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有些糖尿病人会发胖,而有些糖尿病人却骨瘦如柴?
感谢邀请。
一般来说一型糖尿病患者很容易呈现出骨瘦如柴的情况,二型糖尿病患者一般就是我们所说的“富贵病”,患病时一般体型肥胖,其实在后期也渐渐会有体重下降的情况,无论是哪一种糖尿病,只要血糖无法控制平稳都会出现体重下降的情况。
糖尿病其实属于一种糖代谢疾病,主要是由于体内的胰岛素无法正常分泌造成,胰岛素对我们来说十分重要,因为它是体内唯一能降糖的激素,失去胰岛素的效用,我们从食物中获得的葡萄糖会一直存在血液中,无法运入细胞得到正常运用,所以会造成血糖久居不下的情况,而且由于葡萄糖无法被细胞利用,最终会随着尿液一同排出,因此糖友的尿液中含糖量较高,病名也因此而来。
这葡萄糖得不到利用可不是什么好事,葡萄糖对每个人来说是人体最绿色清洁快速的能源物质,可以说每个人都离不开葡萄糖。而胰岛素就像血液中开启葡萄糖进入细胞的一把钥匙,葡萄糖进入细胞供能就需要胰岛素这一道门开启,现在门和钥匙没了,葡萄糖只能游离在血液中,无法得到正常利用,如果摄入的葡萄糖无法被细胞正常使用,细胞必然会缺失能量,于是大脑会命令身体加速分解脂肪、蛋白质来供能,糖友身体储存的脂肪就会大大分解供能,从而体现出身体暴瘦的情况。
一型糖尿病的发病原由目前也还没有完全明晰,不过可以断定的是和生活环境、生活习惯、饮食方式、遗传、自身体质、抗病能力等多种条件有关,一型糖尿病患者的胰岛细胞几乎被完全破坏,胰岛细胞是无法再生,无法通过细胞分化生成的细胞,所以一旦损坏,就无法再逆转了,完全被破坏的胰岛基本无法释放胰岛素,基本要借助注射动物胰岛素来作为资深调节血糖的激素,所以,一旦突然爆发的一型糖尿病,没有及时发现和调理的话,患者会突然暴瘦,骨瘦如柴。
二型糖尿病有所不同,他们的胰岛或能正常分泌胰岛素,只是有胰岛素抵抗(多数是因为肥胖、三高、特别是高血脂的影响),降低功效,也可能胰岛素敏感度下降,无法更好地感知胰岛素释放时机,所以他们的胰岛素是有效的,只是效益不好,多多少少他们能够让葡萄糖进入细胞供能,也不至于过度分解脂肪来供能,所有他们开始一般肥胖,而且也不至于快速就骨瘦如柴,只要正常服用降糖药,或少量借助注射胰岛素,基本不会对身材有太大影响。要想让自己不要过度消瘦,糖友唯一的做法就是控制好自己血糖的平稳,血糖平稳,说明摄入的葡萄糖有好好地送入细胞供能,细胞能拿到能量,我们的脂肪和蛋白质就不会过度透支,体重就能得到保持。
为什么有些糖尿病人会发胖,而有些糖尿病人却骨瘦如柴?
因为糖尿病病人是饿瘦的,因为他们的身体其实是“缺糖”的。这是不是让你感到很意外。
糖尿病分为两型,一型糖尿病和二型糖尿病。两者有什么区别呢?一型糖尿病是患者的胰岛素分泌不足,二型糖尿病是指患者的胰岛素分泌足量,但是由于各种原因,导致身体对胰岛素不敏感。
胰岛素是什么东西呢?
胰岛素是我们胰岛细胞分泌的一种重要的激素,能够帮助我们的机体分解糖分来供应能量,以及促进脂肪和蛋白质的合成。我们从食物中摄取的糖分,也就是碳水化合物,是我们重要的能量来源。肠道将糖分吸收进入我们的血液,然后再在胰岛素的作用下,我们的身体才能将这些糖分转化为我们身体所需的能量。
当胰岛素分泌不足或者是我们的身体对胰岛素不敏感的时候,那么,我们的身体就不能利用糖分作为我们的能量来源。那么糖分就会遗留在我们的血液中,进入我们的尿液中。我们的身体就会处于一种饥饿状态,在这种状态下,我们的身体为了维持正常的活动,不得不采取分解我们体内脂肪、蛋白质的方法来供应必须的能量。我们体内的脂肪、蛋白质就是我们的肥肉和肌肉。当脂肪和蛋白质被消耗之后,我们的身体自然而然会变得消瘦。
尤其是I型糖尿病病人,由于胰岛素分泌量绝对不足,因此消瘦症状非常明显。
三多一少是I型糖尿病病人的典型特征——多食多饮多尿和体重下降
为什么有些糖尿病人会发胖,而有些糖尿病人却骨瘦如柴?
这个问题问得非常好!好就好在题主用了“有些人”,而不是“所有人”得了糖尿病后都越来越瘦。
那么,为什么有些人得了糖尿病后,会越来越瘦呢?要想搞清楚这个问题,我们首先要搞清每天我们吃进去的糖,都去哪儿了?然后,我们还要搞清楚,要保证糖的这些去路畅通,都离不开谁?最后,我们还要知道糖尿病人,是哪里出了问题?
当我们把这些问题都一一搞清楚以后,自然就明白了,为什么有些人得了糖尿病后越来越瘦。
我们吃进去的糖,都去哪儿了?首先,我们每天从食物中摄入的糖,到了身体里,经过生化反应变成可吸收的葡萄糖后,至少有4条去路:
第1条去路:葡萄糖变成能量,供我们每天维持生命的需要;
第2条去路:多余的葡萄糖变成糖原,储存在肝脏、肾脏和肌肉中,以备不时之需;
第3条去路:多余的葡萄糖变成脂肪,储存起来,以备不时之需;
第4条去路:多余的葡萄糖变成蛋白质,也同样储存起来,以备不时之需。
由此可见,我们吃进去的糖,至少去了4个地方,第1个变成能量,被我们消耗掉了;第2个变成了糖原,第3个变成了脂肪,第4个变成了蛋白质,后3个都被储存起来了。
保证糖的去路畅通,都离不开谁?刚刚我们了解了,吃进去的糖,至少有4条去路;但是要保证糖的这些去路畅通,必须得到我们身体里的一种激素的帮助,它就是胰岛素,这是因为:
1.胰岛素能够促进组织细胞,对葡萄糖的摄取和利用;
也就是说,如果没有胰岛素,我们吃进去的糖,无法变成能量,这样,糖的第1条去路就被堵死了。
2.胰岛素能够促进糖原合成,抑制糖异生,使血糖降低。
也就是说,如果没有胰岛素,我们吃进去的多余糖,无法变成糖原,这样,糖的第2条去路就被堵死了。
3.胰岛素能够促进脂肪酸合成和脂肪贮存,减少脂肪分解。
也就是说,如果没有胰岛素,我们吃进去的多余糖,无法变成脂肪,这样,糖的第3条去路就被堵死了。
4.胰岛素能够促进氨基酸进入细胞,增加蛋白质合成。
也就是说,如果没有胰岛素,我们吃进去的多余糖,无法变成蛋白质,这样,糖的第4条去路就被堵死了。
由此可见,要保证糖的去路畅通,就离不开胰岛素。
糖尿病人的胰岛素,是怎么了?最后,我们再来看看,糖尿病人的胰岛素,是怎么了?
我们仅仅从糖尿病的定义,就可以看出糖尿病人的胰岛素,哪里出了问题。
糖尿病的定义是:糖尿病是一组因胰岛素绝对,或者相对分泌不足和/或胰岛素利用障碍,而引起的碳水化合物、蛋白质、脂肪代谢紊乱性疾病,并以高血糖为主要标志。
由此可知,糖尿病人的胰岛素,出现了以下5种可能的异常情形:
1.胰岛素绝对分泌不足;
2.胰岛素相对分泌不足;
3.胰岛素利用障碍;
4.胰岛素绝对分泌不足+胰岛素利用障碍;
5.胰岛素相对分泌不足+胰岛素利用障碍。
也就是说,糖尿病人的胰岛素出现了异常,不能发挥正常功能了。
为什么糖尿病人,会越吃越瘦?综上所述,我们再整理一下思路:我们每天吃进去的糖,至少去了4个地方;为了保证这4条去路畅通,我们离不开胰岛素;而糖尿病人的胰岛素,出现了异常,不能发挥正常功能。
好了,最后,我们来顺理成章地解释,为什么有些人得了糖尿病后越来越瘦。
因为糖尿病人的胰岛素出现了上述异常,不能造成工作,所以,我们每天吃进去的糖,就不能被机体充分吸收、利用变成能量;这样,我们为了维持生命,只能去分解身体现有的存量脂肪和蛋白质,把它们变成日常所需的能量,这样一来,就必然导致我们身体脂肪和蛋白质的存量消耗过大,人也就越来越瘦了。
总结:有些人得了糖尿病后越来越瘦,是因为胰岛素出现异常,不能将他们吃进去的糖变成能量;身体为了维持生命,只能去分解身体现有的存量脂肪和蛋白质,来把它们变成日常所需的能量,这样必然导致他们身体的脂肪和蛋白质存量消耗过大,人也就越来越瘦了。你同意我的观点吗?
每天更新健康热点,医疗痛点;如果我说的,正是你所想的,那么,请点赞、转发、关注朱萧俊说健康!
特别提醒:评论区中的推荐用药,均需谨慎试用,切勿打款购买!
为什么有些糖尿病人会发胖,而有些糖尿病人却骨瘦如柴?
一般来说,通过调整营养、增强运动量等方式,缓慢有目的地减轻体重不仅有利于心脏、血压、胆固醇水平,还有助于改善胰岛素抵抗。但短时间内体重大幅度减轻,甚至体质指数低于18.5,是非常危险的。
快速消瘦的原因是什么?糖友们如果过于消瘦,该如何增重?下面,“问上医”为您详解。
糖尿病患者消瘦的主要原因(1)血糖控制不佳
正常情况下,身体在消化吸收食物中的葡萄糖入血后,血液中的葡萄糖会刺激胰腺分泌胰岛素。胰岛素就会通知身体的细胞吸收葡萄糖,转化成我们日常所需的能量。
而糖尿病患者,血糖大都积聚在血液中,细胞无法将其转化成能量利用,只好转战分解肌肉组织和脂肪。这是糖尿病患者体重快速下降的主要原因。
可以说,越消瘦,越能说明患者自身分泌胰岛素的能力越差,血糖越高,病情越重。针对这种情况,只要血糖控制好了,体重自然就会恢复。而注射胰岛素是最便捷、有效的控制血糖,恢复体重的方法。
(2)药物导致的消瘦
长期服用的一些降糖药也会导致体重下降,像利拉鲁肽、二甲双胍、阿卡波糖等。已有实验证明,利拉鲁肽会使患者的体重平均减轻5.9%。服用二甲双胍的患者多会感到食欲不振,吃得少了,自然体重也会减轻。同样,阿卡波糖也会引起体重下降。
如果体重下降得过快,可以向医生咨询用药方案是否合理。
(3)其它疾病导致的消瘦,像胃轻瘫
长期的高血糖会让掌管肠胃运动的植物神经受到损伤,导致胃动力不足,引发胃轻瘫。胃轻瘫的患者多有厌食、恶心、早饱、腹胀、呕吐等症状,长此以往,也会因为营养不良而消瘦。因为这种原因消瘦的患者应该及时就医治疗。
(4)过于控制饮食,营养不良导致的消瘦。
还有一部分患者错把控制体重理解成了体重越低越好,采用“饥饿疗法”,再加上药物的作用,从而导致了体重短时间内大幅度下降。
如果太瘦了,该如何合理增重?想要增重只需要脊柱一个原则:保证每天摄入的热量略大于消耗的热量。
(1)饮食调整
- 少食多餐。相比于每日三顿大餐,每天吃六顿小餐更有助于增加体重,但刚开始使用这种方法的患者一定要注意实时监测餐后血糖。
- 主食上粗细搭配。相较于精加工的谷类(白米、白面),粗细搭配着吃不仅能保证食物的消化利用,还能给身体补充更多的维生素、矿物质、膳食纤维和蛋白质。
- 多吃蔬菜,水果适量,种类、颜色要的丰富。建议每日摄入蔬菜300-500克,深色蔬菜占二分之一,绿叶蔬菜不少于70克。饭之间可选择升糖指数低的水果。
- 常吃鱼禽,蛋类、畜肉要适量,加工肉类要限制。多吃鱼禽类,畜肉(猪、牛、羊、驴等的肌肉和内脏)脂肪含量较高,应适量食用。不要吃腌制、烘烤、烟熏、酱卤等加工肉制品。熏制食品的熏烟含有200多种化合物,有些已经证明有致癌作用。
- 奶类、豆类餐餐有,零食加餐合理选择。糖友应当保证每日300克液态奶或相当量的奶制品,每周不超过4个鸡蛋,不弃蛋黄。糖友可以吃一些坚果当零食,但每天不能超过25克。
(2)增加运动量
糖尿病患者应该以有氧运动为主,可适当辅以抗阻训练,运动间隔不宜超过3天,否则一经获得的胰岛素敏感性会降低,运动的效果及积累作用减少。建议糖友们每周至少进行两个半小时的中等强度的有氧运动,3次低、中强度无氧、抗阻训练。
以上内容由“问上医”为您编辑整理,想了解更多权威健康知识,欢迎关注我们!
为什么有些糖尿病人会发胖,而有些糖尿病人却骨瘦如柴?
糖尿病的根本是代谢异常,而代谢直接影响着人的胖瘦。所以,从某种程度上来说,糖尿病患者的体重变化是病情变化的晴雨表。也就是说体重出现异常时,如突然变瘦,或者发胖,有可能与糖尿病有关。
有些糖尿病人会发胖,其原因就是很多糖尿病人,特别是在糖尿病发生前以及糖尿病初期、甚至患病数年内,存在着一种特殊的现象,即体内的胰岛素并不缺乏或缺乏程度很小,甚至比正常水平还高,但是细胞对胰岛素的敏感性下降,使之不能发挥促进血糖利用的作用,这种现象称为胰岛素抵抗。正是胰岛素抵抗现象的存在,导致了血糖的升高,但却不会影响胰岛素将血糖转化为脂肪贮存起来,于是糖尿病人反而会胖起来,但这种胖并非匀称的胖,而是表现为肚子大、四肢瘦的向心性肥胖。
而有些糖尿病人骨瘦如柴,这主要是因为糖尿病患者体内胰岛细胞功能下降,分泌的胰岛素不足,导致血糖不能被充分利用,大量血糖被流失,机体不得不通过分解脂肪来获得能量,所以糖尿病人往往会越来越瘦。还有一部分人在没有患糖尿病之前就比较瘦,同时身体消化系统的消化和吸收功能也比较差,吃得再多,身体照样处于消瘦状态。因此这种人患了糖尿病身体只会更瘦,甚至枯瘦如柴。
糖尿病虽然不致命,但是它的可怕之处在于糖尿病引起的并发症。这些并发症不仅严重影响正常的生活,还会危及生命。因此,糖尿病患者的控糖工作一定要做好,如果能够早期预防避免其发生是最好的。
点击页面下方【了解更多】可查看更多医师解答或免费向医师提问
关注“家庭医生在线”头条号,更多健康问答轻松看~~~
为什么有些糖尿病人会发胖,而有些糖尿病人却骨瘦如柴?
患上糖尿病以后,可谓真的是体型百态:肥胖、正常、消瘦。其中,体型肥胖多见于糖尿病早期的患者,体型正常多见于血糖控制良好的患者,体型消瘦多见于血糖控制欠佳的患者。那么,引起这种现象的原因是什么呢?接下来,医学莘将为您解析。
细心观察的朋友会发现,大部分糖尿病患者体型都偏胖,这和他们的生活习惯密切相关:长期进食高热量食物、缺乏运动。吃的多,动的少,能量消耗少,无论是糖,还是脂肪,都会储存在皮下,引起体重增加。也正是因为肥胖,导致了胰岛素抵抗,使肌肉、肝脏等组织器官对葡萄糖的摄取、储存,利用减少,升高血糖,诱发糖尿病。而血糖升高以后,多余的葡萄糖又可转换为脂肪,加重肥胖,因此糖尿病与肥胖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但这种现象多见于糖尿病早期。
随着病情的进展,糖尿病患者的血糖会越来越高,虽然血中葡萄糖多,但由于胰岛素抵抗与胰岛素分泌不足等原因的存在,各组织器官对葡萄糖的利用却比较少,各组织器官处于一个相对缺糖的状态。但为了满足人体的能量需求,此时只能分解蛋白质、脂肪等物质,随着蛋白质与脂肪分解增多,体重逐渐下降,就会出现消瘦。所以,消瘦的糖尿病患者,常见于血糖长期升高、未正规治疗的患者,它与“多尿、多饮、多食”组成了糖尿病经典的“三多一少”的症状。
相比于上述两类患者,血糖控制良好的患者体型多可正常。这是因为他们通过增加运动、控制饮食,减轻了肥胖,改善了胰岛素抵抗;辅以药物治疗,将血糖控制在了正常范围,增加了外周组织器官对葡萄糖的摄取、储存与利用,满足了基本生理需求,避免了蛋白质等物质的过度分解,避免了消瘦的出现。所以,患上糖尿病以后,应注意正规治疗,控制好血糖,方可避免肥胖与消瘦的出现。
感谢大家的阅读!
欢迎大家关注医学莘,了解更多健康知识!
注:本文图片来源于网络,若侵及版权,请联系删除。文内容仅作为健康科普,不作为医疗建议或意见,不具备医疗指导条件。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