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帝的伙食种类花样繁多,剩饭剩菜会被如何处理?
谢谢邀请。
在电视剧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作为皇帝,一吃饭那就是满汉全席,满满的一大桌,大部分都吃不完,纯属浪费。
据末代皇帝溥仪在自传中所述:自己还是个小孩子的时候,每月一人就要消费810斤猪肉和240只鸡鸭,还有各种你没有见过没有听姑过的海味野味,各色点心,全部随时供应。
慈禧太后更夸张,她吃一次饭必须要有大菜108道,小菜不计,另外还包含点心、水果等。
皇帝吃不完的饭菜,主要有两种处理方式:
二次加工一般宫中吃剩下的品相好的饭菜,会卖给饭庄,饭庄经过二次加工后,就会在门口挂上广告,说有宫中御膳出售,价格不便宜,然后卖给有钱人。
直接出售有些品相不好的饭菜,就会卖给小贩,小販一般不加工,直接出售。小贩将这些已经糟烂不堪的“御膳”混在一口大锅之中,倒入酱水搅拌。如果有人要购买,可在交钱后用长柄铁勺在锅内捞食。一个大钱可捞一勺。
可能在大家看来,这样的方式有些恶心,但是对于当时的人来说,皇帝就是神一样的存在,皇帝吃过的御膳自然不会嫌弃了。
皇帝的伙食种类花样繁多,剩饭剩菜会被如何处理?
闲话闲说
皇帝是锦衣玉食,龙肝凤胆,什么稀罕吃什么。皇上的厨房叫御膳房,皇上的厨子叫御厨。皇上吃的东西,一年到头,一般是不准重样的,而且每样只能吃一口,吃完再想吃,可能就要等明年了,到了明年,估计都忘了这事了。
皇帝吃不完的东西,撤回去后,如果不怕掉脑袋的话,下一顿再把它热热端上去。
确实不会再吃了的,那就私下给分了。
皇上觉得比较不错的菜,就会下一道口喻,诸如赐给某位大臣、某位妃嫔、某位子女等等。
总的来说,很浪费。买十斤菜,挑出来合格的就是二两,端到皇上的桌子上吃一口,剩余的就浪费了,不是倒掉就是分开吃了。
给皇帝做食材采办,是很肥的差事,2文钱一个的蛋鸡,到皇旁嘴里可能就变成5两一个了。
但并不是每个皇帝都这样,还是有些皇帝比较节俭,吃穿都很实际。
有两个故事,是不是真的不知道。
一则是关羽降曹后,有天曹操吃饭时觉得一个菜很好吃,只吃了一口,马上让人给关羽送去。按故事的情节来说,这是示好,表示重视。
二则是一个国王在吃饭时,吃到道菜很好吃,吃了一半才想起,给他女儿送去,结果女儿自杀了。按故事的情节来说,女儿觉得被差辱了,愤然自杀。
皇帝的伙食种类花样繁多,剩饭剩菜会被如何处理?
可以从现代的角度去考虑这个问题:
1. 倒掉,这个没啥可说的。
2.给别人吃,这就有意思了。给老婆情人(皇后妃子)、给属下(王公大臣),对于受赐者而言都是莫大的恩赐。再进一步,给普通人(老百姓)吃,那可就稀罕了,毕竟这可是御膳房里出来的东西。据说,到清代,这都可以形成一个产业链了╰U╯☜(◉ɷ◉ )
皇帝的伙食种类花样繁多,剩饭剩菜会被如何处理?
皇帝用的穿的吃的必定是最佳的,什么山珍海味,满汉全席,每天皇上上百种菜式,有的甚至他连筷子都没有动过,有人就开始琢磨着皇帝的剩菜剩饭应该怎么办?
在一些情况之下,皇帝会将其中一些赏赐给一些大臣,让他们也享受一番,但这并不是经常会发生的事,仅仅偶尔会发生,在古代的帝国的京城里稍微上档次一些的饭店,经常会说自己能请来皇帝的御厨,用这条理由来鼓吹自己家的饭店,说到他家吃饭能享受到皇帝一样的待遇,还别说,听到这个噱头,很多人就会前来这里吃饭,其实皇帝的御厨哪有那么好请的,只不过饭店拿出来的是皇帝吃不完的剩菜剩饭,这些菜是从宫里带出来的。
有过史料记载,到了明清时期,倒卖皇帝吃的,剩菜,居然成为了让人赚钱的职业,据说从事这个事业的人有1万多人,可以看得出这是一个很大的行业,无论是宫女还是太监,甚至是贩夫走卒都开始干这一件事业,可见其中的利润是非常丰厚的,从皇宫中拿出来的饭菜,相貌还是不错的,一半儿,宫里的人会将菜带出来,然后打一个折扣卖给饭店,饭店为了让客人们买这些菜,就会说这是御厨做的可能有些比较聪明的顾客知道这些菜是剩菜,但是吃起来味道还是不错,所以也就愿意花钱来买了。
讲到这儿大家也就理解,天天都有专门从事这个行业的人,专门蹲在皇宫外面等着,等着宫中的太监与宫女们把剩菜剩饭给送出来,然后好一手交钱一手交货,之后再由他们准备到民间去了,恐怕那些蒙了皇帝恩赐的大臣们,看到这样的场景,也只能发出苦涩的笑声了,自己费尽心思来讨好皇帝的开心,以后,才可以得到皇帝的恩赐,但这种恩赐,其他人竟然可以随意得到,对于能够有幸享受到皇帝御膳的大众来说,还真是皇恩浩荡,无处不在呀。
皇帝的伙食种类花样繁多,剩饭剩菜会被如何处理?
都别抢,我来答。
实际上观众在电视上看到的皇帝用膳时摆在餐桌上的满汉全席,山珍海味都是不吃的。
为什么不吃呢?
因为就是讲究一个排场,不怕浪费,可以不吃,但排场必须要有。
皇帝的私生活一向都是宫廷中非常神秘的事情,如果不是溥仪写了一本自传,我们可能还真的难以直到这些历史细节。
宫廷中规矩繁琐,譬如上厕所叫“传官房(马桶便盆)”,吃饭叫“进膳”,开饭叫“传膳”。
皇帝的厨房叫做御膳房,这个御膳房是全天开工,轮流值班的,除了固定的用餐外。
有时皇帝会突然想要吃饭,所以御膳房必须保证能够立刻把食物送到皇帝那里,随着皇帝说饿了传膳,这道命令就会层层传递,最后传达到御膳房。
接着你就会看到浩浩荡荡一群人端着山珍海味,茶面点心抵达皇帝寝宫:
这是由几十名穿戴齐整的太监们组成的队伍,抬着大小七张膳桌,捧着几十个绘有金龙的朱漆盒,浩浩荡荡地直奔养心殿而来。进到明殿里,由套上白袖头的小太监接过,在东暖阁摆好。平日菜肴两桌,冬天另设一桌火锅,此外有各种点心、米膳、粥品三桌,咸菜一小桌——溥仪《我的前半生》皇宫中森严等级,不同身份的人享受到的待遇也不一样,这一点在用餐上也会表现出来。
譬如太后级别身份最高,每一顿的食物多达上百种,要用六张桌子才能摆的完;而皇帝也有三十多种。
不过,虽然食物花样百出,种类多,但是这些食物都并不是拿来吃的,而是拿来看的。
这些食物换言之都是提前准备好的,为的就是能够在太后皇帝们用餐的时候表现一下排场。
这些菜肴经过种种手续摆上来之后,除了表示排场之外,并无任何用处。它之所以能够在一声传膳之下,迅速摆在桌子上,是因为御膳房早在半天或一天以前就已做好,根在火上等候着的——《我的前半生》而这些食物最后多半就会被倒掉,没有人敢去偷吃,这是因为小太监级别的不敢吃,吃了就得掉脑袋打板子,这叫没规矩。
而大太监也不屑于去吃这些早已过了火候的食物,他们自然会从财政预算中贪污部分银子到自己的腰包里。
所以这些大量的食物都是做而不吃,仅仅是为了排场。
像宣统皇帝溥仪每顿饭都是太后和太妃们给他送,因为这些人都有自己的厨房,用我们的话来说叫开小灶。
而每天摆的七大桌八大碟的食物最后自然都是被浪费掉了。
显而易见,这些银子除了贪污中饱之外,差不多全为了表示帝王之尊而糟蹋了。这还不算一年到头不断的点心、果品、糖食、饮料这些消耗。——《我的前半生》所以说杜甫写“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是有事实依据的。
富人以及帝王之家的浪费是普通民众无法想象的,这句诗歌中的“臭”字用的很贴切,说明这些食物大量的被浪费而腐烂。
但普通老百姓却因为吃不饱穿不暖而饿死冻死,所以说古代社会的黑暗真的是无法想象的。
什么梦回大唐都是非常扯淡的言论,荷包里没有几分银子,回到大唐也只是一个受剥削的老百姓而已。
就像说“夜上海”只是有钱人的上海,它的繁华和普通老百姓有什么关系呢?
关注【围炉谈史】,每天阅读深度历史内容喲~
皇帝的伙食种类花样繁多,剩饭剩菜会被如何处理?
提起皇上的饭菜,我的第一印象就是满汉全席,琳琅满目的一百零八道菜,全都是山珍海味,甜咸点心、冷热荤素,那是应有尽有,想想就让人垂涎三尺。不只是清朝的满汉全席,历朝历代,皇帝的饭食,那都是超级豪华的。
举例来说,唐代的御膳主食有“百花糕”“清风饭”“红绫饼餤”等等,一听这名字,一种高大上的感觉就扑面而来,而且唐朝的御膳真是极尽奢靡,一次宴会,仅山珍海味就有五十八味,而且还讲究“看席”,就是做出来的御膳要好看,造型要美。据记载,韦巨源曾经为唐中宗设计过“烧尾宴”,其中的“看席”是由面食组成的舞乐场景,舞乐歌姬的造型都十分逼真,可见当时的御膳有多华丽,让人心向往之啊!
清朝时期,宫廷御膳已经发展到了最完美的时期,菜品不仅要求色香味俱全,而且要求造型美丽。就比如八宝鸭,宫廷制的的八宝鸭,八种辅料不能随意改动,程式化的特点尤为凸显。而且清朝皇帝吃饭还格外强调礼数,皇上上桌之前,菜品一定要整齐摆好,还要有人为皇上试毒之后,皇上才能动筷子。为皇上做的菜,自然是精致可口,是不可多得的美味,但是皇上用膳有个规矩,一道菜最多只能吃三口,之后这道菜就会被撤下去,永远不会再上桌。这是为什么呢?主要是皇帝怕被有心人观察到自己的喜好,下毒谋害。其实当皇帝也是不容易,连自己喜欢的菜都不能多吃几口。
虽然皇上只能吃三口,但御厨做菜也不能只做三口的分量啊,所以肯定会有剩余,再加上古代人一天只吃两顿饭,御膳房为了防止皇帝什么时候饿了,每天二十四小时都有新鲜的饭菜点心供应。但皇帝也不能都吃完,就会有不少剩余,那皇帝吃剩的饭菜是怎么处理的呢?
方法一:赏赐妃子皇子。皇帝吃饭的时候,妃子和皇子得站在一边陪着,皇帝心情好了,就把自己吃剩的菜赏给妃子和皇子,这是莫大的恩典,所以必须表现出十分荣幸的样子,并且站在一旁吃完皇帝赏的这盘菜,以示对皇帝的尊敬。
方法二:赐给大臣。在一些影视剧中,出现过皇帝给大臣赐菜的情节。历史上也确有其事。皇帝有时会把自己的饭食赏给大臣们,大臣们不管饿不饿、想不想吃,都必须将皇帝的赏赐吃光,吃完之后还得感激涕零,叩首谢恩。
方法三:卖掉。皇帝也不是每天都有可以赏赐的对象,毕竟一次两次是皇上的恩典,你要是每天都赏,就没有人重视了。所以那些没被赏出去的饭菜都被卖到宫外去了。当然这期间肯定被小太监们都吃过一遍了,剩下的才能卖给宫外的老百姓。但老百姓也不嫌弃,因为老百姓觉得这些饭食沾过“龙涎”,其实就是皇帝的口水,吃了能够带来福气,还能升官发财,便争相购买。竟然还供不应求。当然,卖给老百姓没有多大的利润,大部分品相好的御膳,都高价卖给了饭庄,饭庄便会挂牌出售御膳,价高者得,引起富户争相购买。由此还形成了一套产业链。
皇帝的剩饭剩菜能让人趋之若鹜,不难理解!封建社会的皇帝有如天,真龙的化身!普通老百姓对其的崇拜或者敬畏远远超出父母长辈,更何况能吃皇帝的口粮!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