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真的有杨家将吗?北宋灭亡时,为何不见他们的身影?

很多人对中国的宋朝存在一定的误解,认为宋朝是一个很弱的国家。其实不然,宋朝可以称为铁血强宋,在对外战争中,宋朝其实是胜多负少。

之所以宋朝没有办法取得灭国级的胜利,最关键的原因就在于他们没有养马场,缺少骑兵。在面对对方的骑兵时,只能击退或者击溃对手。当敌人纵马狂奔,四处逃跑的时候,宋军靠铁脚板是没有办法追上四个蹄子的。

有宋一代涌现了很多将门家族,比如杨家将,比如种家军,可以说,这些将门顶起了大宋的半边天。杨家将的传说,对于中国人来说可谓是家喻户晓。经过评书,演员的演绎敷陈出一套杨家九代英雄故事,可谓是脍炙人口。

然而,历史上的杨家将只有三代,那就是杨业,杨延昭以及杨文广。老令公杨业作为杨家将的第一代,他是一名降将,他的父亲是后汉时期的麟州刺史,后来后汉变成了北汉,杨业继续为北汉政权效力。

在北宋讨伐北汉的战争中,杨业表现出极高的军事素养,成功引起了赵宋皇帝的注意。后来北汉灭亡,杨业归降,立即就受到了北宋太宗皇帝的重用,杨业常年被安排在与辽国对抗的第一线。

由于他屡战屡胜,使得敌人闻风丧胆,患上了恐杨症,被敌人冠之杨无敌的称号。最后在北伐战争中,由于主将的失信,导致杨业兵败被围,最后陨落沙场。

而杨业的儿子杨延昭,也是一代名将,作战十分勇敢,每次打仗必生先士卒,获得功劳都是与部下一起分享,极其受到部下士兵们的拥戴。杨延昭镇守边关20多年,辽军不敢越雷池一步,对于杨延昭的人品,辽宋两国都十分的敬重。

杨家将的第三代是杨文广,而不是杨宗保,杨文广是杨延昭的儿子,杨宗保则是个虚构人物。杨文广的战功不如父亲和祖父,他也不是一个统帅级的人物,在平定侬智高的战争中,史书上是这么记载的。

他跟从狄青征讨侬智高,在这场战争中,大英雄狄青作为主帅,杨文广只是他的手下将领之一,绝不像小说演义中所说的那样,杨文广作为主将,而狄青作为杨文广的副将,却屡屡从中作梗。

杨文广积劳成疾,死在了任上,最后被朝廷追赠观察室一职。自此之后,北宋的史书上就再也没有杨家后人的记载了。

有人或许会问了杨家的子孙若在,是不是就不会发生靖康之耻了?我想说这大家肯定想多了。

按照当时各大将门的情况,杨家的后代很有可能仍然在军中服役,但是所担任的职务可能仅仅是中低级军官而已,你不可能指望一个团级军官,影响一场灭国级别的大战。

北宋末期真正唱主角的是西军,种家军和姚家军,这些才是真正的主力部队。如果这两支部队的统帅能够和睦相处,同舟共济,北宋并不会灭亡。

很遗憾的是这两支部队的统帅不和,为了争功,甚至单方面推翻了原有的战略,使得北宋最后一支强军灰飞烟灭,这打断了北宋君臣抵抗的脊梁,很快北宋就投降了。

所以说,杨家将确实真实存在,但是到了北宋末年,杨家的后代对于军队的影响力早已可以忽略不计,他们无法阻止靖康之耻的发生。

历史上真的有杨家将吗?北宋灭亡时,为何不见他们的身影?

杨家将和杨门女将的故事妇孺皆知,也很激动人心,但很遗憾,故事中的人物和事件大多数都是演义中杜撰的。真实的杨家将只有三代,而且并没有杨门女将,这跟演义中的区别是很大的。

不过必须指出的是,历史上真实的杨家将,也确实是满门忠烈,而且也有许多可歌可泣的英雄事例,他们值得我们永远铭记!

杨家将一共有三代,第一代杨业,第二代代表人物为杨延昭和杨延玉,第三代则主要是杨延昭的儿子杨文广。

那么杨家将有着怎样的故事,为什么北宋灭亡的时候看不到杨家将?今天我们就来聊聊这个事。

第一代:杨业。

杨业原名杨重贵,是麟州新秦县(山西神木县)人,他的父亲杨信是当地的豪强,以武力称霸一方。

杨业从小就很风流潇洒,有大侠风范,骑射功夫十分了得,而且很憧憬未来成为一名领兵打仗的将军。

后晋建立之后,刘崇到麟州担任刺史,主动与杨信交好,得到了杨信的信任,杨信便将自己的儿子杨业送到刘崇身边效力。

老实讲,杨业的运气确实不错,因为刘崇可不是个简单人,他是后晋的权臣,并且在951年的时候建立后汉并称帝,杨业也因此近水楼台先得月。

杨业在跟随刘崇南征北战的过程中骁勇善战,立功无数,所以刘崇对十分欣赏他,称帝后便封他为保卫指挥使,并赐给他一个名字,刘继业。

不过北汉地瘠民贫,政权十分弱小,无力与赵匡胤效力的后周对抗,所以刘崇便向辽国称臣以获取保护。也正是在辽国的帮助下,后汉才没有被后周消灭,并且还夺取了后周不少地盘。

在与后周交战的过程中,杨业的表现一如既往的好,他不但身先士卒,而且有勇有谋,还少打败仗,他因此被后汉国人称之为“杨无敌”,这就是杨业无敌将军美名的由来。

960年,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篡夺后周江山。经过数年发展,宋朝逐渐平定了荆南,武平,后蜀,南汉和南唐等国,逐渐统一全国。宋太祖也曾亲征北汉,但在辽国的帮助之下,北汉抵御住了宋军的进攻。

979年赵匡胤死后,宋太宗赵光义继位为帝。

赵光义也是个有雄心壮志之人,他把收复幽云十六州作为自己人生最大的理想。不过要想收复失地,就必须先消灭北汉,所以赵光义刚一继位,就马上开始对北汉用兵。

当时北汉皇帝是刘继元,他是刘崇的外孙,本姓何,因为舅舅刘承钧无子,刘继元便当了他的养子。刘承钧被人杀死之后,刘继元便继位为帝。

刘继元十分忌惮杨业,早在宋太祖亲征北汉的时候,他就找借口解除了杨业的兵权。不过杨业对国家忠心耿耿,他并没有嫉恨刘继元,而是在太原危急的时候,带着十几个人前去救援。

赵光义吸取了哥哥赵匡胤的失败教训,对北汉发起快速猛攻,不等辽国军队到来,北汉军队就被击溃,刘继元也向宋军投降。不过杨业并没有投降,而是据守城池,坚持与宋军作战。

赵光义爱惜杨业的才干,于是让刘继元写信劝降杨业,杨业在坚持了数月之后,这才望北而拜,痛哭流涕一番之后出城向宋军投降。

杨业投降之后,宋太宗任命他为左领军卫大将军,并让其恢复原来的杨姓,还为他改名为杨业,这就是他名字的由来。

宋军回朝之后,杨业又被赵光义任命为郑州防御使,但后来宋太宗考虑到杨业对边境战事比较熟悉,于是改任他为代州知州兼任三交驻泊兵马部署。这个职务也不简单,担负着防守雁门关的重任。

赵光义虽然很重用杨业,但似乎对他并不算太放心,因为就在杨业上任之前,赵光义特意将一个锦囊交给他,似乎是在敲打他;但赵光义后来又赏赐杨业大量财宝,似乎又是在拉拢杨业。

实际上,赵光义还是不了解杨业是何等忠义之人,他之所以投降宋朝,不但是因为他的弟弟是后周旧臣,后来又在宋朝为官,更在于北汉皇帝命令他投降。杨业既然决定效忠宋朝,那么他绝对是以死报国的,后来也确实如此。

杨业刚来到雁门关一年不到,辽国大军就开始进攻了。

980年10月,辽景宗出兵十万御驾亲征雁门关。那时候杨业的顶头上司是北宋名将、时任三交都部署潘美。辽国进攻雁门关的时候,潘美刚好从三交口巡视到代州,于是同杨业一道抵御辽国进攻。

杨业与潘美的这一次合作是完美的,两人在了解战场局势后作出决策,潘美负责在正面防守辽军,而杨业则带着数千骑兵绕到辽军背后偷袭。在二人的前后夹击之下,辽军被打得溃败,死伤无数,辽景宗只带着少量士兵逃走,这就是著名的雁门关之战。

因为雁门关之战的胜利,潘美被封为代国公,而杨业则被任命为云州观察使,依然兼任在郑州和代州的职务。此战过后,杨业在辽国名声大噪,辽军一看到杨业的军旗,要么扔掉旗子逃跑,要么就只能在原地等死。

雍熙三年,也就是雁门关之战后第六年,赵光义决定出兵收复幽云十六州,他分出三路大军进攻辽国,一路以曹彬为主将,一路以田重进为主将,一路以潘美为主将,杨业为副将。

潘三路大军原本都很顺利,收复了涿州,朔州,应州和云州。但辽国萧太后在得知宋军进攻辽国之后,亲率十多万大军与宋军作战,很快就收复了应州。

随着辽国主力到达战场,再加上曹彬所部在岐沟关之战中失败,战场形势开始发生急剧改变,宋朝各路大军开始后撤,潘美和杨业则率军返回代州。

不久之后,朝廷又下令,要潘美和杨业回去把各州百姓都带回来。原本恩潘美和杨业已经安全回到代州,但在得到朝廷命令之后,又不得不返回去接百姓,这是很危险的。

为了达到目的,杨业提出一个建议,自己率军在应州吸引辽军主力进攻,潘美等人则带着百姓返回,并在途中埋伏在陈家谷口,等杨业转战到那里,再合力将追赶的辽军一举歼灭,这样就可以万无一失了。

按照计划,潘美便在陈家谷口排兵布阵,而杨业则去了应州。辽军将领耶律斜轸在听闻杨业出战之后,决定设计将其俘获,于是派遣萧挞凛佯装与杨业交战,然后将其引导实现设下的埋伏里。

杨业被包围之后,英勇杀敌,终于撤退到狼牙村。不久之后辽军又至,杨业领军与之交战好几个小时。

监军王侁原本就对降将杨业没有好感,他在得知杨业逐渐处于优势的时候,不顾潘美的反对,带兵离开谷口王狼牙村靠近,企图争夺功劳。

但不久之后,王侁有探知杨业开始败退,于是也不断后撤,到陈家谷口也没有停留,一路返回代州。

而留在陈家谷口的潘美见王侁撤退,以为杨业真的败了,于是也跟着王侁一起返回代州。

杨业奋力与辽军作战,终于在傍晚时分来到陈家谷口,他原本有大队人马等着他,但最后却发现谷口空无一人。

此时杨业的处境十分危险,他在作战的过程中手伤十几处,手下也只剩下寥寥数人。但杨业依然奋力作战,亲手杀死了数百名辽军。

不久之后,杨业伺机骑着马钻进了一个树林里,但不幸被辽将耶律奚低发现,他一箭射死了杨业的战马,杨业从马上路落了下来,最后被赶上去的辽军俘虏。而大约就在杨业被俘的同时,他的二儿子杨延玉也战死。

杨业被俘之后,面对辽军的威逼利诱,他坚决不投降,于是绝食三天而死。而杨业在死前还耿耿于怀的是,自己对大宋忠心耿耿,最后却被奸臣(潘美和王侁)害死,军队也因此打了败仗。

杨业死后,他的头颅被耶律斜轸拿回去邀功。但不论是宋朝还是辽国,都对杨业以死报国的精神十分赏识,宋太宗为之落泪,而辽国百姓更是建造了杨无敌庙纪念他,这也许就是杨业作为英雄的感染力吧。

至于说丢下杨业撤退的潘美和王侁,一个被降职三级,一个被免职流放。

第二代:杨延昭和杨延玉。

杨业有七个儿子,杨延昭是老大,杨延玉是老二,他们都成为了武将。而杨业的其他儿子都比较平常,都在朝中担任散官,并没有什么特别之处。

杨延玉在历史上的记载比较少,只知道他很早就跟随杨业四处征战,在陈家谷口的战斗中与部将王贵一同战死。

按照杨业家族排行,杨业的长子杨延昭在族中排行老六,因此也被叫做杨六郎。在杨业的众多儿子之中,杨延昭也是名气最大的一个,甚至连辽军也十分惧怕他,还把他说成是天上作为大将之象的北斗第六星,所以比较巧合地也喊他为杨六郎。

杨延昭出生于958年,从小习武,被杨业认为是最像他的一个儿子。雍熙北伐中,杨延昭曾作为杨业的先锋与辽军作战,在战斗中虽然左臂受伤,但依然奋勇杀敌,取得了很大的战功。

后来杨业返回应州的时候,跟着去的是杨延玉,所以杨延昭得以躲过一劫。杨业死后,杨廷昭被赵光义委以重任,担任保州缘边都巡检使,知定远军,任崇仪使。

999年,萧太后再次举兵进攻宋朝,当时杨延昭身在遂城,正是辽军进攻的目标。不过遂城城池很小,而且防备不足,所以说宋朝军民都很害怕。

就在守将一筹莫展的时候,杨延昭挺身而出,他将城中所有壮丁全部叫到城楼上防守,然后利用天气寒冷的便利,将水全部泼在城墙上,等水结成冰之后,就变得坚固而光滑,辽军无法攻城,因此退去。

辽军退走之后,杨延昭去找驻守在河北的大名的宋真宗,请求出战。不过宋真宗考虑到各种原因而没有答应杨延昭,但对他嘉奖了一番,称赞他有其父杨业的风骨。

1000年,辽军自此攻打宋朝,杨延昭率兵在河北羊山与辽军作战,他智勇双全,利用伏兵打了辽军一个措手不及,杀得辽军大败,还俘虏了辽军许多将领。

宋真宗在得知杨延昭大胜之后十分欣慰,他说朝中有很多人因为嫉妒杨家功劳而说杨家的坏话,但他知道杨家人都忠心耿耿,所以一直很庇护。

1002年,辽军再次进攻宋朝,杨延昭率军救援,但被辽军偷袭,最后大败而归。有人借机弹劾杨延昭,但宋真宗不理睬,依然让杨延昭领军出战,最后大胜而归。

杨延昭晚年一直在边境与辽军作战,战绩卓著,多次被宋真宗嘉奖。

1014年,杨延昭去世,享年五十七岁。

第三代:杨文广。

杨文广算是个悲情人物,因为他誓给祖父杨业报仇,但他却终生都没有机会与辽军作战。

杨文广出生于999年,是杨延昭的三儿子。杨文广四岁的时候,辽国进攻宋朝,在宋真宗和寇准的主持下,宋朝和辽国达成澶渊之盟,双方就此进入一段相对和平的时期。

杨文广长大之后,靠父荫入朝为官,但那那时候宋朝无大的战事,所以杨文广一直都没有用武之地,只是在四十多岁的时候参加过平定陕西的农民起义,因功被封为殿直。

1045年,参知政事范仲淹被罢相,出任陕西知州兼陕西四路缘边安抚使,结识了当时在陕西任职的杨文广。范仲淹在与杨文广交谈之后,觉得他军事才干不错,于是将他招到自己麾下。

1052年,当时还是德顺军知军的杨文广调任广西,在名将狄青手下任职,但并没有太多机会参加战斗。

1064年,朝廷开始评议各地将领,宋英宗评价杨文广“名将后,且有功”,不久之后杨文广升任兴州(今陕西略阳)防御使、秦凤路副都总管。

1068年,在韩琦的号召下,杨文广在陕西铸造城堡防范西夏人进攻,期间曾与率兵与西夏人爆发小规模战争,杨文广利用自己的智谋,以最小的代价取得了最大的战果,让党项人不敢在轻易犯境。

1074年3月,在沉寂了三十年之后,辽国再次要挟宋朝。杨文广主战,还向朝廷献上了夺取幽燕地区的战略图,但那时候朝廷主和,杨文广因此无法出战,宋朝最后以增加岁币的方式,结束了与辽国的冲突。

1074年11月,杨文广升任同州防御使,但不久之后就因病去世,享年75岁。

那么,北宋灭亡的时候,杨家将还在吗?

在历史上,杨家后人确实繁衍得比较旺盛,杨业本人有七个儿子,他的儿子们也都生育了不少子孙。到北宋灭亡的时候,杨家后人确实不少,但已经很少有人在朝中做官或者在军中效力了。

历史上杨家将也就前三代,自杨文广之后,杨家再也没有出什么大人物了,到北宋灭亡的时候,基本上都已经成普通老百姓了。所以在北宋灭亡的时候,并没有杨家将, 更没什么杨门女将。

据说在南宋灭亡的时候,为了躲避战火,杨家许多后人都到各地隐居起来。比如说现在陕西户县秦岭牛头山下的杨家庄,据说那里就住着杨家后人。

历史上真的有杨家将吗?北宋灭亡时,为何不见他们的身影?

杨家将和杨门女将的故事可以称得上是妇孺皆知,尤其是后面佘太君点将的故事和穆桂英挂帅的故事,当然还穿插着潘仁美的故事,其传播范围是相当广的,四姑娘记得小的时候经常跟着家里人听评书,当时家里的电视还是黑白电视,不继续说了,说到这里感觉已经暴露年龄了。

在评书和各种演义中,杨家将和杨门女将可以称得上是宋朝的一道万里长城,杨家不倒,宋朝百姓就能安稳的生活,而杨家将也确实战斗到了最后一刻,杨家男儿一个个倒下了,不要紧,还有杨家的女眷。作为杨继业的妻子,年迈的佘太君带领杨家一众女人继续保家护国,后期杨宗保的妻子穆桂英临危挂帅出征,他们的故事可歌可泣,可惊可叹,杨家似乎专门就是为了保卫宋朝而生的。

当然这都是评书和各种演义小说以及影视剧塑造出来的形象,其中大部分内容都是虚构出来的,但任何事物都可以追根溯源,之所有会出现杨家将和杨门女将的故事,正是因为宋初确实有一支杨家军,就如同后来的岳家军一样,是北宋初期边疆的长城,百姓的守护神。

杨家在宋初的第一代家主就是杨业,说起来杨业并不只是在北宋为官,他在后汉时期就跟随刘知远的弟弟刘崇,等后来刘崇建立北汉政权后,杨业就成为北汉的一名武将,杨业善骑射,从小的志向就是做一名武将,他曾对人说:"我他日为将用兵,亦犹用鹰犬逐雉兔尔。"后来的事实证明,他确实不愧为一名合格的大将,更是在军中被称为“无敌”的存在。

杨业在北汉时期主要就和护卫北汉的边疆,即参与对契丹作战,当时北汉和契丹虽然约为父子之国,刘崇自称侄皇帝,但是并非没有冲突,契丹经常掠边,动辄抢掠财物,给北汉带来了不小的困扰,而杨业大部分时候就负责对契丹作战。后来北宋建立,天下统一之势已经形成,北宋对北汉的战争也提上了日程。杨业也参与了大部分的对宋之战,再后来宋太宗攻打北汉,杨业知道已经守不住,遂劝说刘继元降宋。

北汉灭亡后,杨业就成为北宋的一员大将,其对战放依旧主要是辽军。980年,辽遣十万大军攻打雁门,杨业领数千骑兵绕过雁门关,与潘美夹击辽军,取得了雁门关大捷,此时的杨业备受宋太宗的信任,即便有人暗中诬陷杨业,也不能够成功。这个时候的杨业和潘美合作愉快,你好我好大家好。但六年后就是另一番景象了,六年后,宋太宗准备北上收复燕云十六州,杨业是潘美的副手,这一战,决策层意见不一致,战略也不得当,最终的结果就是杨业的杨家军陷入包围,苦战至死。

史载:“杨业力战,自日中至暮,手刃数百人。”但即便如此,最终杨业还是被辽军擒获,宁肯战死也不愿意投降的杨业留下了最后一句话:

"上遇我厚,期讨贼捍边以报,而反为奸臣所迫,致王师败绩,何面目求活耶!"乃不食,三日死。

这样的忠勇正是后来杨家将的故事在民间传颂不朽的一个重要原因。杨业在这场大战中死了,他的一个儿子杨延玉也死了。杨业之后,杨家的第二个代表人物就是杨业的长子杨延昭,即通常我们所说的杨六郎,当然,这里六郎的意思并不是说排名第六,而是另有意思在里面,这个名号是辽人起的,里面有惧怕杨延昭的意思,因为杨延昭同其父一样也是在保卫大宋的边疆,常常与辽人作战。

杨延昭有其父之风范,在边疆作战很是英勇,保卫的城池堪称铜墙铁壁,宋真宗都说:“治兵护塞有父风。”但杨延昭之后,杨家实际上已经后继无人了,他的儿子杨文广并没有来得及建立不世战功就去世了。

杨文广曾得到范仲淹的看重,但是当时的北宋,战事并不多,与西夏有二十年的休战之约,与辽有三十年的休战之约,杨文广作为名将之后其实并没有什么用武之地,后来宋夏起争端,杨文广在对西夏之战中立功,为宋神宗看重,官职才一步步提高。再后来,宋辽边境出现争议,杨文广向宋神宗献上阵图和攻取幽燕的策略,但还没有等到朝廷做出批复,杨文广就病逝了。

当时的杨文广已经是75岁的高龄,他这一生或许是有很大的遗憾的,他的祖父和父亲在对辽作战中立下大功,不愧为名将,但作为名将之后的他,却大半生活在议和中,等终于有机会征战沙场,却已经年老,或许他曾想过要完成父辈祖辈未竟的事业,但终还是没有实现。

杨文广之后,杨家就真的没落了,再也没有杨家儿郎在战场上做出一番事业,修文偃武成为主旋律,大部分的武将都被排斥,更多的武将只配籍籍无名于后世。杨文广之后,杨家将已经变成了传说,而半个世纪之后,北宋灭亡,那个时候杨家将早已经不存在了,而杨门女将基本是不存在的,真实的北宋历史上,并没有女子从军的事情发生,更不可能出现女子挂帅的情况。

历史上真的有杨家将吗?北宋灭亡时,为何不见他们的身影?

在杨家将的故事中,自金刀杨业第一代开始,第二代有杨家七子,第三代杨宗保、杨宗宪,第四代有杨文广、杨文举,第五代有杨怀玉、第六代有杨士瀚,第七代有杨金豹,第八代有杨满堂,第九代有杨再兴。再加上佘太君、杨八妹、杨九妹、杨排风、穆桂英等一众杨门女将,天波府杨家可谓人才济济,自北宋初年到南宋年间,代代有英才,可谓是名将辈出,将星如云。

但是,这只是小说和演义中故事,在北宋年间,天波府杨家这种将门世家是断然不会存在。

北宋的开国皇帝赵匡胤,本是北周重臣,然而在北周世宗柴荣英年早逝后,赵匡胤导演了一出了黄袍加身的好戏,夺取了北周的江山。在赵匡胤坐稳江山后,心里就有些后怕了,当年那些人可以拥戴他黄袍加身,那么他们手下的人是不是也可以演这么一出呢?

当然,相比于那些大肆屠杀开国功臣的皇帝,赵匡胤算是仁慈的了,只是来了一个“杯酒释兵权”。至此之后,终北宋一朝,文盛武衰便是常态。若如小说中所言,天波府杨家数代出名将,这样的事情又岂能为北宋帝王所容忍?

不过,抛开小说家所言,历史上的杨家也算是一代名家之家。从老令公金刀杨业开始,也有杨业、杨延昭、杨文广祖孙三代人在北宋一朝为将,其中杨业和杨延昭都属于当世之名将。

金刀杨业自是不必多说,还是在北汉为将时就多次与契丹之战,有杨无敌之称。杨业的长子杨延昭颇有乃父之风,常年镇守西北,威震辽人。辽人素以天上北斗七星中第六颗星为克星,杨延昭屡克辽人,辽人遂以为杨延昭为天上的六郎星宿下凡,故称之为杨六郎。(小说中杨延昭为杨业第六子,故而被称之为杨六郎,但实际上杨延昭是杨业的长子)

而到了杨延昭之子杨文广(小说中杨文广是杨延昭的孙子)这一代,虽然也在为官,但是比起其祖和其父来说,远不是同一个水平上的。

而自杨文广之后,杨家就此消失在两宋的历史上,而南宋名将杨再兴,虽然也姓杨,但是和杨业这一脉已经没啥关系了。

当然,这并意味杨业的后人就此消失了。如今在四川、湖南、安徽等多个省份,都有杨家后人分布。在四川梓潼,有一位叫做杨开华的老人,自称是杨家的37代传人,熟练掌握杨家36路枪法。

杨开华老人最担心的就是自己儿子也就是杨家38代传人杨鹏对于杨家36路枪法毫无兴趣。

历史上真的有杨家将吗?北宋灭亡时,为何不见他们的身影?

杨家将和杨门女将的故事可以称得上是妇孺皆知,尤其是后面佘太君点将的故事和穆桂英挂帅的故事,当然还穿插着潘仁美的故事,其传播范围是相当广的,四姑娘记得小的时候经常跟着家里人听评书,当时家里的电视还是黑白电视,不继续说了,说到这里感觉已经暴露年龄了。

在评书和各种演义中,杨家将和杨门女将可以称得上是宋朝的一道万里长城,杨家不倒,宋朝百姓就能安稳的生活,而杨家将也确实战斗到了最后一刻,杨家男儿一个个倒下了,不要紧,还有杨家的女眷。作为杨继业的妻子,年迈的佘太君带领杨家一众女人继续保家护国,后期杨宗保的妻子穆桂英临危挂帅出征,他们的故事可歌可泣,可惊可叹,杨家似乎专门就是为了保卫宋朝而生的。

当然这都是评书和各种演义小说以及影视剧塑造出来的形象,其中大部分内容都是虚构出来的,但任何事物都可以追根溯源,之所有会出现杨家将和杨门女将的故事,正是因为宋初确实有一支杨家军,就如同后来的岳家军一样,是北宋初期边疆的长城,百姓的守护神。

杨家在宋初的第一代家主就是杨业,说起来杨业并不只是在北宋为官,他在后汉时期就跟随刘知远的弟弟刘崇,等后来刘崇建立北汉政权后,杨业就成为北汉的一名武将,杨业善骑射,从小的志向就是做一名武将,他曾对人说:""我他日为将用兵,亦犹用鹰犬逐雉兔尔。""后来的事实证明,他确实不愧为一名合格的大将,更是在军中被称为“无敌”的存在。

杨业在北汉时期主要就和护卫北汉的边疆,即参与对契丹作战,当时北汉和契丹虽然约为父子之国,刘崇自称侄皇帝,但是并非没有冲突,契丹经常掠边,动辄抢掠财物,给北汉带来了不小的困扰,而杨业大部分时候就负责对契丹作战。后来北宋建立,天下统一之势已经形成,北宋对北汉的战争也提上了日程。杨业也参与了大部分的对宋之战,再后来宋太宗攻打北汉,杨业知道已经守不住,遂劝说刘继元降宋。

北汉灭亡后,杨业就成为北宋的一员大将,其对战放依旧主要是辽军。980年,辽遣十万大军攻打雁门,杨业领数千骑兵绕过雁门关,与潘美夹击辽军,取得了雁门关大捷,此时的杨业备受宋太宗的信任,即便有人暗中诬陷杨业,也不能够成功。这个时候的杨业和潘美合作愉快,你好我好大家好。但六年后就是另一番景象了,六年后,宋太宗准备北上收复燕云十六州,杨业是潘美的副手,这一战,决策层意见不一致,战略也不得当,最终的结果就是杨业的杨家军陷入包围,苦战至死。

史载:“杨业力战,自日中至暮,手刃数百人。”但即便如此,最终杨业还是被辽军擒获,宁肯战死也不愿意投降的杨业留下了最后一句话:""上遇我厚,期讨贼捍边以报,而反为奸臣所迫,致王师败绩,何面目求活耶!""乃不食,三日死。

这样的忠勇正是后来杨家将的故事在民间传颂不朽的一个重要原因。杨业在这场大战中死了,他的一个儿子杨延玉也死了。杨业之后,杨家的第二个代表人物就是杨业的长子杨延昭,即通常我们所说的杨六郎,当然,这里六郎的意思并不是说排名第六,而是另有意思在里面,这个名号是辽人起的,里面有惧怕杨延昭的意思,因为杨延昭同其父一样也是在保卫大宋的边疆,常常与辽人作战。

杨延昭有其父之风范,在边疆作战很是英勇,保卫的城池堪称铜墙铁壁,宋真宗都说:“治兵护塞有父风。”但杨延昭之后,杨家实际上已经后继无人了,他的儿子杨文广并没有来得及建立不世战功就去世了。

杨文广曾得到范仲淹的看重,但是当时的北宋,战事并不多,与西夏有二十年的休战之约,与辽有三十年的休战之约,杨文广作为名将之后其实并没有什么用武之地,后来宋夏起争端,杨文广在对西夏之战中立功,为宋神宗看重,官职才一步步提高。再后来,宋辽边境出现争议,杨文广向宋神宗献上阵图和攻取幽燕的策略,但还没有等到朝廷做出批复,杨文广就病逝了。

当时的杨文广已经是75岁的高龄,他这一生或许是有很大的遗憾的,他的祖父和父亲在对辽作战中立下大功,不愧为名将,但作为名将之后的他,却大半生活在议和中,等终于有机会征战沙场,却已经年老,或许他曾想过要完成父辈祖辈未竟的事业,但终还是没有实现。

杨文广之后,杨家就真的没落了,再也没有杨家儿郎在战场上做出一番事业,修文偃武成为主旋律,大部分的武将都被排斥,更多的武将只配籍籍无名于后世。杨文广之后,杨家将已经变成了传说,而半个世纪之后,北宋灭亡,那个时候杨家将早已经不存在了,而杨门女将基本是不存在的,真实的北宋历史上,并没有女子从军的事情发生,更不可能出现女子挂帅的情况。

历史上真的有杨家将吗?北宋灭亡时,为何不见他们的身影?

1127年1月9日(农历1126年闰十一月廿五日)星期天,宋徽宗、宋钦宗被金将完颜宗望、完颜宗翰俘虏。1127年3月20日(农历二月初六)星期天,金太宗完颜晟下诏废二帝为庶人,标志着北宋正式灭亡。于是就有了题主之问,为什么不见北宋的万里长城杨家将的身影?杨家将、杨门女将去哪了?

杨家将在我国几乎是神一样的存在,杨家将的第一代杨继业原为北汉边疆悍将,曾与辽国多次对战。979年6月2日(五月端午)北汉皇帝刘继元不敌宋军,战败投降,至此北汉灭亡。杨继业在痛哭中无奈投降了宋朝,宋太宗让他继续镇守边疆,抗击辽军。富不过三代,杨家将的在宋朝的只有三代,分别是杨重贵(杨继业)、杨延昭(杨六郎)、杨文广。

杨六郎其实不是六子而是长子,因为六郎屡克辽人,辽人对此惊为天人,以为他是北斗星中的第六星(战星)的下凡,故而敬称六郎。他们立下赫赫战功,但宋朝是一个倡导文治限制武将的朝代。毕竟老赵就是因为军权过大才黄袍加身的,故而宋朝皇帝对武将一直很防范,历史上很难出现家族式的将军世家,更不要说冠以杨家将的自号了。

影视剧里的杨家将展现则是满门忠烈,杨令公有子七人,个个都是将门虎子,其中以六子(刘德华饰演)最六——杨六郎。杨六郎在演义和影视剧一直都是排行老六。不仅如此,杨令公和他的儿子们的夫人们也都是夫唱妇随。佘太君、从杨大嫂到杨七嫂还有杨令公的千金杨八妹、杨九妹(周海媚饰演)以及杨六郎的儿媳穆桂英还有杨家的丫鬟杨排风都是巾帼大英雄,驰骋疆场,无往不胜。

在评书演义中杨家将对靖康之耻并没有袖手旁观

这十代英雄分别是杨衮、杨令公、杨六郎、杨宗保、杨文广、杨怀玉、杨世瀚、杨金豹、杨满堂以及后来的杨再兴。他们个个是英雄,对外能杀敌,对内可锄奸而且还都是高富帅,时不时的还能抱得美人归。往往即收获了爱情又取得了事业上的丰收,可谓好事临门。在演义中,杨再兴也为杨将军的后裔,他跟随岳飞抗击金兵,以雪靖康之耻。而实际上杨再兴跟杨将军没有关系,福垊需要说明的是杨过他爸杨康也跟杨家将没有关系。虽然郭靖、杨康取名正是来源于靖康之耻。

杨家将与杨门女将在北宋灭亡后去哪里了?

杨将军三代之后就家道中落了,而传说中的杨门女将更是美好的想象。在古代女生上战场的可能性非常低,尤其是宋朝。杨家将的后人们面对靖康之耻,虽然很想实现祖先的荣光一雪国耻,但他们无职无权无能力(打仗),空有一番热情和愤怒,甚至他们大多人都消沉了。像辛弃疾那样热血愤青,想到说到,说到做到的,杨继业的后裔当时没有一个人能做到。

靖康之耻后,杨家将的后裔们向南迁徙。有去贵州的,有去四川的,有去湖南、广西的,也有去广东、福建的。后来更又迁徙到越南、泰国、菲律宾、新加坡、韩国、美国等十一个国家。而杨家《36路秘传杨家枪法》也流传民间,从抗敌利器成为强身法宝。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