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少华,四十岁以前是说相声的吗?

郭德纲说“相声界谁活的岁数大,谁就是艺术家”,不少人都认为这是在说杨少华,因为杨少华在年轻的时候说相声压根养活不了自己,甚至一度去钢厂当工人,虽然相声界三大家的马家、侯家和常家都提携他,但是杨少华自己相声水平实在不过关,最后也还是没火起来,反而是老了遇到贵人赵伟洲才火起来。所以杨少华四十岁之前是说相声的,短暂当过工人,但是那时候他的相声水平实在不行,甚至连养家糊口都难。

杨少华的从艺经历

杨少华生于1932年的北京,小时候家里条件不好,1944年的时候杨少华进入启明茶社打杂,并和当时启明茶社老板常连安的公子常宝霆关系好。常宝霆师承相声大家郭荣启,家里父亲哥哥都是名家,因此常宝霆虽然年龄不大,但是相声水平还是很瓷实的,当时说相声可以挣口饭吃,杨少华在启明茶社熏陶着,也开始逐渐对相声产生了兴趣,于是常宝霆开始给杨少华说活,可以说常宝霆是杨少华的启蒙老师。

年轻时代杨少华

相声界讲究师承,想说相声,就得拜师,于是常宝霆把杨少华引荐给了自己的师父郭荣启,在启明茶社常连安的说和下,郭荣启碍于面子,也就答应收了杨少华,但是在当时收徒要摆知,这钱得徒弟掏,杨少华家穷,没钱摆知,这事也就搁置下来了,没有摆知,只有口盟,这也成为日后杨少华师承备受质疑的一个重要原因。

虽然杨少华没有摆知,但是郭荣启还是经常教杨少华活,郭荣启是相声大家,全靠自己刻苦努力,但杨少华不仅穷,而且也比较懒,不愿意在相声上下死功夫,因此久而久之,郭荣启让他学的那些个都没学扎实,便不再教下去了,杨少华全靠自己琢磨,这也形成了他相声表演的野路子风格。

杨少华四十岁之前说相声但并不火

不少和杨少华同龄的人在解放前后就已经火了,比如苏文茂、常宝霆、李伯祥等,但杨少华在相声表演上一直不火,主要是自己基本功不扎实,台上表演也都是撒狗血,抢风头,这种野路子风格压根就不合观众胃口,所以杨少华表演相声一直不火。

杨少华后来成家,家里孩子多,条件不好,经常爱占点小便宜,但是没有什么特殊能耐的他也只得靠相声养家糊口,但是自己这点本事也实在养不了家,为了糊口,杨少华甚至一度去钢厂做起了工人,但是后来待不下去,还是转行去说相声,毕竟曲艺工作者收入还是稍微好点。

当时的相声演员要定级,得有作品和名声,而杨少华自己能耐不行,就想着走走别的路子,后来甚至认了马三立当义父,马三立却是对杨少华很好,不仅多次提携他,还让杨少华给自己捧哏,舞台上,马三立指着杨少华说,宝贝,你有饭吃了。这句话说得杨少华热泪盈眶,能给这样一位相声泰斗站台,自己可不就要火了,可不就有饭吃了。

杨少华晚年才火起来

即便马三立给杨少华站台,但是杨少华还是没能火起来,这可能真的跟自己的相声水平有很大关系,在晚年回忆时,杨少华还回忆过,自己去演出,刚一上台,就被观众轰下来,杨少华没办法只能下台,下台后再上去,观众还是轰自己,没办法只能再下台,几个回合后,杨少华登台,说:都累了吧,观众乐了,这才开始表演。

杨少华先后和马志明、刘俊杰都搭档过,但是也都没能火,甚至杨少华一度去北京找到侯宝林大师,并得到侯宝林大师的提携,但是依旧没能闯出来名堂,直到晚年杨少华遇到了赵伟洲,赵伟洲是相声界鬼才,其为杨少华量身打造作品,完全按照杨少华的风格来创作,再加上自己牺牲了大量的包袱,这样的搭档加上赵伟洲的表演,使得杨少华在晚年突然大火了起来,按说到老了,不是自己相声水平突然提升了,而是遇到自己的贵人。

不过大火之后的杨少华转而给儿子杨议捧哏,凭借积攒的人气,这对父子搭档也取得了不错的成绩,而晚年的杨少华也彻底火起来了,成为相声名家,甚至有人称赞他是相声大师,对于这点,杨少华也是不敢承认,但是不能否认的是,他的确是相声界为数不多的老来红。

杨少华,四十岁以前是说相声的吗?

我不知道提问者为什么把时间卡到杨少华40岁的节点,我这里的信息是,他在1949年前曾在北京启明茶社当学徒,而这家茶社是当时北京有名的相声茶馆。他20多岁进天津在钢厂负责文艺宣传,当时就参加业务相声演出,不算专业相声演员。

他后来调入天津南开区曲艺团,这时成为专业说相声的,但当时到没到40岁,我不太清楚。这不那么重要吧?70年代末杨少华为马志明捧哏,后来调入天津曲艺团,到80年代又为马三立捧哏。

他真正广为人知是90年代,他和赵伟洲合说了一段《枯木逢春》,开始捧哏演员使蔫包袱的独特手法。这也让杨少华老来走红,后来又和赵伟洲合作过多个作品。

最早听这段相声时我正读初中,对于杨少华那种坏坏的表演方式很是欣赏,整个相声几乎所有的包袱儿都来自他那里,看似顺口答应顺手拈来,不刻意逗笑,又非常贴合实际,真是让人耳目一新。他后来的表演大多沿袭这种方式。

再后来他的儿子杨议走上舞台,他又为儿子捧哏,《肉烂在锅里》、《获奖之后》都很有意思,适合俩人表演。

杨少华的经历可以给很多演员以启示。年富力强的时候没有特别突出的表现,似乎这辈子就要默默无闻下去,到几乎晚年忽然找到适合自己的对路的表演方式,又遇到好的作品,一下子就被观众认可。

前两年因有事咨询,曾跟杨老通过一次电话,电话里他咳嗽了好几声,客气中带着歉意,因为不太了解没能回答我的问题。挂电话前我问您身体怎么样,他说你没听出我在咳嗽吗?

哈哈。

杨少华,四十岁以前是说相声的吗?

这个问题的答案必须是肯定的,杨少华从十几岁就开始说相声,虽然中间来天津当了一段时间工人,但一直没离开相声。

杨少华1932年生于北京,1944年,12岁时入启明茶社,当检场,打杂,老先生教杨少华,也就教一句两句,真正学得“熏”。常连安让杨少华管郭荣启叫师父。郭先生问杨少华,你认识字吗?你念念那广告。杨少华说,不认识字,连你都不认识字我更不认识了。郭荣启很生气。

常宝霆、杜三宝都是郭先生的徒弟。常宝霆对杨少华说,咱把门户掰扯清楚了。后来郭先生又乐意收杨少华了,杨少华就想,那就拜师吧。

杨少华从小跟姐姐长大,姐夫在天津要干一个轧钢厂,姐姐也去了天津。姐姐特别疼杨少华,1951年,19岁的杨少华也来到天津,进钢厂当工人。此时常家都来天津了,杨少华与常宝霆等人总凑一块聊天打麻将。常宝霆对杨少华说,你别扔下,你还说相声吧。杨少华说我不行,我不会说。常宝霆说,你不会说?

杨少华还是爱相声,干别的不舒服。他去南开区相声队串门,跟管事的穆祥林说,有事给我布一个(安排演出)。穆祥林说,今儿就演一个就行。结果杨少华说了一段相声,南开区相声队的书记,就想让杨少华来相声队。

杨少华有工作,本来不想过来,书记问他挣多少钱,他说挣65块钱,书记说,我给你两个65块,120块行不行。从这时候起,杨少华就去了南开区相声队。马志存是刷漆的,演出时认识了杨少华,开始给杨少华量活。

到了七几年,天津市曲艺团叫杨少华过去,马三立让杨少华给马志明捧哏。捧哏、单口相声、逗哏,反正说相声这点儿事,杨少华都能划拉下来。此时杨少华40岁。

关于以上这段故事,是本人2017年在天津杨家大院与杨老先生聊天时,老先生亲口说的,有录音为证。

(杨少华与孙子杨化然)

杨少华,四十岁以前是说相声的吗?

杨少华先生现在是年龄最大的“宝”字辈相声演员,他一生大部分时间都在说相声。杨少华40岁以前也是说相声的,只不过那时他是逗哏。

杨少华简介

杨少华是满族人,出生于1932年。杨少华兄弟姊妹比较多,所以家里的日子也比较困难,他从小也和别的穷孩子一样拣煤核什么的。

杨少华不到10岁的时候,他父亲就因病去世了。家里的日子无疑是雪上加霜,更加困难了。

母亲费尽心思地支撑着这个家。穷人的孩子早当家,懂事的杨少华就到启明茶社去当了一名小学徒,这时候杨少华才11岁。

启明茶社位于西单商场,成立于1939年,最初以曲艺为主,后来改成了相声大会,专门表演相声。老板是常连安先生,就是“小蘑菇”常宝堃的父亲。

相声以前在北京都是撂地演出,根本没有园子。那就得靠天吃饭,天气不好,下雨下雪,起雾刮风那就没有观众,演员只能喝西北风。

所以启明茶社的成立在当时是很轰动的,每天从下午1点一直演到半夜一点。好多当时的名家都在那里演出,像张寿臣、马桂元、郭荣启、于俊波、赵霭如、常连安、刘宝瑞、郭全宝、王世臣等都在那里演出。

杨少华到启明茶社当学徒,不是学相声,而是学打杂,就是擦个桌子冲个茶水什么的。

杨少华天天在茶社里跑堂,名家的相声可听了不少;再加上他和常连安的几个孩子大小都差不多,他们厮混在一起时间久了,都成了好玩伴。

常连安也是看杨少华比较可怜,就让杨少华开始学相声,还让郭荣启收他为徒。

郭荣启当时已经有名气了,他并没有看上杨少华。可常连安是老板,还有郭荣启的夫人还是常连安的干妹妹,由于有这关系,郭荣启也不好意思拉下脸拒绝,就嘻嘻哈哈地口头答应下来了。

杨少华拜郭荣启为师只是口头协议,没有磕头也没有摆知。

杨少华在启明茶社待了好几年,天天看那么多名家表演,自然也学了不少本事。

新中国成立后,启明茶社停办了。杨少华就离开北京,到天津当工人了。

1977年,杨少华的干爹马三立从农村回到天津曲艺团,官复原职,又重新担任副团长。

马三立为了给自己的儿子马志明找个搭档,就把杨少华调到天津曲艺团。

由于种种原因,马志明和杨少华裂穴。后来团里让杨少华办了病退。

退休之后的杨少华不甘寂寞,再加上家里还有四个儿子,所以他单枪匹马又杀回北京。

上世纪90年代初,杨少华和赵伟洲搭档,慢慢就红了起来。2003,杨少华和赵伟洲裂穴,开始和自己的小儿子杨议说相声。再回来杨议开始拍电视剧“杨光”系列,杨少华也就开始拍电视,慢慢地就远离相声了。

现在杨少华、杨议父子早已是功成名就,名利双收。杨少华先生现在也已经是90岁高龄了,早就开始在豪宅里颐养天年了,偶尔也开开直播,带带货,日子过得挺好的。

杨少华40以前说相声吗?

杨少华1950年就从北京到了天津,在天津轧钢一厂当工人。

杨少华不是一个甘于现状的人,又善于表现自己,再加上他确实本身就有曲艺才能,还会说相声,所以平时也给工友说个笑话什么的。

机会总是给有准备的人的。新中国刚成立的时候有文化的人特别少,有表演才能的人就更少了,再加上当时也比较重视宣传工作,所以杨少华进厂没多久,就调到了工厂的工会,成了厂里的文艺骨干,主要负责文艺宣传工作。

几年后,杨少华被南开区曲艺团的领导看中了,就把他调到了南开区曲艺团相声队。于是杨少华就开始和马志存搭档说相声,当时杨少华是逗哏,马志存是捧哏。

按说相声队的日子是比较安稳的。可杨少华结婚之后,生了4个儿子,所以日子一直过得是捉襟见肘,入不敷出。杨少华爱抽烟,可是他真的没钱买烟,只能捡烟屁股抽。

穷则思,变则干。后来实在没办法了,杨少华只好在下班之后,找个没有熟人的地方撂地演出,变个魔术啊、说个小段儿啊,挣个小钱儿贴补家用。

就这还让领导抓了个现行,第二天杨少华在大会小会上做检查,好久才过关。不过当时确实是没办法,“半大小子,吃死老子”,何况是4个儿子。

这样艰难的日子持续了好久。一直到改革开放之后,杨少华从天津曲艺团办理了病退之后,58岁开始北漂。

树挪死,人挪活。杨少华到北京和赵伟洲合作之后,老爷子终于扬眉吐气,名利双收。挣钱之后,杨少华给4个儿子一人买了一套房子。

拉拉杂杂说了这么多,意思就是说杨少华先生年轻时日子虽然过得比较艰难,可他40岁以前就是说相声的。只不过那时相声一直不景气而已。

朋友们,欢迎留言批评指正,谢谢。

(备注:图片来自网络,侵删)

杨少华,四十岁以前是说相声的吗?

推算应该是12岁就开始学习相声38岁就正式登台演出了,杨少华,1932年出生于

北京

相声

名家。

1944年进入北京启明茶社学习相声。70年代初期,杨少华开始与

马志明

合作在第二届津门曲荟表演了《

戒烟

》、《

地理图

》等节目,90年代初改与

赵伟洲

搭档。[1]2003年与儿子

杨议

合作对口相声《

肉烂在锅里

》,并获得第二届CCTV相声大赛一等奖。2004年在都市生活喜剧《

杨光的快乐生活

》饰演杨丰年,拍摄电视剧系列共九部。[2]2013年主演电影版《

杨光的快乐生活

》。

杨少华,四十岁以前是说相声的吗?

我母亲认识的一个老人 过去给学校看门 我就喊他姥爷 他就认识杨少华 过去相声没人关注 他家孩子多 他又干不了体力活 找我姥爷让他在厂子里给谋个差事 杨少华 是干嘛嘛不行 吃嘛嘛没够 人还特鬼特坏 就会写个字 最后在工会找个事由 等改革开放 相声有市场了 他就又说相声了 在文革期间 只有工人 军人吃香 这些跑江湖的没饿死就不错了 像唱大鼓的骆玉笙 说相声的马三立在旧社会让人欺负的 80岁以上的老年人 都知道这些事情 过去就是下九流 没有地位的 过去干这个的 那是没有别的本事不干饿死 现在干这行的 是为了名和利 真是为艺术的有几个 因为我接触过80岁的老人 有些让你看着像糟老头的样子 过去说不定就是个大耍儿 我这个姥爷虽然不是亲的 可是帮过我们家 后来再也见不到了 应该故去 我一直记着这个恩情 只能下辈子还了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