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评价康有为,为什么戊戌变法会失败,是他个人问题还是当时环境问题?

康有为是戊戌变法的代表人物,他出生于封建官僚世家,是坚定的封建专制支持者,戊戌变法失败后逃亡日本,一直反对革命,谋求溥仪复位。

对于如何评价康有为,我认为应该分两个时期来说,一个是戊戌变法前,一个是戊戌变法后。

在戊戌变法之前,康有为应该来说是一个比较激进的知识分子,在看到国家贫弱的时候,希望通过变法,学习他国实现自强,虽然最终失败,但是依然体现了他思想先进的一面。

然而,在民国成立,清朝推翻后,他依然鼓吹所谓的开明专制,反对共和制,这实际上是历史的倒退。这可能与他的出生有关,作为出生于官僚家庭的康有为,他代表的是他所处阶级的利益。

1917年的时候,康有为伙同张勋复辟,可惜再次失败。保皇无望,康有为遂隐居,晚年的康有为依然坚持效忠清朝,后病死天津。

戊戌变法会失败,历史评说认为,其实更多的是与当时的环境有关,这是国际大势,封建专制不可能维持,戊戌变法这种仅仅改变外部因素的做法,注定是要失败的。

如何评价康有为,为什么戊戌变法会失败,是他个人问题还是当时环境问题?

康有为:作为著书立说的理论文人,算有成就者;作为社会活动的践行者,则是成事不足,败事有余,迂腐加幼稚。他的身上既体现了资产阶级改良者的先进性,又存在封建守旧的固执。公车上书、戊戌变法、挺袁称帝、帮张勋复辟、效忠清廷、谋溥仪复位,有一成功否?

戊戌变法:上有老佛爷等强权阻力,下无社会基础,又无兵权,秀才造反,十年不成。即便袁不告密,仍无成功之理。

如何评价康有为,为什么戊戌变法会失败,是他个人问题还是当时环境问题?

在清末专制体制下如果想要荡涤千百年封建王朝所有的腐朽气味,革新政府部门,裁汰一切尸位素餐的官僚,将原本的顶层设计推翻重来,这般翻江倒海的折腾,即便有最高权力象征皇帝的支持,也是前途多舛而又危险。

主持维新变法的,哪一个不是饱读诗书满腹经纶,康有为能把和维新半毛钱关系都没有的孔子同改制扯上关系,推出煌煌大作《孔子改制考》,难道就忘了圣人们讲过的“治大国如烹小鲜”么。

既要懂得维新改良的必要性,又能左右官场平衡各方利益,会照顾到光绪和慈禧两宫的权力,还能变通措施防止大部分人的抵制,有这样驾驭能力的人似乎还没诞生。大清就像一部破烂的马车,你看它残喘苟且,希望它能快跑起来,你若连续快鞭,它非散了架不可。坐在后面的主子眼看马车要翻自己会受伤,能不把你这个冒失鬼的车夫换了么。

维新派的失败就在于此,几百年积攒下来的毛病,只有慢慢革除,在“求快”的操作下,唯有面临失败。慈禧未必反对变法,但在她的心眼里,无论如何都不能过于侵害满族权贵的利益,你不能要求老佛爷有多高的觉悟,毕竟那是家天下的年代。袁世凯也主张变法自强,但他反对伤及既得利益集团,按他的说法“若操之过急,必生流弊,须明达时务,老成持重主持,方达圣意”,他也是求自保为先。

袁世凯的话字面上没错,如果主持变法的是有学问,有经验,有办法的老辈分官员,可能变法的结果会不同。但问题是老官员他们都是官油子,谁都不会在局面明确之前拍马上前,实际上就是变法没有广泛的社会基础,时机还不成熟。

百多天维新,光绪只管发了百多道新政上谕,要么泥牛入海悄无声息,要么地方官员捣浆糊相互扯皮,人人自危鸡犬不宁,致使老佛爷来个掀翻桌子,维新派彻底失败。

戊戌时康有为的激进手段使维新变法折戟沉沙,之后康有为等人流亡海外。这位天生懂得权谋的大儒高举维新保皇的大旗,和他那位生花妙笔的得意弟子梁启超,主导了那一段变法岁月的舆论宣传。不管康有为在百日维新中担当了何种重要角色,随着一些史实的披露,他在事后的表现也值得玩味的。

比如衣带诏的真伪问题,现在有证据说明康有为的衣带诏是假的,而且内容和真诏书大不一样,康有为当初看到的还只是抄件,其原件被杨锐的后人所珍藏。关于光绪让康有为去上海办报纸的事,也不是如康有为所说是奉光绪的密诏,光绪有过此事的明发上谕,只是其内容又被康所改动。

不管怎样,百日维新是中国知识分子在茫茫黑夜里探寻出路的第一次摸索,它的失败至少成为后来人继续的垫脚石,不能无视志士仁人的努力,尽管他们有许多失策和不足。

(一家之言,欢迎指正。)

如何评价康有为,为什么戊戌变法会失败,是他个人问题还是当时环境问题?

一个没有忘却封建思想的开放知识分子,君主立宪就是他的底线。

如何评价康有为,为什么戊戌变法会失败,是他个人问题还是当时环境问题?

野心使他有怀天下的雄心壮志,格局使他政治眼光短视,改革注定失败。

如何评价康有为,为什么戊戌变法会失败,是他个人问题还是当时环境问题?

康有为是哪个年代的人,自然也不可能没有时代烙印,现在看来有欠缺,但已经是不容易了。当时还是代表了潮流!不能苛求故人。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