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暑到了,大暑有什么说法?有哪些养生方法?
感谢小助手邀请。
酷暑反是排寒的好时机今天就是大暑了,顾名思义,大暑给我们带来的炎热感觉是一年中最盛,特别是午后出门要晒死几个兄弟。树叶葱葱郁郁,蝉鸣声响遍大街小巷,万物生气勃勃,意味着大暑的到来。虽然大暑是一年中最热的日子,但同时也是最容易生发阳气的季节,是给身体脏器“排寒”的最好日子。我们在酷暑的夏季因为总是汗流浃背,燥热不安,脾气怪,所以总爱吃一些生冷瓜果、冷饮、冰棍,这些食物虽然的确可以把火气压下去,但同时也等于是把体内的“阳气”给重重打压,传统医学里“需则生内寒”,如果体内的阳气不足,则身体虚弱,于是寒气就悄悄侵入了。
避免过度阳气的损耗另外,夏季我们也总是喜欢冲凉、吹风扇、开空调,家里有空调wifi西瓜,也就是到了人生巅峰了,不过如果长期如此,我们的体表累积寒气,内部食物压抑了阳气,外部又给施加寒气,雪上加霜,寒气就更容易在天机渐凉的秋冬威胁我们的健康。那些夏季爱吹空调,整天待在空调房里的朋友们,爱吃冷饮,爱吃冰棍儿的朋友们在秋季染上咳嗽基本上就是咳一个秋天,冬天也更容易手脚冰凉,怕冷,活力差,一些朋友可能会因为寒气入侵痛经更厉害。所以即便是在酷热的大暑,我们也应当注意避免过多含量食物的摄入,这时候增补一些阳气,反而是更利于体内寒气排外的好时机。酷暑时养身的方式其实很简单,就是“不要过度损耗阳气”,我们酷热难耐的时候可以少吃点冷饮,少喝点冰冻饮料,平时多喝常温饮品,在轻松闲暇心平气和的时候泡一杯温茶,边喝边看看书,赏赏花,那是最好的。
顺应气候,自然出点汗平时不要总呆在空调房里,在酷热难耐的时候可以开半会儿空调,温度不宜低于25度为宜。上班工作的朋友不好改变中央空调的温度,或不便关掉空调,可以平均半小时到户外走动走动,接受正常温度,夏季出点小汗其实是很好的天然祛湿方式,但如果长期在阴冷凉快中度过,反而更容易累积湿气,损伤脾脏。身上出汗太多不要立马洗澡,静下来等它们稍微干一会儿,至少是剩下小汗的时候再洗澡,否则汗水又遭到抑制,毛孔大开,这时候洗澡湿气更容易入侵。
避免熬夜伤神,保证充足休息时间夏季我们可能会容易阴虚气短,一些症状可以体现出来,例如吃辣容易口角生疮,手脚心发热,总是想开空调吹风扇,身体总一阵一阵发热,气短,轻体力活就气喘吁吁等。如果总加班熬夜,心里忧虑的事情太多,就会损伤津液,夏季白日长夜晚短,夜晚更容易缺乏充足休息时间,这些事情都会有损津液。加上夏季是吃大排档,外出聚餐的大好时光,我们总爱吃一些重口味,麻辣鲜香,大鱼大肉,这些食物导致脾胃负荷加重,运化能力减弱,食物更难以转化为我们所需的津液,时间一长,阴津损耗较大,无法调和阳气,就可能生内热。所以给自己补点眠,补点气是不错选择(如可以吃点黄芪粥),适当运动。
大暑到了,大暑有什么说法?有哪些养生方法?
大暑是一年中温度最高热的时间,高温酷热易中暑热,伤暑寒;心火旺盛易情绪中暑。要从清热解暑防暑热,温阳散寒祛寒湿,平心静气防情绪中暑,祛湿等相应的养生原则方面帮助我们安全“度暑”。
1、振奋心阳
大暑时节,自然界烈日炎炎,阳气旺盛,人与自然顺应,机体处于“阳盛于外而虚于内”的状态,腠理开泄,汗液增多,加上暑热之气逼人,易导致人体阳气宣发太过而阳气内乏,极易生“三暑”。《素问‧藏气法时论》记载“古人行以法四时五行而治”人体脏腑功能活动与自然界四时阴阳消长节律统一,所以,五脏治疗也要顺应季节的变化。因此,要抓住大暑的有利时机,温补阳气,使人体阳气旺盛以抵御邪气侵袭,将“三暑”制止于未发之时。夏应心,应以振奋心阳为主。
中医认为,“温补莫过于灸法,能壮人阳气,益人真阴”艾灸是温补阳气最佳的方式,我们可以通过艾灸以下四个穴位以振奋阳气。
巨阙穴:位于肚脐与剑胸联合上,肚脐上6寸。在任脉上,心经募穴,募穴是脏腑精气输注于腹部的穴位,也是募集心经气血的地方,它可以将来自胸腹部的物质全部输送到心经上,具有调理心经,振奋心阳,通心经以活络的作用,对于胸痛,心烦,记忆力减退等有明显效果。
关元穴:位于肚脐下3寸。在任脉上,属于小肠经募穴,是小肠精气汇集之穴,因心与小肠相表里,关元穴又被称为“第二心脏”,具有宁心安神,理气止痛的作用,常用于心脏病的急救,也是中医治疗心脏系统疾病的首选大穴。艾灸关元穴还具有补肾壮阳,温通经络,理气和血,补虚易损,强壮一身阳气的作用,为“男子藏精,女子蓄血”之处,古今都可作为保健的要穴。
内关穴:位于前臂掌侧,从腕横纹向上移动2寸,触摸到两个比较明显的肌腱之间。在心包经上,所谓“心胸内关谋”,心脏和胸部的疾病都可以用内关穴来调理,具有宁心安神,理气止痛的作用,也具有双向调节作用,对于心动过缓,心动过速都具有较好的疗效,是心律不齐患者的首选大穴。
公孙穴:位于足部内侧,第一跖趾关节前方的赤白肉际处。为脾经的络穴,是八脉交会穴,通冲脉。通过艾灸公孙穴起到健脾生血,益气活血,调节五脏的作用,使原本气血不足的的心脏气血充足,心血得养,心神安宁。
每天对这四个穴位艾灸15~20分钟,以皮肤潮红为度,可以起到较好的振奋心阳,宁心安神,补益心血的作用。
在这个闷热的节气当中,我们还可以看见很多中、老年人、缺乏锻炼的人、慢性病史的人特别的难受,不能正常的出汗,自身的代谢也就主动或被动性减缓。对于此类人群,我们建议在这样的气候中,做一些调动心肺功能,振奋心阳的有氧运动如摆臂大步走。动作要领:走路的时候,尽量把双臂前后摆动起来,前手摆臂伸展尽量高过头顶,后手摆臂要随势后摆伸直,行走的时候,尽量迈大步,行走快慢尽量因人而异,最好走到气微喘,心跳在100次左右。此动作虽小,但每天傍晚在公园坚持运动30分钟,可以取得颇大疗效。走路时双臂大幅度的前后摆动,心跳容易加快,可以对心脏产生较好的锻炼效果,提高心脏活力。而且走的时候上肢大幅度摆臂,腿在大步快速迈进,这样上下相随,全身肌肉骨骼都运动起来,因此可以达到较好的舒经活血,消脂减重的目的。
2. 健脾助运化
中医认为,脾为后天之本,主运化,帮助肠胃消化水谷,吸收精华,输送到心肺及全身,上供心血的再生。脾统血,脾具有统摄血液,使血液在脉道中正常运行而不会外溢,使肌肉丰满,四肢强健。在大暑节气,长江中下游地区易突发雷阵雨,空气中湿气较重,脾喜躁恶湿,脾虚易惹湿,湿亦容易伤脾,导致脾运化水谷失职,从而出现食欲不振,困倦乏力,腹胀便溏等症状。所以大暑节气也要强调脾阳的作用,在这样的节气中既要清热祛湿,又要增强脾运化代谢祛湿的能力。其实简单的说,这个能力是身体的综合能力。除了消化、吸收、在饮食营养代谢等角度的能力之外,还有身体每天在运动、在生活过程当中、包括身体在代谢中激素的分泌,导致身体内分泌出现的变化。糖脂代谢后的产物等一系列环节都归脾管理。所以脾的能力是非常重要的,长夏对应五行中的土,五脏之中的脾也对应五行中的土,长夏是调理脾胃的好时机。
中医认为,脾主四肢,多做肢体运动可健运脾胃,去湿气,任何“有点喘,留点汗”的的运动,都有助于将湿气发散出来,有助于气血循环,加强机体的代谢能力,下面教大家一个既可以助脾运化,也可以提高身体的心肺功能的健脾和胃功,具体操作步骤如下:取站立姿势,两脚与肩同宽,人体上的肩井穴,位于第七颈椎棘突与肩峰端的中点,想象着肩井对准脚心,同时用意念想着两手合谷穴,向左转腰,右手合谷对着左边章门穴,左手合谷对着左京门,转正,稍停,再向右转腰,左手合谷对着右章门穴,右手合谷对着右京门,这样反复做,不拘于时,不拘于次数,根据每人体质强弱,可多可少,微微出汗既可,忌大汗。合谷具有调气和血的作用,在手背,第1、2掌骨间,当第二掌骨桡侧的中点处。章门穴在肝经上,为脾募穴,有理气疏肝,和胃止痛,健运后天之本的作用,位于腹侧,腋中线第十一肋骨端稍下处,屈肘合腋时,当肘尖尽处。京门穴为肾募穴,肾为先天之本,故刺激京门可起到补肾益阴,强壮先天之本的作用,在侧腰部,章门穴后1.8寸,当第十二肋骨游离端的下方。带脉绕腰一圈,约束诸经,转腰可起到疏通带脉,调节全身脏腑的作用。其次,肠道位于肚脐周围,转腰可刺激肠道,有利于促进新陈代谢,起到升清降浊,消积通便的作用,让停滞于腰腹部的水湿,痰湿,膏脂渐消,有助于控制肥胖,湿去脾健。再者,转腰过程中,肠道是有规律性运动,这样刺激可以让腹部的交感神经兴奋,盆腔内脏器运动幅度加强,提高代谢,并不断改变腹压,加强脾胃功能。
如果运动量不够,或运动后还是填补不了脾自身缺失的能力,我们可以选择三伏灸。
从上期学习小暑节气中我们都明白三伏灸是以“冬病夏治”为原理,在一年中最炎热的时期,也是人体阳气最为旺盛的时期,将中药敷贴在特定穴位上,给人体以温热刺激,通过经络腧穴的传导来调节脏腑功能,温补人体阳气以治疗秋冬发作的疾病,对于胃肠道疾病如胃肠功能低下、慢性胃肠炎、腹胀便溏等都具有较好疗效。大暑节气,对于脾虚失运的患者我们可以选择脾俞,胃俞,三焦俞,阴陵泉,进行贴敷。
脾俞:位于第十一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为脾的背俞穴,以健脾为主;
胃俞:位于第十二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为胃的背俞穴,以和胃助消化为主
三焦俞:位于第一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为三焦的背俞穴,以通调水道,去湿以助健脾为主;
以上三个穴位合用,既可以健脾和胃以治其本,又可以通调水道去湿以治其标。贴敷穴位并不仅仅是刺激某个穴位,而是以点带面,通过热传导,刺激局部范围,上述的三个穴位的位置接近肠道体表投影的位置,同时艾灸还可以促进盆腔内脏腑的功能,提高胃肠的蠕动情况。
阴陵泉:位于胫骨内侧,膝下胫骨内侧凹陷中。阴,水也,陵,土丘也,泉,水聚集之处也,顾名思义,此穴为脾经经水的汇合之处,具有排渗水湿的功能,阴陵泉的深部为小腿的动、静动脉循经处,穴位贴敷可加速血液循环,从而促进代谢,排除水湿。除了在三伏天对阴陵泉进行三伏灸外,还可以在日常生活当中单独应用火艾灸,借助艾火的纯阳热力与药力给人以温热性刺激,通过经络腧穴的传导,可以健脾祛湿,调节脏腑的阴阳平衡。具体操作为:采用艾条悬灸,距离阴陵泉穴垂直两厘米,每次30分钟左右,以患者穴位局部有舒适的温热感为宜。
3. 去湿
当你去益了心、健了脾之后,我们要做什么呢?祛湿。就像我们开中药、做针灸治疗,每个阶段治疗目的不同。当我们发挥了治疗作用,达到了治疗目的之后,我们才可以做另外的事情。不同的阶段有不同的目的,在早期初夏时是益心;夏中是健脾;现在到了夏末紧接着秋初之时,我们要做的是除湿。
长夏时节,自然界中湿气比较重浊的时节,在此时我们的食物当中可适当的加一些除湿的东西,比如大家熟知的薏米、赤小豆,白扁豆。但是这往往在服用初期效果明显,后期就不明显了,这是为什么呢?因为在早期没有很好的益心、健脾阳,因此作用不太明显。现在到了利湿的时间,如果前面您已经做了益心健脾的准备,那么现在就可以做利湿的工作了,像赤小豆、薏米熬粥就适合了。
在穴位上也是如此,之前有介绍益心的艾灸穴位、贴敷穴位,也有介绍健脾的动作、锻炼的方法,现在要做的是祛湿。湿邪要向下清利,很难从上面透发出来,就要想办法让湿从大便小便排出。
以前有介绍腹部中段、侧腹肌、腰肌的锻炼方法,在这里介绍下腹部的锻炼方法,加速盆腔的血液循环、促进腹压、促进神经兴奋,让代谢向下排出的功能健运起来。怎么做呢?其实有个简便的方法,坐着就可以完成。现在让我们一起边学习,边练习祛湿兼调节盆腔的方法。
具体方法:取坐位时吸气,随吸气挺胸,气吸到胸部,腹部做收腹动作。憋着气收着腹,此时胸部压力增加,造成横隔以下腹部压力增加;在腹部内收的情况下,腹部往里的压力增加,整个腹压都会加强;吸气收腹,憋住了气,在这样的情况下做会阴的收缩,即提肛,此动作要有节律,1提2放3提4放……..做十次后放松呼气(即提、放各五次)。然后再吸气憋住如上法,如此反复。
这个动作看似很简单,但是效果非常好,为什么呢?因为在让腹压增加的情况下,通过肛周的括约肌和盆骶肌的收缩作用,可人为的让腹压波动。在底部肌肉有节律的收缩过程中,盆腔底部的神经可以得到刺激,于是膀胱、直肠的功能得到兴奋。
便秘、排便无力的患者,下腹寒凉、腹型肥胖(赘肉多,鸭梨样苹果)的患者,只要坚持做这个动作,就能改善上述状况,还可起到减肥的作用,体重均匀下降、排便通畅,腹部寒凉的状况也会适当减轻。这种锻炼不依赖于什么场地,随时随地都可以做,养成习惯锻炼可让机体功能不断的旺盛起来。
大暑到了,大暑有什么说法?有哪些养生方法?
谢好友邀请,大署到了,大署有什么说法?有哪些养生说法?
大署到了,也进入了中伏,也是夏季里最热的时候,人们常说:”冷在三九,热在中伏。上蒸下煮,扇子不能离手。”在我们农村还有一句农言:头伏萝卜,二伏芥,三伏里头撒白菜。
进入了大署,天气闷热,也到了下雨多的天气里,各个地方都很潮湿,晒干的东西也开始反潮。在这种闷热潮湿的季节里,人们的身体健康很重要,要注意养生之道。晨起散步,午间午睡午觉。天气闷,热,身体疲乏,容易中暑,出汗也多,要多喝白开水,清茶水,要多吃点水果蔬菜。多喝点绿豆汤防署。
在这闷热潮湿的天气里,祝朋友们身体健康!清凉心爽一夏。(草稿)
大暑到了,大暑有什么说法?有哪些养生方法?
每年的7月22日到24日之间,当太阳黄经到达120°时,便是二十四节气中的大暑节气。大暑节气正值“中伏”前后,烈日炎炎,天气酷热,温度基本达到了夏季的最高峰。所以,大暑养生应注重静养,注意防暑降温。
大暑时节,是天气最让人们酷热难耐、闷热潮湿的时期,大暑养生的重点应放在防暑降温上,尤其应注意室内的降温。在日常起居方面,应尽量避免长时间在烈日下进行劳作、正午烈日正浓时出门。出汗之后不宜正对风扇或空调直吹,并应及时更换衣物。大暑天气炎热,早睡早起、适当午睡,保持充足的睡眠、注意劳逸结合,可有效缓解白日里的疲惫状态,让自己精力充沛。
大暑时,受高温、高湿的影响,极易出现食欲下降、乏力等现象,饮食应以清淡为主,并宜多吃燥湿健脾、益气养阴的食物,如可多食苦瓜、莲藕、西瓜、薏米、冬瓜、山药、大枣、蜂蜜、百合等食物。高温易使人体出汗量大,容易耗气伤阴,除了饮食上保持清淡外,还应多喝水、常食粥、多吃富含的水分的新鲜水果,可熬煮绿豆汤、泡茅根水等用于日常的部分饮水,也可用热水泡干橘皮加适量冰糖代茶饮,常饮有理气开胃、燥湿化痰的功效。需要注意的是,大暑时节虽多高温,但却不宜过度贪凉,如经常喝冷饮、经常喜欢吃刚从冰箱中取出的食物等,否则可能会伤及人体阳气,并对胃肠道造成损伤。
大暑时,过度的运动不但会引起人们大量出汗,还易致人中暑,应尽量减少运动,或选择低强度、舒缓柔和的运动项目,如散步、快走、八段锦、太极拳等,并宜把运动的时间放在清晨或傍晚气温相对较低的时候。运动过后,应及时补充水分,喝水时应放慢速度,忌快速吞咽以及饮用冷饮,否则可能会引发急性胃肠道疾病。老年人外出锻炼,即使是在清晨或者傍晚,也最好有年轻人在旁陪伴,以免出现急性事件时可以得到及时的救治。
大暑时节,由于天气原因,许多疾病都是高发期,如胃肠道疾病、中暑、营养不良、心脑血管类疾病等。大暑时节的温度几乎到达了整个夏季的顶峰,高温潮湿的天气常使人们贪凉、贪冷,极易引发急慢性胃炎、消化道溃疡、消化系统功能紊乱等胃肠道疾病,而进食不正常也比较容易导致人们出现营养不良的状况;暑热引起的食欲不畅、心情烦躁,常会影响体内的供血不足,大量的出汗如不及时补充水分,也会导致血液的粘稠,这些都是诱发心脑血管类疾病的重要危险因素,应该引起人们的足够的重视。
夏季的高温闷湿天气,不但会让人食欲不振,还易使人体因大量出汗而缺失水分,所以夏天不但应该坚持清淡饮食,还应注意补充水分、多食粥。下面就推荐两款比较适合大家大暑时节食用的粥品。
如果您对这个问题有好的建议,欢迎您在下方留言评论
我是王桂真,今日头条悟空问答签约作者,欢迎您关注【王桂真营养师】头条号,一起聊聊健康,让我们吃的健康,吃的放心
大暑到了,大暑有什么说法?有哪些养生方法?
大暑是全年温度最高、阳气最盛的时节,在养生保健中常有“冬病夏治”的说法,所以对于那些每逢冬季发作的慢性疾病,如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风湿痹证等阳虚证来说,是最佳的治疗时机。
防暑是养生保健的关键大暑气候炎热,暑气逼人,心气容易亏损,是中暑发生的高危期。人体容易出现头晕、心悸、大量出汗等症状,所以大暑节气防暑是关键。
养生食谱推荐南瓜块300克,绿豆200克,薏米50克,山药片30克,盐适量。
锅内放清水、绿豆、薏米,以大火烧开,撇去浮沫。加入南瓜、山药烧开后改用小火慢炖,至南瓜、山药成糊,绿豆酥烂,加盐调味即可出锅。大暑食用此汤可防上火。
养生药膳方推荐绿豆、芦根各100克,紫苏叶15克,姜10克。将芦根、姜、紫苏叶放入锅中,加适量水煎汤,去渣,留汤汁备用。绿豆洗净,与煎好的汤汁一同放入锅中煮熟即可。
此粥可帮助人体排除毒素,还能和胃止呕、利尿解毒,同时也适用于湿热呕吐及烦渴、小便赤涩等,适合大暑时节食用。
运动养生身体健康的人,可以做一些幅度较大的运动,发发汗,使身体有一种舒服的畅快感。身体虚弱的人群及老人、小孩可选择运动量小且平缓的运动。
大暑时节高温酷热,人们易动“肝火”,会出现心烦意乱、思维紊乱、急躁焦虑等症状。这是“情绪中暑”所引起的。
医学研究者认为,人的神经细胞对夏日的气温、气压、湿度和气流等气象要素的变化极度敏感,高温的气候会影响人体的情绪调节中枢,继而影响大脑的神经活动和激素的分泌。因此,此时节应该尽量保持心情平静,切莫动“肝火”。
大暑到了,大暑有什么说法?有哪些养生方法?
大暑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之一,太阳位于黄经120°。大家都知道“热在三伏”,大暑一般处在三伏里的中伏阶段。这时在我国大部分地区都处在一年中最热的阶段,也是喜热作物生长速度最快的时期,而且全国各地温差也不大。
夏季养生做得好,就可以「冬病夏治」,帮助调整体质。
趁着一年中最炎热、阳气最旺的时候,适度晒太阳、运动强身、少吃生冷,协助改善体质,减少在冬季好发的慢性疾病,如慢性支气管炎、气喘、风湿等阳虚症。
而夏天因身体新陈代谢较快,血液循环加剧,心脏负担也随之加重,所以夏季要养「心」,特别是银发族,要保持心情舒畅,千万不要暴怒生气,以防心脏病发作。养心可以吃一些苦味的食物,如苦瓜、苦茶、莲子芯等,以收清心凉血、解暑去热、健脾利胃之效。同时红色入心,夏天盛产的桑葚、红西瓜、葡萄柚、胡萝卜、西红柿、红枣也是养心好食物。
这时候的养生第一要诀就是要避免中暑。
养生食谱推荐:三色清暑汤
材料:番茄2个、鲜鸡蛋2个、黄瓜1根。调料:食用油、葱花、盐、鸡精、香油、清汤。做法:
1、番茄洗净,用开水烫一下,过凉后剥皮去子切成片;鸡蛋打入碗中搅拌均匀;黄瓜洗净切成斜片备用。
2、锅内倒油烧至六成热,放入葱花煸香后倒入清汤,大火烧开,放入黄瓜片、番茄片滚开,再倒入蛋液,顺时针推匀成大片蛋花,放入适量的盐和鸡精,淋入香油即可。注意:黄瓜味道清香,水分含量大,有清热解暑、消肿利水之功效。下锅时间不宜过长,以免水分流失,影响口感。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