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患者能不能喝酸奶?饮食要注意什么?
糖尿病患者是完全可以吃奶制品的,糖尿病人和普通人一样,每天都需要补充充足的蛋白质和钙质,而牛奶/酸奶中含有优质蛋白质,优质钙质,比起其他食物中相同的营养成分,更容易被人体吸收利用。
很多人认为牛奶中含有乳糖,所以糖尿病人不能喝牛奶,其实乳糖的升糖速度明显慢于蔗糖,而且乳糖还有平稳血糖的作用,糖尿病人完全可以喝牛奶。而酸奶中也并不含有不利于糖尿病人的因素,酸奶中没有乳糖,有乳酸,研究表明,乳酸也是可以帮助平稳血糖的物质。所以,即使是糖尿病人,也是完全可以喝牛奶和酸奶的,而且在总热量不变的情况下,两餐之间喝一杯牛奶或者等量酸奶还可以帮助平稳血糖,增加饱腹感,避免低血糖的发生。
不过,现在市面上有更多的奶制品不是纯牛奶或者原味酸奶,它们是“含乳饮料”“风味酸奶”,这些奶制品中大多加入了很多添加剂,比如蔗糖、葡萄糖、甜味剂、香精等等,如果糖尿病人选择的时候不慎重看一下食品配料表,可能就会买到含乳饮料或风味酸奶,如果再食用的话就会很危险,而且这些乳饮中不一定含有充足的营养成分,所以还得看准营养成分表。一般酸奶和牛奶中的钙含量100~200mg/ml,蛋白质≥3%,请大家也养成购买食物前,看营养成分表和食品配料表的习惯。
糖尿病患者能不能喝酸奶?饮食要注意什么?
感谢邀请。
糖友可以喝酸奶,酸奶本是牛奶发酵后的产物,其实就是牛奶中的乳糖转化为了乳酸,其他主要成分是蛋白质、脂肪,其实糖分的含量是很少的,可惜酸奶如果是原味的话味道的确不好,味道非常酸,相信没多少朋友喜爱,还有一种脱脂脱糖的酸奶,口入嚼蜡,更是难以下口,所以,为了提升酸奶这种营养食品的口感,让更多人接受,现在的酸奶普遍都是“风味酸奶”,风味酸奶一般添加较多蔗糖或油脂成分,口感很好,有很多标签这原味酸奶的酸奶吃着一点都不甜,但其实它们可能也是加了少量蔗糖的,并且富有蜂蜜、果汁等调味小盒。
曾经看到过夸张的说法:一盒酸奶的含糖量和两瓶可乐一样,其实有些夸张,但不可否认,风味酸奶中的含糖量的确不低,而且原味酸奶,脱糖酸奶更是很难买到。所以如果说句实在话,糖友最好是不喝酸奶,喝牛奶是完全可以的。糖友如果想喝酸奶当然也不是完全不行,如果有原味、无糖酸奶那这些酸奶是更适合糖友饮用的,如果附近只能买到风味酸奶(包括现在很多网红酸奶,如安慕希),那么就在自己血糖较低的时间段饮用,比如两餐之间,感觉自己乏力头晕的时候,大量运动之后,一次性喝酸奶建议不超过100ml,可以分多几次来喝一盒(不过这样自然也失去了喝酸奶的享受)。
糖友还可以自制酸奶,现在很多地方能买到酸奶机,也配有做酸奶用的益生菌等小包,按照说明让牛奶发酵,自制酸奶也是可以的,自制酸奶如果觉得口感不佳,可以按照自己的需求加一些水果混吃,其实味道也是不错的。喝风味酸奶时还可以添加一些麦片混吃,麦片富含膳食纤维,可以辅助缓解血糖的上升速度,而且搭配起来味道也不错。风味酸奶最好不要在餐后饮用,餐后本来就是血糖上升较快的时候,如果再吃含糖量较高的食物更容易导致血糖的飙升。另外,千万不要为了想一次性喝一大瓶酸奶就多吃降糖药或注射胰岛素,这样很容易控制不好血糖,还可能造成严重低血糖症状,是很危险的举动,多配合运动来降糖。
糖尿病患者能不能喝酸奶?饮食要注意什么?
对糖尿病人来说,饮食控制是治疗的基础,但并非是对什么食物绝对忌口,关键是如何合理地安排饮食,比如有些含糖的食物,并非一口都不能吃,拿酸奶来说,糖尿病适量地喝酸奶是有益处的。
酸奶是一种发酵奶制品,是牛奶经乳酸菌发酵而成,相当于对奶中的营养成分进行了初消化,从而利于人体的吸收,很多一喝鲜牛奶就腹泻的人,改喝酸奶这些不适症状即会消失就是这个原因。此外,酸奶中的益生菌还能改善人体肠道菌群的生态平衡,有利于平衡对各种营养物质的吸收,也能起到促进胃肠蠕动防止便秘的作用。
实践证明:糖尿病人餐前喝200毫升左右的酸奶,有助于降低餐后血糖,餐后血糖平均下降1-2mmol/L,这是因为:
- 酸奶中的微生物调节肠道功能,可抑制对葡萄糖和脂肪的吸收。
- 酸奶中的微质蛋白消化吸收的速度较慢,可以增强饱腹感避免饥饿,有利于减少主食的摄入量至于有些人担心酸奶中含有的糖对血糖产生的影响,实际上可以与减少的主食量相抵消,所以并不会增加血糖的总量。对于血糖控制良好者,酸奶是一种适宜加餐的食物,在两餐间喝一小杯酸奶并不会对血糖产生影响。
需要特别提醒的是,酸奶是指纯牛奶制成的乳制品,与一些含乳饮料有着本质的区别,糖尿病人之所以能喝酸奶是因为酸奶中含有大量的优质蛋白,而乳饮料中优质蛋白含量较少,与真正的酸奶是有很大的差别。
除此之外,有些糖尿病人还担心喝了酸奶会升高血脂,事实上血脂虽然与饮食有一定的关系,但根本的还是本身脂代谢异常所致,一杯酸奶中所含的脂肪不足以对血脂产生影响,因此不必对此有过多的担心。
综上所述,糖尿病人不仅能喝酸奶,且在餐前喝一小杯喝奶还有利于对餐后血糖的控制,是可以纳入日常饮食控制计划中的一项措施。
【希望此回答能帮到您,欢迎点击关注并留言,一起学习交流更多健康知识】
糖尿病患者能不能喝酸奶?饮食要注意什么?
糖尿病,现如今已经成为患病率较高的一种慢性疾病;说到糖尿病,在饮食方面应该做出相应的控制;酸奶是一种不错的奶类食品,酸甜可口且营养丰富,是很多人的钟爱食品,对于糖尿病患者来说,究竟可否食用?又有些什么问题需要注意?糖尿病喝酸奶,可以喝,但要注意这些事情。
糖尿病能喝酸奶吗?这个问题的答案是肯定的,完全可以“喝”。
糖尿病患者饮用酸奶有何好处?- 提高营养物质的吸收率:
酸奶是由牛奶发酵而得到的一种乳品;正因为如此,发酵的过程会导致其中的乳糖被发酵成乳酸物质;酸奶发酵过程中本身对乳酸菌、脂肪和乳蛋白有促进的作用;相比于牛奶而言,酸奶中的营养物质更容易吸收,乳蛋白颗粒较小,可以促进钙磷等矿物质元素的吸收。
- 调节血脂:
酸奶的适当饮用可以不错的增加肠道有益菌群,从而就可以改善身体的胃肠道功能,对于肠道菌群平衡和肠道健康有着很积极的作用;另外,有益菌群抑制了腐败菌的生长,这样就可以减少肠道垃圾,预防便秘等肠道疾病的发生;同时还能抑制胆固醇的吸收,起到适当降血脂的作用。
除此之外,糖尿病患者经常饮用酸奶对于血糖还有一定的控制(降低)作用,这是很值得关注的一件事情。
很多人疑问:酸奶中的乳糖不会对血糖造成影响吗?其实而言,牛奶经过发酵制成酸奶,牛奶中所含的乳糖物质经过发酵后绝大部分已经变为了乳酸;而且,乳糖这种物质是在小肠当中分解消化吸收的,对于血糖根本不会造成所谓的严重影响。
另外,很多人还在质疑酸奶当中添加的那些糖类物质;其实完全没有必要,一是酸奶当中所添加的糖类物质非常有限,二是我们单次饮用酸奶的量也很有限,二者对照考虑,酸奶当中添加的糖类物质还不及您吃的馒头当中所含的糖类数量。
言说于此,您会发现:糖尿病喝酸奶,没有任何问题。当然前提是您要学会靠谱选择、健康喝。
选择酸奶需注意:- 靠谱、正规、大型厂家生产的更加靠谱;
- 日期越近越好,有益菌群含量越高;
- 原味、含糖量较低的更靠谱;
- 拒绝乳饮料,请认准“名称”。
首先,建议糖尿病患者可以在早餐2小时之后饮用酸奶;这时饮用酸奶,一则可以当做加餐补充能量,二则对于血糖的影响波动也会非常小。
其次,建议可以睡觉两小时前饮用,酸奶中含有丰富的蛋白质,饮用饱腹感强,睡前合适的时间适量饮用可以不错的控制夜间低血糖,防止空腹高血糖,建议如此为之。
糖尿病喝酸奶,没问题,请健康饮用;酸奶,不错的食品,科学饮用才是王道。
注:王思露原创回答内容,拒绝商业转载;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告知删除。
糖尿病患者能不能喝酸奶?饮食要注意什么?
营养师小糖来为大家解答。糖尿病人是可以喝酸奶的,对病情有益。
酸奶是牛奶发酵而来的,它的蛋白质、钙、钙等元素比牛奶更好吸收。酸奶中的益生菌可以调节肠道菌群,清洁肠道垃圾,抑制胆固醇的吸收。同时,维护肠道内环境的健康,对于控制血糖和糖尿病病情也是有益的。也有很多研究证明,常喝酸奶是有助于预防糖尿病的。
那么问题来了,市售的酸奶中都含有一定量的糖,约在10%左右。我们在购买酸奶的时候,要学会查看酸奶的营养标签。如下图所示,其中的碳水化合物含量就是酸奶的含糖量。当然,市面上也有一些无糖酸奶,糖友们去大一点的超市,仔细找找,还是有的。
一般的含糖酸奶升糖指数为48,这个数值并不高,比我们常吃的大米饭、馒头、面条等要低得多。所以糖友在控制量的前提下,是可以喝酸奶的。建议每日饮用酸奶不超过150克,最好放在加餐的时候吃,睡前加餐吃也可以,但不要与正餐一起。如果有条件,糖友们也可以在家自己做酸奶,不放糖或者用木糖醇这样的代糖调味就可以。
希望小糖的回答能够帮到大家,记得点赞哦,更多糖友饮食问题,欢迎关注我们!
糖尿病患者能不能喝酸奶?饮食要注意什么?
糖尿病病人可以喝酸奶,酸奶本身是牛奶在益生菌的发酵下得到的产物,相对牛奶来说,酸奶里面的蛋白质不仅含量丰富,而且钙含量也高,更加容易吸收。
本身原味的酸奶,里面含糖量并不算高,但是现在市面上买的,绝大部分都是添加了很多糖,调味了以后的风味酸奶,如果糖尿病病人喝多了这种酸奶,那么无疑会摄入了比较多的糖分,对于血糖的控制不利。
糖尿病病人选择酸奶,如果可以买到的话,那么建议购买无糖的酸奶,目前市面上已经有这种无糖酸奶,专门适合孕妇,糖尿病患者,以及想喝酸奶又想要控制体重的人群。
如果实在买不到无糖的,只能买到那些加糖的风味酸奶,那么糖尿病病人在饮用酸奶的时候,最好要控制好量,一次不要喝太多,而且最好选择在血糖比较低的时候饮用,或者干脆代替一部分主食。
如果想喝酸奶,又买不到无糖的酸奶,那么也可以自己动手,用酸奶机来自己做。现在网上买一台酸奶机,还有专门做酸奶的益生菌,这样的话,自己做的无添加酸奶就可以放心喝了!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