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婚姻中的“拉帮套”是在什么情况下出现的?
在农村一个男人残废后,女人的日子是很困难的,田里的活太重一个人实在是吃不消,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有个男人来帮一把,女人干枯的心就得到了滋润,日久生情,是情有可愿的。
但这种情况合情是不是合法呢?我国法律上规定是一夫一妻制,他们这种情况明显是违法的。
我觉得这个女人可以选择离婚不离家,和自己残疾老公先离婚,然后和帮自己的男人结婚,这样他们就可以光明正大地在一起了。这样既照顾了前夫又寻找到了自己的幸福,不是挺好的吗?
所以,什么困难都是暂时的,只要对生活充满希望,哪怕陷入绝境,也有柳暗花明的时侯。这个女人在老公残废后,过了一段苦日子,可以用陷入绝境来形容。这时有个男人愿意帮她,还不嫌弃她残疾老公和年幼的孩子,说明是真爱,遇到真爱就大胆地在一起吧!但前题是先和残疾老公离婚才可以。朋友们,你们说呢?
农村婚姻中的“拉帮套”是在什么情况下出现的?
“拉帮套”是家庭男人失去了养家糊口能力的情景下,妻子又无力持续维持家人的生存。
迫于无奈,只好寻求一个没有负担的光棍男加入进来,以身相许换取帮助。
解放前,农村家里穷娶不上媳妇,有的家庭男人失去了劳动能力无力维持家庭生活。
这样的组合,各取所需搭伙过日子,被人们称为“拉帮套”。
新中国成立后,人人平等走集体化道路,这种现象不复存在。
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开放以来,土地承包单打独奏,没有劳动能力的家庭。
这种现象又开始兴起来了,“拉帮套”是时代的产物。
“拉帮套”从社会角度来看,是不合法的。
但从某种意义上说,他的存在可以解决一个困难家庭面临的生活问题。
社会是一个整体,由无数个家庭组成,家庭的稳定是社会稳定的基础。
人们常说:家家都有本难念的经,一个家庭上有老下有小,关起门来过日子,是好是坏只有本人最清楚。
一个家庭要存在,要经历过这样那样的困难和不测。
尤其是天灾人祸的降临,能够瞬间毁灭一个家庭,甚至给一个家庭带来不可逆转的结局。
一个家庭顶梁柱倒下了,可想而知,这个这个家庭面临的处境有多困难。
女人是脆弱的,再坚强的家庭妇女也经不起风吹雨打。
为了家庭生存,她不得不低头做出常人难以理解的选择。
无奈的选择就是寻求找个单身男人帮帮忙,即“拉帮套”。
这就是社会快速发展,繁华盛世淹没下被遗忘的底层人无奈的生活方式。
农村婚姻中的“拉帮套”是在什么情况下出现的?
“拉帮套”现象主要发生在解放前,虽然不占多數,但也经常有之。
东庄的小旗嫁到我们村,丈夫叫大海。家里只有五亩地,靠着丈夫勤勉劳动,也能勉强吃飽飯。就在第二个孩子出生不久,大海得了奇怪的病。先是腰腿疼,不久两条腿失去了知觉,再也站不起来了,虽然找了不少医生,一点也不见好转。只能躺在炕上,吃喝拉撒都需要有人照顾。家里的日子一下子陷入绝境。看着小歧和孩子一天比一天消瘦,丈夫心里痛苦,几次想短见,都被小旗劝阻。这时村里的单身汉如东经常来小歧家帮忙,人也很老实,地里的庄稼才有些收成。一家人才有了飯吃。看着一家人窘境,隔壁二奶奶有心撮合他们一起过日子。二奶奶心腸好,几番相劝,如东加入了这个家庭。俗语叫“拉帮套”。名义上小旗的丈夫还是大海,单身汉如东也是家庭一员,好在那时村里人们也都认可这种婚姻。如东人老实,种庄稼也是一把好手。不但地里活干得好,家里伺候大海也有力气。一家人的日子又有了起色。后来小旗又生了两个孩子。一家人高高兴兴过了几十年。
农村婚姻中的“拉帮套”是在什么情况下出现的?
自己老公因病伤残,干不了重活,孩子还小,只能找个老光棍长工来家给帮忙种地,女人也会给老光棍生下一儿半女,老光棍负责把这家小孩扶养长大。成家立业。这种事解放前东北挺多。闯关东的山东人孤身一人,身强力壮,能吃苦,经人说合,经那家人全家老少同意,才能给“拉帮套”。这人老了,那家孩子必须负责给养老送终,不能老了就赶人家走。
农村婚姻中的“拉帮套”是在什么情况下出现的?
现在一样有这种情况,不奇怪,大家都认可。我们老家有个小伙出了车祸,成了植物人,妻子个子矮小弄不动,经一家人商量,同意她找个男士一起伺候,几年后小伙走了,她们组成了家庭。还有一对夫妻,丈夫做了结扎手术,有二个女儿,妻子与一单身男士生了一个儿子,二夫一妻一起住,还挺和谐,就是现在我们这代人的事,丈夫把私生子视如己出,一直抚养成人结婚生子,成了我们当地的奇谈。大千世界无奇不有!
农村婚姻中的“拉帮套”是在什么情况下出现的?
拉帮套是一方家庭有困难,需要以身相许,另外一方是单身的光棍汉,搭伙在一起过日子。帮助家里做家里的活,有的拉帮套有了自己的孩子,孩子也会跟原来家主人姓,称呼主人是爸爸,与光棍汉没有关系,他只管帮助耕耘,照顾和做好家里的事情。
村子里有个青年年轻时候,他帮村子里一位有夫之妇照顾地里的庄稼,播种、收割、就跟两口子没什么两样,吃住在一起,只是称呼不一样,这家孩子一直按照村里辈分称呼他为大哥。
这户人家孩子多,男人常年在外地上班,一年回家几次 ,男主人比女的大十多岁,两人婚后生了4个孩子,三个女儿,一个儿子,家里大小事,都是村里青年帮她做。时间长了,大家也都看的多了,也养成习惯,见怪不怪。
这种情况也属于本文中的拉帮套,青年岁数与女主人相符,从年轻的时候开始直到晚年,一直是这种关系,没有名分,搭伙过日子,心肝情愿为这一大家子忙碌。
头几年,村子有人给青年找了个媳妇,是个带孩子的寡妇。青年为了给媒人面子,去看了人,回到家中老母亲问他,看的怎么样,青年回答,不与小华她妈长相好看,小华是他拉帮套的那家三女儿的名字。
就那一次去相亲了,在没有听说过他去相过亲。大家都在传,他去看了媳妇,长的不与小华妈好看,是青年母亲出门跟邻居说的。跟小华妈在一起这么多年也没有留下一儿半女的,他也爱意为她一家分担家里家外的活。
从哪以后村子人在没有给他提过亲,大家都知道他心里装着小华妈妈,就是问了也是白搭,他也不会诚心跟人家过日子!
青年他妈出门见了外人,每当聊起自己儿子没找媳妇的话题,老太太说,儿子有小华妈妈照顾,我很省心,“吃饭有人做,衣服脏了有人洗”。
百年之后,我们老去也没心事。也许是时间改变了一切,让老太太如此想的开,不担心死后儿子没人照顾。
多年过去了,青年的父母,已经不在世上,也迎了母亲当年的话,如小华妈在一起生活的不错,互相照顾,恩恩爱爱,甜甜蜜蜜的过日子。
孩子们都长大,参加工作了。也习惯了,缝年过节,4个孩子,会给青年买吃的、穿的、用的、就跟自己家人,享受的待遇是一样的。
过年过节的时候,一大家子人聚一起过节。孩子们,从各自工作的地方开车回家团聚。3个女儿、3个女婿、儿子、儿媳妇、在加上4个外孙,在一起过节,享受天伦之乐。
平日小华妈妈,家中有事,经常跟青年一起走亲戚。去女儿婆婆家,农村有个大事小情的,都是他两人一起参加活动,路途遥远的,当天回不来,在亲家的家里,住上两天在回家,也是常有的事。
他们家的这种事,在当地小镇,家喻户晓,有次镇上开村妇女主任会,镇上妇女主任在会上提到,抓好计划生育工作,“特别是xx村的xx家庭,计划生育要抓好,不能超生”!
村妇女主任回答,她家已经过计划生育年龄,并且女主人早已结扎,不在规定的范围之内。
如果当年不是小华妈妈结扎,兴许真能给青年生个属于他自己的孩子。其实这样子也不错,自己没孩子,这一家4个孩子跟自己的孩子没什么两样。只是没有血缘关系,其它方面对他都挺好。
也是,青年从年轻到现在,30多岁到60多岁了,也接近70岁的人了,为这个家付出的太多了,接近40年的帮扶。这种情况在法律上不认可,在现实生活中也是无奈,为了养家,一个弱女子要伺候,一大家子孩子,家里常年没个男人,确实是不容易!孩子们对他很好,也属正常吧!
这家男主人,小华爸爸到了退休年龄,回到村子里,晚年跟青年、小华妈、三人在一个屋屋檐下,一起生活,自己的男人,家里什么事也不管不问,就管吃了不饿,家里大小事还是青年帮着做。
农田活是小华妈跟青年去山里干,地里出了土产品,也是两人做伴,一个开三轮摩托车,一个坐车,一起去集市卖,一个管卖,一个管收钱。卖完在回家,到了饭点,小华妈做饭,青年烧火煮饭。
有一年小华家,包了山,在山上养了好多羊。白天两人在山上放羊,耕种、劳作、到饭点回家做饭,吃饭,晚上两人一起上山,住在山上,搭建的房子里过夜,小华爸爸自己在家住。这样的日子过了几年,直到不包山了,才下山回家住。
小华爸爸,退休不到十年,有病医治无效先走了,留下自己的老伴,很自然,顺理成章,明正言顺,跟青年走到了一起,现在成了真正的夫妻。
青年晚年买了10万的养老保险,每月领着退休金,享受幸福晚年生活,赶上农村赶大集日子,去集市买些好吃的,回家与小华妈一起分享。
小华有个彪舅舅,他不让小华妈跟青年在一起,也是个光棍,没了父母候就跟着姐姐一起生活,青年赶集买了好吃的去小华家,今天赶集买了好吃的,你吃不吃,小华妈说吃啊,两人去青年家,一起吃了在回家。回家顺便捎些吃的,给家里的彪弟弟吃。
平日小华妈在村里做手工活,青年在家打理地里的活,种种菜,养养鸡、鸭子、养了大白鹅,自己吃蛋不用买,绿色蔬菜粮食喂养,吃着放心。赶上旺季下的蛋多了,分给几个孩子们吃,孩子回家了,一家给一包鸡蛋,一次给个30拾、20拾的。
以上图片来源于网络
冬天到了,孩子们有孝心,给二老在小城买了楼房,交了暖气费。每年冬天开车回家,接二老去城里过冬。隔一天两日的,青年回家喂养家里的鸡、鸭、鹅,顺便捎些农村的大白菜、萝卜,等天气暖和,供暖也停暖了,两人随孩子们休息日,一起坐车回家,好时候就在农村生活。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