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无挂碍是怎样一种状态?

一条溪水,从高往低处自然地流淌

汇向大海

在沿途有各种各样的风景

溪水不会因沿途风景好而停留

也不会因沿途风景不好而快速通过

它只管自然流动

我们的一生就像这条溪水

会经历人生种种的喜怒哀乐

随着时间的消逝自然而然的流走

不管我们是处于欢喜还是忧伤

时间不会因为我们的喜而延长

也不会因为我们的忧伤而加速

它只是静静地感受每一个过程

直到汇入大海消失

心无挂碍的状态就像这条溪水的状态

不念过去,不惧将来,静静感受每一个当下

心无挂碍是怎样一种状态?

心无牵挂是一个什么状态?

现在世人把物质世界的事情看得很重。包括金钱,升官发财,单位家庭孩子还有父母,这些都使人不能放下心来。人们不知道物质是由不同的波振动产生不同的状态。在最低的波流振动下产生有形的物质,而越高的波流震动所产生的是无形物质。我们这个世界上的桌椅,房子,汽车还有人都是最低波流震动产生的有形物质世界。所以在这个世界上这个心很难无牵挂,要想做到无牵挂,必须把人间眼睛所看到的一切放淡,世间的东西放淡了,内心的世界就会充实。随着不断的修炼,外面世界看的越来越淡了,内心就越来越充实,(你也就越像着高震动的波流无形世界靠近。)你的心就会慢慢变成无牵无挂了。

心无挂碍是怎样一种状态?

“以无所得故,心无挂碍。无挂碍故 ,无有恐怖。究竟涅槃。”这是《心经》教化众生的所要达到的境界。心无挂碍的境界是无法用语言表达的。但心有挂碍是能够用语言表达的。下面我就先谈谈心有挂碍。

心有挂碍的状态

我们身边都有这样的经历,爷爷奶奶,疼爱孙子或者孙女。经常会给孙子弄点好吃的,或者买个孙子喜欢的小玩具,博得孙子的欢喜。这时爷爷奶奶经常会问孙子,是爷爷奶奶好还是外公外婆好?

爷爷奶奶对孙子的这个爱。就是心有挂碍,心有恐怖。 他们对孙子付出的爱,希望能够得到孙子认可。内心恐怖付出了的爱,得不到孙子认可。

天下爷爷奶奶爱孙子,是人之常情,是人之天性。而这个人之常情的,天性的爱大部分人都心有挂碍,心有恐怖。 这是为什么呢?

这是因为,我们凡夫内心里都有个我,最放不下就是我。心中有了我相,做任何一件事,都是从我出发。是我对孙子付出了爱,我可以以不求回报,但我必须要得到认可。

人们连爱自己的孙子,都心有挂碍,心有恐怖,这样的人生怎能没有烦恼;怎能快乐自在;又怎能不苦。

在当今中国。几乎所有的幼儿都回答过这样一个问题,是爸爸好还是妈妈好?幼儿在接受父母的爱的时候,还要有分别心。殊不知,幼儿要回答这样的问题,是很为难的,幼小的心灵是痛苦的。

大部分的爷爷奶奶,爸爸妈妈,不是简单问问就放过孩子了。还会进一步的对孩子进行教化,我对你怎样怎样的好。久而久之一颗幼小的纯净的心,就这样养成了分别心。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就会产生得失,也会心有挂碍,心有恐怖,进而产生痛苦,慢慢的远离了快乐幸福。

心无挂碍

曾经还看到这样一个故事。一个爷爷,每天傍晚都会带着自己的孙子,到小区去散步。每次出门都会拿一个小桶和一个小铲子。小区里经常有人遛狗。会遗留一些狗粪。爷爷每次都会一边玩,一边主动的清理狗粪。并且经常教育孙子,我们这个小区环境这么好,需要我们大家共同爱护。而遛狗的那些人,他们也是因为爱护动小动物。我们帮她们清理狗粪,也是在爱护小动物。

久而久之,每天到傍晚,孙子想出门,都会主动的把小桶和铲子准备好,每次爷孙俩都会很开心出门。其实这也是爷爷对孙子的一种无形的爱,这个爱就心无挂碍,心无恐怖。

怎样才能心无挂碍

《心经》照见五蕴皆空。就是了悟心空,心空就会心中无我。心中无我,自然就心无挂碍。 我们普通人很难做到了悟心空,其实也没有必要,毕竟我们每天都要面对油盐柴米,衣食住行,还要过日子。但我们能够通过努力,对自己身心进行修养,让自己的心中少有挂碍,这是完全可以做到的。

我们平时在生活中要做到善护念。时刻关照自己的起心动念。不以善小而不为,不以恶小而为之,也就是多行善事。不去纠结过去的得失,更不要妄想未来。过好当下的每一天。,把当下的每一件小事,认真做好。扬善去恶,心中常存善念。心中善念多起来,自然心中挂碍就会减少。

以上是我对“心无挂碍”的理想。感谢大家慈悲指点。

心无挂碍是怎样一种状态?

《心经》是佛教经典中的一部重要经典,全文百字之多,但所阐释佛法禅定妙理真的很难用文字解释清楚。需要在禅定的修习中一一明了心中疑惑杂念。

“……以无所得故,菩提萨埵,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心无挂碍;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槃。”

心无挂碍是观音菩萨在甚深禅定中所得到的一种智慧状态,可以肯定的说,不是我们对待社会人生的一种解释,即使我们将自己的贪,嗔,痴三毒淡灭了很多,甚至遁入空门,在禅的世界中,也会随着五蕴的焦炙而妄想纷飞。

一个人从呱呱坠地到入土为安,中间所经历的每件事,都有一种牵挂,一种阻碍,不论成功与失败,这些在人生的旅途中,都是对“心”的历练,这些并不算很重要的结果,其实,最重要的是“心”面对死亡的态度,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只有死亡才能带来真正的恐惧感。

也许有人会说:自杀的人不会害怕死亡,那只是我们看到的表面现象,自杀的人,在心理上是悲愤的,这种心情会让他看到一个令人纠结的死亡世界。

每当我们想静下心来,让自己的思想意识不在忙碌,才发现,心中的杂念层出不穷,就像河水一样流淌不息。禅坐时的大事小情,忘念纷飞,在我们的心中层出不穷。

这些因五蕴之苦的牵挂,成了阻碍着我们寻求解脱生死之门的受,想,行,识,意。

禅坐不是枯坐,也不是不打妄想就可以了,事实上,在禅定时更需要智慧的引导,因为禅坐时的境界会自然而然的出现,这些“挂碍”之像,是“心”的作用。如何能做到这一点,这就是《金刚经》中的,"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意思是说:我所见闻到的一切诸相,心里都是明明白白的,没有颠倒之想,我的心却不依他而住。也就没有了“挂碍”之故。方能解脱令人恐惧的生死之门。达到不生不死的佛国之都――极乐世界。

心无挂碍是怎样一种状态?

据说是来无所粘,过无踪迹,如镜照影😂🙏

心无挂碍是怎样一种状态?

首先要我们双手合十🙏默念南无阿弥陀佛,作为学佛人首先要知道这句话出自心经,而且反复提及,可见这句话的重要,那么这句话到底是什么意思呢,要想说清楚也确实不容易,我就用最简单的话解释一下吧,简单说心无挂碍是一种状态,是人在修行中的一种自然状态有人会说不修行就没有这种状态吗,很对,修行中这种状态也很难做到。我举个例子,如果一个正常人你打他骂他而他没有任何反应做得到么,如果一个正常人你把大量现金放在他面前明确告诉他这现金就是他的,他能做到无动于衷吗。肯定做不到,这就是心无挂碍,那么怎样才能做到心无挂碍呢,你必须超出这个范围,所以说你的心境你的能力必须放在一个特定的环境,这个特定的环境就是佛教的禅定状态,只有在这种状态里才能做到,所以只有在禅定中才能开发智慧,才能增长智慧,才能做到一般人做不到的事情,这就是心经的中心要旨。就是佛要告诉我们的真像。这是学佛人必须要知道要懂的真谛。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