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红薯会发胖吗?

红薯吃多了的确是会发胖的,适当吃倒是不错的选择,没准还能帮助减肥。有很多朋友都听说“吃红薯能够减肥”,于是纷纷大吃特吃红薯,结果到最后肥没减下来还重了好几斤,这就是因为吃红薯的方式不科学。

实际上并不是只要“吃了红薯”就能减肥,也并不是吃红薯就会发胖,到底能减肥还是会长肉主要还是要根据那个老掉牙的公式:摄入热量<消耗热量,能量达到了负平衡的状态,不管吃什么也是减肥。我们可以以一天为限,每日摄入热量<每日消耗热量。

红薯怎么吃能帮助减肥?
  • 简单来说就是做主食吃。

红薯所含的热量并不高,100g红薯只提供99大卡热量,0.2g脂肪,属于低脂低热食物,不过红薯的缺点是碳水化合物含量较高,100g红薯中含有23g碳水化合物,超过很多食物,红薯多吃的话会摄入糖分过量,最终这些糖分很有可能会转化为脂肪堆积起来,所以红薯一定要适当食用。

红薯最好的吃法是“作为主食”食用,红薯自身的碳水化合物丰富,能够代替粮食成为能提供碳水化合物的食物,同时红薯中的膳食纤维含量相当丰富,100g红薯含1.6g膳食纤维,相比较我们平时接触更多的“细粮”来说,红薯可以成为更优秀的主食。所谓“细粮”其实就是经过精细加工的粮类,例如白米饭,精白小麦粉,它们的除杂措施做得很好,不过也因为除杂过度而导致麦麸成分的大量损失,造成膳食纤维的流失。这些细粮中淀粉更容易分解为葡萄糖,短时间更多进入血液,对餐后血糖影响更大。

不过红薯地里一拔,洗洗就煮上了,哪还需要什么加工,保留的营养价值更高,膳食纤维更丰富。膳食纤维无法直接被消化吸收,所以我们的肠胃需要耗费更大力气来消化食物,如此一来,其他食物的消化速度会降低不少,我们的饱腹感更强,能让我们减少更多额外热量的摄入;同时有助稳定餐后血糖,短时间内葡萄糖能被更完全利用,转化为糖原的几率更小,最终转化为脂肪的几率也更少。

  • 注意烹饪方式

吃红薯还应当注意烹饪方式。土豆就是一个活生生的例子,土豆蒸、煮来吃热量极低,饱腹感强,是减肥的好手,不过咱们更喜欢的应该是薯片、薯条、烧烤土豆,油炸的土豆热量翻了3~4倍,烧烤、火锅、麻辣烫的土豆由于红油的缘故,热量也增加了不少,把土豆硬是吃成了高热食物。所以红薯,包括其他薯类食物代替主食,最好是蒸、煮、干烤的方式。

另一个要注意的是保持薯类食物原有形态,不要做成土豆泥、红薯泥,或者剁得太细腻,这样很容易破坏其中的膳食纤维,如此一来饱腹感也会降低,升糖速度会提高,薯类食物的优点就被降低了。

薯类食物做主食,吃多少呢?

薯类食物如果完全代替主食的话,建议吃个上一个半~两个拳头大小的量;如果说有一部分是细粮,例如小碗米饭,那么米饭可以吃2两左右,加上薯类可以吃半个拳头~一个拳头大小。膳食指南里推荐每日的主食摄入在250~400g(生重),其中要包括全谷物,杂粮50~150g,薯类50~100g,换到每顿的话大概吃主食100~150g。如果其他菜肴中有富含淀粉的食物,如土豆丝,莲藕等,可减少一些主食的摄入量。总之,红薯不适合用来做零食吃太多,那样吃的话必然是会长肉肉的。

吃红薯会发胖吗?

吃多了红薯也是会发胖的,我自己的亲身经历,就在这个冬天,我的体重仅凭吃红薯,胖了10斤。主要罪魁祸首就是一种软糯香甜的蜜薯,尤其是用烤箱烤过的这种红薯,好吃的根本停不下来。我自己一个人一次就能干掉一盘子烤红薯,而早中晚三餐我跟平时一样,该怎么吃还怎么吃,所以很快就胖起来了。

我们一起来看一下红薯的能量,每100克能量大约是106千卡,跟同等重量的米饭差不多(116千卡),所以吃红薯时要减掉一部分米饭或者直接用红薯代替主食,这样吃才不容易变胖。

那么每天吃多少红薯合适呢?按照《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16》,普通成年人薯类的推荐摄入量大约是50~100克。

一定要记得,红薯吃多了要减掉一部分主食的量,否则是很容易吃胖的。

吃红薯会发胖吗?

不会发胖的,红薯属于粗粮的一种,热量低,脂肪低,是健康的减肥食物,对于经常便秘的朋友,在减肥期间吃红薯既能起到促进排便又能起到减肥的作用。

为什么吃红薯不会发胖还能起到减肥的作用?

1,红薯热量低,脂肪含量少。

红薯的热量较低每100克只有61大卡,脂肪含量每100克仅有0.2克。所以吃红薯不会发胖的。

2,红薯具有抑制食欲的作用。

吃了红薯以后可以有效减少其它主食的进食量,从而达到减肥的效果。

3,红薯含有丰富的纤维素和果胶。

纤维素和果胶具有阻止糖分转化脂肪的作用,所以减肥期间适当的吃红薯也是利于减肥的。

二,红薯虽然能起到减肥的作用但是也要控制饮食。

红薯虽好,但是也要控制饮食,红薯含糖量也高,如果你吃了红薯,主食相应的也要减少,另外食用期间减少高热量,高油脂,高糖分食物的摄入量。

吃红薯全天食用量控制在200~300克左右,吃多了也容易烧心,肚胀。最好是每次食用量在80~100克左右,这样分两餐或者三餐食用就比较均衡。

温馨提示:有胃酸过多,糖尿病,消化功能不好的尽量少吃红薯,吃多了容易导致你身体出现不适,增加身体负担,建议少吃或者不吃为好。

吃红薯会发胖吗?

很多人可能对红薯有个误解,认为红薯很甜,而且淀粉高,所以吃了会发胖,但实际上红署是减肥食品。

因为我身边有个真实的事例,我一位同事有段时间专门吃红薯减肥,一日三餐均是煮红薯,其余的什么也不吃。坚持了半年,从180斤直降到134斤。而且他们还有一个群,这个群里的人都是只吃红薯,当然不专指减肥这块,还有其它的作用。

一日三餐只吃红薯,这个毅力是很大的,那段时间我以为他都要入“魔”了。他也叫我们吃红薯,说红薯能治很多病。我不敢尝试,因为我一吃红薯就反酸水,不敢为了减肥把胃给毁了。肠胃好,身体健康的人想要减肥,倒是可以尝试。

这位同事用红薯减肥成功,主要是因为用红薯完全代替了主食,红薯的饱腹感强,比米饭更耐饿,还含有很多米面中没有的营养元素。同事减肥的那段时间,我以为他会因为缺乏营养而倒下,但事实证明并没有,也没有出现皮肤松驰的情况,总体来说效果还行。

其实挺多人吃红薯减肥的,但仅是一餐当中搭配着吃一、两个小红薯。完全用红薯替代主食,并能坚持一段时间的估计不算多,因为那太需要毅力了。

生活是很真实的柴米油盐,一箪食,一瓢饮。我是笑笑的麦子,谢谢您的阅读,大家有什么更好的想法,欢迎在下方评论或留言!如果大家喜欢这篇文章的话,希望大家能为我点个赞,并关注我一下,最后别忘了帮我分享,转发一下哦!特别感谢!

吃红薯会发胖吗?

红薯本身是很好的减肥食物。脂肪低,热量低,吃红薯还能有效减少腹部肥胖,很适合减肥期间食用。但是任何食物吃多了都有发胖的可能性。怎么吃红薯才能不发胖又减肥呢?

不发胖要控制饮食热量

不发胖的前提是能量摄入小于能量消耗,想要达到好的减肥效果。每天的饮食摄入热量不低于自己的基础代谢热量,并且与热量消耗保持不低于500千卡的热量缺口。

不发胖应该怎样吃红薯

如果是作为减肥期间的主食,一日的碳水化合物摄入量应控制在每公斤体重2到4克。作为主食,每顿红薯的摄入以不超过100克为宜,最好用蒸,煮,烤的方式。

如果作为零食食用,如地瓜干,红薯片以每次不超过50克为宜。进食这类零食后,应适量减少主食的摄入。

吃红薯注意事项

1.红薯不宜空腹食用。

2.肠胃不好,有糖尿病的人最好不吃或少吃。

只要控制好饮食热量,和红薯的摄入量,选择合适的制作方式,红薯不仅不会发胖,还有利于减肥。

吃红薯会发胖吗?

感谢邀请。

吃红薯能不能减肥的话题受到很多朋友的关注,其实红薯是把双刃剑,咱们吃“对”了,对减肥有一定帮助,不过如果多吃或者吃得不合理的话,那可能还真是会长胖。红薯属于一种碳水化合物含量丰富的薯类食物,碳水化合物最终可分解为葡萄糖,所以可以理解为红薯的含糖量是较高的,糖分摄入的过量最终可能会转化为脂肪储存起来,所以如果红薯吃多了的话,其实并不能减肥,反倒是会发胖的。很多朋友听说“吃红薯”能减肥,结果就盯着红薯疯狂吃,吃一个月下来感觉好像没什么变化,甚至还长胖了,也就是因为吃的方法,吃的量没对。

那要怎么吃红薯才能够达到减肥的效果? 红薯富含碳水化合物,能为我们补充葡萄糖能量,所以很适合作为主食,红薯做主食还有不少优点,例如它基本不需要什么加工就能食用,从地里拔起来洗洗就能烹饪了,所以保留了很多原本的营养成分,膳食纤维。相比起我们平时吃得更多的“细粮”(比如精白大米、精白小麦粉做成的面食),它们加工程序多,麦麸损失多,膳食纤维流失大半,消化速度快,很容易造成糖分短时间摄入大量,影响餐后血糖的后果。

如果短时间内进入血液的葡萄糖较多,细胞无法完全利用,就会暂时在胰岛素的作用下转化为糖原储存起来,糖原能够在我们缺乏葡萄糖能量的时候再次转化为葡萄糖提供能量,不过如果说在一定的时间内我们血液中葡萄糖充足,那么糖原就无法得到利用,这些无法得到利用的糖原会运输到肝脏中,转化为脂肪堆积起来,最终就会“长肉”了。比如白米饭淀粉很容易转化为葡萄糖被吸收,短时间内大量葡萄糖涌入血液,更容易堆积糖原,转化为脂肪的概率也会增加,不过如果是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如红薯,葡萄糖进入血液速度更慢,能量缓慢释放,则最终对减肥就更有利。另外,红薯中丰富的膳食纤维能延缓消化速度,同时胃排空时间增加,我们更不容易饥饿,则也可更好地避免嘴馋、贪吃去吃更多额外食物。

所以,说白了就是更能平稳餐后血糖、饱腹感更强的食物对减肥是有辅助作用的,例如薯类食物中的土豆、山药、紫薯等都有这样的功能,不过关键问题还在于能不能控制住自己的嘴,如果说能量摄入超标的话,最终还是不可能达到减肥的目的。红薯作为主食的话推荐每餐吃1/2~1个拳头大小红薯合适,另外还应当配合一些粗杂粮、谷物类食用,如果仅仅用红薯代餐的话,推荐吃1~1个半拳头大小红薯。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