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古代打仗遇到久攻不下的城池不可以绕过去?
可以说,在古代冷兵器时代,将作战技术发挥到极致的便是中国,而作为战争时代最重要的基地—城市而言,更是将战争艺术发挥到了顶峰,在古代发生过许多场著名的攻坚战,但是如题主所说的,绕开城市,直接向下进攻,却基本上行不通,说“基本上”,是因为也有行得通的时候,比如靖难之役中,朱棣就绕开济南直接进攻南京,取得胜利,那么除却这些个例外,为什么绕开城市行不通呢?
军事是古代城市最重要的功能
城市的发展几乎和军事密不可分,早在原始时代,人民开始聚集生活,形成了早期的集镇,有了群体生活后,自然就要防备敌人的入侵,于是,人民开始新建防御设施,比如早期的城墙、寨墙,这便是城市最早的雏形。
古代城市
既然要防御,地理位置就成为了重要因素,早期的城市多选择在易守难攻的地方,这样便可以长期保持稳定,在形成国家政权后,为了保证国家的安全稳定,人们开始修建一系列的防御城市,来拱卫政权,可以说军事是古代城市最重要的功能,因此,城市大多占据重要的地理条件,要想进攻是很困难的,而城市布局也多依靠军事形势,形成相互可以联络的军事单元。
绕开城市,向下进攻基本行不通
在攻击一方政权的时候,往往需要围绕城市打攻坚战,这个过程是极为惨烈的,因此守城的一方往往占据有利条件,攻城一方需要付出很大的代价,所以一般攻城的一方需要更多的军事力量,但是如果绕开城市呢?
第一,城市一般占据有利条件,难以绕开。对于依靠地理形势而修建的城市,在地理上难以绕开,如果强行绕开,可能会导致行军路线的较大变化,引起粮草补充不足等等诸多问题;
第二,城市如果不攻克,会骚扰自己后方。如果不攻克城市,那就意味着城市的守军都还在,自己向下进攻的时候,会导致守城的敌人进攻自己的后方,或者破坏自己的补给线,给自己造成灭顶之灾;
古代攻城
第三,里应外合,反败为胜。如果不全部攻克城市,就会留下一颗定时炸弹,就会有人来救援,如果此时自己向下进攻,必定导致围城的部队有所减少,这时候救援部队和城市守军里应外合,可能会反败为胜;如果自己不留下围城的部队,可能会直接被切断后路,面临全军覆没的文献。
城市功能弱化,也存在绕行的可能
随着社会发展,城市功能开始弱化,许多城市也存在绕行的可能性,比如在明朝初年的靖难之役中,朱棣由北京向南进攻,但是在济南城下久攻不下,于是朱棣直接绕开济南,直接进攻南京,最后取得胜利,主要是由于济南并不是进攻南京的必要之地,其军事意义并不强。
靖难之役
例如在辽沈战役中,人民解放军围困长春、沈阳的同时还可以进攻锦州,主要是由于自己兵力占据明显优势,所以才得以绕开城市直接向下进攻,而如果没有足够的兵力,这种进攻方式也是比较危险的。
为什么古代打仗遇到久攻不下的城池不可以绕过去?
古代的城池并非都需要攻下,在历史上有不少绕过某座城市继续进攻的战例,是否绕过去是需要根据实际情况来判断的。
古代的城池通常是一个地区的政治、经济、交通、军事中心,城里不仅有大量的人口、物资和驻军,往往还是地处在交通要道上。攻克城池不仅意味着控制了这个地区,可以缴获大量物资,还能打通交通,利于己方军队的机动。
如果不等攻克城池就继续前进,往往需要留下大量的军队监视对方,这样就会削弱自己兵力。而且通常在战争爆发时,城池周围的居民都会躲入城中,城外坚壁清野,这样搞如果不打下城市的话,己方的粮食等物资都需要从本土运来,无疑也会增加后期负担。所以很多情况下,都是会尽可能的攻占一个城池以后才继续进攻下一个。
但是万事不绝对,在古代战争史上,因为攻城是一件比较困难的事情,所以有时候为了避免困顿坚城之下造成战事拖长,绕过一座城市以后继续进攻的战例也是不少的。
比如钟会伐蜀之战,蜀军在汉、乐二城各有五千军队驻守。但是此时钟会和邓艾的兵力足有十六万之多,而蜀军的机动部队不过四、五万,魏军的兵力远远超过了蜀军。所以钟会命护军荀恺、前将军李辅各率一万人分别包围汉城和乐城,自己带主力继续前进进攻汉中。而当钟会在剑阁受阻时,邓艾趁蜀军主力云集剑阁时,又率军三万多绕道阴平,攻克成都。
还有像靖难之役,朱棣在济南遇到铁铉的阻击,不能获胜。最后朱棣决定绕过济南,直扑南京,最终取得了胜利。当然这很大程度是因为靖难之役是朱棣和朱允炆为了争夺皇位之战,和两国交战有所不同,朱棣只要攻克南京就可获胜,因此不用担心后方,所以可以冒险。
还有像己巳之变皇太极第一次绕道入关也是因为长期无法突破宁远-山海关防线。而袁崇焕率兵驻守蓟镇,希望利用城防拖住后金军,但是皇太极再次冒险绕过蓟镇,而且不留军看守袁崇焕所部,直接攻击京师等地。当然这么做风险也是很大的,如果关内的明军还有一点战斗力,能拖住后金军的话,那么皇太极这么做就很危险了。但是明军过于薄弱的战斗力让皇太极冒险成功,后金军掠夺了大量的物资以后获胜而归。
当然绕路进攻的战术一旦失败后果也很严重,像关羽绕过襄阳进攻樊城,所以不得不留下大量部队包围襄阳,造成了进攻樊城的兵力不足,最后抽调荆州留守部队造成后方空虚,被吕蒙找到了可乘之机,最终兵败。所以这种战术风险性也大,要根据实际情况来分析能否使用。
为什么古代打仗遇到久攻不下的城池不可以绕过去?
青言论史祝您新春愉快,猪年大吉!
这个问题,当年明月在《明朝那些事儿》里面,分析后金为何必须拿下宁远城的时候,就有过非常精彩的论述:
假定你是努尔哈赤,带了几万兵,到了锦州,锦州没人打你;于是,你又到了宁远,宁远也没人打你,就这么一路顺风到了山海关,准备发动攻击。我相信,这个时候你会惊喜地发现,锦州和宁远的军队已经出现在你的后方,准备把你一锅端——除非这两个地方的守将是白痴。应该说,当年明月这个例子举的非常到位,也很形象,我在这里再延伸一下。还是以后金和明之间的战事举例子:
晚明时期,明军和后金/清军之间一直在山海关、宁远、锦州一带拉锯。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不绕过去呢?
按照现在的地图来看,若要从辽宁到北京,山海关确实是最简捷的路径。如果不走这条路的话,就需要翻越冀北的崇山峻岭,这对于骑兵为主的后金军队来说,基本是做梦。而要绕道内蒙的话,那也得人家蒙古人同意(后来同意了)。
时间切换到努尔哈赤时代,如果不绕道的话,就必须得突破锦州、宁远和山海关。而这里,是明军重兵云集的地方。
你可以不打他们绕过去吗?似乎可以,但是你怎么保证人家不打你呢?或者人家不打你的主力,专打你的后勤补给线,你受得了受不了?
在古代,城市不仅仅是一座巨大的堡垒,在战争时期,守城者一般都会把附近的居民迁居到城内,坚壁清野。也就是说,入侵者如果拿不下城市,就没法获得补给,只有一片白地。
如果放弃进攻城市、转而移师别处的话,就不但师劳无功,还要面临被包饺子的危险。这就是为什么必须攻破城市的原因。
当然,也不是没有特例。比如靖难之役,朱棣在和南军拉锯了几年多以后,感到力不从心,于是放弃攻城略地,直捣南京,一举成功。
欢迎关注我的头条号“青言论史”,也欢迎您的批评指正。
为什么古代打仗遇到久攻不下的城池不可以绕过去?
可以啊,有直捣黄龙的实力。只是你久攻不下,说明实力相差不大,深入敌后,又不能直捣黄龙,后面还有很多守关,结局就是,两面夹击,合围;供给不足,要么突围,要么被全歼。冷兵器时代,数量是优势,突进就没有优势了,反而被动。
为什么古代打仗遇到久攻不下的城池不可以绕过去?
绕过去容易腹背受敌。
为什么古代打仗遇到久攻不下的城池不可以绕过去?
城池一般都是建在交通要道上,无论是运兵运粮,城池所在之地都是必经之路,并且也是作战部队休养和作战物资运送、储备之地。尤其是粮草和武器,这是行军作战不可缺少的物资。对于久攻不下之城,如果绕道而行孤军深入,一是未攻下来的城池之敌会从后方袭击,二是所运送的战争物资一旦被敌方劫获或者烧毁,那么前方军队在后援补给线被切断的情况下将面临失败。不要说古代战争是在交通不便,仅靠人力、畜力在崎岖的陆路上运送作战物资,即使是现代海陆空运具备的条件下,如果超出作战半径,一样会有风险。譬如飞机的最大航程是一万公里,如果要轰炸七千公里外的目标,那么就必须在中途有加油的空军基地或者有加油机接应,否则,飞机就没有足够的燃油保证其返程。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