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刘备采用庞统的上策攻取成都,蜀汉的气运会发生什么变化?

如果刘备采用庞统上策攻取成都,蜀汉政权气运大涨,甚至会统一全国。

刘备入蜀本是刘璋听信手下已经叛变刘备的谋士张松建议,抵抗张鲁的,然而就在刘备入蜀不久,谋士张松因为传信不慎,被发现,接着被杀,而刘备的处境就尴尬了,此时军事素养超群的庞统,提供了三条意见:上策直接率军攻打成都,出其不意拿下成都;中策先趁地方未察觉,攻下险要关隘,徐徐进军,攻下成都;下策退回荆州,再做打算。

刘备进成都

刘备最后听取了中策,可见,刘备是不会轻易放下益州的,不过对于上策,刘备主要是觉得有点冒险,一旦攻入成都,刘璋拒不投降,再来上回援成都之兵力,可能会全军覆没在成都,因此,刘备选择中策,经过数年的攻伐,最终取得了益州,但是刘备和刘璋集团都损失惨重,尤其是重要谋士庞统的去世,更是给蜀汉政权以最沉重的一击。

庞统之死

如果刘备听取上策,那么根据庞统的分析,十有八九是可以拿下成都的。为什么呢?首先刘璋暗弱,在后来刘备攻取益州时,刘璋加强戒备,最后也是出城投降,其并没有必死守城的决心,因此,一旦刘备的数万精兵攻入成都,刘璋极有可能也是投降的;其二,益州本地豪族而言,只有少数效忠刘璋,大多数都是无所谓的,换一任统治者,只要不侵害本地豪族势力,也无不可,后期刘禅投降也是这个道理;其三,不少人已经暗中投降刘备,包括孟达、法正等等,根据诸葛亮的判断,益州智能之士思得明君,那么乱世枭雄的刘备自然强过暗弱的刘璋了。

刘璋

可见,如果采取上策,可以轻松拿下成都,随后可以传檄而定整个益州,而也可以将伤亡降到最低,如果这样,刘备的跨有荆益的目标就可以早日实现,而更重要的是还可以保存雄厚的军事力量,减少战争破坏,这时候可以诸葛亮关羽守荆州,庞统法正辅佐守益州,根据实力,攻下汉中,收复马超也是指日可待。

如果真是这样,刘备集团实力绝对大增,谋士集团,诸葛亮、庞统、法正、孟达、刘巴、马良等等,武将则包括五虎上将、魏延、刘封等等,其军事实力强劲,益州荆州物资充足发达,刘备集团则可以以荆州作为偏师,吸引曹操主力,趁机借助马超力量,以马超、张飞、魏延、黄忠四路并发,以庞统、法正为军师,刘备亲率大军平定雍凉,取得关中地区这一天然粮仓,与曹操、孙权对峙天下。由于提前几年实现,而主要人物也年富力强,则可以趁天下有变,统一天下,实现又一个大一统。

后三国时代

可惜历史没有加入,刘备采用中策后,庞统病逝,军队受阻,不得不从荆州前线抽调诸葛亮、张飞、赵云等入蜀作战,而荆州地区缺乏有能力的政治家和谋士,使得后期虽然刘备势力大增,一路顺利,但是荆州失败彻底丧失了其统一天下的机会。

如果刘备采用庞统的上策攻取成都,蜀汉的气运会发生什么变化?

刘备在得到南郡后,没有把主要的目标放在荆州北部的曹军身上,而是迫不及待地想要夺取益州。这是因为他和诸葛亮的《隆中对》把跨有荆益作为第一步战略目标。在接受刘璋的邀请后,刘备率军进入益州。一年后,刘备起兵准备夺取益州,庞统向他献了上中下三策,刘备选取了中策实施。如果刘备选择了上策,蜀中之战会是什么情况呢?

一、庞统献计和实施的后果。

刘备在得到荆州大部后,就把目光盯在了益州身上。他在得到张松献图后,便紧锣密鼓地为夺取益州做准备。在张松的运作下,刘璋为了抵御张鲁的进攻,请刘备入川帮助自己。于是刘备率领庞统、法正、黄忠和魏延等人一起入川。

在进入益州后,刘备并不急着与张鲁作战,而是广施恩德,收揽人心。在一年后,刘备觉得时机已经成熟,决定起兵夺取益州。他在和庞统商议的时候,庞统向他进献了上中下三条计策。这三条计策是这样的:

上策是刘备暗中选取精兵,昼夜兼程地前进,直接袭取成都。中策是假借回师荆州的名义,诱骗刘璋的部下杨怀、高沛前来送行,然后拘捕这两人,夺取他们的军队,再向成都进军。下策是返回白帝城,同荆州联络,然后再徐图益州。

刘备分析这三条计策,认为上策失之于急,下策失之于缓,只有中策不急不缓。于是刘备采取了中策,先是借口回荆州,捕杀了杨怀、高沛,收编了他们的军队。刘备在把他们的妻子作为人质后,强迫他们跟随自己进军成都。

在刘备进军成都的途中,遭到了刘璋部下的顽强抵抗。在雒城之战中,连军师庞统都战死沙场。直到一年之后,诸葛亮率领的荆州军队进入益州,和刘备会师于成都城下,走投无路的刘璋才被迫投降。事实证明,庞统的中策获得了成功。

二、如果刘备选择了上策。

但是,我们如果仔细看刘备夺取益州的过程,会发现刘备的进军并不算顺利。他本身的军队数量就不足,和刘璋的部下陷入了旷日持久的战争。在战争中,双方损失惨重,连庞统都战死了。到最后,还是在荆州援军的帮助下,刘备才夺取了益州。这说明,刘备选择的庞统的中策是值得商榷的。

在庞统的三策中,下策是最不可取的。这是因为益州四面被重山环抱,形势险要。从荆州进入益州,要突破长江三峡的防线,十分困难。刘备能够轻易的进入益州,得益于张松的内应,借助刘璋的邀请。这一举动被严颜称作为,独守穷山,引虎自卫。

在刘备进入益州后,他驻守葭萌关的一年间,没有作战,而是广施恩德,收揽人心。在刘备的努力下,葭萌关一带的百姓对刘备十分拥戴。刘备此举的目的就是想把葭萌关建设成为自己的临时后方,为夺取益州的战争做准备。

如果刘备接受了下策的建议,那么他所做的努力就全部付之东流了。他不但失去了进入益州腹地的有利条件,还丢弃了葭萌关这个临时后方。这当然是刘备所不愿意看到的,他自然不会选择庞统的下策。

那么如果刘备选择上策呢?从整个战争的过程来看,也是不稳妥的。庞统的上策就是孤注一掷,对成都进行突袭。在当时,刘备的身边有刘璋的名将杨怀、高沛监视。如果刘备对成都发动突袭,他在葭萌关的后方必然会被杨怀、高沛夺取。这样,如果刘备的突袭行动不能一锤定音,他就会陷入四面被围的境地。

在整个战争中,仅仅为了雒城的战斗,刘备就和对方争夺了一年之久。在来到成都城下的时候,刘璋还拥有三万精兵,谷帛足支一年。只是因为荆州军打到达,马超的反戈,让刘璋失去了希望,这才投降了刘备。因此,如果刘备采取了庞统的上策,是一种极为冒险的行为,如果不能夺取胜利,就会陷入极为不利的境地。

三、刘备可以修改的中策。

不过从战争的过程来看,刘备采取的中策还是可以修改的。这是因为从战争过程来看,刘备采纳的中策不是不急不缓,而是显得过于缓慢了。刘备和刘璋进行了长达一年的战争,不但消耗了自己的实力,还让益州遭受了重大损失,对刘备下一步的战略造成了不利的影响。

这一切,都是因为刘备行动迟缓造成的。这是因为刘备完全是按照正规的作战方式进行的。刘备先是向刘璋请求回荆州,在迷惑对手后,擒杀杨怀、高沛。在巩固了葭萌关后方后,再对成都发动攻击。刘备的兵力相对刘璋众寡悬殊,这使得他陷入了苦战。刘备不得不与刘璋的军队轮番苦战,在付出了巨大代价才来到成都城下,可是时间已经过去了一年之久。

如果刘备在他采纳的庞统中策上加以修改,加入上策的部分内容,情况可能会有所不同。庞统的上策核心思想就是对成都进行奇袭,利用刘璋不懂军事的弱点,对他进行精确打击。这样,刘备就可能在刘璋的援军没有到达的时候,就一举摧毁刘璋的战争中枢,夺取战争的胜利。

如果刘备能够将这方面的内容考虑进去,他就还会拥有一个有利的因素,那就是张松的内应。张松是刘璋身边最信任的部下,拥有巨大的权力。如果刘备打到成都城下,张松就会发挥重要的作用,甚至会兵不血刃地放刘备入城。

可惜刘备没有重视这一点,他回荆州的借口也没有向张松通气。由于刘备声称离去,使得张松哥哥那种首鼠两端的人物,害怕祸及己身,出卖了张松。正是刘备机械的执行庞统的中策,造成了这一系列的悲剧。

如果刘备在执行庞统的中策时,同时采纳庞统的上策里奇袭的方案,这一系列悲剧就不会发生了。刘备可以对杨怀、高沛进行袭击的同时,派出一支精锐部队奇袭成都。在葭萌关的局势稳定后,刘备的主力就马上出发,追随先头部队。如果这样,这支精锐部队即便夺取不了成都,也至少能够在刘璋没有反应过来的时候,夺取雒城。

在刘备的主力到达后,双方合力攻打刘璋的部下。失去了雒城地利的刘璋军队,只剩下待人宰割的命运。如果再加上张松的内应,刘备很可能会迅速结束益州之战。那么,益州遭受的损失将会大大减轻,刘备的实力会更加壮大,对他下一步的军事行动会更加有利。

如果我们看庞统的这个计策,就会联想到魏延的“子午谷奇谋”。他们的战术思想、军事计划何其相似。这不能不让我们认为,魏延的“子午谷奇谋”正是受到了庞统上策的启发。可是令人惋惜的是,和刘备没有采纳庞统的上策一样,诸葛亮也照样没有采纳魏延的“子午谷奇谋”。

结语:

刘备夺取益州的时候,庞统向他进献了上中下三条计策,刘备最终选择了中策,夺取了益州。但是,我们看到庞统中策实施成功的同时,刘备也陷入了旷日持久的战争,遭受了重大的损失。这是因为庞统的中策对于战争的进程来说,还是失之于缓。

如果刘备汲取庞统上策和中策的合理部分,在夺取巩固葭萌关临时后方的同时,利用奇袭的有利因素,派出精锐部队直插敌人纵深,会大大缩短战争的进程。有了张松的内应,刘备即便不能夺取成都,也会抢占雒城要塞,逼迫刘璋军在不利条件下作战。这样,刘备会尽快夺取成都,益州遭受的损失也会大大减轻,对刘备下一步军事行动带来有利影响。

我是历史笑春风,欢迎大家关注我,多提宝贵意见,谢谢。

如果刘备采用庞统的上策攻取成都,蜀汉的气运会发生什么变化?

事实上夺取成都更会束缚刘备的军事能力!

世人有个误解,即四川政权都会以成都为政治与经济中心,事实上益州牧刘焉治所是靠近中原的绵竹,因联合马腾偷袭长安失败怕报复,加之绵竹城内火灾蔓延迁至梓潼驻扎,在公元194年又迁至成都营造城防,至公元212年刘备入蜀营造18年颇具规模。

刘焉治理益州靠东州兵军事强权,刘璋懦弱只能与益州豪族合作共赢,导致汉中张鲁难以掌控走向独立,政令只限于成都等驻军掌控城市执行,刘备入蜀战争持续近三年破坏严重,尤其打破益州豪族军事与农耕掌控,使得刘备称帝蜀汉得以调动全部潜能。

刘备在刘璋毫无防备的情况下突袭成都,各地拥兵将领未必服从调遣反而割据自立,益州豪族若归附刘备若杀之夺权势必反抗,这两种极有可能发生的情况,都会导致刘备平叛与安抚代价高昂,而背信弃义更会令荆州将领不齿,演变成天下诸侯对刘备声讨。

所以,刘备看得很通透,蜀地刘璋并非真正可怕的势力,根深蒂固的益州豪族是潜在的威胁,刘备用战争实际控制当地战略资源,就能减少背叛与反抗势力,最后以荆州部众确立绝对的统治权威,只不过刘备能够震慑益州豪族,刘禅时期便成为蜀汉的阻力,这也许就是世道轮回吧!

如果刘备采用庞统的上策攻取成都,蜀汉的气运会发生什么变化?

蜀汉的气运由此变强,将是不容置疑的结果!

三国,刘备、关羽、张飞雕像。

了解三国那段历史或者读过罗贯中《三国演义》的,很多人都会为刘备的蜀汉最后“错失”江山而感到惋惜。因为刘备曾经有过多次改变蜀汉气运乃至历史的机会,都被自己假惺惺地“义”给贻误和错过了,其中最明显的“错误”就不止一次:一是没有听取诸葛亮的建议占据荆州;二是没有听从诸葛亮、赵云等一干文武大臣的劝阻,错误地发动了让蜀汉损兵折将,几乎耗尽多年兵粮“积蓄”的东吴进攻战;第三就是没有采用庞统为其量身定制的攻占成都的上中下三策中的上策,而是保守地采用了中策。

诸葛亮剧照。

或许你会认为:刘备当初采用中策,还是上策不至于对蜀汉产生那么大的影响吧?

今天,丝语就告诉你:大,非常大!不仅差别大,而且影响大!

一是刘备如果采用庞统设计的上策,就可以讨得诸多便宜,选择攻取西蜀最便捷的线路,甚至可以避开走落凤坡这条小路,庞统就不会在落凤坡遭遇箭阵被乱箭射死,就可以更快扫除进攻障碍,成功攻占成都。

四川德阳庞统祠建筑。

二是刘备如果采用了庞统制定的上策,快速攻占成都之后,刘备就可以继续与庞统对“外”征战,形成刘备与庞统率军在“外”攻城略地,诸葛亮在后方镇守和管理的“良性”局面,促进和确保蜀汉更好更快更稳的发展。

因此,客观地讲如果刘备当年采用庞统为其量身定制攻取成都设计三策中的上策,对蜀汉当时以及后续发展的作用和影响都是巨大的,并会对蜀汉乃至整个战局的影响都是巨大而深远的。

如果刘备采用庞统的上策攻取成都,蜀汉的气运会发生什么变化?

益州刘璋邀请刘备入蜀,并在涪城与刘备相会。

庞统献策说:“相会时直接抓了刘璋,那将军不用打就可以搞定益州了。”

刘备说:“我刚入益州,恩信未立,搞不得。”

刘璋回成都后,刘备率兵去葭萌关征汉中(实际上招兵买马,收买人心,建立根据地)。

刘备准备夺益州,庞统献了上中下三策。

上策:偷偷挑选精兵,日夜兼程,直接偷袭成都。刘璋不会军事,又无防备,一举便将他搞定。

中策:杨怀、高沛据守关头,一直劝刘璋打发刘备回荆州。刘备以荆州危急为借口,整理部队,制造回荆州的假象。杨怀、高沛听说后,一定非常高兴,并带轻骑来欢送。刘备这时趁机抓了他们,夺取关头,然后向成都进兵。

下策:率兵退还白帝,接应荆州,慢慢再找机会夺益州。

刘备选择了中计,斩杀杨怀、高沛,杀向成都,最后成为益州之主。

如果刘备采用庞统的上策,蜀汉气运会发生什么变化?

我认为刘备采用庞统的上策,也改变不了蜀汉的气运,甚至都不会有蜀汉的诞生。

庞统的上策是一种奇袭,如果成功,收益极高,但失败的概率也极大。奇袭能否成功的决定因素在于对手,不在于奇袭策划者。

策划者发动奇袭,就是在赌对手是个草包。庞统就是在赌成都的刘璋对刘备没有防备,直接被刘备的奇兵搞定。

实际上刘璋虽然暗弱,但还算不上非常无能,在益州还是比较得人心的,手下还是有很多人为他卖命的。庞统对刘璋的认定太过理想化。如果刘璋的表现超过庞统的预期,上策就会破产。

庞统的上策与魏延的“子午谷奇袭”差不多,魏延敢奇袭,也是他认为守长安夏侯楙是个草包,见到他的奇兵,会不战而降。但是夏侯楙是否真的不堪,谁也不清楚,都只是传说。魏延是听别人说的,我们对夏侯楙的认知,也是听魏延说的。

但是历史上有很多人,传言与事实都是不相符的,洪都之战前,朱文正就没有名将的样子,给人的认知就是个纨绔子弟,陈友谅估计也没想到洪都这么难打。

邓艾偷渡阴平,能够成功,那就是因为成都没有靠谱的统帅,都是一群没什么战争经验的官二代。不要求诸葛瞻有五虎上将那样的能力,他要是有霍峻、王平、廖化那样的能力,都可以保住成都,让邓艾的计划破产。

曹操打汉中,连阳平关的地理环境都能打探错,更别说那时候对人性格的打探了。庞统也不是个算无遗策的人,否则他也不可能会战死。他就是胆大,敢冒险,与诸葛亮有完全相反的个性。

庞统的上策,风险是非常高的,失败的概率极大。如果失败,刘备说不定就拿不下益州,也就没有蜀汉了。

庞统的上策失败率高,当然也有小概率成功的可能,万一成功了呢。

如果成功了,刘备拿下益州付出的代价就会小很多,刘备到手的益州相对更富庶一点,花的时间也更短一点。但是这对蜀汉的气运也改变不了什么,除非荆州不丢。

没有荆州的蜀汉,那就是个被困在山区的割据政权,无论怎么发展,实力也比不上中原地区。别人打不进去,从里面也打不出来。最后就看谁的内部先开始衰败,给对手机会。偏偏曹魏也没给蜀汉什么机会。

如果刘备采用庞统的上策攻取成都,蜀汉的气运会发生什么变化?

上策和下策基本作用是做捧哏,搞笑的,就连庞统本人都没想过会被采取。

不如我们重温一下庞统那三条所谓上中下策:

上:只今便选精兵,昼夜兼道径袭成都。

中:杨怀、高沛乃蜀中名将,各仗强兵拒守关隘;今主公佯以回荆州为名,二将闻知,必来相送; 就送行处,擒而杀之,夺了关隘,先取涪城,然后却向成都。

下:退还白帝,连夜回荆州,徐图进取。

光是数字数你就知道上策和下策只不过是随口说出来,用来衬托中策,让刘老板下定决心动手开打的。

但假如你说刘备就是头铁,选了上策,会怎样?估计夺取益州的步伐并不会更快,甚至有可能会变慢。虽然刘备在四川呆的这段时间里,发展拉拢了很多带路党,但也还是有人依旧拥护刘璋的。在这种情况下,刘备围攻成都依然花了很多时间,最后还是刘璋自己软弱,选择白给投降。

轻兵奇袭,一旦成都没能拿下来,刘备军深陷蜀地,就会相当危险和被动。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