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吴国实力强盛为何不“北伐曹魏”,将才陆逊为何不学诸葛亮?
诸葛亮时期,蜀汉帝国六出祁山,而实力远强于蜀汉帝国的东吴却没有多大的动静,是不是东吴名将陆逊不愿意北伐中原呢?
其实不然,最主要的是是西蜀讨伐中原,他们有恃无恐自古以来,蜀道难,难于上青天,汉军只要守住汉中这个门户,那么进攻四川的军队只能走阴平小道,但是这个地方不利于大部队展开,只要驻扎2000人的小股部队,就能完全守住。所以蜀汉帝国可以以天险作为战力,如同平添数万生力军,给敌人的突破带来很大的困难,所以诸葛亮才能够六出祁山。
而东吴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就是一个长江国家,他所依仗的就是千里长江,可是长江最大的特点就是长,每一个点都要布防,突破一点,就是突破全局,只要一个地方撕开口子,那么整个长江防线,就没有任何意义了。漫长的长江防线牵制相当一部分的东吴兵力,东吴集团的机动兵力其实也不算太多。
还有一点很重要的是东吴集团如果北伐的话,他们首先要进攻的是徐州地区徐州这个地方对于东吴来说就是一个鸡肋,在吕蒙时代,孙权就曾经就东吴集团的发展方向咨询过吕蒙,吕蒙认为东吴集团绝对有这个实力夺取徐州。但是徐州地处平原地区,一马平川,特别适合骑兵作战。
骑兵作战可是曹操集团的优势所在,东吴集团向来就不以骑兵见长,要知道南方的马匹远不如北方的神骏,再加上南方水网密布,南方人的骑术远远不如北方人,所以在徐州作战对东吴集团来说,绝对是以己之短,攻敌之长,守不住是必然的。
而荆州地处长江上游,敌人一旦占据荆州,就能够顺江而下,直捣建康,直接威胁东吴政权。所以为了完善自己的长江防线,孙权选择了西取荆州,最终才有了关公败走麦城。所以到了陆逊时代,东吴也没有发动针对曹魏集团的大兵团作战。
还有一点很重要,孙权对陆逊并不完全信任孙权在赤壁之战的时候,就已经发现他的话,在军队中不如周瑜的好使,那些将领只听周瑜的,整个周瑜时代,周瑜牢牢地把军权握在了手中,孙权对此十分后怕。所以到了陆逊时代,孙权对资历较浅的陆逊做出了诸多限制,避免陆逊做大。
同时由于陆逊所代表的陆家又是江南四大家族之一,在江东地区根深叶茂,孙权极为忌惮,所以他对陆逊的信任极为有限,所以他怎么会放心让陆逊带领大军去北伐呢?万一他有二心怎么办呢?
种种原因累积起来,就导致了三国时期的第二强国东吴帝国相对比较安静,与曹魏的摩擦明显少于西蜀集团。
三国吴国实力强盛为何不“北伐曹魏”,将才陆逊为何不学诸葛亮?
三国后期,诸葛亮留出祁山,后来又有姜维九伐中原,为什么却不见吴国北伐呢?是因为吴国兵力弱吗?后期蜀国有兵马十万,而吴国兵马有二十万,从兵力上看吴国的实力要比蜀国更强。在看两国军事主帅,蜀国诸葛亮总揽兵马大权,吴国有儒将陆逊挂帅,陆逊虽然不低诸葛亮,但也不逊色多少,吴国兵力又比蜀国多,陆逊为什么不北伐呢?
陆逊(183年-245年3月19日),本名陆议,字伯言,吴郡吴县(今江苏苏州)人。三国时期吴国政治家、军事家。建安八年(203年)入孙权幕府,历任海昌屯田都尉、定威校尉、帐下右部督。因受孙权赏识得以发挥卓越的军事才能,地位渐至隆崇。建安二十四年(219年),陆逊参与袭取荆州。蜀章武二年(222年),孙权以陆逊为大都督,在夷陵之战中火烧连营击败刘备。吴黄武七年(228年),陆逊取得石亭之战的胜利。黄龙元年(229年),孙权称帝后,以陆逊为上大将军、辅佐太子孙登并掌管陪都武昌事宜。赤乌七年(244年)拜为丞相、荆州牧、右都护、总领三公事务,领武昌事。孙和、孙霸二宫之争时卷入孙权父子相争中,次年去世,终年六十三岁,追谥“昭”。
诸葛亮面临蜀国国力逐渐衰退也要坚持北伐,目的就是为了以攻代守。隔壁吴国同样面临曹魏的威胁,为什么陆逊却很少北伐呢?其实严格来说,陆逊曾参与过四次北伐之战,而且最后都取得了胜利。但这些战役并不是像蜀国那样,是一个有着明确目标并且系统的长期作战策略,每次一打完就没下文了。国力更加强盛的吴国理应对魏国在战略上更加积极,当时陆逊的地位也不低,为什么他就没有坚持北伐呢?
一、 权利分配问题:蜀国在建国之后一直处于对外出征的状态中,并且诸葛亮曾和伪军族战了六次,但是吴国作为有两倍蜀国军力的大国,却只能据守江东。这其实和统帅的权利有关,蜀国的诸葛亮可谓是三国之中谋士数一数二的角色,并且跟随刘备多年征战沙场,在之后更是成为托孤重臣,而刘禅又是一个无能的君主,诸葛亮想要出征是很容易的事情。
但是在吴国情况就很复杂,虽然陆逊火烧连营七百里,但是实际上陆逊的权利并不大,陆逊在吴国被派去守护荆州,虽然荆州作为吴国重地,但是实际上陆逊只能作为一名守将,没有主动出征的权利。在吴国派系问题很严重,君主孙权在后期也怠于政务,国家的内部斗争很严重。所以几个派系之间就互相攻击,而且陆逊作为江南大族陆族中的一员,也被孙权所提防,在陆逊经历的战争中,会被其他派系的成员所干扰,对于军队也不是如使手脚一样。
因此陆逊在军队的调度上并不自如,而在刘备带军进攻吴国的时候,孙权还为陆逊发了天子剑可以先斩后奏,可见吴国的派系斗争有多混乱。
二、 吴国疆土地势问题:蜀国为什么敢用大量的兵力去进攻魏国,有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因为蜀国有天险,常言道“蜀道难,难于上青天”,可见进攻蜀国的道路有多艰难。而东吴作为依江而建的国家,虽然占尽了商业上的优势,但是相应的长江上的防守也得做的滴水不漏。而陆逊作为荆州的守将,他的责任也很大,不停的调度军队,让东吴的防线更加牢靠。因此长江几百里的防线就是用一个一个的士兵来填充起来的,虽然吴国兵力很多,但是在防守方面所消耗的人手太多,这也使吴国不敢主动出击的原因之一。
三、 吴国和蜀国进攻目标不同:首先我们说过蜀国拥有天险,蜀军可以进退自如,并且蜀国敢主动出击的原因还有他所进攻的城池能给他带来巨大的收益,首先蜀国可以占据一个更有利的地形,拥有一个兵马供应地,可以让自己的军事实力更强。而吴国则要进攻徐州,这是一个得不偿失的地方,徐州作为地势平坦的地区,要面对四个方向的进攻,在兵力上的需求就会更多,而吴国本身要经营长江的防线就已经收襟见拙了,更不会去选择主动进攻。
综上几点原因,东吴实力虽然很强大,陆逊不敢北伐也是情理之中的事情。总的来看,即使是陆逊想停止北伐,吴国的良多缘故缘由也是不容许的。
三国吴国实力强盛为何不“北伐曹魏”,将才陆逊为何不学诸葛亮?
吴国不北伐魏国原因大致如下:
1,吴国长期偏居江南,注重发展民生,不是很洗好对外战争,加之有长江天险,认为固守足够,越境打击没有必要。
2,吴国的整体国力不如魏国,战争打的主要是经济,魏国占据长江以北大部分土地,兵源粮草源源不断,这些是吴国没有办法比的,赤壁之战虽胜,然并没有动摇魏国根基,吴国也没有捞到荆州,这个可以进可攻,退可守的战略要地,如果打曹魏,把曹魏逼急了,集中力量过江再来一次全力攻打,吴国一次两次可以胜,次数多了,吴国就耗不起了。
3,吴国在孙权当政后期,朝廷统治比较混乱,朝堂派系林立,此时有能力的大臣已经不多,后期唯有陆逊,也因卷入太子皇位之争,而被排挤冷落,朝堂不稳,更没有余力出兵曹魏了。
4,吴国兵士强于水战,不善于陆战,如果出兵攻打曹魏,就要陆上作战,那讨不到任何便宜,诸葛亮兵出祁山时,曾致信孙权配合攻打曹魏,孙权派兵在合肥一带和曹魏打了几仗,结果被张辽打的找不着北,可见吴国在整体实力上差的远。
5,吴国和曹魏没有什么深仇大怨,反而和蜀国结怨很深,如果此时再惹怒曹魏,两国联合干东吴,那真是回天无力了。
因此根据以上5点可以判断,吴国不出兵攻打曹魏的原因了。
三国吴国实力强盛为何不“北伐曹魏”,将才陆逊为何不学诸葛亮?
老爹有话说:
三国之中吴国的军事实力,更多的是体现在水师作战能力强悍。如果北上伐魏,就要在陆地上作战。那么,吴国的军事作战能力,又还有多少,就未可知了。
这是第一种原因。
赤壁之战,曹操率领北方军队,准备攻伐东吴,最终被东吴水师和刘备军队联合击败。这一战中,孙刘联军之所以能够战胜曹操军队,一个很大的原因,就是因为东吴水师的作战能力,比曹操军队更为强悍。
第二个原因:刘备和孙权的身份不一样。
刘备是汉室宗亲,他的责任就是兴复汉室,还于旧都。而孙权呢,他想要的是,长久地割据一方,做一方的诸侯王。至于汉室的存亡,对孙权来说,无关紧要。
东吴的地理位置,很好地满足了孙权的这种想法。有长江天险作为北方屏障,在西侧又和蜀汉结盟,自己就能偏安一隅,安心做诸侯王了。
第三个原因:三国末期,蜀汉和东吴,都出现了人才断层的现象,后继无人。
后人在分析蜀汉灭亡的原因时,经常会提到一个原因,就是蜀汉后期,人才出现断层,后继无人了。这个问题,在东吴的后期,也出现了。相对来说,曹魏一方的人才,虽然没有太过杰出的人才,但是比蜀汉和东吴两方来说,情况更为好一点。
这样此消彼长,最终天下统一的结局,也就是成了历史的必然。
三国吴国实力强盛为何不“北伐曹魏”,将才陆逊为何不学诸葛亮?
吴伐魏有两条线路,西线击襄樊,这也是关羽北伐的路线。东线击合肥。当时地理条件不比现在,交通不畅只有这两条线路。 220年之前荆州在关羽手中,孙权只能从合肥进兵,赤壁之战~襄樊之战期间,孙权和曹操主要在合肥交战
215年逍遥津魏张辽击破孙权。
216-217年曹操先是主动征讨孙权,收效不大后,改为策反吴境内平民反叛孙权,所以这一时期孙权在防御和,陆逊和贺齐在丹阳会稽等地平叛。
219~222年夏,关羽发动襄樊之战,关羽死刘备发动夷陵之战,蜀败。
222年秋曹丕三路罚吴。吴差点灭国。
228-234诸葛亮在北伐。吴也没闲着,此时吴蜀虽然重修于好但是吴伐魏依然选择东线击合肥。因为西线围绕襄樊去打,不安因素太多。蜀会不会顺流而下夺回荆州?上雍还有从蜀降魏的孟达。
228年周鲂断发赚曹休,陆逊指挥在亭大破曹休。这是陆逊用兵的最后一次高光时刻。实际上这场胜仗意义不大,因为这是诱曹魏出击,石亭在合肥西南,合肥与石亭中间还有个大别山。而且曹魏贾逵接应及时,曹休安全撤退,连死带降一共也就损失了一万多魏兵,此战后合肥依旧固若金汤。
以后吴内部主要矛盾就是夺嫡,太子党陆逊也受波及。魏东线一直比较稳固,至淮南三叛(第一叛好像是250年以后了,陆逊已死几年了)。
再谈下吴伐魏失败的原因:
1 地理因素,击破合肥,徐州、豫州一马平川,打不下合肥,都白扯。
2 打不过魏,因为吴军不擅路战。兵源问题
3 兵制问题,吴是私兵部曲制。就是军队归将军所有,老子死了,老子的兵归儿子所有。将领募兵跟孙权打声招呼就行,一律批准。蜀魏,要有将领这么干立刻按个谋反罪名就地正法。吴将官职根据兵数来封,比如招募了2000人加封破虏将军,打一仗阵亡1200。破虏将军降为破賊校尉了。难免各部作战都有所保留。
4 其它因素,包括进取心,一统全国的信心等等。蜀国在干嘛,协调好内部矛盾,权利高度集中,除去后顾之忧然后一心跟魏过在陕西甘肃那边死磕。吴国就是一直充斥着矛盾,时不时就去平叛,不是搂一顿山越就是蹂躏一下交州遗民,间或开发下夷州,在联络下辽东公孙家。没怎么干正事,因为被打怕了。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