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宝林真的是因为口误而选择退出相声舞台的吗?
坊间传闻,性情孤傲的侯宝林在62岁表演相声时出现口误,误将“和平”的“平”说成了“和”,不堪打击的侯宝林大师由此退出相声舞台,这种传闻未必有点故意抹黑侯大师了,其实侯宝林大师退出相声舞台的主要原因是觉得自己应该做一些比表演相声更为重要的事情,而这一决定可以说对于相声的传承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而这也不得不说明侯宝林大师的高瞻远瞩。
侯宝林对相声的巨大贡献
侯宝林大师可以说建国之后的相声第一人,这当然不仅仅源于侯大师高超的相声表演艺术,而更多的在于侯大师对于整个相声界的巨大贡献,正是由于侯大师的努力,相声才从街头表演变成了高雅艺术,而也正是侯大师的努力,相声才逐渐发展成为一门曲艺艺术,并得以传承至今。
侯宝林大师研究曲艺理论
侯宝林大师生于1917年,解放前拜师朱阔泉,是相声界宝字辈的艺人,比马三立、张寿臣等要低一个辈分,侯宝林解放前和郭启儒搭档,已经声名鹊起,成为当时最受欢迎的五对相声搭档之一,而解放后,由于相声的脏口、荤口,其一度濒临被取缔的风险,而一贯说文明相声的侯宝林牵头组织了相声改进小组,并邀请人民艺术家老舍先生帮忙改进相声,也正是由于此次改进,相声不仅保留下来,而且旧社会的相声演员也转变为为人们服务的曲艺工作者,而侯宝林大师更是为党和国家领导人表演相声,解放后相声的繁荣发展可以说与侯宝林大师密不可分。
侯宝林和郭启儒表演相声
1979年侯宝林大师退出相声舞台
在特殊时期,侯宝林大师也曾受到冲击,停止表演,而据说在该时期,作为侯宝林大师最为重要的徒弟马季,还曾动手打过侯大师,而对于该事情,马季先生的儿子马东则矢口否认,而侯宝林大师一句“在旧社会,徒弟打师父也是有的”,让这件事变成谜案,不过这也说明特殊时期的各种混乱。
侯宝林和马季
特殊时期结束后,作为侯宝林大师的搭档郭全宝少郭爷严重患病,侯宝林大师又选择了文字辈的李国盛先生搭档,为自己捧哏,可是在1979年,年仅62岁的侯宝林大师却在一次表演中出现失误,误将“和平”的“平”说成了“和”,更为关键的是口误之后的侯宝林大师并没有及时发现,这件事情发生后不久,侯宝林大师在1979年宣布,退出相声舞台。
对于相声演员而言,62岁年龄并不算大,而且口误在相声表演中并不算什么,不少知名相声演员都有过口误、忘词现象,但对于侯宝林大师而言,在出现口误时,如果年轻,可能立马抓个包袱,圆过去,可是这次口误,自己都没有发现,这事对于侯大师而言比较重要,于是侯大师经过深思熟虑后,决定退出相声舞台。
侯大师退出相声舞台的原因是想做更大的贡献
62岁的侯大师退出相声舞台的导火索是表演中出现口误,但是如果说是心高气傲的侯大师不堪打击,未免有点故意抹黑了,其实这次事故对于侯大师而言,最重要的是他意识到自己年龄大了,脑子的速度已经不太跟得上了。
相声的传承是依靠口口相传,也就是师父教徒弟学,在此之前,相声并没有什么理论基础,许多人还担心别人刨活,这不利于相声的发展,而且没有理论支撑的曲艺,就好比没有基础的建筑,可能会很灿烂,但是经不起时间考验。
专注曲艺研究的侯宝林大师
基于此,已经从艺数十年的侯大师觉得自己的生命是有限的,再继续表演相声无非是留下几段好的作品,这对于相声发展而言贡献是极小的,而更需要侯大师做的是完善相声曲艺理论,总结自己数十年的表演经验,整理相声,发展相声。
退出相声舞台的侯宝林大师开始研究曲艺理论,整理相声技艺,先后出版了《相声艺术论集》、《侯宝林自传》、《相声溯源》、《侯宝林谈相声》、《侯宝林自选相声集》等诸多作品,并开始整理传统相声作品,形成了《中国曲艺通史》和《中国曲艺概论》等相声理论书籍的初稿,这些为相声的传承发展提供了非常坚实的基础,现在许多相声演员还需要从这些理论书籍中学习。
侯宝林晚年接受采访
1993年侯宝林大师去世的时候,录像说自己所做的工作还很少,还有很多需要做,也是因为自己为相声理论发展传承所做的工作还没完成,言语之中充满不舍,而姜昆在这一点上可以说是沿着侯大师的路子做了很多工作,完成了许多相声界里程碑的著作。
侯宝林真的是因为口误而选择退出相声舞台的吗?
那个时代,没有经历的人,不会知道那年月的处境。只有经历过来的人,才明白!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