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如崇祯朱由检不在煤山上吊,而是前往南京,当时会不会出现两分天下?
如果崇祯皇帝南下,将会让明朝末年的政治形态更为复杂,其可能会两分天下,但是绝不会是崇祯皇帝啥事,而是满清和大顺两分天下。
看看明朝末年的政治形势就知道了,等到公元1644年,明朝已经是大厦将倾,北方大量的土地被李自成占据,李自成还成立了一个新兴的大顺政权,勃勃生机,而在陕西、山西、河北、河南、山东的大片北方地主阶级纷纷倒向了大顺政权,大顺政权也顺利接管了北方诸多省份的政权,在大部分汉人地主看来,这不过是改朝换代而已,甚至南方不少地主阶级也开始有了同样的心思。
崇祯皇帝
而对于明王朝而言,虽然北方已经糜烂了,但是南方却大部分仍效忠明朝和崇祯皇帝,明朝设立的二京制度正是为了应对这种特殊情况的,因此,崇祯南渡可以缓解北方糜烂的政局,甚至可以重新形成南北对峙的局面,以崇祯皇帝的威望,其对军队还具有强有力的约束能力,不会造成南明时期的军阀割据,因此,其仍然可以掌握军队,并重新获取新的政治力量。
大顺政权
满清政权本来就没有想过统一全国,其不过是为了获取更多的利益,其在崇祯后期频频谈判,要的筹码并不高,只不过是崇祯皇帝每次变卦,觉得不能和谈而已,其和谈未能进行的主要原因是崇祯的刚愎自用,害怕文臣的不满。
宋和辽对峙
如果崇祯南渡,其可以完整控制南方政权,而北方也会完全落入李自成手中,其最可能的结局是李自成与满清和谈,而崇祯既不会与大顺和谈,也更不会与满清和谈,其只能是被后者瓜分,其极有可能形成北宋与辽的对峙,至于两分之后,鹿死谁手便不可期。
假如崇祯朱由检不在煤山上吊,而是前往南京,当时会不会出现两分天下?
很多人都忽视了这一点,如果崇祯皇帝真的跑到南京去,那么崇祯皇帝只会死得更惨。
如果让我说得再直白一些,那就是崇祯皇帝从最开始的时候就走错了一步棋,在走错这步棋的前提之下,去哪里都会死得更快,只有留在北京城才有一线生机。
但是没有想到一切变化得太快,以至于崇祯皇帝最后的一线生机也就没有了。
第一点 崇祯皇帝当时的遭遇。我们先来说一下崇祯皇帝上吊之前处在怎样的尴尬状态。
这个时候大明王朝还没完全混乱,更重要的是满清的势力并没有进入到崇祯皇帝的势力范围之内。
这也是为什么满清的八旗子弟兵在进入京城的时候,还一而再再而三地强调,他们来这里只是为了帮助剿灭崇祯皇帝身边的奸臣,把皇位让给崇祯皇帝,我们再去北边放牛羊去。
为什么八旗子弟兵这个时候显得如此的猥琐胆怯和卑微?很简单,实力方面的巨大悬殊差距.
崇祯皇帝当时上吊自杀之前仍然有足够多的实力翻盘。
要注意这个时候是足够多的实力,但是崇祯皇帝有一个问题,什么问题呢,他不能离开北京城。
有人就说了为什么不能离开北京城,我直接往南边跑不就可以了吗?我骑上一匹快马跑得越快越好,反正当时明朝是两套班子的制度。
除了北京城之外还有南京城,南京城的防御体系也在崇祯皇帝,只要跑到南京城去,充其量当第二个南宋王朝。
虽然有点吃亏,但是亏也亏不到哪里去,等到后期势力再累积起来了,打败一群农民兵再打败一批八旗子弟兵,那不跟玩一样吗?
但是问题的关键在于当时明朝北京以北也就是山东、山西、河南、河北这些地方也有大批的人,历史上给这些人起了一个名号叫做流民。
李自成率领自己的大批部队以及其他各种各样五花八门的人,他们每天的主要任务就是围绕在北京城的南边这一大片广袤的土地上,四处的烧杀抢掠。
这一部分人在北京城的南边四处烧杀抢掠,而北京城的北边又有群八旗子弟兵在一旁虎视眈眈。
崇祯皇帝如果贸然跑到南边去的话,能不能跑过去先不说,单纯的如此声势浩大的队伍,就有可能会被敌人截了胡,最终崇祯皇帝怎么死都不知道。
那如果崇祯皇帝率领自己的部队去进攻八旗子弟兵也没有太多的问题,可是如果在进攻八旗子弟兵的过程当中,对方的骑兵直接来了一个自杀式的冲击,顺便狗急跳墙把自己给灭了口,那么崇祯皇帝的下场也比较悲剧。
说得直白一些,此时除了大明朝的北京城之外,任何一个地方都没有如此厚实的防御体系。
崇祯皇帝根本坚持不住,他唯一能做的就是坐在北京城里面,然后等待自己这边的士兵及时支援。
理论上来说,这个套路是可以实现的,崇祯皇帝只要再坚持上2~3个月,接下来发生什么事情谁都不知道,保不齐北方的八旗子弟兵直接回去了,或者境内的流民消失不见了。
可是崇祯皇帝压根没有如此多的时间了,伴随着李自成率领的部队突然之间的闯入以及八旗子弟兵的焦灼,崇祯皇帝丧失了自己的最后一次机遇。
所以我们只需要明白一点,那就是当时的崇祯皇帝哪里都不能去,他如果往北边跑就有可能被八旗子弟兵灭口,如果往南边跑,就有可能碰上迎面更正赶过来的流民。
无论往哪一个方向去跑,崇祯皇帝都跑不出去,最起码没有十足的把握甚至概率低到了百分之二十几,在这种情况之下,如果崇祯皇帝真的贸然跑出去的话,死的会更惨。
第二点,崇祯皇帝的机遇。其实我们可以结合整个明朝来看。崇祯皇帝在当上皇帝之后的一段时间中的军事战争来看,崇祯皇帝并不是说不能打赢这场战争。
当然在最开始的时候,崇祯皇帝的确走错了好几步,正是因为走错了这几步陷入到被动,但是正如某一位历史学家说过的话,当时哪怕出现一点点的反转,崇祯皇帝就能够活下去,而且活得要比其他人活得好。
什么反转呢?要么外面的八旗子弟兵消停一段时间,要么自己境内的流民消停一段时间,只要这两方势力任何一方势力消停,哪怕3~2个月,给崇祯皇帝一段冷静期,以崇祯皇帝的实力来看,灭掉这两方势力,然后继续维系大明王朝,那是绝对不成问题的。
换句话来说,直到崇祯皇帝当皇帝的时候,大明王朝的战斗力仍然非同小可,是不容忽视的一股庞大的军事力量。
可是这股庞大的军事力量只能用于一线作战,任何一线作战都是绝对意义上的碾压作战,但是一旦两线作战的话,崇祯皇帝就摆弄不开了,不但崇祯皇帝摆弄不开,周边的这些臣子们也都摆弄不开。
因为没有足够多的实力,没有足够多的部队,也没有足够多的将领,这些东西全都不足的前提之下,两线作战是没有任何可能的。
所以我们再回过头来看一下崇祯皇帝最开始提出来的假设,那就是先和八旗子弟兵和解,承认八旗子弟兵在东北的所有权利,然后一心一意的去扑灭自己境内的流民,这个方式是没有任何问题的。
那如果崇祯皇帝再换一种方式承认自己境内的流民他们的身份地位,给他们王爷的称号以及各种封赏,让他们出兵去打败巴切子的兵,也是没有问题的。
换句话来说,崇祯皇帝只需要结合其中的任何一方力量都可以打败另外一方力量,然后在养精蓄锐三十年到五十年的时间击溃另外一方力量是没有任何问题的。
崇祯皇帝原本也是这样想的,但是他大大低估了朝廷臣子的能力,明朝中后期文臣的话语权越来越大,之所以出现这种诡异情况,是因为朱元璋时期做的孽。
在朱元璋时期为了提高文臣的身份地位,让全天下的人都知道文臣是可以制约武将的,文臣是可以制约皇帝的,甚至朱元璋还做出过一次敢为天下先的举动。
朱元璋有一次叫了宫外的几个人进入皇宫当中陪自己消遣玩耍,一个臣子看到了这个臣子,并且刚好是个文臣,他决定履行自己的职责义务,直接把朱元璋叫了过来,让朱元璋赔礼道歉,并且保证这次事情再也不犯,没有想到朱元璋真的照做了。
这种畸形的发展在后期的时候变得尤为严重,文臣的话语权越来越大,当崇祯皇帝决定和北方的游牧民族或者和自己境内的流民和解的时候,这些文臣们个个摆出宁死不屈的姿态。
但是当崇祯皇帝问他们怎么办的时候,他们又举起拳头大眼瞪小眼,怎么办?我们不知道呀,您是皇帝这事还得问您,所以在一问三不知的前提之下,崇祯皇帝慢慢失去自己的所有机遇。
第三点,悲剧的崇祯皇帝。崇祯皇帝其实这一辈子的战略战术失误并没有多少,只有那么几个关键节点,也正是因为这几个关键节点让崇祯皇帝失去了唯一的能够翻盘的机会。
但是我们要明白一点,历史总是由后代学者书写出来的,所以关于崇祯皇帝明朝的相关表现记录,以及清朝的相关文件记录是有很大差距的。
而且清朝的皇帝对于崇祯皇帝也抹黑了不少,这一点咱们就不多说了,单纯地来讲,崇祯皇帝其实本身就是一个悲剧皇帝,因为他原本就没有当皇帝的命,却莫名其妙的当上了皇帝。
当上皇帝之后发现朝堂上有一个非常大的怪物,这个怪物就是魏忠贤,崇祯皇帝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搞定了魏忠贤。
之后,天下又开始闹各种各样的天灾人祸,要么这个地方发大水了,要不那个地方大旱,要不然有蝗虫,要不然有瘟疫,反正各种各样的灾难都来了。
崇祯皇帝好不容易把这些全都都搞定了,又因为朝廷的支出太大开始裁员,把一些人裁掉之后,这些人竟然又造反了,当起了流民,紧随其后外面的八旗子弟里面又突然过来了,要进攻崇祯皇帝。
我们不得不承认的一点是,崇祯皇帝非常忙,就算是崇祯皇帝死的时候,估计都死不瞑目,为什么上天要如此对待于他,或许是天意吧。
所以对于这个时候的崇祯皇帝不是前往南京的问题了,而是崇祯皇帝已经无法改变自己的命运了。
假如崇祯朱由检不在煤山上吊,而是前往南京,当时会不会出现两分天下?
个人认为,不仅不会出现两分天下,相反,崇祯皇帝如果丢下面子,逃到南京,那么是可以守住大明江山的。
明朝的基业仍然在为什么这样说呢?从崇祯死后,他的儿子们轮流做皇帝,还掌握在南方半壁江山就可以看出,在南方许多区域,明朝的影响力仍然不可小觑。
为什么崇祯皇帝的儿子们没有复国成功,只是因为没有一个统一的领导人员。崇祯的儿子们, 被各路权臣绑架,到处扶持傀儡政权。
清顺治元年(1644年)五月十五日,福王朱由崧在丹阳总督马士英等人的拥戴下在南京称帝,建元弘光。弘光政权一方面抵御清军南下,一方面剿杀农民军。顺治二年(1645年)春,清军开始进攻弘光政权。此时弘光政权内部正在进行激烈的党争和内战——驻守武昌的左良玉部队于三月顺长江东下,要“清君侧”,权臣马士英急调江北四镇军队迎击左军,致使江淮防线陷入空虚的状态,而史可法被排挤出南京到扬州督师后根本不能指挥那些骄兵悍将,因此无法做出抗清的有效布置。四月,清军抵达扬州城下,史可法进行了顽强的抵抗。二十五日,扬州城陷落,史可法被俘遇害。五月,清军攻入南京,弘光政权覆灭。福王本人在城陷前出奔,不久也被俘,次年被处死于北京。[345]
弘光帝死后[127],同年六月,故明官吏、缙绅钱肃乐等扶植鲁王朱以海监国于绍兴,建立政权。鲁王依据钱塘江天险与清军相持一年。[345]同时,唐王朱聿键在郑芝龙等人的拥立下,于福建福州称帝,即隆武帝。而两个南明政权为争夺正统地位互相攻伐。1646年,清军攻占浙江与福建,鲁王逃亡海外,隆武帝于汀州逃往江西时被俘,绝食殉国,郑芝龙向清军投降。朱聿键之弟朱聿鐭在广州受苏观生及顾元镜拥立,即绍武帝,于同年年底被清将李成栋攻灭。同时间桂王朱由榔于广东肇庆称帝,即永历帝。
1646年,永历政权获得瞿式耜、张献忠余部李定国、孙可望等势力以及福建郑成功势力的支持下展开反攻。同时各地降清的原明军将领先后反正,一时之间南明收服华南各省。然而于同年,清将尚可喜率军再度入侵,先后占领湖南、广东等地。两年后,李定国、孙可望与郑成功发动第二次反攻,其中郑成功一度包围南京。然而不同派系的官兵之间、不同派系的农民军之间、官兵和农民军之间重重矛盾不可化解。特别是永历政权内部派系林立,争斗不休,严重地削弱了自身的力量。1651年,舟山群岛沦陷后,鲁王朱以海在张名振、张煌言陪同下,赴厦门投奔郑成功,不久病死在金门。顺治十四年(1657年,南明永历十一年),驻守贵州的大将孙可望投降清军,云贵之地丧失了保护的屏障。顺治十五年(1658年,南明永历十二年),清军三路大军入攻云南,云贵沦陷。顺治十八年(1661年,南明永历十五年),清军攻入广州,永历政权灭亡。
从这些历史资料可以看出,拥护明朝的将领和百姓还是挺多的。
即使的后面的南明王朝,仍然占据着长江以南大片富裕的土地。要知道 ,明朝时经济中心早已经南移。明朝掌握的是人口最多、物产丰富、赋税、贸易最发达的中国南方地区。
南明是灭亡是因为缺乏统一的领导核心正是因为崇祯刚愎自用,丢不下面子逃跑,才给自己带来悲惨命运,也让明朝彻底灭亡。
崇祯其实是一个很有能力的皇帝,缺点是善于猜忌,刚愎自用。不过,他用人还是有一套。在他做皇帝期间,文臣武将被管理得服服帖帖。
南明后期的失败,就是因为后面的皇帝不能好好约束手下的权臣。在清兵南下之际,这些大臣们不想着抵抗救国 ,却在互相攻伐。正在用能力,有爱国情怀的李定国等人被排挤。皇帝这里一个那里一个,军队这里一支那里一支,完全不能受到统一管理。在内乱中 ,被清兵各个击破。要知道,即使这样,南明仍然坚持了十八年.
要是崇祯不死,这一切不会发生。崇祯仍然可以号令各方军队,抵御李自成起义军和清兵的进攻。
我们大胆猜测一下,如果崇祯不死。他逃到南京,组织各方军队。吴三桂此时在山海关还有十多万关宁铁骑,战斗力很强。那么崇祯皇帝就可以和协调南京的南方军队和吴三桂的军队里外夹击李自成,李自成那些乌合之众,进北京以后基本上废了,肯定很快被打败。
有人说,这个时候还有清兵虎视眈眈呢?不急,崇祯皇帝完全可以和清兵议和,约定南北夹击李自成,把长城以北领导让给清兵。
解决起义军后,崇祯在国内轻徭薄赋、休养生息,同时加紧备战。经过五到十年的时间,让国家强大起来,然后把清兵赶回老家。
性格决定命运,崇祯皇帝刚愎自用的性格,造就了自己的悲惨人生,也造就了大明的悲惨命运。能屈能伸,才是君子安身立命之道!假如崇祯朱由检不在煤山上吊,而是前往南京,当时会不会出现两分天下?
崇祯若南逃,南京现成已有一套六部班子,完全可以应付战乱与重组武装力量的能力。而且淮河一带,有黄立功部,左良玉部等勤王部队共十几万人马,可力阻闯王及清兵南下。所以南北分治是容易做到的,明祚延期将是可能的。
假如崇祯朱由检不在煤山上吊,而是前往南京,当时会不会出现两分天下?
回答⺀清兵已兵临城下,贪钱如命的各架王爷,又不肯拿银子充实部队所需,崇祯朱由检万念俱恢才吊死媒山的,他能去得了南京吗,?
假如崇祯朱由检不在煤山上吊,而是前往南京,当时会不会出现两分天下?
在笔者看来这是一个很值得深究和探索的问题,虽然历史已经发生,但是不断的推演和探究往往有助于我们总结历史的经验教训,从而以之指导我们在当世的生活,就这是我们常说的“鉴于往事,以资当今”。在此,笔者仅就两个大方面来略述本人的观点,还望大方之家不吝赐教。
一:在《明史》中的一段话
在《明史》“庄烈愍皇帝本纪”中有这样一篇赞语:“帝承神、熹之后,慨然有为。即位之初,沈机独断,刈除奸逆,天下想望治平。惜乎大势已倾,积习难挽。在廷则门户纠纷,疆埸则将骄卒惰。兵荒四告,流寇蔓延。遂至溃烂而莫可救,可谓不幸也已。然在位十有七年,不迩声色,忧勤惕励,殚心治理。临朝浩叹,慨然思得非常之材,而用匪其人,益以偾事。乃复信任宦官,布列要地,举措失当,制置乖方。祚讫运移,身罹祸变,岂非气数使然哉。”虽说是清王朝官修的史书,但对于崇祯一生事业的总结却大抵还算客观。就该赞语而言,我们能看到崇祯继位之初。就所面临着数百年所未有的危局。
首先:沈机独断,刈除奸逆。
继位之初,面对权阉魏忠贤把持朝政,霍乱超纲的局面,他先是虚与委蛇,示之以弱,然后协同外庭朝臣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猝然发动进攻,弹指之间,气焰嚣张的阉党灰飞烟灭,彼时天下,刚刚十七岁的崇祯所表现出来的手段和能力曾叫天下百姓何等期待?但是就像赞语中所说的:“在廷则门户纠纷,疆埸则将骄卒惰。兵荒四告,流寇蔓延。遂至溃烂而莫可救。”铲除了阉党之后的明王朝并没有起死回生,反而病的更重了,因为随着阉党的消失,三权制衡的局面被打破,外庭朝臣所组建的文官集团开始强势反弹,并且最终压迫到皇权,在当时的朝堂之上,东林党人一党独大,慨然有澄清天下的志向。他们一方面尽力压制内廷的崛起,钳制皇权的独断,另一方面对昔日的盟友,朝中的党和浙党发动猛烈攻击,力图使东林党成为真正执政天下的第一大党。而事实就是这群风花雪月的书生,除了个别确实具有治国理政的能力之外,绝大多数不过是善于吟诗作赋的酸腐秀才而已。此外,僻居边关的骄兵悍将由于常年执掌兵权,以至于国家军队变作私人武装,养寇自重,趁势要挟,行军作战未必能行,催要粮饷确实轻车熟路。国事如此,年仅十七的崇祯皇帝即使慨然思有所为,却也是无能为力,垂死挣扎了。
其次:天灾人祸,接踵而至
明朝末年恰逢“小冰河时期”当时天下灾害屡现,天下苍生饥馑相荐,尸横遍野,僻居东北的满清王朝为了求得生存,不惜通过大规模屠杀汉人,搜刮粮草来集聚势力寇盗大明边疆,而关中地带和西北地区更是因为天灾人祸出现大规模的农民军起义。很多人习以为然的将这一切归结于崇祯的责任,但是我们如果仔细去寻求掩盖在历史尘埃之下的事实,我们会看到最初的王二起义爆发于天启七年(公元1627年)之后起义军的队伍不断壮大发展,一直到清顺治十五年(公元1658年)才被彻底破灭。换言之,爆发于明朝末年的起义军和明王朝斗争了17年,之后又和清王朝斗争了15年,前后时间持续了整整31年才结束。而在天启七年的时候,崇祯皇帝才刚刚继位,要说他的施政有何问题,这未免也太过牵强了。就如同现代历史学家所说的明朝的灭亡很大程度上是由“小冰河时期”特定的自然环境造就的。而这也就是赞语中所说的:“惜乎大势已倾,积习难挽。”
最后:君王若肯过江东,卷土重来未可知
就我们目前所能接触到的资料而言,对于崇祯的评价都是比较高的。他“勤政爱民,洁身自好”;他“戒慎知惧,殚心竭虑”;他“沉毅果敢,志宏心大”。考究整个明朝末年的历史事实,我们首先要明确一点,继位之初的崇祯终究只是一个年仅十七的少年天子,少年人的心性是最不稳定的,在面临如此纷繁复杂的国内国际形式时,崇祯依然能够坚定不移,寸步不让,这是非常不易的。至于他后来的喜怒无常,刚愎自用,重启内廷,重用太监,都是有其特定的历史原因的。“临朝浩叹,慨然思得非常之材,而用匪其人,益以偾事。”使他不得不“复信任宦官,布列要地。”就此而言,崇祯的亡国与历代昏君亡国有着本质的区别。“朕自登基十七年,逆贼直逼京师,虽朕薄德匪躬,上干天怒,致逆贼直逼京师,然皆诸臣误朕也。朕死,无面目见祖宗于地下,自去冠冕,以发覆面。任贼分裂朕尸,勿伤百姓一人。”公元1644年,为国操劳17年的崇祯在留下这番话之后黯然自杀。时至今日,很多人从这段话中看到的依然是崇祯皇帝的“刚愎自用,执迷不悟”但是,有谁知道彼时重新心中的痛苦和无奈?
综上所述:笔者以为,如果崇祯不执拗于当年成祖皇帝定下的“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的祖训,不是对“当今天下彻底失望了”。愿意“忍辱包羞”的渡过江东,在南京建立南明政权,然后以霹雳手段行雷霆之诛,学习越王勾践,卧薪尝胆,选贤与能至之要津,劝课农桑,修养生息,以窥天下,趁势而动。那么天下大势最终如何实在是还有待考量的。
宵衣旰食明天子,身死国灭犹忧民。固恨君王心雄烈,不能甘心学勾践。
声明:本文系作者原创,一家之言闻见实寡,还望大家不吝赐教,批评指正,感激不尽。
图片系来自网络,如有不妥请联系作者,当及时更正,谢谢~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