恭亲王奕䜣作为晚清历史上最重要的男人之一,为何被慈禧踢出权力中心?

简单点说,就是功高震主,权利过大了。

恭亲王奕訢是晚清重臣,最开始受到了慈禧太后的重用,曾与两宫太后联合发动辛酉政变,成功夺取了政权,被授予议政王之衔。

此后,恭亲王奕訢又担任军机大臣、领班总理衙门大臣,可以说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了。同时,他还支持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等大搞洋务运动,获得了朝中大臣的支持。

这样的情况之下,当然会引起慈禧太后的不安,还有同治皇帝的不满,当面奕訢上奏章,希望不要修圆明园,结果同治皇帝大怒,说:“要不我让位给你当皇帝?”

慈禧太后利用了奕訢,也给予了奕訢巨大权力。但随着奕訢地位高升和声名鹊起,慈禧太后当然不干了。于是,慈禧太后利用一切机会对他进行打击,使奕訢一直浮浮沉沉。

当权者,最会玩弄权力了。

恭亲王奕䜣作为晚清历史上最重要的男人之一,为何被慈禧踢出权力中心?

慈禧召集群臣讨论中法战争时,恭亲王奕訢跪了一个半小时,只谈论关于怎么给慈禧过生日的话题!

那么真的是奕訢已经老迈昏庸到不堪重用了吗?

慈禧马上要归政给光绪皇帝是驱逐奕䜣的第一个原因!

光绪帝生于1871年,到1884年他就14岁了,按清朝祖制,他已经到了亲政的年龄了。

光绪帝很聪明,比同治帝更像个皇帝。连慈禧都夸他。

所以,慈禧非常担心,

因为光绪帝并不是她的亲儿子。虽然是自己亲妹妹的孩子,但毕竟不是自己所出。

作为执掌国政已经十几年的慈禧深知在至高的皇权面前,亲儿子都有可能翻脸,更何况只是承嗣咸丰帝的外甥呢。

最关键的是,军机处那位领班军机,恭亲王奕訢,太不让她放心了。

先别说奕訢的实际能力如何,同治四年那次打压奕訢的经历就让慈禧记忆犹新。

当时慈禧觉得自己大权在握,处理个奕訢还不是手到擒来。

结果免去奕訢一切职务的上谕一出,竟然连洋人都替奕訢开罪!

虽然最终也算是部分达到了目的,把奕訢的议政王称号给拿掉了,但是奕訢在朝野内外,甚至是洋人那里的势力之大,带给慈禧的印象太深刻了。

一个优秀的但不是自己亲儿子的皇帝,一个优秀的势力庞大的治国精英恭亲王,一旦慈禧撤帘子归政,这两个人,会发生什么样的化学反应?

14岁的小皇帝,能不能控制住权倾朝野的奕䜣?奕䜣会不会如脱缰野马一般完全失去控制?

最关键的,她慈禧的权力还能不能保证!?

慈安的去世,是慈禧下决心驱逐奕䜣的第二个原因。

历史上对慈安和慈禧的评价泾渭分明,慈安尚德,慈禧尚才。

按古代的评价标准,应该说对慈安的评价是高于慈禧的。

要拿咱们现在的话来说,慈安更像是一个掌舵的董事长,而慈禧则像个兢兢业业的职业经理人。

慈禧虽然年长慈安两岁,但是地位确实不一样,她得叫慈安姐姐。

慈安入宫从嫔到皇后竟然只用了40天左右,而同样是1852年入宫的慈禧,第二年才封嫔,到了1856年,才母凭子贵进位懿妃,1857年进位懿贵妃。

到咸丰驾崩,留下的两枚用来牵制顾命八大臣的,象征皇权的印章,一枚是直接给慈安的,另一枚是给小皇帝同治的,慈禧是凭借同治生母的身份,才获得了印章的使用权。

甚至是在决定垂帘听政的“辛酉政变”中,如果慈安不点头支持,而是选择支持顾命八大臣,那么无论是恭亲王奕訢,还是慈禧都将束手无策。

奕訢也很精明,他很了解慈禧的权力欲望很重,所以,他借助慈安与慈禧的“嫡庶”之分,在施政中,常常借慈安来压制慈禧,也取得了很好的成效。

最明显的事例,就是山东巡抚丁宝桢(就是那位发明宫保鸡丁的)斩杀安德海。

安德海在“辛酉政变”中是立过功的。甘受苦肉计,被罚回京,趁机面见恭亲王传递消息。

恭亲王才能坚决要求到热河奔丧,从而与两宫商定大计。

只是这安德海自从立了这样的大功,受慈禧赏识之后,就开始搬弄是非,扰乱朝政。在同治帝七年的时候,更是假借给皇帝置办龙衣的名义,在慈禧的默许之下,出京招摇。

山东巡抚丁宝桢抓,恭亲王奕訢请示,同治皇帝积极推动,慈安皇太后同意,

丁宝桢以太监不得出京的祖制,杀了安德海。

慈禧恰巧在病休,无力阻止,深感大丢面子,

她对慈安是无可奈何的,但是对恭亲王,越来越感觉到是个绊脚石。

光绪七年(1881年),四十五岁的慈安,崩。

恭亲王奕訢,孤立无援了

奕訢的年老多病,畏首畏尾,失去众望,是慈禧能够驱逐他的第三个原因。

奕訢,是真不容易。

个人能力再强,大势难挡。

这个越来越衰弱的老大帝国,不是靠单个人的力量可以撑持的起来的。

更何况这个人,从“辛酉政变”开始,已经兢兢业业干了二十多年的领班军机和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大臣。

长期的操劳国事,导致他身体渐渐虚弱。

据记载,光绪八年的时候,由于他心伤刚满一岁的第四女夭折,便血,病休。

慈禧安排李鸿章暂代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大臣的角色。

光绪九年(1883年),二月二十二日,再次入直军机,但是二十四日又坚持不住了,慈禧再次赏假一个月。

同治四年,慈禧对他的压制,免去他的议政王;同治十二年,他坚决制止同治帝重修圆明园的主张,结果同治帝免去他的亲王和一切职务,幸亏两宫皇太后制止了此事。

这种种磨难,让聪睿果决的恭亲王,渐渐圆润起来。

尤其是慈安的去世,让恭亲王奕訢更感觉到孤立无望,更加的畏首畏尾。

1883年,法国在南方挑衅,整个朝野陷入战与和的争论之中。而慈禧则摇摆不定。群臣又指望奕䜣能够拿个主意,给个态度。

但是奕訢的态度竟然是,没有态度。

或者说,慈禧主战,他就主战,慈禧主和,他也说要以和为贵,完全惟慈禧马首是瞻。让群臣大失所望。

最过分的一次,慈禧召对权臣商议应对法国的措施。恭亲王奕訢这个五十多岁的老头,竟然跪了一个半小时,喋喋不休的说起十月十日给慈禧过生日的事。

慈禧非常的不耐烦,说南边就快打起来了,还过什么生日,不要再说了。

但是:

邸犹刺刺不已,竟跪六刻,几不能起!-《翁同龢日记》

跪了一个半小时,差点站不起来了!

真的是,跪得太久了!

光绪十年,中法战争失利,慈禧终于等到了渴望已久的机会!

首先把直接责任人广西巡抚徐延旭,云南巡抚唐炯革职拿问。

接着,慈禧借助群臣纷纷要求惩处中法战争失利的责任人的机会。

在召对群臣时,把战事不利的原因指向大臣因循守旧,国库空虚没钱打仗,海防就是个花架子,一击即溃,愧对列祖列宗。

那么谁该承担责任呢?当然是军机大臣们!

慈禧这话一出口,就相当于定了调子,于是针对军机处的弹章就纷纷上来了。

讽刺的是,这次又是一位日讲起居注官,左庶子,盛昱。他的弹章,直接有力:

《疆事败坏,请将军机大臣交部严议》

一弹两个出战巡抚的推荐人李鸿藻。

二弹领班军机大臣,恭亲王,奕訢。

这次慈禧没像同治四年一样毛毛糙糙就发上谕了。

她压住了这份奏折,然后打发奕訢去东陵祭奠慈安。

她在京里没闲着,先是借口祭奠醇亲王的同母妹妹九公主,到醇亲王府和奕譞密议。

接着,趁恭亲王奕訢还没回来的空,

又同时召见了醇亲王奕譞和她一直器重的大太监李莲英的结拜兄弟,孙毓汶。

三月十九日,奕訢回京,军机大臣们按例等着慈禧召见。

但是却等来了开革军机处所有大臣的懿旨!

罪名是:

始尚小心匡弼,继则委蛇葆荣

······

谬执成见,不肯实力奉行!

一句话,尸位素餐,这样的军机大臣,统统换掉!

奕訢开革所有职务,拿掉双亲王俸,令居家养病!

“辛酉政变”“洋务运动”的功臣宝鋆,开革一切职务,保留品级,回家“休致”!

清流领袖,主战派重臣李鸿藻,总理各国大臣,工部尚书景廉均降两级调用。

末班军机大臣,同光两帝帝师翁同龢,退出军机,仍在毓庆宫行走,还是当光绪的老师去了。

这一次,竟然风平浪静,没有和同治四年一样中外纷纷交章为奕訢开脱。

奕訢为什么没反抗?

以奕訢二十多年的执政生涯,和他对慈禧的了解,

他应该是很清楚慈禧要做什么,也能够做出相应的对策。

但是,他没有,完全没有反抗,反而是在陈述给慈禧过生日遭到训斥之后,

第二天又拉着惇亲王奕誴又来说给慈禧生辰进献的事。

这已经很有些“自污”的嫌疑了。

翁同龢在日记中都讽刺:两位国家重臣,就这么点见识?

慈禧派他去祭奠慈安,明摆着是调虎离山,他也就老老实实去了。

纵观他的所作所为,完全就是一副被动挨打的姿态。

应该说,这是无奈之举。

慈禧极力争夺皇权,

奕訢勠力国是,则屡次受打压。不作为呢,就被称为“委蛇葆荣”!

实在是两难,只好回家养病,这一养,就是十年!置国事若何?!

总结来看,“甲申易枢”是慈禧为了争夺权力,枉顾国家发展的一次行为。

当时的人讽刺新上任的军机们之无能,写出了这样一副对联。

易中枢以驽马,代芦服以柴胡!

等到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再启用奕訢入直军机,总理各国大臣的时候,更加的无力回天。

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六十六岁的奕訢病逝。

慈禧,这是以一己私利,自毁长城,葬送国家的元气!

恭亲王奕䜣作为晚清历史上最重要的男人之一,为何被慈禧踢出权力中心?

慈禧和恭亲王奕忻有着很多共同的特点:机敏、睿智、冷静、决断。辛酉政变后,两宫太后获得了“垂帘听政”的最高权力,恭亲王奕忻被封为议政王,宫中呈现出了两雄并立之势,俗话说“一山不容二虎”,慈禧与恭亲王奕忻的较量才真正开始。

(1)功高震主,只知有恭亲王,不知有大清朝

同治三年(1864),轰轰烈烈的太平天国运动被镇压了。虽然慈禧重用汉臣的决策,对拯救大清朝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但奕忻以议政王主持朝廷军政大事,居首功,加赏三级军功,一时间奕忻获得了世人的高度肯定,颂扬他是“定乱绥邦”的贤王。甚至一度形成“只知有恭亲王,不知有大清朝”的局面。随着地位的与日俱增,恭亲王奕忻也表现出对两宫太后的傲慢与无礼之举。导致权利欲望极强的慈禧是肯定不能坐视奕忻的异军突起。据《清史稿》载,翰林院编修蔡寿祺上书弹劾恭亲王(慈禧暗中指示),列举了奕贪墨、骄纵、揽权、徇私四大罪状。蔡寿祺所列举罪状虽然均无实际根据可查,但却极富煽动性,因此奏折一上,两宫震怒,诸臣惶惶

(2)效仿肃顺,独揽朝权,元气大伤

镇压太平天国后,各地大部分的总督、巡抚等对奕忻感恩戴德,交往甚密。同时,恭亲王奕忻与各国洋人之间的密切关系也让慈禧担心他会效仿肃顺独揽朝权。最终慈禧决定借蔡寿祺弹劾的契机,开始着力打压奕忻。首先,慈禧大打舆论声势战,用眼泪博得同情。向各大学士、尚书、侍郎等大臣哭诉:“议政王植党擅政,到已无法容忍的地步,必须要重治议政王的罪”,逼迫各大臣询问证据,矛头直指恭亲王,掀起了朝中对恭亲王奕忻的潮声。慈禧做事向来是机敏、决断不给对手以喘气的机会,紧接着,慈禧亲拟上谕,解除奕忻的一切职务,最后为形势所迫做出了妥协,但打击、羞辱恭亲王的初衷已经达到,因此趁势转圈,让恭亲王奕忻复职。

在这场古今罕见的政治风波中,慈禧以“莫须有”的罪名玩弄亲王于鼓掌之间,使恭亲王的权利和影响力大为削弱,而自己得以正式掌握朝廷内外大权。通过这一次风波,恭亲王奕忻元气大伤,深感猝不胜防,甚至,恭亲王奕忻主导的洋务运动和各国总理事务衙门事务都处处受限,难以进取。让恭亲王奕忻第一次体会到了失落的滋味。

(3)慈安太后病故,改变政治格局,失去最高层支持

西太后慈禧仅靠“母以子贵”登上皇太后宝座的,其无论声望、资历、影响力远逊于东太后慈安,东太后慈安实际掌握着当时中国的最高权力,是实际的最高统治者

咸丰帝驾崩后,辛酉政变爆发,关键时刻,慈安作为一位德高望重的名正言顺的原中宫皇后、当时的母后皇太后毫无保留的支持了慈禧和恭亲王,才使政变得以顺利进行和并在短时间内取得成功。倘若慈安坚定拥护咸丰帝的遗命,保全现有格局,辛酉政变就不会发生,这段清史就得重写。

慈禧宠信的安德海被杀,也是慈安太后与恭亲王奕䜣联合商议,压制慈禧的嚣张气焰的结果。慈安太后倚重和信任奕䜣,无形中奕䜣与慈安形成了一种联合力量,来共同对付慈禧。尽管奕䜣屡受慈禧的打击,但因为有慈安太后的倚重,依然能保住军机大臣的位子。这次事件表明,慈安太后在朝中依然拥有巨大的影响力,恭亲王奕䜣等朝中大臣也通过与慈安太后形成的政治同盟对慈禧施加压力,达到制衡慈禧的政治局面。

光绪七年,慈安暴病身亡,两宫垂帘听政骤然变成了慈禧独裁,虽然慈安生前,极少参与政治,朝政得掌握也以慈禧为主。但毕竟慈安的存在就是对慈禧的一股巨大的威慑,有慈安在,慈禧还有所顾忌,做事不敢明目张胆,恣意妄为。慈安太后一直倚重和信任恭亲王奕䜣等军机大臣,也常与他们资政议事。伴随着慈安的故去,中国的政治平衡被打破,形势大变,慈禧不再受任何约束,使奕䜣在中国的最高统治集团中少了一位可以依靠的同盟。奕䜣感到势单力孤,更不敢轻易与慈禧面折庭争,锐气消磨,失去了当年意气风发,力挽大清江山得胆识与魄力。这位睿智过人的恭亲王已经全无昔日的果敢与睿智,几乎退出了中国的政治舞台。

(4)李鸿章北洋集团的崛起

经过各种斗争,奕欣开始服软,平日低声下气,事事逢迎慈禧。而此时李鸿章的北洋集团已开始崛起(民国北洋系的发源),逐渐取代奕欣的职权。慈禧又重用了醇亲王奕譞(光绪的父亲)和庆王奕劻,以牵制奕欣。奕欣集团的骨干成员文样等又相继病死,于是奕欣集团的势力日益衰落。奕欣虽然仍保持着军机处和总理衙门的职权,但已沦为政治舞台上一个无关紧要的配角,很难发挥出应有的作用。

恭亲王奕䜣作为晚清历史上最重要的男人之一,为何被慈禧踢出权力中心?

慈禧太后和恭亲王作为晚清政坛上两个最为重要的人物,在晚清近五十年的岁月里,二人有有过合作,有过斗争,有过相顾垂泪,也有过拍案而起,最终因为权力的分配而分道扬镳,他们之间有着怎样的故事?让我们先从道光帝晚年说起。

恭亲王奕䜣是道光皇帝第六子,道光帝在晚年曾为立咸丰帝和恭亲王二人谁为将来皇帝而摇摆不定,异常苦恼,最终在道光帝的遗诏上,“仁义孝顺”皇四子奕詝被立为储君,而奕䜣则被立为恭亲王。这样的遗诏在清朝历史上乃至中国历史上都是很罕见的,一份遗诏安排了自己最喜爱的两个儿子,这也充分说明了当时道光皇帝的内心有多么的矛盾,手心手背都是肉啊。道光帝对恭亲王的喜爱让继位后的咸丰帝非常妒忌,终咸丰一朝,恭亲王奕䜣始终被排挤于最高决策层之外。英法联军攻陷北京,咸丰帝带着后妃皇子和亲信大臣逃往热河行宫,一直被冷落的恭亲王却被皇帝命令收拾北京的残局。咸丰帝临终前安排的托孤大臣中,有近支宗室,有远枝宗室,有宠臣,有额驸,偏偏就是没有恭亲王,防范到了如此地步,恭亲王不可谓不寒心,咸丰帝的提防其实也是一种不自信的表现,后来的事实也充分证明,恭亲王的治国理政能力确实在咸丰帝之上。

辛酉政变彻底打碎了咸丰帝临终前的政治布局,清朝出现了从未有过的政治格局:两宫太后垂帘听政,恭亲王奕䜣、醇亲王奕譞辅政。两位亲王虽都是道光帝皇子,但由于奕䜣资历和能力都在奕譞之上,又有议政王的头衔,所以实际上他们二人是以恭亲王为尊的,在辛酉政变后的几年里,初出茅庐的慈禧太后尽管对权力有着深沉的欲望,但碍于经验和能力的不足,日常朝政的执行始终是由恭亲王及其追随者处理的,而朝廷大政方针的最终裁决权,则掌握在咸丰帝的正宫,此时已经是母后皇太后的慈安太后手里。

恭亲王和慈安太后在合作的岁月里始终相安无事,这期间,太平天国农民起义被剿灭,而恭亲王主导的洋务运动也在如火如荼的进行之中,外国列强也放缓了对中国的入侵,清朝经历了一段难得的安定时期,有人将这个阶段称为“同治中兴”。

然而,事情原本应该的良好发展方向在光绪七年被打破了。光绪七年,垂帘听政二十年的东太后慈安暴崩于钟粹宫,年仅四十五岁,清朝由两宫垂帘变为一宫独裁。关于慈安太后的死因,直到今天都有着不同的说法,然而唯一能肯定的是,恭亲王的好日子到头了。随着同治皇帝和慈安太后的先后驾崩,恭亲王失去了朝中最有力的支持者,反之,随着光绪帝即位,唯慈禧马首是瞻的醇亲王地位开始上升,并且形成了朝中的另一股势力。慈禧终于可以名正言顺的对恭亲王开刀了。光绪十年,慈禧借中法战争战局不利之机将以奕訢为首的军机处全班成员统予罢斥,逐出权力中枢,代之以已成为驯服工具的醇亲王集团,至此,慈禧太后的权势进一步扩大,实际标志着她专权独裁统治的确立。

从光绪十年恭亲王被免除一切差使开始到光绪二十四年恭亲王病逝,这十四年间,恭亲王再没有在朝堂上有任何政治作为,历经四朝的他面对政治上的屡次失意已经心如死灰。他可能始终都不明白:从他被排除继位之时就已经注定了最失败,因为权力斗争向来都是你死我活。即便你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议政王,即是你是先帝亲封的恭亲王,即使满朝文武都是你的幕僚、亲信,可是有一点,皇太后手里握着小皇帝,所以太后是君,恭王是臣,君道臣纲,向来如此。

原创:历史课课代表

恭亲王奕䜣作为晚清历史上最重要的男人之一,为何被慈禧踢出权力中心?

向敬之

如果没有恭亲王奕䜣的襄助,慈禧是不可能取得辛酉政变的成功的。辛酉政变后,慈禧和奕䜣公然背叛咸丰帝的意志,将其生前制定的八大臣赞襄体制改为两宫皇太后垂帘听政体制。

胜利后的慈禧,因与慈安太后分别掌握了咸丰生前赐予的体现最高决策权的“御赏”“同道堂”二印,即以同治帝的名义,再次发出三道谕旨,明确两宫皇太后拥有最高决策权。

作为新晋议政王,恭亲王奕䜣与两宫皇太后之间的权力关系,被再次明确,即奕䜣只有从旁辅翼、遵行之责,而躬亲裁决的大权,则在慈安、慈禧手中。

奕䜣不愿意慈禧权力过大,于是在垂帘章程上做文章,试图制定有效的规章制度,尽可能地抑制慈禧的权势,因而与慈禧发生了激烈的冲突。

同治之初,奕䜣统领军机处和总理各国事务衙门。慈禧对政务还不是很熟悉,对官员也了解甚少,于是鉴于清廷与列强之间交涉事务繁杂,对太平天国镇压的紧要关头,不得不在掌握决策大权的同时,重用、依靠奕䜣,使之总揽大纲。

待到同治四年,清廷解决太平天国这个心腹大患后,慈禧与奕䜣的权力之争公开化,慈禧以其信任亲戚、召对不捡,撤销其议政王职务。当时,慈禧本想罢议奕䜣一切职任,迫于大部分王公大臣的求情,而网开一面。

他们的矛盾继续发酵。同治十三年,奕䜣谏阻修复英法联军付之一炬的圆明园,触怒慈禧,因而失势。慈禧为了专权,推出没落王孙奕劻委以重任,终于在光绪十年三月,在中法战争进行中,以委靡因循等为由,撤销奕䜣一切职务,令其居家养病,并全盘解决军机处,命奕劻接掌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彻底将奕䜣赶出了权力中枢。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甲申易枢”。

恭亲王奕䜣作为晚清历史上最重要的男人之一,为何被慈禧踢出权力中心?

所谓“一山不容二虎”,至尊之位不容分享。慈禧太后掌握实权以后,与恭亲王奕訢之间有诸多分歧,更害怕恭亲王夺权,所以双方的矛盾越来越多。

更何况,清朝本不准后宫干政,慈禧太后掌权本身就充满争议;而恭亲王奕訢原本就是曾经被道光帝议过储的人,对于慈禧太后来说是个巨大威胁。

咸丰帝奕詝驾崩之前,因为忌惮奕訢所以将其排斥在了清朝核心之外,由顾命八大臣与两宫太后共掌朝政。两宫太后与八大臣之间冲突不断,野心勃勃的慈禧太后利用奕訢心中的不满,联合发动了“辛酉政变”夺取了大权,形成了“太后垂帘,亲王辅政”的局面。

可随着时间流逝,局面开始发生了逆转——恭亲王奕訢的背后有众多的洋务派实权人物支持,而西方列强对于奕訢也相当满意,这就让珠帘之后的慈禧太后心中不安。

同治四年,慈禧太后小试牛刀,褫夺了恭亲王的议政王之位。之后不久,同治帝载淳驾崩,慈禧太后扶自己的亲外甥兼侄子载湉入嗣继承大统,作为新帝生父的醇亲王势力上升。

清朝规制严禁后宫干政,慈禧太后垂帘听政本身就是违背祖制,恭亲王奕訢在朝中有众多支持者,而外部的西方列强也非常支持其,咸丰帝、同治帝先后绝嗣,一旦恭亲王有了夺位之心,那么慈禧太后就必然会被逐出,慈禧太后自然无法容忍。

最终利用中法战争,慈禧太后突然罢免了恭亲王奕訢为首的所有军机大臣,让礼亲王世铎、醇亲王奕譞与庆亲王奕劻上位。从此,慈禧太后完全掌握清廷大权,再也没有了任何约束。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