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时期,东吴的战力比蜀汉如何?
注意题主所提的问题是战力,而不是实力。单从战力而言,三国前期来看,蜀汉>曹魏>东吴,后期来看,曹魏>蜀汉>东吴,也就是无论哪个时期,东吴都是战力最弱的,而前期的蜀汉想揍东吴,曹魏更是自始始终都想痛揍东吴,道理很简单,那就是:柿子捡软的捏,而东吴就是三国时期的那个软柿子。
东吴战力最弱小如果以夷陵之战划分三国时期,那么三国前期的战力而言,蜀汉>曹魏>东吴,虽然曹魏军队庞大,战斗力强悍,但是在蜀汉与曹魏的两场重要战役,也即汉中之战和襄樊战役中,蜀汉军队都成功击溃了曹魏军队,取得了巨大的军事胜利,尤其是襄樊战役中,曹魏不得不考虑联合东吴,以达到解围的军事目的,而当时曹魏后勤力量强大,而蜀汉后勤力量薄弱,这种情况下,蜀汉都能击溃曹魏,足见蜀汉的战斗力之强大。
三国局势
夷陵之战后,蜀汉精锐损失殆尽,战斗力不如曹魏,但是长期与曹魏作战,互有胜负,战斗力也是比较强悍的。
反观东吴,其战斗力很差,其猛攻合肥而不能拿下,攻占荆州也只能靠偷袭取胜,至于夷陵之战全是凭借地形取胜,所以东吴战斗力在三国之中最弱,始终处于垫底地位。
东吴战斗力为何最弱?东吴战斗力之所以弱小,与其地理环境有很大关系,其中北方尚武,南方尚文,蜀汉集团北方人居多,而曹魏集团则是北方人,只有东吴主要是南方人,当时南方人口稀少,尚未开化,所以战力不强。
东吴水军
其次,东吴占有长江天险,其军队主要为水军,陆军不行,而当时战斗力最强的便是骑兵,整个东吴集团几乎没有骑兵,因此,难以进行有效攻击,所以东吴自保可以,主动出击,几乎没有落到好处。
三国时期,东吴的战力比蜀汉如何?
东吴军队的战斗力有两个显著的特点:一是始终没有形成凝聚力,豪族对开疆扩土的积极性不高,不擅长攻坚;二是守土责任感强烈,对自己的一亩三分地十分看重,能够坚决的抵御侵犯之敌。也就是说,东吴军队在保家卫国这方面表现的很出色。但是开疆扩土时,就只能用差强人意来形容了。
至于说东吴和蜀汉的战力谁更强,这明显是东吴要更强一点。论人口,论人才,都是东吴要更胜一筹。
那么实力比蜀汉更强的东吴,为何却连淮河都过不去呢?其实原因很简单。因为东吴方面根本就没有实力,也没有勇气把国境线推至淮河一线,并吞并淮南。并且东吴豪族对开疆扩土的积极性不高,也是原因之一。
举两个具体案例:
第一个案例是石亭之战,即历史上的“周鲂断发赚曹休”。
魏文帝曹丕去世后,魏国大军调动频繁,对东吴的安全造成了很大的隐患。于是东吴便于公元228年,主动策划了一场引诱魏军深入的歼灭战。
当时东吴设计引诱魏国扬州都督曹休率兵深入吴国境内。吴军在本国境内本来都打赢了魏军,差点要了曹休的老命。结果东吴方面打着打着,发现魏军增援了,于是立即罢兵休战,没有下文了。一年后孙权于建业称帝,东吴与曹魏五年没有大战。
相比东吴,蜀汉的外扩积极性要高的多。
在听说东吴方面大胜的消息后,蜀汉方面做出了积极回应。诸葛亮在成都调兵遣将,用了不到一个月的时间,以强行军一千多里的速度兵出去陈仓道,打算闪击陈仓。结果遭到守将郝昭的坚决阻击,最后因为备战时间仓促,粮草准备不足而退兵。但是诸葛亮于次年春天又再次出兵,逼曹叡连忙从荆州前线召回张郃,并紧急把曹魏的中军主力用来对付诸葛亮。
诸葛亮复出,急攻陈仓,帝驿马召郃到京都。帝自幸河南城,置酒送郃,遣南北军士三万及分遣武卫、虎贲使卫郃。——《三国志·张郃传》最后的战果是,诸葛亮在这次北伐中乘机顺走武都、阴平两郡。(魏军主动放弃)
比石亭之战的戛然而止,更让人叹息的是孙权对北伐的态度。
孙权在多次谋求徐州失利后,吕蒙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他认为,现在东吴曹魏的实力差距是巨大的。东吴不应该跟曹魏死磕,而是徐图自保。于是在此之后,东吴方面采取了偷袭荆州以削弱蜀汉对它的威胁;并以劫掠人口财货为主要目标的策略。而谋求土地已不再是东吴的第一诉求了。
这种战略规划的变更,大器感瞬间就降低了几个档次。
当然了,东吴对魏搞骚扰战也是有用的。青龙元年(233年),魏国扬州都督满宠就实在是受不了孙权的骚扰了,便上疏曹叡,请求把合肥旧城烧掉,另在西边三十里修了合肥新城。(离水路比较远)
那个让孙权伤心、张辽扬威的合肥城,就此灰飞烟灭了。
然而,这并没有什么卵用……
曹魏自己烧了合肥旧城,并不意味着孙权就能把边界线推到合肥旧城。并且,还别说是把国境线推到合肥旧城了,孙权他就是想在长江北岸展开大生产活动,也都会被曹魏骚扰得很头痛。
据史料记载,曹魏在魏吴边境搞屯田,孙权会跑去劫掠;等孙权也搞屯田时,曹魏也会跑去劫掠。这抢来抢去,最后就变成了两个土匪集团的抢劫成果展示会。
三年春,权遣兵数千家佃于江北。至八月,宠以为田向收熟,男女布野,其屯卫兵去城远者数百里,可掩击也。遣长吏督三军循江东下,摧破诸屯,焚烧谷物而还。——《三国志·满田牵郭传》由此可见,对淮南地区,孙权是既无力,也没有勇气去尝试占据。他每次动辄以十万大军出征,都是以骚扰为主,其目的就是把周围的地方变成缓冲区,让曹魏居民无力在那里安心种地生活。
并且,孙权的劫掠人财的野心,还远远不限于在淮南地区。按《孙韶传》的记载,曹魏和东吴在徐、泗、江、淮的地面上,搞了一条长达几百里的无人区。双方都在比狠,就看谁狠的更彻底。
至于攻城掠地嘛,孙权是这样打算的:主要曹军的主力不来,他就耀武扬威,只要曹魏大军一出,他立马就撒丫子跑路。
这个套路,孙权玩了整整十年。
后来,连曹叡都看出孙权的那点出息了。诸葛亮第五次北伐时,孙权为了配合蜀汉,也派出三路大军。结果曹叡表示:诸葛亮才是胜败的关键,渭水一战只许胜,不许败!我不管司马懿怎么打,哪怕是丢人现眼也无所谓,只要能打退诸葛亮即可。否则大魏的西部危矣。至于孙权一路,只要我亲自带兵去讨伐,孙权老儿这个胆小鬼肯定要跑路。因为我已经看穿他的尿性了。
结果曹叡居然还是高看了孙权,他预料自己到前线,孙权就会跑。然而魏军主力离前线还有数百里时,孙权就望风跑路了……
秋七月壬寅,帝亲御龙舟东征,权攻新城,将军张颖等拒守力战,帝军未至数百里,权遁走,议、韶等亦退。——《三国志·魏明帝本纪》可能有人会问,年逾五旬的孙权被曹叡这个晚辈小儿这么欺负,他就能甘心?
答案是:孙权他就是忍气吞声了。
如果孙权还活着,他一定会说:
决战是不可能的,这辈子都不可能。曹叡小儿实力那么强,我打又打不赢,不忍气吞声还能怎么办?就算东吴起倾国之力攻下了淮南,我也守不住。只要曹魏一个反扑,一切立马就会回到解放前。并且,我还告诉你们哦。东吴自身还有个大问题,这个事情连我也解决不了。
什么问题呢?就是东吴自身的内部政治环境也不支持东吴搞大规模的北伐行动。
在三国当中,蜀汉的内部是最稳定的。一共就两任皇帝,刘备病死白帝城后,诸葛亮掌权十二年,之后蒋琬费祎董允等又维持二十年。在黄皓开始折腾到民有菜色之前,蜀汉稳定了三十年;之后一直到被灭,没有天子被废,没有权臣互戮的问题。也就是开国之初,南方乱了三年,但是诸葛亮一个秋天就平了。除此之外,蜀汉就找不出什么黑点了。刘禅可谓是三国十一位皇帝中,最幸福的一个。什么国事大事都不用他操心,然后他的在位时间还是最长的。
相比于蜀汉,曹魏和东吴都是不幸福的。曹魏不叙述了,惨到无以复加。这里只说东吴的情况。
孙权还活着的时候,就没有搞定臣子对君主不忠的问题。在他在位后期,东吴经历了二宫之争,太子、鲁王分别被废被杀,连陆逊因此也被逼死了。目的就是为了子孙的皇位能够千秋万代传下去。结果孙权死后,东吴的皇权还是让权臣给把持了。
先是诸葛恪弄权,等他被杀后,宗室成员孙峻和他弟弟孙琳又继续弄权。整个弄权时间长达五年之久,搞到最后,连小皇帝孙亮也被废了。
比权臣弄权更惨的是,东吴的顾步朱陆四大豪族在东吴的世袭地位,几乎全方位的影响到了东吴的国策。具体就不说了。这里只说一个例子:陆逊的儿子陆抗,他最有名的战绩就是搞掉了谋叛的步阐。严格来说,这是东吴的豪族内斗,是陆家与步家的内斗。而这种内斗从东吴立国到最后被灭,一直都没有消除过。
当然,东吴的内斗问题,蜀汉也有,但是蜀汉很快早就把李严、廖立等实力派都按住了,没让反对派能够得势。
所以蜀汉和东吴的内部环境,那简直是一个天上一个地下。蜀汉相对集权,诸葛亮办大事的行政效率很高;东吴的集权力不够,豪族在很多时候与中央并不是一条心。
这种情况下的东吴,打起仗来怎么可能有团结性呢?
若是攻伐荆州,开扩江南,东吴的四大豪族会迸发非常大的热情,因为刘备弱,挑食子捡软的捏嘛!成功几率会很大。这也正是为什么当年周瑜打南郡,吕蒙、陆逊偷袭荆州时,吴军的战斗力会爆棚。
但若是兴兵北伐,曹魏的实力先不论。就说长途跋涉千里,四大豪族哪个愿意承担这么大的开支?比如说陆逊,他手底下几万陆家军,都是以他的食邑俸养的。守荆州,没有问题。北伐,积极性不高。
而这种积极性不高的代价就是:孙权的几次北伐,都如同十万大军游行示威,能抢就抢,不能抢就赶紧跑。这些人不是真的去玩命的,他们出发前就给自己划了条线——不做亏本的买卖。
总的来说,东吴的势力始终推不了淮河,主要是因为东吴的实力弱。因此就算东吴打下了合肥,打下了淮南。它自身实力不足,最终肯定也是守不住。
除了实力差距外,东吴内部不团结,国策制定的很猥琐也是拿不下淮南的原因。
孙权当年制定了骚扰曹魏的出兵目标,于是后来的人就都以此为出兵目标了。在这种大政策的影响下,东吴没能力,也没勇气与魏国在淮南一决雌雄。
至于东吴与蜀汉谁更强,这明显是东吴要更强一点。只不过蜀汉的政策是积极外扩,对曹魏造成了事实上的威胁。而东吴坐拥一倍于蜀汉的人口优势,却始终没有大规模的攻伐。以至于双方最终变成了相互劫掠的拉锯战。而东吴的实力不如曹魏,相互拉锯的结果就是东吴服用了慢性毒药,虽然可以保一时的太平,却最终逃不掉被灭亡的厄运。
三国时期,东吴的战力比蜀汉如何?
孙权二十万精兵过不了淮河,曹操五六十万精兵过不了长江,,彼此之间只能在淮河流域打打秋风。这是刘备迷、诸葛亮迷、三国迷们最喜欢看的故事。
曹操、孙权,你们不是牛逼吗?你来蜀中啊,你来打我啊!
在豹眼看来,要单打独斗,孙权要灭掉刘备,那是分分钟的事;曹操要灭掉刘备那就是秒秒钟的事。
孙权百分之六十到七十的兵力用于长江一线防御曹魏;曹魏五十到六十的兵力用于对抗孙吴。孙吴与曹魏仅仅把蜀汉作为一个棋子,根本就没把它放眼里。
汉中之战,曹操的确没赚到便宜,但曹操是主动撤军,留下一座空城给刘备。如果曹操决心要灭掉刘备,拿出刘备发动夷陵之战的精神头,恐怕刘备就此谢幕了。
襄樊之战,关羽威震华夏,结果怎样?丢掉荆州,自己被杀。
夷陵之战,刘备势如破竹,结果如何?全军覆灭,白帝托孤。
有句话叫“奶胖不算胖”,兵团作战,搞一下闪电袭击,前期都会很嘚瑟,最后都要拉稀。这是通行的战争规律,没啥好说的。
纵观刘备一生,用上吃奶的劲,干了一票大的,几乎打得倾家荡产,才取得了汉中之战的惨胜。除此之外,刘备啥时候打过胜仗?
刘备一生真正的征战是在徐州,那可是他说了算,三次把老婆孩子整丢了。
跟着袁绍干,说袁绍就是扶不起的刘阿斗;跟着刘表干继续吹牛逼,说“我要是有这个地盘,就能得天下。”
谁家的地盘不是靠自己一点点打出来的?
公孙瓒不是吗?从一个小书佐干起;
袁绍不是吗?做渤海太守,饭都吃不上;
刘表不是吗?单骑赴任,办公室都没有;
刘焉不是吗?道路堵塞,去上班都误点;
曹操不是吗?被抄了老窝,差点把老婆孩子当给袁绍。
就刘备一人,轻而易举就得到了徐州,那可是有油水的好地方。
是不错,吕布也想抢,袁术也想要,袁绍也惦记,曹操也琢磨。好地方谁不想呢?
蜀汉的势力是差一点,但不至于如此的惨。关键还是刘备这个带头大哥差了一点。
刘备做一个搅屎棍,去搅合一下还是很合格的。但要做老大,屁股就得坐得住。
就刘备那个猴性,到哪里都不安分,好好的家业也被折腾完了。
就这一方面,蜀汉的势力就比孙吴差的不是一点两点。
赤壁之战,周瑜三万精兵打败曹操是有些幸运;说陆逊以少胜多,那不是史实。
但陆逊五万对五万这不会有假,结果刘备败的很难堪。
夷陵一战,足以说明孙吴的真实实力。这才是真人不露相,一出手就是狠招,招招要人命。
刘备也算是讲究人,自己主动气死也算有个交代。
过去已经近两千年,也该睁开眼去看这段历史了,不必再去擦脂抹粉,也不必再去意淫了吧。
不喜勿喷,睁眼看历史,冷眼看社会;看不懂人生,就去反思历史,敬请合作!!!
三国时期,东吴的战力比蜀汉如何?
至少在孙权掌权的鼎盛时期,东吴灭掉蜀汉一点问题都没有。夷陵之战后,不少东吴军政要员(更早一些时候,周瑜生前也力主吞并益州)就建议一鼓作气兵发白帝城,吞并成都平原乃至整个蜀汉,从而将东吴版图从扬州、荆州拓展到益州。
当时,元气大伤的刘备(还没病死)手下只有临时搜刮征集来的5万军队,而且大都是未加训练的新兵、娃娃兵,根本敌不过锐气正盛的东吴虎狼之师。假如东吴采取水陆并进之策,步兵、水师交替掩护且确保后勤补给跟得上,灭掉军力不足、良将匮乏(关羽、张飞、黄忠都已殒命或去世)的蜀汉没啥困难。
另外,如果曹丕没有犯糊涂,而是趁机出兵夹攻蜀汉,诸葛孔明虽有经邦济世之才,恐怕也难解危局。更何况,那时候蜀汉“大后方”南中的蛮族豪帅也都因蜀汉夷陵大败而顿起叛心,蠢蠢欲动,甚至私下遣使向孙权称臣,准备趁东吴进攻益州时在蜀汉后院跟风点火。可以说,夷陵之战后相当长一段时间里,蜀汉所面临局势都十分危险,可谓内外交困。
然而,孙权内心来讲并不想灭掉蜀汉,从而背上一个独自与北方强大曹魏政权抗衡的战略包袱——如果占据蜀汉,势必要开辟与魏军争夺西北的第3条战线(东吴水军优势在这一地区毫无用处),即便不主动进攻,也要屯驻大量兵力巩固新的占领区并对北方实施防御。
反之,保留一个实力比自己弱(而且被自己打怕了),但又愿意与自己携手抗击曹魏的蜀汉政权,不仅能帮助东吴牵制一部分魏军兵力,从而减轻自身压力,有利于孙权慢慢消化既得利益(江南上百万山越需要“剿抚”、新得荆州之地需要建设),还可缩短战线(也是后勤补给线)以确保长江防线的稳固,进而积蓄力量,然后再选择有利的战略方向上对曹魏发动进攻。
再说东吴北伐的问题。需要说明的是,东吴20万军队看起来不少,却分散在西起江陵、中据武昌、南抵建业的数千公里江防线上,真正能抽调出来用于机动救援和主动进攻的兵力并不多。比如公元228年,东吴在淮南设伏,意图吃掉冒进的曹休6万精兵,当时孙权连自己的禁卫军都调上前线,也只凑够9万人马。虽然此战重创魏军(歼敌上万),但对于坐拥三四十万(最高峰达50万)常备军的曹魏政权来说,不啻于挠痒痒。
除兵力不足、缺乏战马这些众所周知的因素外,还有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是后勤补给问题。当时,曹魏政权(包括后来的司马氏政权)都高度重视江淮地区的争夺,不仅在此屯驻重兵(往往是前方主将领兵10万镇守,后方还有中央掌控的至少20万预备队待命),而且大兴屯田,就地解决粮草供应。
反观东吴,当时在建业方向的江北地区,仅控制着濡须坞、牛渚等少数几个桥头堡,占领区地盘很小,不足以屯田自保,大军供应主要靠江南渡江船运保障。如果东吴要发挥水军优势,就只能沿着几条江北支流(比如联通巢湖和长江的濡须水)向北推进,而且就算能勉强打过淮河,也会马上面临“地势陆通,骁骑所骋”的问题——淮北已经属于曹魏心腹地带,地势平坦,魏军正好可以充分发挥骑兵驰突和内线作战的优势。
为何陆逊说就算打下徐州,也得至少七八万重兵才能守得住,很大程度上指的就是后勤补给太困难——魏军不是傻子,见势不妙撤退时一定会坚壁清野,迫使吴军千里馈粮(从太湖粮食产区到徐州或许昌前线)。吴军一没兵力优势,二无骑兵优势,三无足够后勤保障能力,就靠10万左右部队北伐(其余作为预备队和留守力量),怎么可能取得大的战果?相比而言,依托长江及其支流水系,在淮南不断进攻、消耗曹魏兵力,反倒是一个可行的打法。
至于孙权为何不从荆州出兵北伐,道理很简单,他和陆逊都害怕蜀汉背盟,趁其主力北上荆州空虚之际,重演一出蜀汉版“白衣渡江”。所以在这个方向上,孙权反而被拴住了手脚,既要防备蜀汉,又要抵御魏军,只能长期僵持而无所作为。
三国时期,东吴的战力比蜀汉如何?
战斗力与实力是两码事。
如果你指的是战斗力的话,蜀汉军的战斗力强过东吴军。
如果你指的是综合实力的话,东吴强过蜀汉。
首先看东吴与蜀汉的人口与地盘对比。
蜀汉的人口与地盘一直不太稳定,波动较大,但一直没有超过东吴。赤壁之战前,刘备仅有江夏郡一半,还是靠刘琦才有立足之地。赤壁之战后,刘备拿下荆南四郡,后又向孙权借来南郡,共占有荆州五郡。
无论赤壁之战前后,刘备的人口和地盘与东吴相比相差甚远,这也是孙权肯把南郡借给刘备的原因之一。当时的东吴占有江东六郡,人口是刘备荆州五郡的数倍,地盘也比刘备大。
刘备取益州后,荆州经双方湘水划界,刘备在荆州仅剩三郡,在汉中之战后,刘备的地盘达到最大,总共是一州加三郡,益州+汉中+荆州三郡,总人口约140万,总兵力约14万人。
而同期的东吴,拥有扬州六郡+荆州三郡+交州,总人口约200万,总兵力约20人,双倍于蜀汉。
再之后,刘备的蜀汉开始走下坡路,荆州三郡丢失,关羽被杀,夷陵之战后,数万蜀汉精锐毁于一旦,国力衰弱,几年无力对外战争,更不用说和东吴比了,论实力,东吴差不多是蜀汉的两倍。
再说蜀汉与东吴战斗力的问题。
曹魏善于骑兵作战,蜀汉善于山地作战,东吴善于水上作战,各有所长,各有所短。
蜀汉的前身是刘备在北方的一路拼杀,刘备在动乱的北方,兵不过数千,将领只有关羽和张飞,一路拼杀,不断地投靠他人,在无数诸侯陆续被消灭,刘备始终存在,并以独立的姿势存在。
而之所以存在,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刘备的战斗力相当强悍。
北海相孔融因为被黄巾军围困,派太史慈向刘备求救,刘备马上亲自救援孔融,大破黄巾军,要不是刘备战斗力强悍,孔融为什么求救刘备,要知道孔融手下的太史慈也是一员勇将。
北方大大小小的军阀,如袁绍、公孙瓒、刘岱、袁术、吕布等都被消灭了,刘备还活着,要不是战斗力强,头脑灵活恐怕早被消灭了。
南郡之战时,关羽和张飞都协助周瑜攻城,历时一年,拿下江陵城。刘备打益州,历时三年,野战全胜,基本上是围城战,客场作战的刘备军也实易不属,要不是战斗力强,也拿不下益州了。
汉中之战时,刘备倾益州全力与曹操争夺汉中,硬碰硬,斩杀夏侯渊,曹操亲自来战也无能为力,刘备夺取汉中,平生第一次凭战斗力击败不可一世的曹操。
襄樊之战时,关羽军可谓战斗力强悍,首先击败吕常和曹仁,围了襄阳和樊城,之后擒于禁,斩庞德,威震华夏,这战斗力简直秒杀东吴,最后的失败也是东吴偷袭。
夷陵之战时,前期刘备军进展顺利,击败东吴守军,一直推进到夷陵,最后的失败也是因为刘备的失误弃船上岸,导致被东吴水军包围,并切断长江两岸的联系,才失败。
然后诸葛亮五次北伐,以赢弱的国力,打得强大的曹魏只能采取守势,战斗力不可谓不强大。并且北伐还取得了不少成果,夺了武都、阴平二郡,杀了王双、张郃等名将,曾大败司马懿。
反观东吴,赤壁之战主要是东吴所长,用水军击败曹操。南郡之战是周瑜领导的攻城战,打江陵城打了一年才拿下。
东吴军打山越贼和交州倒是很顺利。
数次合肥之战,孙权基本无功而返,十万大军被张辽800人按在地下摩擦,还成了一生的阴影。
蜀汉军积极进取,战斗力强,东吴军守士有责,进取不足,战斗力弱于蜀汉军。
三国时期,东吴的战力比蜀汉如何?
很多人会因为东吴数次围攻合肥给魏国送经验值,来黑孙权的统帅能力,但是其实这个和东吴的兵制有关。
话说孙策下江东的时候,本身势力不足,所以基本上是和江东大族之间是一种合作的关系。孙权即位,曹操南下,江东大族很多都要投降,就能看出来这批人其实和孙权并非完全利益一致。后来孙权恩威并施,算是把这些人都大体上收服了,绑到了一条船上,但是要让他们攻城略地,他们还是不情愿的,每次到需要自保的时候,才能真正的爆发出战斗力。
这是首先从将领的指导思想上,东吴就很保守,这种保守就是江东士族的自保的心理所带来的。
而江东的军队的特点,也和魏国和蜀汉不同。魏国和蜀汉,可以说军队都是其领袖——也就是曹操和刘备一手带出来的,大将只是被授权带兵,而领袖可以直接取回来。但是江东的军队,却是兵为将有,每个大家族都养着自己的私兵,等到孙权发令的时候就带着自己的私兵去参战。所以孙权对他们的指挥也是有限的,真的要保家卫国,还能出几分真力气;要替孙家去争夺天下,拜拜了您㖏不奉陪!
并且,因为兵都是自家的财产,所以真的要打硬仗拼消耗的时候,各个家族也很难协调,因为攻下来的城池是国家的,但是损失是自己的,故而东吴的军队整体上非常不擅长于打硬仗和整体协调,这也是屡屡进攻失败的原因。
所以东吴几十万精兵连淮河都没有见过,很难说是战斗力低下,而是进攻和防守对将领们激励不同的缘故。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