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后期的改革为什么会失败?
清末改革为什么会失败,接而被革命所取代?说到清末改革,他可是与传统王朝具有特大差异的改革,我们历数中国历史上那些赫赫有名的改革与变法,有的是为了解决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间相互塑造的矛盾,比如北魏孝文帝改革,亦或是文明内部间阶级矛盾的缓和与调解,例如王安石变法。
但清末改革是一场在外部有帝国主义势力,内部有新兴资产阶级的历史大变局下展开的自我革新的运动。关于这场改革的内容,大家也许早已在历史教科书中有所了解,但是这场改革为何失败,至今众说纷纭。
我们可以从当时的立宪运动来从新讨论清末改革。
满洲统治者和汉族官僚的认识当时以刘坤一、张之洞的“江汉三奏”为基础,具有开明君主专制特点的清末改革提案,被南方的汉人士大夫首先提出来。
1905年的7月,慈禧太后组织了五大臣出洋考察团上了火车,准备到欧美西洋考察一圈。五大臣里面有一个名叫端方的,端方给老太太说了一番话,可以说是扣开了中国最高统治者的心扉,有一次,慈禧问端方什么是宪政,端方回答说宪政就是世袭罔替,也就是让爱新觉罗的子孙世世代代的把江山给坐下去,慈禧于是明白了,要想江山永固,就得搞立宪。
由于官场和统治者的认可,清末改革运动轰轰烈烈的搞了起来,我们回首历史可以发现,虽然大清王朝有病,但是在十年的改革过程当中,它是逐渐在好转,不是病入膏肓了,中央财政收入稳步提高,国际地位稳步在恢复,社会民生各项事业都在稳步发展。可为什么这样的运动就失败了呢?
为什么失败:从咨议局和责任内阁谈起关于这一问题的分析,在《二十世纪初中国政治改革风潮》中侯宜杰这样认为,是因为清末政治变革的过于催促,政府减轻了高压。按照比较偏向保守主义的理论说来,新政的失败,正是因为新政的快速推进。借用《旧制度与大革命》的结论则是“不是压迫太甚,而是压迫不够”。
清政府在各地方设立了咨议局,咨议局具有一特点,即是不易于协调地方的现实需要和理想追求,当时的广西的咨议局和地方巡抚就为了是否废掉鸦片发生过争执,咨议局认为鸦片是坏的,需要把它取缔,地方巡抚认为鸦片一禁止,地方财政会陷入绝境。他们在现实和理想方面具有矛盾。
第二,清政府搞的责任内阁,这一责任内阁的名单一出来,民间就炸开了锅,因为十三个内阁阁员当中,包括总理大臣、协理大臣、十个部的部长,大家一看,十三个人居然有九个是满族人,只有四个是汉人,九个满族人当中,居然有七个是皇族。
不断催促缩短立宪日期的人民群众,这时候对于满清政府忍无可忍,在五个月后爆发了辛亥革命,结束了清朝的统治。
清朝后期的改革为什么会失败?
晚清政府的改革之所以全部以失败而告终,除了由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社会性质所决定之外,还与大清统治者的改革决心有关,纵观晚清三次改革,归根结底就是一场被动式、应付式的改革运动,毫无壮士断腕的决心和力度。
封建地主阶级的自救改革:洋务运动与其说洋务运动是一场改革,不如说它是一场晚清统治阶级的自救运动。但凡改革,无不例外都是以改良上层建筑为主,而洋务运动自始自终都没有上升到国家政治层面。
首先,晚清政府之所以展开洋务运动,是迫于内外形势的压力,即西方列强的侵扰和国家内部的起义运动。在此形势之下,清朝统治阶层将症结归根于“器物”的落后,认为清朝之所以饱受欺凌,是因为武器设备不如他人,而对于最为关键的军事体制方面,他们一概不提。
于是乎打着“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旗帜,大力学习和引进西方先进的军事器物,诸如洋枪军舰,军事工厂之类,无不落下,这当中引以为傲的北洋军舰更是令清朝统治者们沾沾自喜。
可结果如何呢?一场甲午战争直接敲醒了清政府的军事强国美梦。这种“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应付式态度,“中体为主,西体为用”不伦不类似的改良方法注定以失败收场。
戊戌变法:维新派和顽固派之间的权力争夺戊戌变法是在洋务运动失败之后,资产阶级改良派对于救国图存的一次探索。这这场变法运动从它改革的内容上来看的确有有所进步,诸如君主立宪、开设国会、发展资本主义经济等措施相对于洋务运动来讲可谓是大尺度且具有革命色彩。
然而即使如此,这场变法运动最终还是百日夭折。这当中缘由,一说是地主阶级保守派的阻挠,二说是袁世凯的临时倒戈和慈禧太后发动的政变所致。不可否认,这的确是导致戊戌变法夭折最直接的原因,但是就改良派本身而言也存在着诸多问题。
首先,改良派急于求成,在得到光绪皇帝的首肯和慈禧太后的默认之下,他们对于改革的措施过于雷厉风行,所有改革政策一经制定便以召令的方式下达,而不管是否能够得到有效贯彻,诸如改革科举制,在实施之前并没有进行宣传和解释,这便迎来了无数知识分子的反对,成为了顽固派阻挠变法的又一大借口。
再者,从改良派本身来看,这场改革的动机还存在着争议。比如作为领导者之一的康有为,从他之后宣扬“保皇”的主张来看,这场变法运动可以说是康有为本人为一己功利而借光绪皇帝上位。光绪皇帝则是通过改良派打压拥护慈禧太后的党旅,以此夺回本属于自己的皇权。
如此看来,这场改革的方式和改革的动机才是戊戌变法失败的真正原因所在。
清末新政:压死大清的最后一根稻草清末新政是大清政府的最后改革,作为最后一次改革,其所涉及范围必然较前两次更为广阔。但很不幸的是这场改革的目的并不是推动国家的发展,而是尽心竭力的维护满清统治阶层的根本利益。
然而令人啼笑皆非的是,这场改革既然是维护封建统治,却又朝着激化社会矛盾,动摇统治基础的方向发展。
- 比如在政治层面,虽然开设了西方式的内阁,但内阁成员却是以清朝皇室成员为主,诸如袁世凯等汉人大臣一一遭受驱逐,时人称之为“皇族内阁”。而他们所主张的立宪,从1901年清末新政展开以来,直到1906年才出来个“预备立宪”,至于何时立宪却是个未知数。这项操作着时将国内的资产阶级改良派和革命派忽悠了一回,自此也使得他们对清政府不再抱有任何希望,转而投入暴力革命的方式。
- 在经济方面,晚清政府自甲午战争和庚子国变签订条约赔付巨款以后,国库已耗用殆尽,且将负担不断转移到农民和资产阶级身上。但在实施的清末新政当中,统治者并没有着手缓和这一矛盾,而是进行横征暴敛,大肆搜刮,诸如教育费、练兵费封苛捐杂税都加征到农民身上。整个新政短短十年,全国上下因此爆发了近3000起民变。如此改革,恒古未有。
总言:
纵观晚清政府的三次改革运动,无不例外的都夹杂着封建统治阶级的私利,他们自始自终都不是将推动国家的发展放在首位,而是竭力保全自身的统治地位,逆时代潮流而行,这也注定了改革失败的结局。
旧时楼台月,坚持原创,欢迎关注。图片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清朝后期的改革为什么会失败?
清朝后期为什么老是战败?为什么面对外面世界的变化,反应总是很慢?为什么可以忍受不断的割地和赔款?本质上都是一个问题,那就是封建制度。封建制度存在了两千多年,因此十分稳定,也一直在追求稳定,所以就会变化缓慢,所以阶级的固化十分严重,所以清朝社会十分分裂,所以底层百姓没有国家概念,所以割地不割地,赔款不赔款,和绝大多数人没有任何关系,至少脑子里是这么想的。而且清朝后期的官员十分腐败,体现在欺上瞒下,体现在赚钱的贪欲,体现在对国家未来的漠不关心上。所以原因就一个,封建制度,腐朽和固化,以及没有建立一个体现大多数人利益的制度和国家。
清朝后期的改革为什么会失败?
所谓洋务运动,说白了就是改革!所谓改革,就是改变革命。要改变现行体制,革去既得利益集团的命脉,就要发生冲突,自古以来的革命变法都是新利益集团和老利益集团的殊死搏斗,战国时代的商鞅变法、汉代的中央集权与分封诸侯的斗争、宋代的王安石变法等不管成败,都是要经过血雨腥风的,说白了就是活一批死一批。
但问题就是在于,清朝复杂的利益集团划分。首先,清朝首要的利益冲突就是满汉冲突,这是贯穿整个清朝历史的冲突。作为统治阶层的满清贵族,首要防范的不是洋人会不会要点赔款或者割点地方,而是汉人会不会借此夺取政权,所以对于满清统治阶级来说,洋人是疥癣之疾,汉人是心腹之患,所以让他们革去贵族的利益去成就所谓的改革本身就行不通。即便是到了后期,无奈之下进行了洋务运动,朝廷还要对重要的汉人洋务大臣事事掣肘,就是这个原因。
其次,是满清贵族自己内部的矛盾,一部分满族大臣是想改革的,但问题是他们是想革别人的命,对于自己却放之任之,一边改革一边捞钱培植势力,这样就形成了矛盾。对于他们来说,一边要防着汉人,另一边还要防着满人,这样的改革怎么可能成功。
另外,是帝后两党之间的矛盾,他们谁都知道改革的好处,但都不愿意看到对方成功,所以唯一的办法就是干掉对方,所以光绪帝就被干掉了,这样就造成了混乱,一次次的错过重要时机。
综上所述,各种矛盾利益交织,造成了巨大内耗,从而导致了改革无法从深层次进行,清末出现的洋务运动,其实是各种利益阶层互相制约掣肘而产生的不伦不类的产物,所以失败是注定的。
清朝后期的改革为什么会失败?
现实原因:离不开权力斗争(顽固派与洋务派之间、保皇派与改良派之间)的漩涡无法自拔,以顽固派与保皇派的胜利而结束,没有认清楚主要矛盾是帝国主义或封建主义或大买卖大地主这三座大山
客观原因:探索过程需要活动经费,而费用居然来自于西方列强手中,都成为列强的代理人之工具,互相利益的关系直接导致道路的不彻底性。西方列强不希望中国变强,以各种理由进行干预,人为地制造冲突或矛盾(目前也还是这样的小心思)
主观原因:早期探索没有触动三座大山的核心,“治标不治本”的途径,探索道路还是维护了封建帝王的统治,政权和财权在西方人手里,不平等条约或地位没有彻底的改变,群众阶层参与程度较低,工业革命的劳动果实被窃取
清朝后期的改革为什么会失败?
中国历史上哪一次改革成功过?请举例说明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