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友”真的就不能喝粥吗?怎样吃早餐既营养又能稳血糖?

感谢邀请。

糖友也并非绝对就不能喝粥,只是对于糖友来说,如果要更好地稳定餐后血糖血糖,不推荐喝粥。粥其实就是主食类食物或主食搭配其他一些食材长时间熬住,软烂易吸收的形式,虽然能够利于消化,但如此一来,主食中的淀粉分解吸收就更快,葡萄糖短时间内就会大量进入血液,对血糖有影响,所以,对于糖友来说,主食的选择以尽量质粗、不易快速吸收为宜,减缓食物消化速度,抑制葡萄糖的快速转化和吸收。

糖友的主食可以选择粗粮饭,杂粮饭,糙米饭(如燕麦、青稞、黑米、小米等),还可以用薯类食物(土豆、红薯、山药)代替白米饭,增加膳食纤维的摄入量,平稳餐后血糖。糖友并不是绝对不能喝粥,但建议最好多以干饭为主。喝粥最好是杂粮粥、粗粮粥,添加粗粮杂豆增加膳食纤维,减缓吸收速度;多搭配其他肉菜共同食用,不要光盯着粥喝,混合食用能减少淀粉和消化液的解出机会,减少葡萄糖分解;一次性不要过多喝粥,一碗粥足够,尽量不要煮的时间过长,避免过于粘稠。越粘稠的粥淀粉的“糊化程度”越高,葡萄糖越容易分解,宁愿吃清汤寡水的粥,也不要多吃黏糊糊的粥。喝粥尽量选择两餐之间血糖较低的情况,还可以预防低血糖的发生。

“糖友”真的就不能喝粥吗?怎样吃早餐既营养又能稳血糖?

“得了糖尿病就不要喝粥了!”

这是很多糖尿病病友在戴上糖尿病帽子后,听到的一句告诫,有些是医生说的,有些是糖尿病病友说的。

事实上,“得了糖尿病就不要喝粥了”这句劝诫的内涵包括三点:

第一,血糖控制不好的时候,不要喝粥;

第二,最好别喝白粥。喝白粥后血糖会快速上升,胰岛素水平迅速升高,由于白粥消化速度快,血糖水平又会很快下降,人们又重归饥饿,这对控制血糖极为不利。除了白米粥,其他粥类如皮蛋瘦肉粥、生滚鱼片粥等,都是白米做的,虽然这些粥一点都不甜,但在升高血糖方面都不可小觑。

第三,在血糖控制平稳的情况下,注意以下几点,可以喝粥。

我们怎么喝粥?

技巧一:喝粥前,吃点干的

吃进去的食物在成为葡萄糖前,需要经过食道和胃,胃会把我们吃进去的食物进行研磨,成为食糜后进入小肠,在小肠内消化吸收,进而引起血糖的升高。如果能让粥在胃内多停留一些时间,升高血糖的速度自然会减慢。如果我们在喝粥前,先吃一些固体食物,如主食、青菜,做到干稀搭配,这样可以延长粥在胃内的停留时间,进而减慢血糖升高的速度。

技巧二:粥,要慢喝

很多“糖友”为了尽快把粥喝完,会转着碗一口一口喝,一旦粥变凉了,会迅速喝下。这样一来,粥迅速进入小肠被消化吸收,血糖也会快速升高。如果我们慢慢喝粥,单位时间内被消化吸收的粥的量也会减少,血糖上升自然就会慢。中日友好医院内分泌科营养师王亚非说:糖尿病患者喝粥要像喝酒似的,小口慢饮,最好边吃菜边喝粥。

技巧三:熬粥时间别太长

粥熬的时间越长,越黏糊,淀粉的性质发生改变,被人体吸收后,升高餐后血糖就越快。因此,糖尿病患者在煮粥时可根据食材的不同分批次放入,不耐煮的食材最后放入,避免时间过长或煮得太烂,尽量保持食物颗粒的完整性。

技巧四:加点粗粮

白米粥升糖速度快,如果做成杂粮杂豆粥就不一样了。有研究数据表明,单喝大米粥时,在健康人中测定的大米粥血糖指数可高达102,而加水煮烂的红小豆只有24,一半红小豆加上一半精白米的混合粥,血糖指数就能降到73。可见,豆类的血糖生成指数相对较低。常见的血糖生成指数低的做粥食材还包括花生、芝麻、莲子等。

因此,推荐糖尿病患者做粥时,加入一定量的豆类,并配合燕麦、大麦、糙米等富含膳食纤维的食材。此外,还可以加点药材一起煮粥,这种粥具有养生的功效。比如北芪补气,茨实敛精健脾,生姜暖胃。而糖尿病患者可以吃淮山粥,淮山有辅助平稳血糖的作用。

“糖友”真的就不能喝粥吗?怎样吃早餐既营养又能稳血糖?

糖尿病患者可以喝粥, 虽然粥被人体吸收后很容易引起血糖升高,但使用降糖药及胰岛素后可以将血糖降下来。对于糖尿病患者来说可以根据所监测的血糖结果来计算每餐应获得多少热量,然后根据计算的热量结合每种食物当中所含的热量及个人的饮食喜好来选择食物,比如可以选择鸡蛋、无糖牛奶、瘦肉、无糖饼干、无糖面包、馒头、香蕉等。在医学界认为糖尿病患者没有绝对的食物禁忌,只要在饮食时不要过量就行,一定要把握好饮食的量。因此糖尿病患者可以吃自己喜欢的食物,但是一定要监测血糖,如果血糖升高一方面要减少食物的量另外一方面要加大降糖药物的用量,同时加强运动。

一般情况下对于糖尿病患者来说每天早上一个鸡蛋、一杯无糖牛奶、2片面包就足够了,如果吃了还感觉饿可以多吃蔬菜,蔬菜最好以凉调及水煮为主。早上也可以吃2两瘦肉、一杯豆浆、一片面包。因为这几种食物里面含有大量的氨基酸、丰富的蛋白质、丰富的微量元素及钙质。所以早餐这样吃既营养又美味。

关注“医学慕课”头条号,更多健康问答轻松看

“糖友”真的就不能喝粥吗?怎样吃早餐既营养又能稳血糖?

调理过上千例的糖友了,经验告诉我说,真不不能喝粥,特别是血糖不稳定的糖友,不是说粥容易升高血糖,我少喝点,其它的东西我也不吃了,就只喝一点粥,解解馋。真的不能这样做,虽然这样吃也遵循了低能量,控制饭量的原则,但是粥升高血糖的速度很快。150毫升,100毫升喝下去,餐后2小时血糖很明显升高。

不是说杂粮是个调理血糖的好东西,就可以拿杂粮来煮粥喝,对于粥,放任何食材都是容易升高血糖的。只放大豆,黑豆就不提了,因为那叫豆浆,豆浆可以喝。

实在是馋,不想喝牛奶,豆浆之类,那就煮点豆水吧!真的很受罪,所以说我教育我们的后辈们,注意饮食,学会健康饮食。

李秀平营养师,专注糖尿病调理6年,希望能帮助到您!

“糖友”真的就不能喝粥吗?怎样吃早餐既营养又能稳血糖?

感谢邀请。

糖友最好是不喝粥,但也并不是说完全不能喝,如果要喝粥建议糖友一次性不要超过一小碗(10cm直径的碗口)。为什么粥不适合糖友?粥一般是用谷物类食物熬煮较长时间的料理,谷物类食物中淀粉含量丰富,而淀粉如果长时间熬煮,会发生变性,成为偏胶质状黏糯物质,被称作“淀粉的糊化程度升高”,而这种形态的淀粉更容易被分解吸收,升糖速度特别快,所以恐怕对餐后血糖影响较大。

糖友的早餐在主食类的选择上不一定绑定了非要喝粥不可,还有很多食物都能代替主食,比如全麦粉做的面食,如杂粮馒头、粗粮包子,也可以做些杂粮饭,或者荞麦面这些质粗或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也可以用薯类食物代替主食,比如适量的土豆、紫薯、山药。不过要注意的是量的摄入也要控制,40~50g(生重)薯类食物就差不多足够了。

刚才提到的粥,也并非不能喝,我们可以在粥里添加一些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混合,这样能增加膳食纤维,辅助延缓血糖上升。另外注意熬粥不要太长时间,避免淀粉糊化程度大幅上升,那些看起来黏糊糊,米粒形状都难以分清的粥升糖速度那是杠杠的可怕,比如广州的煲粥,基本都是这种形式,而且还特别烫,这些粥吃下来我们通常汗流浃背,一是因为提供了很多热气,二就是因为淀粉立刻分解为葡萄糖为我们提供了很多能量,我们宁肯多吃一些清汤寡水,米水分明的粥,这种粥要好得多。

早餐除了主食,糖友们最好也要喝牛奶吃鸡蛋,300g奶/奶制品,一个鸡蛋就足够了,另外可以添加一些坚果类和果蔬类搭配来吃,增加矿物质和维生素的种类。如果不喜欢蛋奶的糖友,也建议多吃大豆类食物,如豆腐、豆浆、豆腐干,另外补充鱼虾肉、动物红瘦肉替代来补充优质蛋白质。

“糖友”真的就不能喝粥吗?怎样吃早餐既营养又能稳血糖?

谢邀~

糖友为什么不能喝粥?只能说喝粥利于消化吸收,粥中富含淀粉的谷物类食物中的葡萄糖更容易被释放,对于餐后血糖平稳不利,糖友“不适合喝粥”,并不是不能喝粥。另外,早餐也并不一定只能喝粥,还有很多营养丰富而美味的选择。

对于糖友来说当然首要的就是要维持自己血糖的相互稳定,但是一定要提醒糖友们,不要觉得自己真的什么都不能吃,谷物类食物、果蔬、蛋奶、肉类这些食物糖友都是可以正常食用的,只是需要注意烹饪方式,尽量避免直接添加蔗糖、油脂高,油多火大的彭仍方式。糖友应当避免尽量不吃的只有一种食物:添加精制糖的食物,这种食物的确是生糖大户,但含有天然糖的食物,如水果、主食类食物,糖友可以食用,只是注意量和食用方式。类似粥这样的食物,熬煮时间长,利于消化,葡萄糖吸收会更快,糖友应当如何喝粥才对血糖平稳更有利呢?

①粥中添加粗粮杂豆混合

既然粥利于消化吸收,那我们就想办法让它不那么容易被消化吸收呗,例如加入粗粮杂豆,甚至可以加入坚果类混合,类似绿豆、红豆、蚕豆、花生、核桃等等,这些食材保留了丰富膳食纤维成分,膳食纤维能够减缓食物消化速度,能够抑制糖分、胆固醇、脂肪的吸收速度,辅助平稳血糖,所以,如果粥中添加一些这类食物的话,能让血糖上升尽量慢一些,有助于糖友控糖。

②喝粥搭配其他丰富食材

喝粥的时候大家都爱一咕噜喝一大口,或者直接一碗干完了再吃菜,其实这样的做法升糖速度那是哗啦啦。糖友更应当在喝粥的时候搭配其他食物一同食用,比如吃一口菜喝一口粥,吃一块肉喝一口粥,这样能够减小淀粉接触淀粉酶的面积,能够让葡萄糖更缓慢被分解出来,也有助于平稳血糖。

③细嚼慢咽注意分量

喝粥不要真的就囫囵吞枣,虽然粥中含有水分,煮的软烂,但我们也应当细嚼慢咽,慢慢来吃。喝粥一次性也不要喝过多,建议一次喝个一小碗,不要觉得一小碗没什么分量又添几碗,这样下来短时间内血糖肯定飙升。

④选择食材/不要煮过久

做粥的食材可以选择膳食纤维含量更高的糙米类,比如黑米、红米、紫米等,这些米质粗,比起大米来说淀粉含量也略低一些,而且膳食纤维丰富,更有助于餐后血糖的平稳。煮粥的话不要煮的时间过久,长时间熬煮的粥,其中谷物类食物淀粉的糊化程度会更高,糊化程度较高的话葡萄糖更利于分解,对糖友平稳餐后血糖十分不利,宁肯喝那些有请清汤寡水的粥,也最好不多喝黏稠的粥。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