芋头的功效和副作用有哪些?

吃完芋头后,嗓子不舒服,什么原因?怎么处理?谢谢。

感谢邀请。

芋头烧鸡、芋头烧鸭,这鸡鸭加上芋头真的是绝配,也是我很喜爱的菜肴。

不过,芋头虽然好吃,但有不少朋友对芋头有过敏反应,例如在切芋头的时候碰到芋头的粘液手就会奇痒无比,自然,如果过敏的人群在吃了芋头后,粘液沾到了消化道上(可能是喉咙上),喉咙就会觉得又痒又疼,还挠不到,特别折磨人。芋头中的粘液携带着“皂角苷”可能会让人出现过敏症状,不过皂角苷能够在高温下失活,只要长时间烧煮的话,对过敏人群也没有太大影响,除非是料理时间较短,加热时间段,芋头没熟还带有一部分致过敏的成分,吃了可能就会出现过敏人群嗓子不舒服的情况,所以,自己有过敏的朋友最好是芋头多加热,料理得软趴了再吃,如果已经出现了瘙痒的情况,可以多喝些温水来缓解。

除了芋头可能导致部分人群过敏的症状,芋头其实是营养十分丰富的食物。芋头是一种块茎类蔬菜,也可被归为薯类食物,它们富含碳水化合物,100g芋头能提供17g左右碳水化合物,所以如果芋头吃得多,可适当减少主食的摄入量,避免碳水化合物的过多摄入。芋头能提供一定量的蛋白质,含有丰富的膳食纤维,有助预防便秘。芋头中的钾元素含量较高,100g芋头能提供378mg钾元素,富含镁元素和磷元素,钙元素和铁元素的含量也比一般蔬菜高;芋头还含有一定的维生素C、和维生素A,丰富的维生素B族,适当吃芋头能提供不少有益成分。芋头中的粘液是黏蛋白,很多蔬菜也有类似的成分,如秋葵、芦笋、南瓜等,它们能附着在胃肠粘膜上,预防粘膜受到刺激,保护它们;这些粘液质还能吸收部分脂肪、胆固醇,辅助预防三高症状。

芋头在很多古籍中都有记载,例如《本草拾遗》中提到,芋头味甘,性平,有开胃效果;《唐本草》中提到,蒸熟了芋头来吃有助止咳消除热疾。不少古籍中也提到芋头有补气效果,能缓解中气不足,有助补肝养肾,芋头有宽肠通便的效果,能消肿止痛,化痰益髓。不过芋头虽然好,就像前文提到的一样,它的碳水化合物含量并不低,不适合过多食用,建议一次性摄入不超过100g,芋头吃多了应当减少主食的摄入,否则可能会造成糖分摄入过多,引起血糖飙升,肥胖等问题。

芋头的功效和副作用有哪些?

芋头的营养价值很高,块茎中的淀粉含量达70%,既可当粮食,又可做蔬菜,是老幼皆宜的滋补品,秋补素食一宝。芋头还富含蛋白质、钙、磷、铁、钾、镁、钠、胡萝卜素、烟酸、维生素C、维生素B1、维生素B2、皂角甙等多种成分。祖国医学认为,芋头性甘、辛、平,入肠、胃。具有益胃、宽肠、通便散结、补中益肝肾、添精益髓等功效。对辅助治疗大便干结、甲状腺肿大、瘰疬、乳腺炎、虫咬蜂蜇、肠虫癖块、急性关节炎等病症有一定作用。但应注意,不能擦、敷到健康皮肤,否则会引起皮炎。一旦发生 ,可用生姜汁轻轻擦洗即可。 芋头做法甚多,咸的甜的,千变万化,但最著名的,莫过于潮州芋泥。 做芋泥简直是一门艺术,做得最好的人,觉得是家里的妈妈。所有天下美味,都出自母亲手上。老人家厨艺有多高不是问题,也不容置疑,一争辩,即大打出手。 大家以为芋泥的做法很麻烦,其实简单到极点:买一个大芋头蒸之,约一小时,取出。切成厚片,右手将那把四方菜刀的刀身放在芋片上,左手把刀身用力一压一拖,芋头变为粉状,加糖来炒,即为芋泥。 炒的时间多久?我最不会回答这种问题,全靠经验,看着它熟了就是熟了,失败过一两次,一定学会。 最普通的芋泥有白果和金瓜芋泥。前者是把白果剥皮去心放糖水煮熟后放在芋泥上面。所谓的金瓜芋泥是把芋头搓泥,放在一边,熟后用个小金瓜,削皮、切口,选有蒂者,可当成盖,放入芋泥即可。 要吃贵的,可做燕窝芋泥。用上述方法做好芋泥,放进一个玻璃煲中,另煮糖水燕窝,加进玻璃煲中,芋泥质浓,不会溶化,此时一看,是两层,上面白的,下面紫的,煞是美丽。 要吃便宜的,用白木耳代替燕窝,同样好吃,相信营养也差不了多少。 什么?你做出来的芋泥不好吃?当然啦,你没下猪油嘛。 其他: 1.止痒:倒点醋在手中,搓一搓再削皮,芋头就伤不到你了。不过如果手部有未愈的伤口,就不可以使用这个方法。 削了皮的芋头碰上水再接触皮肤,就会更痒了,所以,芋头不用先洗净就去皮,并保持手部的干燥,可以减少痒的发生。 如果不小心接触皮肤发痒时,涂抹生姜,或在火上烘烤片刻,或浸泡醋水都可以止痒。 2.挑选:体型匀称,拿起来重量轻,就表示水份少;切开来肉质细白的,就表示质地松,这就是上品。并注意外型不要有烂点,否则切开一定有腐败处,此外也可以观察芋头的切口,切口汁液如果呈现粉质,肉质香Q可口;如果呈现液态状,肉质就没有那么蓬松。 3.调味:芋头,是一种脾气固执的植物,他可是「油盐不进」,烹煮时,在还没有烧透前,切记不能调味,否则,不管先加盐或加糖,都会使得芋头过早吸收了调味料,而不易酥软,甚至更坚硬呢! 4芋头食用方法很多,煮、蒸、煨、烤、烧、炒、烩均可。最常见的做法是把芋头煮熟或蒸熟后蘸糖吃;芋头烧肉或将芋头切成丁块,与玉米掺在一起煮粥。应该注意的是,芋头含较多淀粉,一次不能多食,多食有滞气之弊,生食有微毒。

芋头的功效和副作用有哪些?

芋头是一个非常好的食物,其营养丰富、香绵可口,很受人们的喜爱,可以蒸着吃,也可以炒菜吃,还有很多的吃法,但是有的人吃了过敏,有时嗓子不舒服,也有的身上起红疙瘩,弄到手上会发痒,就像刮山药皮不小心弄到手上一样,发红、发痒,必须用水洗去才好,芋头也是这样,蒸熟了就不会有这种情况。

芋头有解毒通便、增强免疫力和洁齿防龋的效果,可以治疗贫血、淋巴结肿大、便秘等症状,能够充饥当饭、开胃生津、补气养肾,经常服用可以提高人体的免疫力。

芋头蒸着吃比较好,炒菜时要炒熟,不然吃了嗓子不舒服,煮熟了吃就没有这种现象,在我们北方一般都是蒸着吃,有时做粥喝,南方人炒菜吃的多,他们叫芋艿,炒菜也很好吃,如果吃了过敏的人,就不要吃。

芋头的功效和副作用有哪些?

谢谢邀请。此时与您聊芋头正是最为合适的时候。秋冬之际恰恰是食用芋头最好的时间段。味道软糯、营养丰富,是一种不错的食材。对于芋头这种基础食物,经常吃对于身体有些好处(功效)。当然,任何食物想要健康食用都有需要去遵循的细节,对于芋头同样如此。健康品鉴芋头,有些事情需要各位了解。

芋头日常生活中您会在餐桌上以多样的形式见到它,有的人将其腌制成咸菜食用,有的人将它烹制为炖菜供品鉴。对于这种家常食材,食用会对身体带去哪些好处?食用较多对于身体又会出现哪些问题?

适量食用芋头,对于身体的作用不小:
  • 补充热量,提供工作活动的物质基础:

芋头当中含有较丰富的淀粉类物质,作为碳水化合物中的一种物质,它可以为身体提供充足的热量,以此来供给每日工作和学习所需能量恰到好处。

  • 有助于减肥的顺利达成:

芋头中含有较多的纤维素类物质,作为主食经常食用可以增强身体的饱腹感,从而就更有利于减肥的顺利达成。

对于皮肤健康有积极作用,理论上来讲还能增强身体的免疫力:

芋头是一种营养素含量比较丰富的食材,或是B 族维生素,或是一些矿物质元素、皂甙等物质,在抛开所含剂量的基础上来看,常吃对于皮肤健康和身体抵抗力方面都有积极作用。

  • 帮助维持健康血压:

芋头是一种不错的食物,除了基础营养素外,芋头中还有一些黏液蛋白物质,经过人体的吸收可以产生一种免疫球蛋白,这种物质对于血压的健康维持存在积极作用。

  • 保护牙齿,促进牙齿健康:

有一种矿物质叫氟元素,氟元素本身是牙齿和骨骼的组成中不可缺少的物质,对于牙齿健康有促进作用,然而芋头中含有的氟元素比较丰富,食用有补充作用。

  • 促进排便,拒绝便秘:

芋头是一种吃起来有“粗糙感”的食物,主要是由于其中含有一定量的纤维素类物质,纤维类物质的摄入可以促进肠道的正常代谢,促进整体的排便过程,同时对于便秘和结肠癌等问题有一定的预防作用。

食用芋头需健康,靠谱食用身体好:
  • 选购芋头,要谨慎:

购买芋头,请您先适当挑选,首先已经腐烂变质不能购买;其次个头越大质地相对更加饱满,口感也比较好,推荐偏向选择。

  • 建议当成主食食用:

很多人喜欢将芋头烹制成菜肴食用,相对而言,更建议大家拿芋头当成主食食用,和精细主食相比,芋头中含有丰富的纤维素类物质和B族维生素,更适合当主食食用。

另外,烹调芋头的方式要合理,建议偏向选择蒸煮炖等低温烹调方式,不建议选择煎炸炒烤等容易产生威胁因素的高温烹调方式。

  • 食用要适量:
芋头而言,单日摄入不建议超过100克: 《中国居民膳食指南》中推荐成年人每日应当摄入谷薯类食物250—400克,其中薯类食物建议每日摄入50—100克。芋头和红薯、土豆等食物共同包含在薯类食品当中,建议食用适量。

“七月笋、八月芋、九月芥、十月芹”,芋头是生活中建议大家偏向食用的薯类食品,营养价值颇丰,食用方式较简单,希望大家可以经常品鉴。

注:王思露原创内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芋头的功效和副作用有哪些?

芋头的功效与副作用是什么?

芋头具有健脾补虚、散结解毒的功效。还有治疗脾胃虚弱、纳少乏力、消渴、瘰疬、腹中癖块、肿毒、赘疣、鸡眼、疥癣、烫火伤等病症的作用。

不过,如果食用未完全煮熟的芋头,可能会引起腹胀、消化不良等副作用。此外,芋头皮中含有刺激人体皮肤的成分,长时间直接接触会引起皮肤瘙痒等副作用。芋头是天南星科芋属植物芋的根茎。现代研究表明,芋头含有蛋白质、多糖、维生素B1、胡萝卜素、维生素B2、烟酸、二羟基留醇Ⅰ和Ⅱ、蹄纹天竺素-3-葡萄糖苷、矢车菊素-3-鼠李糖苷、矢车菊素-3-葡萄糖苷以及花白苷等成分以及钙、磷、铁、钾、镁、钠、氟等元素。还有抗氧化、减少血中胆固醇、减少脂肪在胃肠内的消化吸收、降血脂、降血糖、调节免疫、保护牙齿、抗癌等作用。

本内容由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 药学部 主任医师 曹俊岭审核

点这里,查看医生回答详情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