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是怎么闹洞房的?

感谢邀请!我是历史评说!

有一句话是这么说的,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这是中国古代最为看重的两件事。那么,在中国古代,人们都是怎么闹洞房的呢?闹洞房又有哪些习俗呢?

闹洞房习俗始于先秦汉代时期,由于中国古代都较为保守,大多数人结婚其实都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很多夫妻甚至没见过面就要结婚。

所以,闹洞房一般都是亲戚朋友们让新人做各种亲密的动作,以此来打消新人之间的尴尬和陌生感。

在明朝,还有一种比较“文明”的习俗:在洞房的床上反铺一条花席,需要新婚之夜,新娘把它正过来。在新娘翻花席的时候,众人会问“反过来了没有?”,新娘往往会十分害羞,但是在众人的追问之下,还是会回答“翻过来了”!

这应该是最“文明”的荤话了吧!

为什么要闹洞房?主要有两种说法:一是驱邪,而是性教育。

驱邪

新人入洞房前,新郎进屋后要象征性地向新房四角各射一箭,或手执单刀朝每个角落虚砍一刀,并歌曰:“一砍妖,二砍怪,三砍魔鬼坏脑袋,四砍丧神快离开,笑看麒麟送子来。”更普遍的习俗是在新房内置长明灯。也就是所谓的“洞房花烛夜”。

性教育

古代可不像现代,人们都羞涩于性教育。性教育有专门的工具,叫“压箱底”,一般的家庭多是瓷杯瓷碟的,贵族之家多用象牙雕成的,里面画的是“黄色图片”,让新娘子有个基本的心理准备。

古代是怎么闹洞房的?

古代婚闹与现代婚闹差不多,有时会闹出人命。

比如《诗经》《唐风·绸缪》讲道:“绸缪束薪,三星在天。今夕何夕,见此良人。子兮子兮,如此良人何!绸缪束刍,三星在隅。今夕何夕,见此邂逅。子兮子兮,如此邂逅何!绸缪束楚,三星在户。今夕何夕,见此粲者。子兮子兮,如此粲者何!”

这是一首歌,就是一群人在洞房外戏弄夫妇的通用之歌,相当于现在的起哄。诗经中是很文雅的。

再就是问些"丑言“,难为情的话。

东晋葛洪《抱朴子》说:“俗间有戏妇之法,于稠众之中,亲属之前,问以丑言,责以慢对,其为鄙黩,不可忍论。或蹙以楚挞,或系脚倒悬。酒客酗蒏,不知限齐,至使有伤于流血,踒折支体者。”

在东汉长统《昌言》说:“今嫁娶之会,捶杖以督之戏谑,酒醴以趣之情欲,宣淫泆于广众之中,置阴私于族亲之间。污风诡俗,生淫长奸,莫此之甚。”

这个就不用我翻译了,属于违禁行为,动作片的那种。

还有搞出人命的事情。

汝南张妙会杜士,士家娶妇,酒后相戏。张妙缚杜士,捶二十下,又悬足指,士遂至死。”张妙婚闹将新郎打死。

南北朝时还有打女婿的习俗。

唐代段成式《酉阳杂俎·礼异》说:“北朝,婿至妇家,妇女毕集,以行杖打婿,至有委顿者。

唐朝时显贵之家,就会搞点诗文。比如唐顺宗之女云安公主下嫁刘士泾,群臣推举陆畅为傧相,陆畅曾奉献宗诏作催妆诗两首,题名为《云安公主下降奉诏作催妆诗》,诗云:“云安公主贵,出嫁王侯家。天母亲调粉,日兄怜踢花。”“催铺百子帐,待障七香车。借问妆成未,东方欲晓霞。”

所以司马光《资治通鉴》说;“唐人成婚之夕,有催妆诗”。

算是唐人一大特色。

宋代的婚闹也差不多,只是形式上更麻烦。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