽当然不会死。
如今鲁肃一死,他这派的人树倒猢狲散,谁还冒天下之大不韪,去替关羽说情呢?
第二,是刘备方面的所作所为过于恶劣,使得东吴上下,同仇敌忾。赤壁之战本身是东吴为主力打的,刘备只是作为帮手参战。在战后,趁着东吴争夺江陵的机会,刘备袭占了荆州的江南四郡。而且就这江南四郡还是借了东吴二千精兵才拿下的。
后来,刘备和东吴协商,要来了江东四郡和南郡在江东的所有权。他拼命发展自己的实力,把江东搜刮一空,发展起一支大军。这他还不知足,又找东吴借来了南郡。等于一场赤壁之战,东吴耗费兵马钱粮,为刘备白白打了一场工。
这已经使得孙权和东吴上下十分气愤了,可是刘备方面还火上浇油。他们对努力弥合双方裂痕的鲁肃毫不感激,让鲁肃里外不是人。这样,鲁肃一方的人也认为刘备这一方人不可靠,难以信任。
再后来,孙权想要取西川,刘备强烈反对,说如果孙权要是取西川,自己就披发入山云云,使得孙权打消了念头。可回过头,刘备却取了西川,这一切气得孙权破口大骂。
刘备入川后,留守荆州的关羽更是变本加厉。他眼高于顶,根本不把东吴君臣放在眼里。动不动就对东吴辱骂威胁。孙权向他提亲,他居然骂道,虎女怎嫁犬子。这更是让东吴上下对关羽恨之入骨。当关羽被擒,怎么可能为他说情呢?
第三,关羽的能力太强。关羽的军事能力水平是三国将领里面一流的。他也是蜀汉里面唯一一个可以独当一面的大将。他训练率领的水军,是蜀汉中最有战斗力的。他凭借这自己的能力,和自己的精锐人马,镇守荆州,让东吴倍感威胁。
我是历史笑春风,欢迎大家关注我,多提宝贵意见,谢谢。
孙权擒获关羽后,为何没人站出来为其求情?
从历史的角度来看,孙权在发动偷袭荆州的战争前,就已经做好了处死关羽的决策,在潘璋手下的司马马忠擒获了关羽之后没多久,关羽就被杀,根本不存在还将关羽送到孙权面前,孙权还犹豫不决的情况。
孙权的偷袭荆州与杀害关羽是一个连续的军事行动,军事是政治的延续,关羽的死,不过是孙权为了东吴的政治利益与曹魏进行的一场暗地里的政治交易而已,关羽这个蜀汉政权的二号人物,只不过作了政治利益的牺牲品而已。
整个蜀汉政权,也许还包括诸葛亮,都低估了孙权对荆州的野心以及孙权争霸天下的雄心,当在关羽发动襄樊之战前,孙权就已经开始与曹魏缓和了关系,很少有人注意到襄樊之战发生的两年前,孙权已经派出都尉徐详向曹操请降,并且开启政治联姻,两家开始改善关系。
也就在是这一年,一直推崇孙刘联盟的鲁肃去世,孙权开始改变东吴的战略,与少壮派的吕蒙商议夺取荆州的战略,包括孙权在217年向曹操请降,与曹操结成政治联姻,都是孙权战略的一部分,是为夺取荆州作准备的。
当关羽发动襄樊之战时,孙权觉得机会来了,一面加紧与曹魏勾结,一面让吕蒙、陆逊等人忽悠关羽,让关羽放心地将整个荆州军精锐尽数北上参与襄樊之战,导致了蜀汉占据的荆州三郡兵力极度空虚。
孙权在下一盘很大的棋,而且是在几年前就开始准备了,对于荆州,孙权是势在必得,否则也不会为夺取荆州做了这么多的准备,就算关羽不发动襄樊之战,孙权也会想其他办法来夺取荆州的。
既然孙权是一定要夺取荆州的,那么就会面临一个问题:如何处理关羽的问题?
对于这个问题,孙权早就想好了处理办法,就一个字:杀。《三国志关羽传》是这么记载的:
权已据江陵,尽虏羽士众妻子,羽军遂散。权遣将逆击羽,斩羽及子平于临沮。意思就是:孙权已占据江陵,将关羽及其将士的妻儿老小全部俘获,关羽军队于是全部溃散。孙权派部将堵击关羽,在临沮斩杀关羽及其儿子关平。
从文中的意思就能理解,孙权派部将去截击关羽,抓到关羽之后,就直接就地斩杀,如果是不是孙权在战前就下了死命令,孙权手下的部将根本就不敢杀关羽,由此可见,杀关羽是早就定好了的决策。
而且从文中可以看出,关羽从被埋伏、俘虏到被杀,是一个时间极短的过程,是一个不用再向孙权上报的过程,而是直接抓了就杀。无论是曹魏还是东吴,都认为蜀汉刘备政权的猛将就只有关羽,不杀关羽,孙权估计都睡不着觉。
孙权杀关羽还有一个很重要的作用,就是用关羽的首级作投名状向曹操表明:孙刘联盟的破裂。
这话怎么理解?你得从政治上想问题,从孙权的角度想问题,孙权夺了荆州,无论杀不杀关羽,刘备都会来报仇,这是政治问题,刘备的地盘被夺,怎么会善罢干休,如果刘备要报仇,是一定会冲着孙权来的。
关羽如果不死,刘备报仇的口号是夺回荆州,关羽如果被杀,刘备报仇的口号就是为关羽报仇,从孙权偷袭荆州的那一刻开始,孙刘联盟已经破裂,免不了一战,如果不杀关羽,孙权难道还让这个曾经威震华夏的关羽率领大军来复仇吗?
另一方面,既然关羽死不死,刘备都会来复仇,都会来夺取荆州,如果刘备攻打孙权,那么孙权就必须与曹魏联合,或者在政治上,孙权必须与曹魏讲和,如果孙权不与曹魏讲和,而又必须与刘备开战的话,那么孙权就会面临两线作战,这是兵家大忌,孙权这样成熟的政治家是不会犯这种错误的。
你可以看到身为政治家的孙权,在偷袭荆州时,已经为他今后很长一段时间的政治作了战略安排,偷袭荆州---斩杀关羽---向曹魏称臣---抵抗刘备复仇,等孙权消除了刘备的威胁后,很自然地也与曹魏决裂,因为孙权不会再面临两线作战的威胁,所以自然也就不会受制于人。
关羽的死是孙权整个夺取荆州并平稳善后一系列战略中早就决定好的事,既然是决定好的事,也就不存在有人为关羽求情什么的,只是可惜了一代武圣关公,就这样死在孙权腹黑的诡计中。
孙权擒获关羽后,为何没人站出来为其求情?
孙权擒获关羽,并处斩首,为何没有人站出来求情?这涉及到三个方面原因。
一、到了关羽这个极别,处置权在最高层,一般的人说话都没用。而高层扯得上关系的可能只有诸葛亮之兄诸葛瑾,其他高层之人与关羽并无深交,所以并没有必要为他讲情。而诸葛瑾更应避嫌而不好说话,从私交角度上来讲,并无一人愿出来说情。
二、杀不杀关羽,无论谁都只能站在国家的立场上说话。而且荆州原是以借的名义给刘备却一借不还,现已夺回来了理论上说得过去。但是和关羽的梁子结深了,放他回去无异于放虎归山。以关羽的心高气傲必会率军拼死相夺,两家再无联盟的可能,荆州将是战场永无休止,必为曹魏所乘。长痛不如短痛,将破坏孙刘联盟的强硬派关羽杀死,反而有可能再度联盟。这一点所有高层肯定都有共识。假如有人求情放走了关羽,今后可能要承担责任的,所以才出现无人求情的状况。
三、关羽的性格决定了他无人求情的地步。关羽的傲气,目空一切的作派让东吴大佬们反感。孙权曾经想与关羽联姻,让其子娶关羽之女,这本是加强孙刘联盟的一件好事,谁知关羽一句“吾虎女安肯嫁汝犬子!”弄得孙权儿子说成狗崽子,孙权是狗自己是虎,想再有肚量的人也难忍受。关羽对孙权都如此轻蔑,哪还会把东吴其他人放眼里?关羽被捉,他们庆贺还来不及,哪会去求情。
所以说不管于公于私关羽都无人求情,被杀也就是情理中的事了。
孙权擒获关羽后,为何没人站出来为其求情?
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孙权和曹操联合夹击关羽,吕蒙白衣渡江,关羽进退失据,败走麦城。关羽战败后,从麦城突围,一直突围到距离益州不远的临沮,被潘璋部将马忠擒获。关羽是刘备集团二把手,不说潘璋、马忠没有处置的权力,就连统帅吕蒙也没有这个权限,只有孙权才能拍板决定关羽的生死。所以说,关羽应该是被孙权下令处斩的,那么,为何没有人为关羽求情呢?是他的人缘太差了吗?
个人认为,东吴最有可能为关羽说好话,为之求情的两人,一个是鲁肃,另一个是诸葛瑾。然而,鲁肃在几年前就去世了,而诸葛瑾是诸葛亮的哥哥,为了避嫌,没开口为关羽求情,分析如下。
鲁肃为何最可能为关羽求情
首先,鲁肃一力促成孙刘联盟。
早在曹操大军南下,准备夺取荆州时,鲁肃就向孙权进言,想要在曹操之前夺取荆州。不久,刘表病逝,鲁肃主张和寄居荆州的枭雄刘备联络,结成联盟,共同对抗曹操。他为此,还不顾自己的生命危险,代表孙权,前去南郡,祭奠刘表。当时荆州和东吴是死敌,荆州黄祖杀了孙权之父孙坚,而孙权又刚刚杀了荆州大将黄祖,双方可以说是世仇。
鲁肃得到孙权批准,从江东出发,刚到夏口,就听说曹操已向荆州进兵。他日夜兼程,想在曹操征服荆州前,联系好荆州的刘备及刘表之子,共同抗曹。没想到鲁肃还是迟了,等他到了南郡,新继任荆州牧的刘琮已经降曹,而刘备准备“跑路”。鲁肃四处寻找刘备,终于在当阳长阪找到刘备,表明了自己是代表主公孙权,来和刘备联盟的。
商谈期间,鲁肃询问刘备有什么打算,得知刘备想去投奔苍梧太守吴巨。他劝刘备不要去依靠,因为吴巨是个无能之辈。鲁肃口才很好,和刘备详细说了自己主公孙权的实力,劝说刘备与其联合,共拒曹操。刘备听了鲁肃的分析后,也觉得有道理,决定联盟抗曹。
鲁肃为了促进和刘备的联盟,对刘备的军师诸葛亮道:“我是你哥哥的好朋友,你哥哥诸葛瑾正在东吴,和我是同事”。刘备这才下定决心,和孙权结盟,共同抗曹。他率部进驻夏口,并派诸葛亮随鲁肃去柴桑会见孙权,落实抗曹大计。
其次,鲁肃主张将荆州(南郡)借给刘备。
赤壁战后,孙权派周瑜大战曹仁,经过苦战,才夺取南郡。这时,刘备派人求见孙权,请求借荆州。当时,东吴众将,包括周瑜在内,都劝孙权,伺机消灭刘备,别借给刘备荆州。只有鲁肃从大局出发,劝主公孙权把荆州借给刘备,加深孙刘联盟,继续共同抗曹。鲁肃道:
“不可。将军虽神武命世,然曹公威力实重,初临荆州,恩信未洽,宜以借备,使抚安之。多操之敌,而自为树党,计之上也。”
孙权经过再三考虑,同意了鲁肃的主张。鲁肃大胆地将荆州借给刘备,闻所未闻,令人匪夷所思。曹操听闻孙权将荆州借给刘备的消息时,震惊之下,将手中的落笔掉落在地上。可想而知,这个大胆的“借荆州”有多厉害。
以上是鲁肃为了促进刘备和孙权联盟,所做出的努力,他还劝孙权大胆地将“荆州”借给刘备,加强盟友刘备的实力,最后才能够和曹操三足鼎立。
因此,如果鲁肃还活着,活到公元219年,一定会劝说主公孙权,留下关羽的性命,收回荆州就可以了。当时东吴最有战略眼光的就是鲁肃,他早早地看到了孙刘联盟的重要性。虽然赤壁之战之后,曹操实力大损,丢失了大半个荆州。可是曹操仍是最强大的一方,有着强盛的中原为后盾,不是江东、荆州、益州等地所能匹敌的。
当时,鲁肃主张将“荆州”借给刘备,夺回来无可厚非,可是没必要斩杀刘备手下的第一大将关羽啊。如果孙权将关羽斩杀,那就是和刘备结下了不死不休的大仇,最后肯定会火并,两败俱伤,如果只是夺回荆州,而放过关羽,或许和刘备的关系还有转机。然而,历史上,年仅四十六岁的鲁肃在公元217年就病逝了。在关羽被擒后,东吴也失去了一个可能为关羽求情之人。
诸葛瑾为了避嫌,没有为关羽求情
东吴除了鲁肃之外,还有一个可能能够为关羽求情之人,他就是诸葛亮的兄长诸葛瑾。诸葛瑾常常劝谏主公孙权,并能够使用正确的办法,委婉地劝说孙权,并达到自己的目的。如虞翻因狂放直率而被流放,东吴满朝文武只有诸葛瑾多次替他说情。孙权也乐于听从诸葛瑾的意见,认为诸葛瑾是一个有才华之人。
可是正是由于诸葛瑾是诸葛亮的兄长,这次不好意思为关羽求情了。最主要的一个原因是为了避嫌,诸葛瑾怕别人说自己偏向自己的兄弟诸葛亮那边。因此,诸葛瑾为了避嫌,只能闭上自己的嘴,坐看关羽之死。
总结:公元219年,关羽被东吴擒获后,对于怎么处置关羽,东吴孙权还召开了一次会议。会上,孙权想要留下关羽的性命,慢慢劝降,将来好为己所用,而满朝文武却异口同声地说道:“关羽还是趁早除去的好,留着就是祸患。曹操当年饶恕了关羽,还重用了他,结果关羽发动襄樊之战,将曹军打得落花流水,吓得曹操差点迁都。”孙权听闻后,果断地下令斩杀关羽。
《三国志》注引《蜀记》记载:权遣将军击羽,获羽及子平。权欲活羽以敌刘、曹,左右曰:“狼子不可养,后必为害。曹公不即除之,自取大患,乃议徙都。今岂可生!”乃斩之。
这是因为,关羽镇守荆州多年,还目中无人,连孙权也看不上,对于东吴的文武大将们,更是嗤之以鼻。所以,在关羽落难时,最可能为其求情的两人,鲁肃去世,而诸葛瑾为了避嫌,其他人都对关羽没有好印象,所以关羽失去了活命的机会,成就了他的忠义。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