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的刘备,到底会不会打仗?
刘备当然会打仗了!
在小说《三国演义》当中,罗贯中对诸葛亮的军事才能进行了侧重描写。在诸葛亮的计策下,蜀国打了许多的胜仗。这让很多的读者都产生了一种错觉,似乎刘备在军事方面很差,好像他就只会凭着刘皇叔的称号到处混。
但事实上,这仅仅只是小说的情节设计,在正史中,刘备从参军开始,一直到死,那都是作为一个军事统帅而存在的。
最初他带着关羽张飞、跟着黄巾军在战场上死拼,后来又在公孙瓒、陶谦、曹操、刘表各大阵营下打工。再往后,夺荆州、取益州、成为一方豪强,争霸天下,他都是在马背上完成的。
其阵营中,大大小小的战斗,大都是刘备亲自指挥的。比如火烧博望颇、夺取益州、汉中之战,这些都是刘备亲自指挥的。
而诸葛亮大部分时间,是扮演一个辅佐角色。比如火烧博望坡,当时诸葛亮都还没出山呢,徐庶也走了,那就是刘备带着张飞赵云他们打的。
而赤壁之战,诸葛亮也多是扮演一个刘备和东吴之间联络官的角色,主角是周瑜。而战后刘备趁机夺取荆南四郡,那是刘备亲自率军打的,诸葛亮或有献计,但并不是指挥官。
此外包括在益州、汉中、那都是刘备是统帅,其他人不管是法正还是诸葛亮,他们都只是谋士,这其实就跟曹操一样。
总结来看,刘备武功之盛,在三国群雄中,估计仅次于曹操。甚至犹有胜之。
虽然之前刘备多此为曹操所败,连老婆兄弟都成了人家俘虏。但那时候主要是一个实力差距,刘备那点儿兵马,完全不够曹操打。后期实力起来了,汉中之战,他是打赢了的。
还有就是伐吴之战,那也是刘备亲自领军,最终在夷陵战败,不久后便死在了白帝城。
所以咱们可以发现,刘备这一生那也算是身经百战,说刘备不懂军事,不会打仗,这是不对的!
至于诸葛亮,他的军事成就其实是在刘备之后,自己开始主政蜀国才开始的。
平定南中、北伐曹魏,这些都是诸葛亮作为统帅。
这些大家还是要分清楚!
历史上的刘备,到底会不会打仗?
刘备当然会打仗,而且几乎是刘备阵营中最会打仗的。三国演义中许多归于别人的战绩实际上都是刘备亲自指挥的。
三国演义中的刘备,要表现的是一种仁君形象。仁君有什么特点?大体是两个:爱民、会用人。为了表现爱民,小说里他就经常哭,为了表现会用人,小说里就让他的属下卧龙凤雏五虎将一个个神乎其神。自然也就不用多写他的军事能力,反而会把打的那些胜仗算在部下头上。
正史上的刘备,恐怕是他自己阵营中最会打仗的一个了。有过很多不俗的战绩。把刘备打过的胜仗列出来,数量多得恐怕出乎很多人意料。
一、黄巾平叛
中平元年,刘备刚刚离开家乡,就在镇压黄巾起义中立下战功。
二、征讨张纯
中平三年,中山相张纯在冀州、幽州叛乱,刘备随公孙瓒参与平叛,立下战功,获封安喜县尉,正式步入仕途。
三、下邳平盗
因为鞭打督邮丢官(历史上是刘备所谓而非张飞)后,刘备加入毌丘毅的募兵队伍,在下邳平定盗贼,又得到了下密县丞的官职。
四、对抗袁绍
初平二年,已经投奔公孙瓒的刘备与青州刺史田楷一起对抗冀州牧袁绍,屡立战功,升为试守平原县县令,后领平原国相。
以上都是刘备早期战绩,那时刘备兵将少,也没有足够的根据地,每次打仗必须身先士卒,都是他亲自指挥。此后,刘备入主徐州,面对实力远远强过自己的袁术、吕布、曹操先后攻击,刘备多有败绩,不得已逃归袁绍。直到官渡之战刘备离开袁绍南下依附刘表,才又开始打胜仗。
五、诛杀蔡阳
建安五年,刘备以结连刘表为名离开袁绍南下荆州,在汝南联合黄巾余部龚都数千人。此时曹操派遣部将蔡阳(也有史料写作蔡扬)攻打刘备、龚都,被刘备击败杀死蔡阳。这段历史后来被小说嫁接到关羽头上,说刘关张古城相会,正逢蔡阳为外甥秦琪报仇追杀关羽,关羽杀蔡阳表明心迹,实际上是刘备的部队杀了蔡阳。
六、博望坡之战
建安七年,刘备奉刘表之命北上,攻击许昌。行至叶县,夏侯惇、于禁、李典率军阻挡,双方在博望坡对峙。刘备诈败,烧毁营寨,做出逃跑假象,暗中埋下伏兵。夏侯惇中计,不听李典劝阻,带于禁率军追杀,在狭小山林中被困。危急时刻李典率军救出夏侯惇。刘备兵少,见无法再前进,退兵而走。此战,刘备大败曹营头号大将夏侯惇,威名远播。后此事被小说嫁接到诸葛亮头上,说他设计火烧博望坡大破曹军。实际上博望坡上的火是刘备烧毁自己营寨来诱惑夏侯惇的。
七、轻取荆南
赤壁之战后,刘备立刘表之子刘琦为荆州刺史,亲自率军南下夺取荆州南部长沙、桂阳、零陵、武陵四郡,四郡皆降。真实历史中不是小说中那样诸葛亮设计,关羽、张飞、赵云分头攻击,而是刘备亲自率军,四郡望风而降。
八、夺取益州
在荆州立稳根基后,刘备挥师西进。此战都是刘备指挥,虽然在雒城遇阻,军师庞统战死,以致需要从荆州调诸葛亮、张飞、赵云等入蜀助战。但总体上还是比较顺利,尤其是前期可谓战无不胜,尤其是在涪连续击败前来阻击自己的刘璝、泠苞、张任、邓贤、吴懿等,分兵定个郡县,势如破竹。
九、定军山之战
夺取益州后,张鲁投降曹操,曹操得陇望蜀,派张郃打西川被张飞击败。刘备亲自回军与曹操争夺汉中。其中,非常关键的一役就是定军山之战。正史上,定军山之战是刘备亲自指挥,当时刘备驻军定军山,夏侯渊前去争夺。刘备夜袭张郃,夏侯渊分兵助战,刘备命部队居高临下攻击,一战斩杀夏侯渊,曹军大溃。此战刘备是指挥官,黄忠仅仅是在攻击夏侯渊时表现勇猛而已,夏侯渊也并非直接死于黄忠之手,而是死于黄忠率军冲击的乱军之中。
以上九战,就是刘备亲自指挥获胜的重要战役。刘备最后在夷陵之战战败,是其一生军事生涯的污点,但不能由此将其之前的战绩否定。实际上,当时刘备阵营中能够独当一面的只有刘备、关羽二人而已。其余张飞、马超、黄忠、赵云等往往只是在个别战役中率军行动。而整个战争的指挥官还是只有刘、关。关羽死后,刘备成了唯一的顶梁柱。这也就是为什么他一定要亲自伐吴。因为除了他自己根本没有人能率领部队既服众又让刘备放心。
历史上的刘备,到底会不会打仗?
谢邀,刘备当然会打仗了,不会打仗怎么成为一方诸侯的?
刘备当初四处投靠别人,先后投靠了公孙瓒、陶谦、吕布、曹操、袁绍、刘表、孙权,但是,刘备从来不是别人的小弟,也表示不会跟着他们混,地位也是跟他们分庭抗礼的
你投靠这些人,你又不做别人的小弟,又不跟着他们混,别人凭什么让你投靠?当然是刘关张比较能打,愿意替他们啃骨头了,
所以,刘备的军事能力不用怀疑,肯定是有的。
但是呢?军事能力对于帝王来说,并不是什么本事,皇帝根本就不需要会打仗,不需要军事能力,明白?这也是为什么后来刘备不怎么领军打仗了。
武将就相当于公司的销售经理,老板需要会做销售吗?当然需要,但是,公司做大了后,这些东西必须交给专人去做,也就是销售经理了,老板如果做销售,那只能说明格局不大。
帝王也是一样,战争很重要,但不是最重要的,这种事可以交给专人去做,这就是武将,
皇帝负责思考🤔,负责整合资源,负责调度,负责运筹帷幄,负责大方向,
只有这些东西整合好了,战争就简单了,
很多人认为在扯淡,你看朱元璋消灭了陈友谅等人以后,从南方北阀元朝,几乎是摧枯拉朽的,
是武将能力变强了?还是军队成了精锐?
显然都不是,是资源整合能力强了,反应在军事上。
再看汉武帝打匈奴,也是一样的道理,汉武帝时代为什么名将辈出?真的是因为他们都是人才?随便拉出个外戚都是军事天才?显然也不是。
刘备前期领军打仗比较多,后期就少了,因为他是集团的脑袋,负责思考的,打仗这种事,交给武将去做。
曹操也是一样,打天下时,也是身先士卒,后来地位高了,也不亲自打仗了,而是交给武将们去打,自己运筹帷幄。
历史上的刘备,到底会不会打仗?
刘备的打仗能力还是有的,但是要说有多强那得看和谁比了!
其实刘备因为出身的原因导致开局很差,也缺乏战略眼光,这导致他一开始就没做根据地,只能四处流浪当雇佣兵,被别人撵着跑,没有固定的粮饷来源就意味着兵力不足,和谁打都吃亏!
入蜀的时候他就打的不错,虽然刘璋有引狼入室的原因,但是能一路攻下益州和汉中,也说明了刘备不是真的只会跑路和哭鼻子!
夷陵之战之所以失败,他有自大的毛病!但是更多的原因是因为形式所迫!
隆中对重要一点就是必须有荆州在手,所以为了不让孙权在荆州站稳脚跟,刘备必须快速出兵!
益州打荆州,水陆并进的确很厉害,但是夷陵地形却不适合大规模的兵团作战,刘备的排兵布阵也出了问题,这才有了大败!
所以单纯从军事角度来讲,刘备的打仗能力低于曹操,强于孙权!
历史上的刘备,到底会不会打仗?
刘备,汉末三国最知名的人物之一,虽贵为汉室后裔,但到他这一代时,早已经享受不到皇室的待遇。因父亲去世的太早,刘备从小与母亲相依为命,以织席贩履为业,生活过得相当艰辛。但是,他从小就胸怀大志,发誓要干一番大事业,以对得起身上所流淌着的皇室血脉。
首先来讲,刘备的军事能力是非常好的,而且在汉末到整个三国时期,都是属于第一梯队的猛将。
刘备起家在涿郡,属于边地,治安等并不是非常好,关羽这样的亡命徒就流亡到此处。
历史上的刘备性格比较烈,而且一直都是典型的武将风格,早年是以“地头蛇”的身份起家,然后在黄巾之乱时借机转型,成为受政府认可的地方小势力,在这之前关张是作为亲信听刘备指挥的,能在黄巾之乱里打出名声,也正好凸显了刘备短兵交战的水准是很优秀的。
比其他人不一样,刘备起家纯粹靠徒手厮杀,没什么家族资助或者先做大官再靠官职带动军队转型成为军阀。
因为能打但势力又不大,总是作为客将势力奔波或依附别人,例如依附公孙瓒,后来帮孔融,再到后来撞大运,被陶谦看好,这是刘备一辈子最大的转机,因为这个时候他从一个除了个人能力外资本为零的小势力瞬间登上军阀舞台了。
不幸的是,刘备早期的军事记录跟关羽张飞的一起流失了,而这段时间的经历,成为日后被评为万人敌的主要来源,所以给很多人一种错觉,关羽张飞没战绩,刘备没军事才能。
而历史的事实是,关羽张飞这样流芳百代的将领,以及军事实力与政治能力都非常厉害的诸葛亮,统统愿意拜服在刘备旗下,没有一点怨言被刘备指挥。
这反应出一点,早期刘备其实某种意义上比关羽张飞更能打,后期他们成长起来就不一定可以直接对比了。
自从南北朝开始,形容猛将都是以关张为顶点,形容臣子与能人则是以诸葛亮为榜样,三人为何恰巧都在刘备旗下?
这肯定不是一个意外因素,根本原因还是在于君主的优秀,吸引并且完美的驾驭了这些对其他人来说难以控制和发挥的人才。
历史上的刘备,到底会不会打仗?
易中天对刘备的评价(节选自《品三国》作者:易中天):
刘备既有英雄之志,英雄之气,英雄之魂,也有英雄之义。
刘备有英雄之气,是因为他有英雄之魂。这个“魂”,表现为他的坚忍不拔。
刘备起兵以来,一直不顺,可以说是人不窝囊事窝囊,几乎没过过一天舒心的日子。但我们何曾见过他垂头丧气?
换一个立场,所谓“反复难养”,不正说明刘备有英雄之志和英雄之魂,因此才不会长时间地甘居人下吗?
据《三国志·先主传》裴松之注引《献帝春秋》,袁绍对刘备有一个评价:“刘玄德弘雅有信义。”这个评价,应该说是准确的。
袁绍到底是袁绍,他也并非总是看不清问题。但这个评价,和前面的说法是矛盾的。一个“反复难养”的人,难道可以说是“弘雅有信义”吗?其实这要看对谁。
对于投靠对象,刘备确实“反复难养”;对于依靠对象,刘备就“弘雅有信义”了。为什么呢?就因为刘备是一个有英雄之志的人。
有英雄之志,就不会甘居人下,也必须不断地调整策略,寻找机会,因此“反复难养”。同样,有英雄之志,就必须团结同志,凝聚力量,也就必须“弘雅有信义”。
其实,我们只要指出一个事实就够了:关羽和张飞,可都是当时一等一的人才。而刘备呢?不但一无所有,而且半生坎坷,很长时间几乎看不到任何希望。然而这两个人却一直死心塌地地跟着他,忠贞不渝,至死不悔,关羽甚至还来了个“千里走单骑”。为什么?就因为刘备“弘雅有信义”。
按照《三国志》的说法,刘备和关羽、张飞,是“寝则同床,恩若兄弟”的。关羽和张飞,对刘备则名为事之如兄,实际事之如君。可见维系三人友谊的,就是英雄之义。
扩展资料:
易中天对刘备的其他评论,节选自《品三国》:
刘备是英雄,关羽和张飞看出来了,后来诸葛亮也看出来了,曹操不会看不出来。因此可以相信,曹操确实说了“今天下英雄,唯使君与操耳!”这句话。
也许曹操不该把这话当着刘备的面说出来,因为这等于说“和我争天下的就是你”。但这可以理解为不够稳重,也可以理解为火力侦察,或敲山震虎。意思是咱们俩谁也别装孙子。
咱俩谁也不必谁更傻,或谁也不比谁更聪明。果然,刘备再也装不下去,找个机会就逃之夭夭了。
参考资料:易中天:刘备的英雄之气-中国网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