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刘备听从谋士建议,暂时不替兄弟报仇,是否可以一统三国?

如果不替兄弟报仇,那就意味着不去东征,不去东征的话就可以避免夷陵之战的巨大损失,相反还会得到东吴的援助,如果这样的话,刘备能否统一天下不可知,但是总体来说还是有很大机会的。

不替兄弟报仇,刘备集团能得到哪些好处

当然了替兄弟报仇只是一个借口,刘备更重要的是夺回荆州,而且在刘备眼中,东吴根本没有多少战斗力,刘备发动东征,最好能痛打东吴,至少也可以获得荆州。言归正传,如果不替兄弟报仇,就意味着不发动夷陵之战,那么刘备集团能得到哪些好处?

刘关张兄弟之情

首先,是避免了一场巨大的战争损失,在夷陵之战中,刘备损失了从赤壁之战后跟随自己的战斗力极其强劲的兵力五万,这五万精兵参加赤壁战争、入蜀作战、汉中之战,其战斗力强悍,不仅如此,刘备在夷陵之战中还损失了蛮族沙摩柯的一万精兵,单从战争角度来说,可以为刘备避免将近6万精兵的损失,这对于蜀汉集团来说太重要了;

其次,是避免人才损失,在古代冷兵器时代,千军易得一将难求,人才是极其重要的,而在夷陵之战中,刘备输得极其狼狈,而自己一手提拔的军队青年骨干损失殆尽,驻扎长江北岸的黄权也投降曹魏,可以说夷陵之战直接导致了蜀汉集团后期军事人才的不济;

再次,影响国力和士气。古代战争不仅仅是拼的军队,更拼的是国力,在夷陵之战中,蜀汉集团倾全国之力,而夷陵战败,蜀汉国力大损,士气不振,如果不是诸葛亮力挽狂澜,说不定蜀汉会提前灭亡。

如果不发动夷陵之战,那么就可以蜀汉集团可以保留数万部队、许多中青年骨干优秀军事人才,还可以保留蜀汉国力,益州险塞,经历战乱较少,这样刘备就有了问鼎天下的资本。还有一点就是,不发动战争,蜀汉可以动用外交手段夺得更多的好处。

蜀汉集团积极调整战略

如果不发动夷陵之战,则蜀汉集团可以积极调整战略,采用外交方向获得更多的好处,例如和东吴谈判,全权交出荆州地区,同时加强孙刘联盟,孙刘联盟的薄弱区就在荆州,荆州地区对于孙权来说威胁太大,因此孙权是一定要夺得荆州的。

三国边界

如果刘备主动表示荆州地区归属孙权,则孙刘联盟会更加牢固,参见诸葛亮与孙权时代的结盟即可。这样的话,为了挽回损失,东吴可以对刘备进行经济赔偿,帮助刘备恢复国力,同时孙刘两家约定同时出兵,对抗曹操。

刘备统一天下的机会在关中

如果和孙权结盟,则孙刘可以从三个方向对曹魏集团产生威胁,孙权集中兵力攻打合肥,陆逊陈兵襄阳,佯攻襄樊;刘备集团集中兵力攻打关中地区。此时刘备集团兵力强盛,全国还可以动员将近10万的部队,加上魏延、马超(如果没去世的话)、赵云、黄权等大将,诸葛亮坐镇成都,保证军需粮草,刘备御驾亲征,分三路攻打汉中,可以说胜算还是比较大的。

后三国时代的周、齐、陈

一旦夺取关中,就得到了雍凉二州,这里不仅是古代的粮食主产区,还是优秀的战马所在地,这样刘备集团就得到了广袤的益州和雍凉二州,这也是汉高祖发家之地,也是后三国时代北周、北齐和南朝的三家之一,这样的话刘备还是很有希望统一天下的。

如果刘备听从谋士建议,暂时不替兄弟报仇,是否可以一统三国?

不为兄弟报仇,也就是说不东征孙吴。

如果不东征孙吴,蜀汉势力就有两大损失是可以肯定避免的的,第一,参加东征这几万人是刘备从赤壁之战甚至在更久远之前的战斗中带起来的,可以说是蜀汉当中的老兵,老兵是一支军队乃至一个国家当中最为宝贵的财富,所以说东征失败蜀汉元气大伤是绝对没错的。如果不东征,那这些老兵最起码不会在一个战役当中被败光。第二,刘备东征带了不止是汉人军队,还有沙摩柯等外族军队,沙摩柯就属于后来诸葛亮平定的南蛮族人,而沙摩柯是刘备入蜀招安少数民族时最早响应刘备的,却又是在跟着刘备东征被杀的(《三国志·吴书·陆逊传》:“乃敕各持一把茅,以火攻,拔之;一尔势成,通率诸军,同时俱攻,斩张南、冯习及胡王沙摩柯等首,破其四十馀营。”)。我认为他的死,是后来蜀汉南蛮叛乱的导火索之一。如果他没死,应该可以让南蛮安分很多。

在刘备北伐能否一统三国的问题上,除了避免两大损失以外,必须有一个人要活的长久让刘备得以利用,那就是马超。如果刘备可以用不东征作为一个政治筹码,获得诸葛亮等荆州派的支持,然后利用马氏家族马超马岱等人在雍凉的影响力,趁着曹丕新建曹魏根基不稳的情况下摆出佯攻东吴的姿态,实则发兵偷袭雍凉。如果真的会如此实行,情势战果必然会比诸葛亮第一次北伐拿下天水三郡更大,以当时刘备不东征情况下并且用两三年积聚力量训练新军的话,以马超在氐族羌族的影响力,蜀汉应该有实力在曹魏没有准备的情况下拿下凉州雍州甚至长安。长安以西被平定后,曹魏根本无法在洛阳建都,很有可能选择迁都邺城或者留守许昌,反正曹魏在西北一带产马地无法控制,并且此时曹魏手中只有大汉十三州当中的八个,这八个州其实都是小州,下图可见。

再远点的设想,就设想不了了。我也编不下去了😂

如果刘备听从谋士建议,暂时不替兄弟报仇,是否可以一统三国?

替兄弟报仇!其实是刘备伐吴的一个借口,孙权偷袭荆州杀害了关羽,使刘备认识到联吴灭曹,恢复汉室是不可行的,孙权的策略就是先保持三足鼎立的均势,然后由东吴一统天下。谁冒尖,孙权就会联合弱的打强的,而且孙权杀了关羽,已经翻了脸,所以联吴灭曹是行不通的。

当时刘备荆州已失,如果不夺回荆州,当年隆中对中两路伐魏的战略很难实施。刘备伐吴的目的就是万一灭不了东吴,最低也要夺回荆州,以便实现隆中对的战略目标。

当时东吴与曹魏比起来,肯定是魏强吴弱,打东吴肯定比打曹魏容易的多,柿子专拣软的捏。而且刘备荆州已失,如何打曹魏,孙权又联合不了,即使联合也是表面的,万一孙权在刘备伐魏将成功之时又来一次偷袭,那将是致命的,关羽的死已经使刘备不再相信孙权。所以在当时魏强吴弱,刘备军盛,顺江而下的情况下,伐吴也不失为上策。

另外一个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刘备已经六十多了,在那个人至六十古来稀的年代,使刘备感觉到时间的紧迫性,刘备想在有生之年完成霸业,当时最有利的事情就是借口报仇,灭了东吴,最低也要夺回荆州,这是刘备的真实想法,而不是刘备昏聩。

当时刘备伐吴,据历史记载,诸葛亮是支持的,最少是默许的。诸葛亮是隆中对的策划人,也想实现隆中对的最高目标,而当时联合不了东吴的情况下(也不敢相信孙权),伐曹魏也是困难的。后来诸葛亮六出祁山的失败印证了刘备伐吴夺荆州的正确性。所以伐吴是最佳选择。有诸葛亮的默许,刘备也就毫无顾忌了。

如果刘备当时听从谋士建议,不伐东吴,坐等天下有变?

请问:天下如何变?东吴会把荆州送还刘备?还是东吴与曹魏拼个你死我活,刘备从中渔翁得利?还是等曹魏内乱?……

我看,都是不现实的!日暮之年,天下绝配的刘备孔明都不能完成的霸业,让诸葛亮一个人撑起了的搭配能完成?

我们不能做事后诸葛,不要以刘备伐吴的失败,来认定刘备伐吴是错误的!

刘备日暮桃花泣,五丈原里秋风悲。

如果刘备听从谋士建议,暂时不替兄弟报仇,是否可以一统三国?

关羽被杀、荆州被夺后,刘备如果听从劝告不去为关羽报仇,他不仅无法统一全国,而且情况会更糟糕。刘备的问题不在于出兵报仇,而在于没有把复仇之战打好。

1、孙权突然背叛联盟杀害关羽,这是大仇也是大耻,如果刘备没有反应,不仅丢人而且没法向蜀汉将士百姓交代

刘备跟孙权是同盟关系,这一点自赤壁之战前就已确立,中间通过赤壁之战、借荆州、刘备娶孙权之妹以及益阳城外单刀会等事件一再加强或明确。

当然,二者之间也有利益上的分歧,有时闹得还很不愉快,但总体而言这个联盟双方是认可的,即便单刀会那样的情况下,双方仍达成了和解,刘备之所以让出湘水以东的3个郡,为的就是维护双方的联盟关系。

关羽北伐,打击的是双方共同的敌人曹魏,这一点孙权也是承认的,孙权先派人增援关羽,之后又表示自己将亲自前往荆州助战,尽管这是孙权的花招,但在形式上孙权不否认孙刘联盟。

因此,孙权的背叛就更带有欺骗性和突然性,性质十分恶劣,加上杀害了关羽,夺取了荆州,无论面子还是里子,刘备都输得一踏糊涂,如果这里还顾虑重重,不敢发兵向孙权讨说法,刘备这个“昭烈皇帝”干脆别干了,回家卖红薯算了。

2、荆州是许多蜀汉官员和将士的家乡,那里有他们的亲人和祖产,现在沦陷于敌手,刘备不赶紧带着大伙“打回老家去”,蜀汉将人心涣散

刘备在成都建立了政权,但他是个外来户,丞相诸葛亮等人也都是外来户,刘备初入蜀中时,自己带着3万多人,诸葛亮、张飞、赵云等后来入蜀助战,又带来数万人。

这先后入蜀的两批人马就有近10万人,再加上他们的部分家属以及随他们入蜀的官员、商人和百姓,人数更多,这些人大部分来自荆州,因为刘备当年初入荆州时顶多只带着几千人。

荆州、益州本联为一体,入了益州的荆州人,亲属和一部分家眷还有荆州,在荆州的房屋、田地等都搬不走,荆州丢了,他们的老家就丢了,所以都急于“打回老家去”,刘备必须给予响应,如果瞻前怕后,下不了决心,反而会失去人心。

3、刘备即使不伐吴,也拉不回孙权,孙权将更为远离蜀汉,随着蜀汉国力一天天衰弱,蜀汉别说统一天下,它将率先退出三国鼎立的格局

刘备夺得汉中后,孙权的心态不断发生着变化,他对刘备的态度陷入矛盾之中,出于抗衡曹操的需要,孙权不希望刘备太弱,但显然他也不希望蜀汉太强。

孙权战略的改变其实早在益阳城外相争时就表现出来了,刘备正在跟曹操争汉中,孙权如果真的维护孙刘联盟,他这时应该从合肥方向向曹魏发起进攻,以缓解刘备的压力,但孙权没有这样做,反而趁机敲刘备的竹杠。

孙权在益阳得手,占了很大便宜,按理说应该知足了,但孙权觉得,他即使实力不如曹操,但至少不能输给刘备,所以仍在设法削弱刘备,这才有了背后一击。

从中可以看出,孙权的战略方针很明确且很坚定,那就是不断地打击和削弱刘备,刘备再退缩和让步也无法将孙权拉回,怎么才能维护联盟?那就是斗争,通过斗争才能赢得真心的合作,实力决定的合作才更可靠。

4、刘备在夷陵之战中并非没有取胜的机会,但刘备急于求成,采取了错误的战法,暴露了自身破绽招致大败,这才是问题的关键

刘备要伐吴,黄权、赵云等人都来劝他,但这二人并非反对给关羽报仇和夺回荆州,而是对报仇的方式有分歧,黄权认为刘备不必亲征,可以派别人去,他就愿意打头阵,赵云说的是先伐魏再攻吴。

过去都认为,诸葛亮没有在这时说话,有负丞相的职责,康熙皇帝就曾这样指责过诸葛亮。其实,诸葛亮未必反对伐吴,从感情上说,诸葛亮在荆襄的亲友最多,他最渴望打回去;从理性上说,诸葛亮并不觉得伐吴完全没有胜算。

夷陵之战结束后大家进行反思,诸葛亮说假如法正在,悲剧就不会发生。大家认为,诸葛亮的意思是法正如果在的话,就能劝住刘备,其实诸葛亮未必是这个意思,法正又不是蜀汉除刘备以外最牛的人,他怎么就有把握劝住刘备呢?诸葛亮的意思大概是:如果有法正在刘备身边出谋划策,夷陵就不会失败。

为什么这样理解呢?在夷陵之战中,刘备亲自上阵指挥,他也使了一些计策,比如诱敌出动等,但效果都不佳。刘备是统帅,不是高参,在谋划方面他不如庞统、法正,庞统帮刘备夺了益州,法正帮刘备夺了汉中,如果没有他们二人,刘备大概还要走不少弯路,甚至未必能成功。

可以用曹操的话作个例证,汉中之战时,刘备打得相当出色,老对手曹操不相信这是刘备的本事,后来听说是法正在为刘备出谋划策,曹操说“吾故知玄德不办有此,必为人所教也。”

夷陵之战中没有庞统、法正,也没有诸葛亮,刘备又急于求成,战法上出现了严重失误,比如有些轻敌,将人马分散使用,结果才导致失败,如果稳扎稳打,再从长江防线的南北两侧 不断向外扩散力量,面对区区5万吴军,刘备取胜的可能性其实非常大。

如果刘备听从谋士建议,暂时不替兄弟报仇,是否可以一统三国?

让我们回想一下诸葛亮当年的战略规划,《隆中对》里是怎么说的?

“……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

隆中对勾画了整个刘备集团未来的发展途径。刘备要如何统一天下呢?“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直白的说就是两大方面军共同出击,这个大战略的前提是“跨有荆、益”。

而关羽之死,完全打破了隆中对的布局。

其实在关羽死前,隆中对的规划几乎已经到了实施的时候了,关羽的荆州军团北伐襄樊,水淹七军,打的曹操几乎要迁都。而刘备通过汉中之战也声威大震,占据了整个四川盆地,北伐也指日可待。

可是在这个时候,关羽被孙权偷袭了。

孙权偷袭关羽,现在东吴的角度上讲,是完全正确的。关羽在荆州,兵强马壮。而关羽此时正在攻打襄樊。襄阳的重要性懂历史的都明白,后世称之为“无襄则无淮,无淮则江南唾手可得也”。占领了襄阳就等于占领了长江中游,而一旦占领长江中游,顺流而下灭东吴简直易如反掌。后来的晋军灭东吴,大隋灭南陈,蒙元灭南宋,都是走的这条路。所以如果关羽占据了襄阳,控制了长江中游,那孙权就等于将自己的命门掐在了关羽的手里。

而关羽对孙权还向来很不友好,当年孙权找关于提亲,就得到了一句“虎女焉能嫁犬子”,碰了一鼻子灰回来了。让这么一个心高气傲又虎视眈眈的关羽在长江中游这么蹲着,孙权能睡得着吗?万一刘备集团先不打算北伐,想先扩充扩充实力搞一个南北朝的话,自己可是在劫难逃了。所以孙权无论如何也要偷袭关羽。

偷袭关羽之后,三国的形势变成了这样:

可以看到刘备孙权从之前的两分南国顿时变成了吴强蜀弱。在关羽被害之前,刘备集团是三国中声势最大的,两路进攻连战连胜。孙权这一个偷袭,刘备的实力少了一半,而且还是最重要的一半。从荆州北伐,可以直接威胁中原,震动洛阳,可是从益州北伐就难的多,后世诸葛亮六出祁山不成功就是明证。刘备想统一天下,必须重新夺回荆州。

不仅出于军事考虑,从经济上来讲,荆州人口众多,粮草充沛。益州在东汉末年人口并不十分充足,如果失去了荆州,刘备甚至没有了大规模北伐的经济基础!

关羽和刘备在历史上是否真的如小说中说的结拜了我们不得而知。但两个人关系非常好是一定的,关羽在刘备集团的地位是毫无争议的二号人物,自己掌控着刘备集团一半的地盘,完全是荆州的土皇帝。而关羽对刘备自然也是忠心耿耿,尽力北伐。这样一个柱国大将被自己的盟友叛盟所杀,刘备如果不做出反应,还怎么继续让手下的人跟随自己?

所以刘备无论从政治上,经济上,军事上,都必须东征,如果不东征,则蜀汉集团必然一蹶不振。别说统一天下,刘备可能连自己得皇位都保不住。

如果刘备听从谋士建议,暂时不替兄弟报仇,是否可以一统三国?

刘备不东征孙吴,能否一统天下并不好说,但比较肯定的是刘备的基业会做得更大一些。

取得益州后,荆州对刘备而言,差不多已成鸡肋

《隆中对》中诸葛亮替刘备谋划了先取荆州、再取益州,联合孙权对抗曹操的策略。

按理说,这个策略很明智,没啥毛病。但荆州牧刘表突然病逝,而曹操又提前南征,没有给刘备、诸葛亮足够的时间谋取荆州。

刘琮继位后,举州投降了曹操,此时的荆州已经归属了曹操,刘备、诸葛亮已不能按照《隆中对》的军事战略得到荆州了。

长坂坡之战,刘备被曹操的虎豹骑击败,仅带领张飞、诸葛亮、赵云等数十骑逃走。

这时候再奢谈取荆州已经是绝无可能。

没想到半路里杀出个程咬金,孙吴谋士鲁肃此时赶到了当阳长坂坡,遇到了刘备。

鲁肃询问刘备的去向,刘备说“准备去交州投靠苍梧太守吴巨”。

继续难逃是不是刘备的心里话,不得而知,但想想看,刘备除此之外还有别的归宿吗?

刘备占据徐州被曹操击败投靠了冀州袁绍;在袁绍与曹操对峙时刻,刘备见袁绍大势已去,就投靠了荆州刘表。

现在,刘琮已经将荆州送给了曹操,刘备再去哪里立足呢?

刘备要么占据江陵抵御曹操的进攻,要么去交州投靠吴巨。

除此之外,还有两个可能的去处:一是东吴孙权,二是益州刘璋。

益州偏远,刘备向来与之没有交往,暂且不说,但去投奔东吴的可能性很小。

因为荆州刘表与东吴孙权向来是死敌,刘备又替刘表出力保全荆州,刘备是不敢主动投靠孙权的。

曹操之所以突然南征刘表,就是因为孙权要夺取荆州。

初平三年(192年),袁术派遣孙坚征讨荆州,攻打刘表。刘表派遣大将黄祖迎战,但黄祖败走,逃亡岘山。孙坚在追击中被黄祖暗箭射中身亡,从此孙策、孙权兄弟与荆州刘表结下世仇。

建安十三年(208年),孙权命甘宁西攻江夏,斩杀太守黄祖,进而准备夺取荆州。

曹操本无暇南顾,如今见孙权攻取江夏,唯恐其攻取荆州,养成羽翼。于是在七月份开始南征,集结大军于南阳。

之后,就是刘表病逝,其次子刘琮举州投降,刘备长坂坡战败。

就这个情况看,刘备主动投靠孙权的可能性不大。

但是,历史就是这么奇妙,想不到孙权派遣鲁肃主动前来游说刘备,联合孙权共同抗曹。

这对刘备、诸葛亮而言,可谓是绝处逢生。

之所以刘备很痛快就答应了鲁肃,是因为刘备对于占据江陵抵抗曹操并没有把握。

孙权、鲁肃主动联盟刘备,并非多么仁德,急刘备之所急,不过是利用刘备罢了。

公平而论,赤壁之战,刘备、诸葛亮是出了力的,但主要还是孙权、周瑜的功劳。

刘备也是认账的,否则也不会提出借荆州的事。

但此时刘备得到的荆州,已经远不是《隆中对》所说的取荆州了。

如果刘备从刘表手上取得荆州,孙权想得荆州,那就是虎口夺食,是另一回事啦。

在孙权看来,荆州理所当然就是他家的,你刘备也答应是借的,这就为以后的纠纷埋下了祸根。

刘备应鲁肃的邀请与孙权联盟,得到了荆州,又受益州牧刘璋的邀请入川得到了益州,虽然如愿得到了荆、益二州,但这恐怕是诸葛亮没有想到的结果。

刘备得到益州之后,如果说荆州成为了鸡肋,许多人恐怕接受不了。但荆州在曹操、孙权的夹击之下,危如累卵却是真的。

孙权下决心收复荆州,对于刘备而言就很被动了。

放弃荆州,全力经营西北雍凉地区才是上策

庞统积极主张刘备入川,已经看到了荆州的危机,呆在这里已经没有大的作为。

法正作为益州牧刘璋的使者邀请刘备入川后,协助刘备谋取了益州。

之后,法正积极替刘备谋划夺取西北雍凉地区。在法正看来,刘备的出路也在雍凉。

无论是庞统还是法正,都没有把心思放在荆州上。但荆州是刘备基业的立足点,也是第一谋臣诸葛亮《隆中对》的核心,他们不能够劝说刘备主动放弃荆州,只能是顺其自然。

刘备得到益州后,孙权就来取荆州了。

建安二十年(215年),刘备收取益州,孙权遣诸葛瑾讨还荆州,刘备不从。盛怒之下的孙权以吕蒙为将,连下长沙、桂阳、零陵三郡。

刘备起兵五万赴公安,关羽将三万于益阳与鲁肃对峙,大战一触即发。

然而曹操于此时趁机夺取汉中,威胁益州。

刘备面临着极大的威胁,不得已才与孙权议和,允诺把长沙、江夏、桂阳三郡给予孙权,这就是史上有名的“湘水划界”。

刘备虽然暂时保住了南郡、武陵、零陵三郡,但与孙权的联盟已经名存实亡。

这事不必去追究孰对孰错,毕竟都是为了利益,各自去承担自己的责任就是了。

关羽镇守荆州,一直与曹操、孙权摩擦不断,从没有消停过。

关羽单刀赴会,是真实的故事,但真相远没有想象中那么潇洒。不是情势所迫,谁会去冒这个风险哦,这里就不多说了。总之,孙权对荆州其他地区念念不忘哦。

如果刘备、诸葛亮主动放弃荆州给孙权,把关羽的精锐调往汉中一线,在豹眼看来,起码有几大好处:

第一,与孙权的矛盾将全部化解,孙刘联盟会更加稳固。

第二,曹操不想孙权就地做大,将全力征讨江东,就减轻了刘备夺取雍凉地区的困难。

第三,刘备加强了进攻汉中的力量,不至于汉中之战到了“男兵女运”的地步。

这么看来,荆州的确是个“鸡肋”,“食之无味,弃之可惜”,刘备下不了这个决心是完全可以理解的。

但诸葛亮顾及自己面子,不会建议刘备主动放弃荆州。

顾此失彼,刘备也就不能够全力经营西北雍凉地区。

从汉中之战及诸葛亮历次北伐来看,蜀道之难,难于保障足够的粮草。控制不了雍凉地区,也就很难染指关中。出不了祁山,过不了秦岭、陇右,刘备、诸葛亮就没有大的作为。

荆州好比是刘备的一只胳膊,远远地伸出去,就没有了力量。

如果把这只胳膊收回来,握成拳头,重重地砸向西北,情况可能大不一样。

庞统、法正的早亡是不能阻止刘备东征的根本原因

由于庞统在未取得益州之前就牺牲了,法正在汉中之战后不久也病逝了,已经没有足够话语权的人再建议刘备放弃荆州、全力北伐。

大家注意到了没有,庞统、法正都不是以大义而劝说刘备,而是以厉害游说刘备。这就是他们与诸葛亮的根本不同之处。

如果说关羽在未发动襄樊之战前荆州是个鸡肋的话,襄樊之战后,刘备再夺取荆州实在是不明智了。

豹眼说过,刘备发动夷陵之战,名为替兄弟报仇,其实意在荆州。这个就不再啰嗦了,信不信在你,但豹眼始终认为,刘备是舍不得荆州。

不管刘备是真仁真义也好,假仁假义也罢,与关羽、张飞这份兄弟情义是真的。

关羽死难,刘备没有点表示的确说不过去,以后还咋混哦。

但仅仅用啥恢复汉室之类的话,是不能劝阻刘备的,刘备需要一个切切实实的理由,那就是蜀汉的根本利益。

赵云上谏说:“国贼是曹操,并不是孙权,灭了曹魏之后,东吴孙权自然会臣服。虽然曹操已经去世,但其子曹丕篡盗皇位,引起公愤,应该利用此民愤,先攻占关中,占据黄河、渭水上游以讨伐逆贼,那么关东义士必裹粮策马以迎王师。不该放置曹魏,反而先打东吴。而且与东吴的战争一旦开始,就不易停止了,伐吴并非上策。”

赵云说得没错,但灭掉曹丕是一句话的事吗?

如果能够灭掉曹丕,孙权自然不在话下,可咋灭掉曹丕呢?不要说刘备,恐怕赵云自己也不会相信,还是夺回荆州更容易一些。

刘备以为能够在汉中战胜曹操,在荆州再战胜孙权并非不可能。

但这次幸运女神没有眷顾刘备。

其实这个结果,刘备没想到,诸葛亮没想到,赵云也没有完全想到。

他们认为,汉中之战后,西北暂时处于战略间歇时期,全力进攻东吴,就算不能大胜,也不会大败。遇到一些挫折后,刘备或许改变想法。到那时候,再全力进攻西北。

没想到的是,刘备夷陵之战一败涂地,把蜀汉的老本全部输光了。

因此,豹眼认为,刘备的上策是按照庞统、法正的意思,主动放弃荆州,全力经营西北雍凉地区。站稳脚跟后,联合孙权与曹魏争夺中原。

关羽失掉荆州后,刘备应该彻底放弃荆州,借曹丕与孙权争夺荆州的机会,出兵雍凉占据西北,经营好这一战略地区。等待时机,从陇右、上庸两个方向进攻曹魏。

如此一来,刘备能否一统天下并不好说,起码会为之后的诸葛亮北伐创造更好的条件。

注:图片及部分资料来自于网络,如有侵权敬请告知删除。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