托孤大臣诸葛亮,一生鞠躬尽瘁,后主刘禅为何还要抄其家室?
刘备在白帝城托孤时,将诸葛亮叫到身边,将自己一生戎马生涯才打下来的江山托付给诸葛亮。他推心置腹的对诸葛亮说,如果他的儿子刘禅,能够辅佐那么请他帮忙尽力辅佐刘禅,如果这个小子实在不成器,索性诸葛亮就取而代之吧!
刘备嘱咐刘禅,要事事听从诸葛亮的安排,不可任性妄为。由此可见,刘备对于诸葛亮的信任,他认为只有诸葛亮才能帮助自己完成未竟的功业,只有诸葛亮才能重新恢复大汉帝国的荣光。
事实证明,刘备打仗不行,看人确实非常准,诸葛亮用一生在诠释什么叫做忠诚,一篇出师表写的情真意切,诸葛亮一生可以用八个字来形容,那就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面对这样的臣子,君复何求?可是为什么在诸葛亮死亡之后,后主竟然要将其抄家?原因在于刘禅心中对诸葛亮有诸多不满。
首先,在刘禅心中,他觉得诸葛亮认为自己的能力远远不如父亲诸葛亮在各种写给刘禅的表章中,不止一次的提到刘备创业的艰辛,如今的蜀汉帝国全靠刘备积攒起来的家底儿。而现在的情况却是益州疲惫,又是什么生死存亡之秋也,这不是在打刘禅的脸吗?在刘禅看来,这是诸葛亮在讽刺他能力差,治国无方。
第二,诸葛亮一生廉洁,政绩出色,让他在整个帝国中拥有巨大的声望诸葛亮这个人,在经济方面绝对没的话说,是廉洁奉公的典范,他的内政能力很强,在他的管理之下,整个蜀汉帝国虽然六出祁山,军事动作频频,却没有因此而拖累整个国家的发展,帝国的经济总量在有条不紊的增长。
在他的带领下,人民群众的生活得到了极大的改善,收入有所提高,人民群众虽然没有什么文化,但是他们眼光都是雪亮的,对于带领他们过上幸福生活的诸葛亮心存感激,所以诸葛亮在整个蜀汉帝国的威望,在隐隐间超过了皇帝刘禅,刘禅就像一个柠檬精一样心里酸得不得了。
第三,当诸葛亮与刘禅在同一问题上存在分歧时,整个蜀汉的朝堂无一例外的都站在诸葛亮一边这让身为最高统治者皇帝的刘禅脸往哪里搁?刘禅因此,对于诸葛亮就有了更深的忌惮与不爽。但是摄于诸葛亮极高的威望与人气,在诸葛亮活着的时候,刘禅只能把这腔怒火压抑在胸中。
等到诸葛亮去世以后,大权在握了他终于忍无可忍,无需再忍了,使用各种卑劣的手段,对忠心不二辅佐自己的诸葛亮进行了清算,这简直就是万历皇帝对张居正的翻版,在此我们作为后人也只能一声叹息。
托孤大臣诸葛亮,一生鞠躬尽瘁,后主刘禅为何还要抄其家室?
这是一种恨的发泄。
刘备请出诸葛亮以后,把令牌和佩剑交给了他,军中大小事均由军师来安排。
但这非刘备本意,这只是刘备想依靠诸葛亮打天下的需要。白帝城临终前,刘备对诸葛亮的怀疑露了出来,如阿斗不行,你自已称帝。这是在试探和警告诸葛亮不能这样做。
阿斗继位后,军国大计皆听从诸葛亮安排,但他想享受的生活一直受到诸葛亮的制约,这是其一。刘备对诸葛亮的防备,阿斗看在眼里,记在心上。诸葛亮在世,他不敢造次,等诸葛亮去世了,他没有了后顾之忧,就把刘备和他自己对诸葛亮的不满都一併发泄出来了。
托孤大臣诸葛亮,一生鞠躬尽瘁,后主刘禅为何还要抄其家室?
其实诸葛亮死后被刘禅抄家一点也不奇怪,实际上这也是几千年来封建王朝逃脱不了的规律,正所谓:忠臣良将最终都会落得悲惨的下场,诸葛亮当然也不例外,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1】诸葛亮与刘禅没有相知共患难的经历。之所以刘备非常信任重用诸葛亮,在与诸葛亮的相处中,能够彼此尊重,互相信任,就在于当时的战争环境,刘备势力薄弱,连地盘都没有,而诸葛亮在这样的情况下,依然出山辅佐他,并一心一意为其着想,刘备实力逐步扩大,并最终建立蜀国。
影视剧中的刘禅
而刘禅与诸葛亮的关系建立是在刘备托孤,刘备将刘禅交到诸葛亮手中,辅佐其成就天下。一位老臣重臣与一位新君之间必然缺乏互信的基础,尤其是刘禅对诸葛亮的信任。
影视剧中的诸葛亮
【2】诸葛亮对刘禅的权力的制衡。刘备在托孤的时候,还说出如果刘禅没有出息让诸葛亮取代之的话,虽然多数是刘备在旁敲侧击诸葛亮的话,但是对于一旁的刘禅来讲,内心的滋味是很难说的。在这种关系中,虽然表面上还是君臣之间的关系,但是实际上诸葛亮对其有很大的制约性的。
当新君一开始为了树立自己的威望,巩固自己的地位,会显露出谦虚勤政谨慎的态度,当然对诸葛亮也会十分尊重,但当自己掌握大权后一段时间,必然会对约束自己权力的大臣产生厌烦心里,所以,在刘禅心里诸葛亮逐渐成为掣肘其权力发挥的阻碍,对诸葛亮的厌烦心里不断增加。但由于国家的需要,刘禅没有对诸葛亮作出什么行动。
影视剧中的刘禅与黄皓
【3】身边佞臣的作祟。刘禅在位期间,他与父亲刘备一大区别就是重用佞臣,也就是日常只会溜须拍马的人,他们是使刘禅玩物丧志的主要罪魁祸首。而之所以是佞臣,他们专门与忠臣贤将作对,这其中就包括对诸葛亮,虽然刘禅在大部分时间听从诸葛亮的意见和建议,但是诸葛亮大部分时间在外争战,陪伴刘禅时间最多的就是这么佞臣,于是慢慢离间了君臣之间的关系,最终导致仇恨。
所以,综合以上三个方面的原因,君臣之间关系的破裂在诸葛亮去世后就彻底爆发出来,诸葛亮的死,刘禅自此再也没有可以制约他的人,而他这些年对于诸葛亮的所谓“隐忍”都爆发出来,所以才出现抄诸葛亮家产的事情。
托孤大臣诸葛亮,一生鞠躬尽瘁,后主刘禅为何还要抄其家室?
刘备白帝城托孤之后,诸葛亮是鞠躬尽瘁,殚精竭虑,后来遗憾病逝五丈原,大业未成身先死,然而,诸葛亮刚死了没多久,刘禅却对诸葛亮做出了令人寒心的举动。
刘禅是如何对待“相父”诸葛亮的呢?一是不许奔丧。
中国自古讲究死者为大,人死了之后,作为亲戚、朋友或者同事,就算再忙,也要抽出时间奔丧,然而,当以谯周为代表的重臣要去奔丧之时,刘禅却竭力阻止,理由是怕魏国得知消息,伺机对蜀国不利。
其实,诸葛亮病逝的消息早就传遍中国了,司马懿比刘禅更早知道消息,刘禅给出的理由实在太经不起“推敲”了。
二是不允许建祠堂。
按照当时的规矩,只有帝王才有资格建祠堂,但诸葛亮的威望实在太高,在蜀国百姓心目中像神一样的存在,于是百姓募集钱财,准备为心目的偶像建个祠堂,然而刘禅得知消息之后,竭力阻止,理由是诸葛亮只是个丞相,没有资格建祠堂。
然而,后来民怨沸腾,群情激奋,刘禅担心出乱子,这才不情愿地给诸葛亮建了祠堂。
三抄诸葛亮家。
诸葛亮临死之前,曾经口述了一封《自表后主》,表中写了“辜负先帝所托,不忠不义”等谦词之外,特意摆出了自己的家底,“成都有桑八百株、薄田十五顷...若臣死之日,不使内有余帛,外有赢财,以负陛下。”
刘禅看了这张表之后,大为不屑,他不相信一个权倾朝野的丞相,居然只有这么点家底,宦官黄皓更是在一旁煽风点火,说道:“诸葛亮这是此地无银三百两,他怕皇上查封他的家产,所以才露出家底,这叫欲盖弥彰,不如咱们去他府上查一查。”
刘禅同意了,黄皓就屁颠屁颠地跑去了,把诸葛亮家翻了个底朝天,可是“赃物”一无所获,黄皓这回可傻眼了,回去只能据实禀报。
刘禅一听,忽然又想起父亲临死之前的谆谆教诲“你要视之如父”,不禁潸然泪下,叹道:“我的好相父啊,您这是一个好人啊,我不该怀疑您啊!”
托孤大臣诸葛亮,一生鞠躬尽瘁,后主刘禅为何还要抄其家室?
以小人之见度君子之腹。刘氏江山若无诸葛亮,也只是一卖草鞋一农人耳。长板坡若无趙云,小阿斗儿早己成了万马军中的肉餅,以恩报德最终被曹操吃掉。
托孤大臣诸葛亮,一生鞠躬尽瘁,后主刘禅为何还要抄其家室?
诸葛亮去世之后,后主刘禅抄其家事从何说起?到目前为止,本人没有看到任何关于诸葛亮死后被抄家的文字记录,提问者此言出自何处?从诸葛亮死后刘禅给他的谥号“忠武”来看,这个“盖棺定论”的级别还是相当高的!“忠武”是后世历代王朝给武臣的最高谥号,与文臣的“文正”属于同一档次。如果刘禅对诸葛亮进行了清算、甚至将其抄家,似乎不太可能给他如此高的“盖棺定论”,不是吗?
顶级谥号“忠武”背后的猫腻不知道有没有人注意到,后世王朝获得“忠武”这个谥号的都是武臣,如唐王朝的汾阳忠武王郭子仪、明王朝的开平忠武王常遇春等等。可诸葛亮并不是纯粹的武臣,虽然曾经多次率军北征曹魏,但他首先是蜀汉政权的丞相!丞相这个职务是最纯粹的文臣,历朝历代除了唐宋时期的部分所谓“使相”,没有任何一个王朝将“宰相”划入武臣序列。包括周勃,他任丞相也是由武转文,所以才有了后来汉文帝的一问三不知。至于明王朝的徐达,那不过就是一个挂名丞相而已,和所谓“使相”没有本质区别。
那么,诸葛亮一个文臣之首——丞相,为什么死后却得了一个武臣的最高谥号呢?很显然,这是刘禅刻意为之!那么,刘禅为什么会有这样一个行为呢?原因很简单,在政治上否定诸葛亮,只承认他在军事方面的功绩!这又是为什么呢?因为诸葛亮在政治上太难“盖棺定论”了。
历史上两极分化的评价关于诸葛亮这个人,历史上对他的评价出现了与曹操类似的两极分化。一个极端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另一个极端则是“三国霍子孟、甚至曹操第二”……
不管诸葛亮是否真有野心,有一点是可以确定的,他个人内心已经将自己凌驾于了刘禅之上。这一点从前后两篇《出师表》就能看得出,哪里是臣下给皇帝上的表?简直就是“老子教育儿子”一般的口气!连该用谁、不该用谁都明明白白给刘禅指定好了,如果这还不叫权臣,什么样的人才叫权臣?
或许诸葛亮真的没有野心、更加没有反心,或许他对蜀汉政权也的确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但是,他的行为已经俨然是权臣一般的存在了,对皇权已经造成了严重的掣肘!作为皇帝,刘禅对诸葛亮不太可能有太多好感,不是吗?事实也的确如此,诸葛亮去世之后,刘禅虽然没有清算诸葛亮,但却刻意降低了诸葛亮的治丧规格并且不同意立庙祭祀诸葛亮。其实,这已经足以说明刘禅的态度了。但是,彼时三国鼎立,如果大规模清算诸葛亮势必要牵连“诸葛一党”,很可能会引发蜀汉政权内乱,得不偿失。在权衡利弊之后,刘禅最终选择了低调处理,给诸葛亮“忠武”这个谥号,很可能就是与这种低调处理有关。
表面上看“忠武”是顶级谥号,可实际上刘禅就是借此在政治上否定诸葛亮。聪明人都会发现端倪,群臣重新站队无可避免……刘禅此举等于是给了原“诸葛一党”一次改换门庭的机会,既维持了政局稳定,又多出了一帮可用之臣。如果坚持不改换门庭者,那就只能被清洗了……很多人说刘禅是“扶不起的阿斗”,本人并不认同,刘禅这一手帝王权术玩得可不是一般地流畅,哪里像“扶不起的阿斗”?
刘备早已看出诸葛亮弄权的苗头早在刘备还在世时恐怕他就已经看出诸葛亮弄权的苗头了。或许有人说本人是危言耸听,诸位不妨想想,刘备称帝之后干了一件什么事?将张飞的女儿娶进门做了皇太子刘禅的正室!刘备为何要有这样的举动?无非拉拢张飞。拉拢张飞干什么?只有两个可能:一、制衡文臣领袖诸葛亮。二、制衡益州土著势力。益州土著势力在刘璋被刘备流放之后,已经是一盘散沙了,他们急需攀附新主子刘备,暂时还不需要刻意去制衡。毕竟,他们暂时还没有能力和自己带来的旧班底对抗。那么,就只剩一种可能了,刘备推崇张飞,就是为了利用他来制衡诸葛亮!这一点从刘备去世后,刘禅继续重用张飞的儿子张绍也能看出一二。张氏外戚是除益州土著之外,另一股可以制衡诸葛亮的势力!
除此之外,从刘备临终前的人事安排也能看得出,在让诸葛亮辅政的同时,刘备又安排了另一位辅臣——李严。李严出身益州土著势力,与诸葛亮完全不是一路人。刘备用李严和诸葛亮搭班子,为什么?用脚趾头恐怕都能想明白吧?无非就是相互制衡、权力平衡,不是吗?
与此同时,刘备在临终前还刻意调来了自己的“御林军总管”赵云。刘备为何要如此兴师动众?很简单,不放心诸葛亮!赵云是自己在公孙瓒账下时的“贫贱之交”,相对于诸葛亮,刘备显然更加信任赵云。为了防止诸葛亮生变,让赵云来给自己“兜底”,顺理成章。
综上所述,诸葛亮弄权恐怕不是一天两天了,只是刘备在世时诸葛亮相对比较收敛一些而已。否则,刘备没有理由在临终前作出那些安排,不是吗?刘备一死,诸葛亮便开始了大规模“弄权”,甚至像“老子教育”儿子一般“指导”刘禅工作。尤其是利用后勤补给延误等问题搞掉李严之后,诸葛亮更加是权倾朝野,说他是“三国霍子孟”恐怕并不为过。
但是,刘禅也不傻,虽然拿下了李严,刘禅却没有清洗益州土著势力,同时又利用恩亲不断提高张氏外戚的地位。在益州土著、张氏外戚两股势力存在的情况下,诸葛亮虽然弄权,却始终不敢走得太远。试想,如果诸葛亮成为了像霍子孟那样一家独大的辅臣,谁能保证他就一定不会生出野心?就算他不想,谁能保证他身边没有后来宋太祖赵匡胤麾下的石守信那些人呢?
强敌环伺的恶劣生存环境最终救了诸葛亮全族,在三国鼎立的形势下,任何内乱都可能让其他两国有机可乘,很可能会导致亡国。为了稳定政局,刘禅只能低调处理诸葛亮。如果蜀汉政权是大一统王朝,诸葛亮家族的结局恐怕未见得比霍子孟家族好到哪里去……从这个方面再一次证明了刘禅恐怕并不是什么“扶不起的阿斗”,起码头脑还是非常清醒的。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