崖山海战,不善海战的蒙古人为何能打得南宋海军满地找牙?

有人认为崖山海战代表着华夏儿女最后的风骨,也宣示着赫赫扬扬三百余年的大宋帝国的终结,崖山海战使得传扬数千年的华夏文明开始走向断层,曾经睥睨天下、雄踞历史长河数千载的汉族走向衰落,蒙元帝国由此正式登上了封建社会的舞台。

数千年来一直存在这样的疑问:在这场为国为民驱除鞑虏、匡扶社稷的正义之战中,南宋政府坐拥胜于蒙古十倍的兵力,却为何最终被不善于海战的蒙古军队打的满地找牙、溃不成军呢?我认为这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宋军士气消极

首先,南宋方面的士气已经远不如以前,积贫积弱已久的宋朝遗留下了思想消极、行为怠惰的不良风气,在这之前蒙古已经占据了宋朝绝大多数领土,只余下了崖山和海南岛这两座地势偏僻、无所依傍的孤岛聊以陈兵。

▲崖山海战形势图

所以眼前的万顷碧波是南宋最后的依靠,大势已去的南宋朝廷深知已经步入了穷途末路,所以军民的士气受到了极大的挫伤。大量士兵流亡于海上,终日过着缺粮少水、行踪不定、亡命天涯的凄苦生活,这种如浮萍般朝不保夕的日子,使的他们看不到任何希望,不少人甚至已经滋生出放弃抵抗的消极念头。

叛徒出卖

叛将蒲寿庚的倒戈也给了苟延残喘的南宋小朝廷致命一击,他将泉州的宋朝宗室与两淮地区的精锐军队悉数屠戮,不仅如此他还将六百艘海船拱手送给了敌军,这样一来大大弥补了蒙古不善于海战的先天缺陷。

▲蒲寿庚

蒲寿庚倒戈投敌带来了一系列严峻的连环效应,外有猛虎、内有恶犬,内忧外患兼备也将南宋拖入了更加消极被动的境地。此外,在这场战役爆发之前爱国大将文天祥的部队全盘覆灭,这更加助长了蒙古的嚣张气焰,军民也更加惧怕敌方。

战术失误

南宋守将的战略战术也出现了严重的失误,崖山地势险峻,夹在茫茫波涛之中,原本若选在出海口为据点,即使不能稳操胜券也尚有撤退的余地,但张世杰却认为成败止于此战,他令手下焚毁了山上的营寨,将兵力全部集结到了海上,这一釜底抽薪的战术非但没能激起士兵们的士气,反而断送了他们运输粮草、汲取淡水的退路,疲弱不堪而又饥渴难耐的士兵作战实力也削弱了很多。

▲张世杰

此外,张世杰手握一千余艘军舰,而蒙古却只有四百余艘,张世杰却没有把握住主动出击的时机,最后被蒙古兵分四路进行包抄,斩断了所有的退路。

战斗力不足

参与崖山海战的南宋兵力虽有二十万,但还包括了宫女、士兵家属等,真正能够集结投入到战争中的精锐屈指可数,加上这些士兵都是从各个地区溃败下来的,在作战的时候彼此不熟悉,配合性比较差,所以根本就无法拧成一股绳、齐心合力抗敌。加上南宋方面也没能充分领导好民间抗敌义士,这些心怀救国之心的忠勇百姓被蒙古全部杀害,也让南宋损失了一股可以组织调动的力量。

虽然崖山海战使的南宋政权走向陨落,但华夏军民合力抗敌、以及在大敌压境时表现出的舍生忘死、以死捍卫尊严的 精神依然值得被肯定,也将一直鼓舞着后辈为祖国、民族的强盛去努力。

崖山海战,不善海战的蒙古人为何能打得南宋海军满地找牙?

崖山之战并非是蒙宋之战,南宋原大将军张世杰灭南宋与崖山海岸及海中,还有一位杂胡回族头子,对宋军和百姓进行了惨裤的屠杀,南宋军民也早以成了惊弓之鸟,人心慌慌,豪无斗志,人心唤散,纵有一个完整的舰队,也是必死无疑,所以另一位大将身背九岁小皇子,跳海殉国,以免受到蒙元的欺凌丧失国格。

崖山海战,不善海战的蒙古人为何能打得南宋海军满地找牙?

二战时期,美国为何原子弹消灭日寇。

崖山海战,不善海战的蒙古人为何能打得南宋海军满地找牙?

崖山之战,失败的责任在宰相陆秀夫,陆秀夫混到什么程度,他把十万人的船队用铁链连在海面上,这个太业余,他书读的可能太多了,哈哈,中国人都有这个特点,总是追求不和常理和先例的战术,北宋灭亡就是动用了天兵天将,陆秀夫以为自己聪明,又在船上覆盖了淤泥,防止蒙古人火攻,这个结果是完全丧失了机动性,即使开始能够顶住,日子长了最后还失败啊!由于在海面上缺乏淡水,蒙古人开始不大规模进攻,过了十几天,宋军的淡水消耗殆尽,渴的受不了了,不战自乱,由于船只连在一起也不能逃跑,然后蒙古人轻轻松松杀上来,士兵没有水喝,那有战斗力啊!最后实际就是大屠杀,十万人浮尸海上,比以往任何一次战役都惨!纵观宋朝的失败的,明显感觉统治者心智发育有问题,老是简单的问题搞不清楚,老是犯低级错误,所以崖山之战具体情况很少有人宣传介绍。已经在海上了,就利用船的机动性跑,找个基地,再支持几十年问题不大。

崖山海战,不善海战的蒙古人为何能打得南宋海军满地找牙?

收了很多类似伪军,很多南宋水军降将啊。

崖山海战,不善海战的蒙古人为何能打得南宋海军满地找牙?

国运如此啊!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