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高顺和张辽两人,曹操为何不杀张辽而杀高顺?
高顺和张辽都是吕布手下八健将之一,都是勇武异常的人。高顺的陷阵营堪称三国时期的一支堪比狼牙的特种部队。张辽则是用8000人马打败了孙权十万军队的进犯,威震逍遥津的名将,两个人都十分的优秀。
为什么被曹操擒获之后,两个人都表现出宁死不降,可是高顺为什么被曹操杀了,张辽却得到了重用呢?我想这主要从他们被俘后的表现,就能看出端倪。
高顺
高顺沉默不语,看不起曹操高顺是吕布的心腹,对吕布忠心耿耿,可以说,他的一切都是吕布给予的,所以他不愿意投降。当高顺被曹操活捉之后,曹操欣喜若狂,高顺率领的陷阵营可是让曹操吃够了苦头。陷阵营展现出来的战斗力,让曹操艳羡不已。
所以当曹操活捉了高顺之后,曹操立马展开了招降工作。这一波操作,对于曹操来说绝对是驾轻就熟,曹操手下的五子良将就有三个是招降而来的。可是这一次,曹操却吃了瘪,高顺一言不发,高顺用这种态度来表示自己的心如磐石,可是在曹操那里却变了味。
蔑视,赤裸裸的蔑视,曹操感受到了一种前所未有的被蔑视的感觉。其实曹操很敏感,这是一个诗人所必须具备的条件。但是,作为一个政治家,这种敏感往往会坏事。曹操认为,高顺这样一声不吭,就已经明显的表明了自己的态度,他看不起我这个宦官之后。
这是曹操最忌讳的一点,这也是曹操心目中最不容许别人触碰的底线。与此同时,曹操身边的那些大将们都在战场上吃过高顺的亏,看到高顺这样沉默不语,立即动了落井下石的念头,纷纷在曹操耳边聒噪起来。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坚定了曹操斩杀高顺的决心,最终,高顺被杀。
张辽对曹操破口大骂,展现忠义之士风采而张辽则不同,他的表现是对曹操破口大骂,充分展现了一个忠义之士的风采。其实张辽在吕布手下过得并不开心,吕布这个人宁可听自己老婆的话,也不愿意听从大将的劝告,张辽怎么可能得到重用一展长才呢?
他这样做无非想树一个忠心旧主的flag,同时,能够吸引曹操这个霸道总裁的眼光。果然曹操被他的骂声所吸引,他的骂声分明就是在告诉曹操,我在这等着你招降。
当时曹操早对张辽有了深刻的印象,他对张辽在战场上的勇猛极为器重,并且他通过深入了解已经掌握了关于张辽的一系列情报,知道他在吕布手下过得并不开心。
对于这样的张辽,我们的曹老板早就有了招揽之心,当他看到张辽如此卖力地想吸引自己的注意,我想他的心中肯定是会心一笑。于是顺坡下驴收降了张辽,还博得了一个爱才的美名,何乐而不为呢?
正是因为两人被俘后截然不同的表现,决定了高顺与张辽的命运,一个就此陨落,一个平步青云。
面对高顺和张辽两人,曹操为何不杀张辽而杀高顺?
假如你是曹操,可能你也会这么干!
曹操似乎没有打算招降高顺对于不屈而死的名将,史书多感其气节,通常会记录其临终时的遗言。
对于张任、庞德、关羽,甚至沮授,多会记下其拒绝投降的表现。唯高顺“死节”过程,几乎没有任何记载。
即使在《三国演义》中,曹操也只是一句“汝有何言”?人家不答,就把人杀了。
这是招降的意思吗?参考下陈宫、沮授,曹操真正要招降时的表现,怎么会是这个样子!
看来:曹操没有要招降高顺!
张辽与高顺身份完全不同高顺、张辽,历来被人们一起看成吕布手下大将,其实不全对。
汉末,募兵制中,谁募的兵,就是谁的兵。
张辽,在丁原手下时,奉命募兵从何进。何进被杀后,部队被董卓吞并,张辽也就跟董卓了。在吕布杀掉董卓后,张辽“以兵从布”。
张辽是一支有自己独立武装的,半独立力量!高顺则不同,虽然史书对他如何跟随吕布的没有记载,但有一个细节透露出了高顺的身份:吕布曾把高顺的军队都分给魏续统帅。
可见,高顺就是吕布的部将,他的军权,是吕布授予的,完全是吕布的手下。
曹操对吕布旧部的处理难题击灭吕布后,对于吕布的剩余力量,曹操自然是既要用,也要防了!
可是,要防,却有点麻烦。
吕布被人以“反复无常”诟病。可是,就在这反复无常,四处奔波的过程中,这支并州军一直追随着吕布!不管吕布跟着董卓、袁术、袁绍打工,还是吕布在兖州、徐州和曹操、刘备抢地盘,这只并州军都紧紧相随!
刘备颠沛流离,关羽张飞生死相随,成为美谈。但若仔细看吕布的颠簸,可不比刘备差多少!因此,吕布留下的这只并州军,是一支很有凝聚力的部队!
最后时刻,魏续、侯成等人在山穷水尽时出卖吕布,但不代表这只军对在“活过来”之后,不会继续一起作乱(一如丁原死后,大家跟着吕布伺机而动)!
曹操对吕布旧部,只能是分而治之。
高顺必须死!鉴于并州军的历史,曹操不可以让有威望号令全军者继续活着(除了他自己)!
吕布死后,还有没有人有可能有威望能对全军产生影响呢?
高顺!1、吕布曾把高顺的部队给了魏续,但征战时,依然由高顺临时指挥这支部队作战,所向无前!
2、曹操围攻徐州期间,陈宫曾建议:吕布自率军在外,高顺领军在城内,互为犄角。
高顺直接统属的部队,只有几百人!却常常指挥大军,击败夏侯惇、刘备,这些,显然是要和其他部队配合的!
因此:高顺可以在没有统属权的情况下,指挥士兵,指挥其他将领!
高顺,是吕布军的第二号军事人物!这样的人存在,对曹操彻底消化吕布余部是很不利的!
至于高顺弄瞎夏侯惇,曹操报仇的说法。不足为信。曹公若是那样的胸怀,早就扑街了!贾诩也不会劝弄死了曹昂、典韦的张绣投曹操!
为什么不杀张辽,就不多说了。张辽原本就是一支相对独立的力量,未见过他有节制吕布其他军队的记录,因此,他对吕布军旧部影响不大。同时,张辽人家是带着部队自己来归降曹操的!
曹操杀他干啥?
而高顺之死,既因其忠于吕布(吕布或对他有知遇之恩),也因其在吕布军中独特的影响力!曹操要想彻底掌握吕布的这支并州精锐,高顺这样的人,必须死!
面对高顺和张辽两人,曹操为何不杀张辽而杀高顺?
当曹操在下邳城擒拿吕布之时,面对吕布手下的两员大将,曹操为什么杀了高顺而接受了张辽的投降呢?笔者认为,关键在于高顺是愚忠的,而张辽反之。
张辽并不愚忠张辽自幼生活在汉朝北方边陲,少时担任雁门郡郡吏,公元188年,并州刺史张懿与胡人交战,兵败被杀,继任刺史丁原让他担任从事,带兵接受大将军何进领导,何进又让张辽去河北地区招募兵马,张辽招募到了一千多人。但是张辽还没来得及回京城复命,何进已经被宦官杀死,何进生前邀请的董卓入京讨伐十常侍,董卓在何进死后剿灭了十常侍,替何进报仇雪恨,于是张辽便归属了董卓,之后董卓却利用吕布,诛杀了丁原,控制了大汉朝廷。
后来董卓又被吕布杀死,张辽又归属了吕布,随后吕布被李傕、郭汜等打败,张辽跟随吕布辗转各地,最终跟随吕布到了徐州,曹操在下邳打败吕布以后,张辽率部不战而降。当吕布诛杀丁原之时,张辽并没有起兵为丁原报仇,当董卓被杀时,张辽没有抵抗,直接归顺了吕布,丁原对张辽有知遇之恩,董卓也是张辽的顶头上司,可是,无论是丁原被杀,还是董卓被杀,张辽都表现的波澜不惊。最后,张辽甚至直接投靠了杀死丁原、董卓的吕布。
曹操在下邳城擒获吕布,张辽既没有率众撤退逃跑,也没有进攻曹操为吕布报仇,而是直接带领手下将士投降了曹操。可见,张辽并不愚忠。
如果曹操愿意不计前嫌接纳他的投降,他是可以为曹操效力的,当然,张辽的做法本身并没有错,所谓“良禽择木而栖,贤臣择主而侍。”张辽最终也成功的选对了主公,成为五干良将之一,且张辽虽然跟随多个主公,但是在各主公生前,张辽并没有做对不起他们的事情,在主公手下也都尽心尽力,忠于职守,并没有背叛自己的主公,这与被主而降的许攸,叛原弑父的吕布是有本质的区别的。
高顺的愚忠高顺是吕布帐下的中郎将,为人在人品上无可挑剔,不好饮酒,率领着吕布手上最精锐的“陷阵营”,高顺跟随吕布南征北战,几乎战无不胜,攻无不克。率众平定了吕布部将郝萌的反叛,又多次直言劝谏吕布,曾和张辽一起打败夏侯惇,袭取刘备占据的沛城,吕布虽然知道高顺对他忠心耿耿,但是吕布却讨厌高顺的劝谏,所以一直没有重用高顺,每次要打仗的时侯,才把陷阵营的兵权交给高顺,战争打完了,又把陷阵营的兵权给魏续,打仗赢了,也没见吕布封赏。但是,高顺对此居然毫无怨言,之后吕布兵败被擒,高顺被曹操直接下令斩杀。
正因为高顺对吕布的忠心,导致了他最终悲惨的结局,高顺对吕布的忠心,可以用“愚忠”形容。既然高顺如此愚忠,即使他有再强的统兵能力,如果不能为曹操所用,曹操有必要留下他么?曹操用人原则一直是,能用就用,不能用就杀,因为高顺的愚忠,曹操才不得不下令杀高顺。
张辽的军事才能主公和臣属本来就是互相选择的,主公贤明,臣属才愿意投靠,臣属有才,主公才愿意拉拢。曹操看人的眼光还是很准的,他从张辽击破夏侯惇、袭取徐州城之类战役已经看出了张辽出色的军事才能,当然张辽这两次出征都是和高顺一起行动的,并非他一个人的功劳,但是笔者之前已经说了,无论高顺军事才能多强,曹操都不可能让他活着,所以曹操拉拢的人,也只剩下张辽了。
参考文献:
陈寿《三国志》
面对高顺和张辽两人,曹操为何不杀张辽而杀高顺?
问答这个问题首先要说一下,正史里张辽并没有拒不投降,而是在吕布死后就率部投降了曹操,因此曹操杀高顺而不杀张辽,所以题主这个问题只能从《三国演义》的角度来回答了。
曹操在吕布部将宋宪、魏续、侯成的内应下攻占下邳以后,吕布、陈宫、高顺和张辽都被曹操俘虏,曹操第一个问的就是高顺“汝有何言?”结果高顺不做回答,曹操一怒就将他杀了。
接着是陈宫,曹操对陈宫是真有招降之意,几次三番重提两人当年交情。但是陈宫坚决不降,反而主动求死,所以也被杀了。而吕布倒是想投降,曹操也有些犹豫,但是因为刘备一句“公不见丁建阳、董卓之事乎?”曹操觉得有理,于是吕布也被拖出去砍了。
最后一个上来的是张辽,本来张辽和曹操话不投机,曹操已经拔剑在手想亲自杀张辽了,结果刘备抓住他胳膊,而关羽则跪在面前求情。曹操最终没有杀张辽,反而脱衣给张辽披上,张辽感恩,于是降了。
从这里看,曹操在开始的时候唯一真心想招降的只有陈宫一人而已,其他人则可有可无。高顺在曹操问话是一不服软,二没人求情,曹操又想杀一个人立威,好吓唬一下陈宫,于是就成了第一个牺牲品。
而张辽则是运气好,在曹操要砍他的时候有刘备和关羽的求情。此时曹操有心招纳刘备,关羽也是他喜欢武将,因此顺水推舟招揽张辽。结果张辽也很给面子,曹操一示好,马上就降了,这才免去一死。
面对高顺和张辽两人,曹操为何不杀张辽而杀高顺?
答:提问问题的人绝对没看过《三国志》,可能只看过小说《三国演义》或电视连续剧《三国演义》,所以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
实际上,高顺是个非常明气节的人,宁死不降,所以死在了曹操的屠刀之下。
张辽是个滑头,他不但没有“拒不投降”,反而早早就抢在吕布兵败前率部投降曹操了。
重要的事情说三遍。
张辽没有“拒不投降”,而是早早就率部投降曹操了!
张辽没有“拒不投降”,而是早早就率部投降曹操了!
张辽没有“拒不投降”,而是早早就率部投降曹操了!
这可不是我打诓语来骗大家。
《三国志.张辽传》里写得清清楚楚:“太祖(指曹操)破吕布于下邳,辽将其众降,拜中郎将,赐爵关内侯。”
不过,与高顺从属于吕布有些不同,张辽原先是并州刺史丁原的从事官,被丁原派赴京城接受大将军何进的领导。大将军何进后来又派他前往河北募兵。张辽募兵归来,何进已被宦官所杀,即张辽就和何进的其他部属一样,从此统兵从属于董卓。所以,张辽在吕布军中仍保持相对的独立地位,并非严格意义上的吕布部将。
张辽后来的成就不用多说了,在合肥之战中,独领八百将士冲击东吴十万大军,威震江东。
“张辽止啼”也从此流传千古。
张辽为历代所推崇,成为古今六十四名将之一。
实际上,高顺的军事能力比张辽强。
高顺所训练的七百余“陷阵营”,攻无不克,战无不胜。
高顺在平定河内人郝萌的变乱过程,堪称惊艳,一夜之间平乱,手法完美,无懈可击。
高顺痛击夏侯惇、两次大败刘备手下的关、张二将,也足现名将风采。
可惜的是,下邳身死,未能有更大的作为。
话说到这,有人可能会问,史实是高顺不降被杀、张辽投降得生;但小说《三国演义》里,高顺和张辽都是拒不投降,为何曹操杀高留张?
这正是小说里存在的一个BUG,不用过多分析。
反正,小说《三国演义》追求的是“三分实七分虚”,本身史实是高顺被杀、张辽得生;那罗贯中总不能在这儿把张辽给写死了吧?但他为了塑造张辽的英雄形象,又不愿让读者知道张辽主动投降的丑行,就只能硬着头皮写高顺和张辽都拒不投降,最后闹出了高顺被杀、张辽得生的别扭情节了。
读小说,还得查一下史书,这样才能解惑。
顺便举一例,少年时读《三国演义》,看到廖化能单枪匹马从麦城杀出,而武功盖世的关二爷却不行,非常纳闷。
后来查《三国志》,方知“廖化能单枪匹马从麦城杀出”事为虚构,真实过程是:廖化投降了东吴,后来用诈死计逃回了成都。
一笑。
面对高顺和张辽两人,曹操为何不杀张辽而杀高顺?
提起高顺,不禁一声叹息。叹息吕布的无能,手下有高顺,张辽,臧霸等名将,也有陈宫做谋士,因生性多疑善变,不能成就大事,葬送了自己的生命不说,也连累了高顺,陈宫。
高顺,是东汉末年吕布手下的大将,所属军队七百余人,因作战勇猛,攻城陷阵,无往不胜,有“陷阵营”的美名。
公元196年,吕布下属郝萌叛乱,吕布连忙与妻子逃跑到高顺的营里。高顺让其做在中军,问吕布谁叛乱。吕布不知,只听见是河内人口音。高顺便知是郝萌叛乱,立刻带兵马去斩杀了郝萌,平定了叛乱。
或许正是郝萌叛乱,使吕布对谁都是怀疑。高顺尽管忠心进言,吕布也不再信任他,并且将他的“陷阵营”的兵权都剥夺了,高顺依然忠心耿耿。
建安三年,吕布不放心刘备,派中郎将高顺和张辽攻打刘备所在的小沛。曹操派族弟夏侯惇率军前往救援,反被高顺所带“陷阵营”打败,结果刘备放弃小沛,投靠了曹操。《三国演义》里,夏侯惇的眼睛就是在这次战争中,被高顺的手下曹性射瞎的。
曹操打败吕布,将吕布,张辽,高顺,陈宫等人俘虏。张辽开始也是宁死不降,被关羽张飞等人劝说,才投靠了曹操。而高顺被曹操问:“汝降否”?高顺一言不发,拒绝投降,曹操大怒,随即斩杀了高顺。
曹操不杀张辽,是因为张辽在众人劝说下,同意投降了。曹操杀高顺,是因为高顺坚决不同意投降他。高顺“为人清白威严,不饮酒,不馈遗”,是一位忠义无双的战将。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