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关羽、马良、关平、周仓没战死,而是逃回蜀中了,蜀国的命运能不能得到改变?

建安二十四年冬的拂晓,一阵急促的叫门声,敲开了成都的大门,只见数骑人马匆忙奔入城中,直奔汉中王府,而最前面的一位面如重枣,身材魁梧,此时神色慌张,此人正是数月之前水淹七军,名扬华夏的大将关羽,而其身后则跟着关平、周仓等寥寥数人。

汉中王刘备

汉中王刘备得到军报,紧急召见了关羽,两人一别数载,如今见面,一位已是封王雄主,另一位则是落魄将军,不免让人慨叹不已,只见关羽叩见刘备后,两人坐定,汉中王刘备问到:贤弟如何在乱军之中突围而出?

关羽言到:多亏从事王累,此人素怀忠义。我等被困麦城,我正欲走小路突围,此人劝谏我走大路,而自己领兵佯装于我,走小路吸引了吴军主力,因此,我等才得以突出重围,而王累此时怕已被吴军杀害。

王累

汉中王听此言,又是一顿慨叹,并安慰关羽,劝其先休息一日,明日百官议论,定与贤弟报仇,关羽尚有言论,但见汉中王如此说,便退下休息。

第二日,汉中王于殿中传唤百官议事,问如何与关羽报仇,夺回荆州。

此时,只见右将军张飞率先奏上,张飞言到:荆州是汉中王和诸将拼死夺取,东吴既是我盟友,又偷袭我在后,致使我军大败,俯请汉中王派遣大军前去伐吴,我愿做先锋。

张飞言语刚落,左将军马超、后将军黄忠等纷纷进言,劝谏汉中王大军讨伐东吴。

汉中王又问诸葛亮,不知军师意下如何?

诸葛亮回答到:此时我方敌人是曹魏,讨伐曹魏名正言顺,如果讨伐东吴,顺江而下,易进难退,不如遣使言和,共同抵御曹操。

彼时,赵云、黄权等也都纷纷赞成诸葛亮之意见。刘备又望向关羽:不知二弟以为如何?

关羽言到:孙权偷袭我在后,我意欲讨伐东吴,为死去将士报仇,但荆州之地,臣深知易守难攻,若为臣一人私怨,而废国家大事,不可,臣以为:此时曹魏必以为我将讨伐东吴,不如虚张声势,陈兵江州,做出攻打东吴的架势;同时,臣原为先锋,北出汉中,趁曹魏不备,直取关中,夺取长安,为汉中王立不朽基业。

议事

群臣听罢关羽言论,纷纷觉得此意甚妙,于是刘备采纳意见,以诸葛亮辅佐世子刘禅坐镇成都,在军中发布讨吴檄文,并邀请曹魏共同出兵,并派遣赵云陈兵1万于江州,多立旗帜,以迷惑敌军。

同时,发国内6万大军北上,以关羽为先锋,兵分三路出汉中北伐,其中马超为西路军,主攻西凉地区,关羽为中路军,攻取雍州,张飞为东路军,与关羽回师长安,刘备御驾亲征,坐镇关中,益州诸将如魏延、黄权、关平、关兴、张苞、孟达等距随军北伐。

刘备北伐

此战出其不意,顿时曹魏政权大乱,长安一月并被刘备攻下,刘备同时派遣关羽镇守潼关,保卫关中,从此,刘备顺利占领了益州、雍州和凉州,势力大增。

如果关羽、马良、关平、周仓没战死,而是逃回蜀中了,蜀国的命运能不能得到改变?

关羽在获得援兵后,按其性格决不会逃回成都,相反,他就会清醒,"南和东吴"也不是马放南山不设防。明枪易躲,暗箭难防。从此,南北都要有备无患。

而刘备也会再度加强防务,或让诸葛亮重返荆州督军,或加派黄忠、法正协防东南。

在政治上是否继续"北拒曹操,南和孙权",还是重新制定"北拒曹操,南伐孙权"的战略,成了当务之急。

诸葛亮和赵云等稳健派会主张继续"北拒曹操,南和孙权",集中兵力解决曹操军事集团,只有战胜曹操,才有可能逐鹿中原,威慑天下,东吴可以不战而胜。

而假设两线作战,蜀汉不具备同时打赢两个战场的实力和机会。万一被江东套住得不偿失,相反让曹军渔翁得利,更不利于刘备北伐中原。

关羽没有死,张飞也不会跟着死,那么刘备多少还是会冷静听从诸葛亮、赵云等的力谏,不会做出过份的一意孤行的冒险搏杀。或许,刘备集团避免了接二连三的重大伤亡。

那末,只要养精蓄锐,待到各方面准备就绪,一方面还要和孙权暂时结盟,以防后院起火,消除后顾之忧。另一方面,聚集2路大军,同时兵发益州、荆州,北伐曹操,为实现"隆中对"而誓死一搏。

这样,刘关张和诸葛亮,都会由衷的感叹:没有枉负当年三顾茅庐之初心,匡扶汉室,在此一举啊!

如果关羽、马良、关平、周仓没战死,而是逃回蜀中了,蜀国的命运能不能得到改变?

荆州丢失,关羽等人兵败未死,而是逃回蜀中,那么以后蜀国的命运会如何呢?

我们可以推想一下,如果关羽等未死,逃回了蜀中,有以下情况可能会发生:其一,上庸三郡可能会还在蜀国手中。关羽未死,孟达可能不会叛投曹魏,刘封也不致于丢失三郡逃回成都。上庸是荆州通往汉中的必经之地,也是极其重要的战略要冲。上庸西部、南部皆是山麓,是蜀地与汉中的天然保护屏障。并且也是南出长江、北入中原,西进荆湘、巴蜀的战略通道。其二,张飞也不致因急于为关羽报仇而被杀害。刘备、关羽和张飞,虽未像《三国演义》中说的那样桃园三结义,但也是“恩若兄弟”,情义深重。关羽荆州被孙权杀害,张飞自然誓不罢休,要为关羽报仇。正是因为张飞得到关羽死讯,急于为关羽报仇,才更加酗酒鞭挞身边士卒,致范疆张达心怀怨恨,方趁张飞醉卧之时杀害了张飞,逃奔了东吴。如果关羽没死,张飞自然不会那么过激,也不会招致杀身之祸。其三,刘备或可避免夷陵大败。关羽等不死,逃回蜀中,刘备虽气忿孙权夺取荆州,但不致于那么恼恨,头脑会冷静很多。毕竟荆州以前是借东吴的,有借有还,方是正理。你刘备既得益州、汉中,仍占着荆州不还,说什么等占了雍凉再还,那还有时候还吗?现在孙权趁机夺去,刘备也只能认栽了。其四,如果没有夷陵大败,蜀汉精锐尚在,刘备也不会早早死去。刘备征讨孙权,尽起蜀汉精锐之兵,军备资需,耗费很大,可以说是倾国之力了,结果被东吴大败,元气尽伤,刘备也羞气交加,病死白帝城。如果没有夷陵之败,蜀汉元气犹存,国力尚在,刘备也不会病死白帝城。刘备是蜀汉的核心柱石,刘备在,蜀汉的凝聚力就在。

根据以上推测,很有可能会出现以下历史走向:其一,刘备与东吴谈判。荆州是诸葛亮隆中对中蜀汉统一天下的战略要地,荆州丢失,刘备不可能不讨要。再说有关羽在,岂能就此善罢甘休,蜀汉一定会整甲备兵,时刻准备夺回荆州。但荆州的南郡本是以前借取东吴的,刘备也只能起大军陈兵吴蜀边境,向孙权提出讨要以前自己占有的几个州郡,派人与孙权谈判。当时吕蒙已死,陆逊的军事才能尚未出名,面对刘备的大军压境,孙权自会慎重考虑,作出一些妥协让步,最终很可能双方会达成一个像湘水划界一样的协定,刘备也许还可得荆州之半。其二,荆州划界后,也许蜀吴依旧达成联盟。因为蜀汉统一天下的国策是东和孙权,北拒曹操。东吴以前为夺荆州才暂时向曹魏称臣,与曹魏结好的。但面对曹魏的强大和居高临下,东吴与曹魏的友好是很难持久的。而蜀汉与东吴结盟,都是在平等基础上进行的,因此两国友好结盟的基础更加牢固持久。就当时的形势看,依然蜀吴的国力不相上下,蜀汉也许稍弱些,曹魏依然是三国中国力最强者。因此,蜀吴结盟,仍然是三国鼎立的最佳之选。其三,北伐取胜的条件大大增加。蜀汉在与东吴达成联盟后,开启北伐的条件就比诸葛亮五次北伐的形势好多了。刘备也许仍让关羽镇守已得的荆州之地;让张飞率军到上庸,与刘封、孟达一起镇守上庸三郡;让魏延镇守汉中,让诸葛亮坐镇成都。刘备出驻汉中,经过几年的准备,在兵精粮足的基础上,让东吴配合,刘备可以出三路大军北伐曹魏:刘备、魏延从汉中出陈仓或子午谷取关中;张飞出上庸取长安;关羽率一军牵制宛城曹魏军。这样齐头并进,曹魏就会疲于应对,很可能曹魏会在被蜀吴的共同征伐下灭国。

既成的历史已无法改变,但在历史尚未发生之时,任何的之前形势如果发生变化,都有可能改变以后的历史进程。这正是所谓的“差之毫厘,谬以千里”。历史就是历史,是不能如果的。三国时期的荆州之战,如果关羽等人未死,逃回蜀中,能直接影响蜀中主要人物的决策,其变数还是很多的,蜀汉的命运也许就不是今天我们所看到历史了。

如果关羽、马良、关平、周仓没战死,而是逃回蜀中了,蜀国的命运能不能得到改变?

不会

就算他们四个把东吴灭了,也改变不了三国归于尽的的命运,因为历史已成现实,不容改变也不是假设就能改变的

那只是虚构改变了历史的命运,还不是改变了蜀国的命运

那诸葛亮会读天书,天书中既有了"命运"的安排,他为什么还要北伐呢?那一定是天书中也安插了一定的游戏篇章,村夫又岂能违之

脱离历史,俺真想构思一部《假三国,真刘备》,可是司马家族不允许啊,哈哈哈[捂脸][捂脸][捂脸]

如果关羽、马良、关平、周仓没战死,而是逃回蜀中了,蜀国的命运能不能得到改变?

如果关羽、马良,关平,周仓没有战死,而是逃回蜀中了,蜀国的命运能不能得到改变?

如果关羽,马良,等人都没有战死,而且得到了生存,蜀国的命运也比他们战死要好一些,刘备就不用亲征,张飞也不会死,黄忠也不致于战死,夷陵之战也不可能发生。

根据关羽的性格和傲气,他从心里就看不起东吴的君臣将领,经常骂吴人为吴狗,鼠辈!他一定要对东吴发动报复战争,如果关羽领兵为主帅,再配合诸葛亮或者法正做谋士,张飞,赵云,黄忠四个五虎上将率兵出征,这样就很容易收回荆州诸城,使得东吴不敢犯蜀。

如果关羽、马良、关平、周仓没战死,而是逃回蜀中了,蜀国的命运能不能得到改变?

一个积贫积弱的国家,不是某个人的能力改变的,需要几代人的共同努力!即便是关羽等人回到蜀中,刘备,诸葛亮也不会再重用关可了!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