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陵地宫是怎么打开的?

定陵考古队长从金刚墙上抽开第一块砖,只听“扑”的一声闷响,一股黑色浓雾从洞中喷出,诡异的气味弥散开来。“快拿一只鸡来!”有人喊道。

随后,有人拿过一只爪上拴着绳子的公鸡,从金刚墙上挖出来的洞口放进去,

几天后,公鸡还能够打鸣。

考古队长在腰上系上粗绳,第一个走了进去。定陵就这样开始了它的悲剧历程。

一、为什么要挖掘定陵?

定陵只是个练手的,最初真正的目标是明成祖永乐皇帝朱棣的长陵。

至于为什么要挖掘长陵,不外乎是“匹夫无罪,怀璧其罪”而已。因为永乐帝的长陵中可能会有一部被誉为“世界最大的百科全书”的《永乐大典》和其他价值连城的宝物。

1955年,明史学家吴晗、考古学家郭沫若等人联名上书,请求挖掘明成祖永乐帝的长陵,很快得到了批准。

没想到的是,长陵面积实在太大了,一群人折腾了好几个月也没有找到墓道,陵墓的入口毫无踪迹。

于是,考古学家们只好暂缓挖掘长陵的计划,准备先找个小一点的陵墓进行试掘,积累足够的经验后再挖掘长陵。

那么,到底应该先挖掘谁的墓地呢?考古学家们把目光在“明十三陵”巡视了一圈。

明朝历时277年,共有16位皇帝。第二位皇帝建文帝朱允炆在政变中离奇失踪,没有墓地。明太祖朱元璋葬在南京明孝陵。第七位皇帝朱祁玉葬在北京西山景泰陵。

其余13位皇帝均入葬在北京市昌平区天寿山麓的陵寝,这就是大家所熟知的“明十三陵”。

明朝皇帝的15座皇陵历经清朝、民国,一直到新中国成立后,依然保持完整,没有经过盗掘。这不得不说是个奇迹。

既然挖掘长陵暂不可行,其他12座陵墓中,明朝第四位皇帝明仁宗朱高炽的献陵比较小,成为了第二个目标。

可是,献陵的入口依旧遍寻未果。

恰在此时,考古队员在明朝第十三位皇帝明神宗万历帝朱翊钧的定陵宝城外发现城墙上约3米多高的位置,有几块城砖脱落,露出一个直径半米的圆洞。

经过考古学家们的研究,城砖脱落处应该就是通往地宫的入口。于是,最后定陵就成了长陵的替代物。1956年开始正式挖掘。

在探沟挖到3米多宽、1米多深时,一块刻有字迹的石条露了出来。上面有“隧道门”三个字。

众人兴奋起来,加速了探沟的挖掘。谁知道挖了三个月后,依然没有任何新的线索。

再加上雨季的来临和经验不足,考古队员们情绪非常低落,怀疑挖错了墓道口。

没想到就在这时,一块刻着字的小石碑出现了。上面书写着“此石至金刚墙前皮十六丈深三丈五尺”。

有人可能会问:为什么皇帝陵寝有这么多泄露秘密的指示牌呢?

这并非是有人故意泄密,而是万历皇帝即位后就开始修建定陵。定陵建成后,不知道皇帝什么时候才会用到它,因此先用土将地宫封闭了起来。

建成时万历皇帝只有28岁,直到58岁去世时才正式启用,整整闲置了30年。

在封闭前,为了方便万历驾崩时能够方便找到地宫入口,所以留了标记。可是不知道为什么,万历驾崩送入地宫后,这些标记牌并没有撤掉。

金刚墙是一道高8.8米的砖砌墙体,上有黄色琉璃瓦檐。因为300多年的填土挤压,金刚墙下面露出了一道用砖垒砌的“圭”字形出入口,显然是帝后棺椁入葬后重新封砌的部分。

只要拆开这“圭”字形出入口,神秘的地下宫殿就在眼前了。

二、定陵地宫是怎么打开的?

此时已是1957年5月,距离他们在定陵陵园里挖下第一锹土的时间正好一年。

面对着一墙之隔即将打开的地宫,考古队员们难掩兴奋之色,却又有些忐忑。

那些传说中的机关暗器是否存在?尸毒或者防腐药物会不会有致命的杀伤力?贸然进入地宫很可能会遇到意想不到的危险。

于是有人提出,放一只活鸡进去,让它先探探路。

拆除工作从“圭”字型墙顶部开始,随着第一块砖被拆掉,一股浓浓的黑雾从洞口喷了出来。随之霉烂潮湿的气味弥漫开来。

当金刚墙被打开了一个“圭”形洞口后,地宫300多年来积累的腐烂发霉物质的气体,通过洞口释放出来了。

等到雾气由黑变白,气味也淡了许多的时候。爪子上系着绳子的鸡从洞口被放进了地宫。

一周后,鸡竟然还能打鸣。考古队长腰间系上粗绳子,第一个走进了地宫。地宫里漆黑一片,有些蒙蒙雾气。一点声音也没有,安静得让人毛骨悚然。

定陵地宫深入地下27米,总面积一共1195平方米,由前、中、后、左、右五个大殿组成。五座大殿共有七个石门。石门材质均为汉白玉石,单扇重达四吨。

可是,石门却推不动,踢不开,又不能用暴力手段破坏石门。如何打开石门,成了横亘在考古队员面前的一道难题。

石门中间留了一道3厘米宽的门缝,打开手电筒往门缝里一看,一块石条把大门死死顶住了。

这根石条不可能是有人在地宫里面顶住石门的,否则放下顶门石的人将无法走出地宫。应该是有人在地宫门外想办法放下顶门石的。

那么,或许有办法可以从外边拉开顶门石。考古队员们翻阅了很多典籍,发现了一个叫做“拐打钥匙”的东西。

根据典籍中的介绍,考古队员们用铁丝制成了铁丝圈,想办法从门缝伸进去,套在了顶门石上。接着,一名队员拽着拴在铁丝圈一头的绳子,其他队员用竹板从门缝里伸进顶门石的上端,一边顶一边推石门,顶顶推推,这样门缝越推越宽。

将近一尺来宽时,一名队员侧着身子从下部钻了进去。这个队员进去后,就用双手抱住了顶门石,并把它扶直了。当门缝推开有两尺多宽时,又进去了几名队员,进去后就把顶门石抬开。

墓门随着“隆隆”声被打开后,没有暗器,也没有毒烟。手电的光柱射进了漆黑的墓室中,万历皇帝和两位皇后的朱漆大棺,就静静地摆放在棺床之上,发出瘆人的幽光。

三、定陵中到底有什么?

万历皇帝墓室中存在着大量的珍贵文物。最初发现的时候,考古人员几乎是欣喜若狂的。

打开万历皇帝的金丝楠木棺椁后,一直从里面拿出了整整11层的随葬品,才发现万历的尸骨,可以说他几乎把当时中国所有最好的宝贝都塞进了自己的棺材之内了!

“明朝第十三位皇帝朱翊钧和他的两个皇后尸体腐烂,骨架完好,头发软而有光。尸骨周围塞满了无数的金银玉器和成百匹的罗纱织锦 。

万历皇帝和两位皇后的陪葬品数量巨大,有3000多件。其中有皇冠、金锭、翡翠、玉石、盔甲、宝剑、瓷器、印玺、还有大量的丝织品。

在这里面出土的金丝翼善冠,可谓珍品中的极品。

帽壳部分从上至下用518根直径为0.2毫米的细金丝手工编结而成,编的花纹空档均匀,疏密一致,看上去薄如轻纱。

半圆形的帽顶上挺立着两个状如兔耳的金丝网片,俗称“纱帽翅”。

金丝网片正前方是二龙戏珠图案,金龙的造型生动雄伟。龙首、龙身、龙爪、背鳍等部位均是单独制成后,进行整体图案的焊接组装完成的。冠上仅龙鳞就用了8400片。

这顶金冠不仅展现了工匠们精湛绝伦的手工艺水平,也显示了古人高超的审美水平。目前金冠在我国仅此一顶,堪称国宝级的文物。

另外还出土了孝端、孝靖两位皇后的四顶绝美凤冠:分别是“十二龙九凤冠”、“九龙九凤冠”、“六龙三凤冠”和“三龙二凤冠”。

凤冠做工极其精巧,内部用漆竹丝做成圆框,凤冠上以龙凤饰件为主。龙是镂空金丝焊成,凤用点翠工艺,颜色艳丽。凤冠上的宝石、珍珠无数。璀璨绚丽,夺人眼目。

定陵中出土的是明朝万历年间顶级的稀世珍宝,每一件都美轮美奂,价值连城。一代帝王的豪奢生活尽显无疑。

可是,谁又能知道?打算在死后也过着奢华生活的帝王,竟然落到一个尸骨无存,挫骨扬灰的悲惨结局呢?

四、为什么说挖掘定陵是考古史上的悲剧?

当时,定陵的挖掘在世界上引起了巨大的轰动,引发了海内外无数艳羡的目光和赞叹之声。

可是,当地宫打开的时候,考古人员还没有来得及对那些精美的随葬品发出赞叹,就惊讶地发现,曾经鲜艳的陪葬品褪去了色彩,很多价值连城的物品在大家眼睁睁的注视下,迅速风化损毁。

而由于技术水平落后,对文物的保护经验不足,很多奇珍异宝在之后更是遭受到了无法修复的毁坏。

考古队长无奈感叹:“损坏没有发生在发掘之初,而发生在发掘之后,这是万万没有料到的。不无痛心,更不无遗憾,而遗憾再也无法弥补。”

1】发掘定陵前,考古学家都没有见过真实的明代丝织品。定陵中有许多整匹的丝织品,上面还写着尺寸、时间、产地、质地等等,对研究明代的历史具有无可估量的宝贵价值。

由于缺乏经验,考古人员自信地将塑料加入软化剂,涂抹在衣物上,结果几个月后,衣服全部变黑、变硬、变脆,无法展开。

考古人员还将织锦像画一样裱糊了起来,却因为分不清纺织品的正反面,很多织锦展现的都是背面。再加上当时条件的简陋,库房四面漏风,大多数丝织品支离破碎。就这样成为历史的尘埃,再也不复存在。

2】帝后的金丝楠木棺椁更为悲剧,开棺后就被劈烂,扔入了山沟。

后来,曾有专家想找回棺木,却发现山沟中的棺木已经不知所踪。原来是被附近的农民拾回家去,有的人将棺木作为自己棺材的木料,有的人将棺木打成了家具,还有的人将棺木劈了烧火。

3】一皇二后的尸骨被一把火烧个干净,真正灰飞烟灭了。万历皇帝和孝端、孝靖两位皇后,在地底长眠了300多年,也没有能够获得永久的安宁,真是可悲可叹!

4】因为当时特定的历史条件,材料整理进度断断续续,很多原始资料不知所踪。一些本可以揭开的明代的秘密,就这样与我们擦肩而过,又重新沉入暗暗黑夜。

时光无法倒流,那些珍贵的历史文物永远地消失在时间长河中。如今,我们只能看着文字,想象那些流光溢彩的古代智慧结晶。

五、结束语

定陵的悲剧让大家都很痛惜,从这以后,坚决不动帝王陵成了考古界一个约定俗成的规矩。

著名的考古学家、当年参与定陵考古勘探的王仲殊说:“定陵发掘之后我们得出一个结论,就是帝王陵不能随便挖。从这之后就定下了规矩,坚决不动帝王陵。”

后来,有人上书要挖掘武则天的乾陵,遭到了严厉的拒绝。这也是定陵的悲剧带给大家的教训,使得很多帝王陵免于悲剧命运!

定陵地宫是怎么打开的?

明十三陵之定陵,乃是大明王朝第十三位皇帝万历皇帝朱翊钧的陵墓。

定陵的挖掘,是中国考古史上的一重大悲剧,很多珍贵文物由于当年的科学技术不够造成巨大损失,从此规定不会再主动帝王级别的陵墓,只进行抢救性的挖掘。

其实一开始想要挖开的并不是定陵,而是明十三陵中的长陵,永乐皇帝朱棣的陵墓,明十三陵中最大的一座。但由于经验不足,长陵的进展并不顺利,因此打算找一个小点的陵墓进行试手,因此决定挖掘定陵。

在当时时任北京副市长吴晗和历史研究所所长郭沫若的带领下,于1956年5月,定陵试掘正式启动。考古队在定陵附近挖开第一道沟,刚挖1米多深,便发现了三块刻字的石条,上面写着“隧道门”三个字。

十几天后,考古人员在定陵城墙的下方,发现了一个券门,当时考古队判断这就是通向地宫的隧道。

但是此时考古队进展缓慢,并没有什么新发现,直到9月,才有新的转机。

在一次意外的挖掘发现了一块带有刻字的小石碑,在这块石碑上刻着:“此石至金刚墙前皮十六丈、深三丈五尺”。

这块小石碑明确的指定了“金刚墙”的位置,而“金刚墙”就是地宫的墓墙,也就是说现在已经确定了地宫的具体位置。

因此考古队迅速的开挖第三条探沟,在1957年的5月,金刚墙出现在大家的面前。

在金刚墙上,有一个神秘的梯形开口。它就是万历皇帝入葬时的入口,此入口并没有被浇筑,因此很快就被拆开。

此时,定陵地宫的大门,出现在人们的眼前。而打开这座定陵地宫的大门,就利用了自制的“拐钉钥匙”,其原理就如下图所示。

就这样,定陵,被打开了。

据说,当时墓口开的一刹那,金碧辉煌惊为天人,不过短短二十分钟,大量陪葬品被氧化,大量文物出土被迅速风华毁坏。由于墓室中长期处于一个稳定的环境,他的劣变速度十分缓慢,但是一旦脱离这次环境,水分,氧气,二氧化碳等都会加速文物的劣变,有的甚至一接触空气就化成灰了。

(由于科学技术不过关,龙袍被迅速氧化)

如果说定陵的发掘是因为无知,那定陵被糟蹋成这样以后,郭XX竟然还想上书挖掘长陵等其余帝王陵。而得知发掘的恶果之后,周总理下达批示,从此以后所有的帝王陵墓全部禁止主动发掘,除非是抢救性质的。

(人满为患的定陵地宫,除了石头,都是仿制品。)

欢迎关注,祝你幸福。

以上。

定陵地宫是怎么打开的?

定陵是明朝万历皇帝和他2个皇后的陵墓,定陵发掘工作从1956年开始,历时3年,并且成立了发掘委员会,考古队先在定陵进行了细致的勘察和试挖,在定陵宝城外东南面墙上脱落了几块砖,并且露出了一点券洞,于是就顺着开挖,一路上发现了路标的字迹,比如隧道门、左右道、宝城中、小石碑,一路到了金刚墙,拆了金刚墙就是地宫了。

定陵地宫第一道石门。

金刚墙是一块块往下拆的,然后工人攀着绳索,打着汽灯下去的,走到尽头就看到了汉白玉做成的地宫大门,晶莹夺目,门上刻了纵横九排门钉,还雕刻着兽首衔环,显得格外庄严美丽,两扇大门数千斤重,从门缝里看到大门还被大石条顶住,所以从石门外永远推不开。

图为地宫中殿宝座。

但是顶住地宫石门的大石条在地面是有凹进入的石槽的,而顶门的石条在石门未关闭时是立在石槽内,而关门时石条会倾斜顶住石门,所以当时考古队从门缝里用铁丝把石条套住,用薄板推动石条,使石条立起来,然后考古队一齐把地宫石门慢慢推开,整个过程操作不到5分钟,带着嗡嗡沉重响声石门被轻轻推开了。

图为地宫后殿。

地宫是由前、中、后、左、右五座宫殿联结而成的,没有任何梁柱也是用巨大的石条起券,每座殿也是由石门隔开,考古队用同样的方法打开,且左、右殿石门略小一些,打开更容易,最后是后殿,一进入后殿便看到了三个朱漆棺材,放在迎面棺椁上,正中央是万历皇帝朱翊钧,左面是孝端王后、右面是孝靖王后,另外提一句,孝靖因宫女出生过得很悲惨,封号是儿子朱常洛当了皇帝后才加封的,入定陵是她的孙子朱由校迁入的。

定陵地宫是怎么打开的?

有一种痛叫做“定陵之痛”。

定陵是明代第十三帝万历皇帝的陵墓,墓中同时陪葬的还有他的两个皇后(孝端显皇后、孝靖皇后)。定陵坐落在大峪山下,位于长陵的西南方。

定陵于万历十二年(1584年)动工,历时6年完工,这在帝陵建设中时间不算太长,但定陵仍是明十三陵中最大的三座陵园之一(成祖长陵、世宗永陵、神宗定陵)。定陵建成时皇帝只有28岁,因此陵墓一直空置30年之后才启用。

定陵的主要建筑有祾恩门、祾恩殿、宝城、明楼和地下宫殿等,占地近20万平方米。

定陵是明十三陵中唯一一座被发掘了的陵墓。定陵地宫是怎么打开的呢?定陵挖开后,都发生了哪些有趣的事情?请听我慢慢细说。

定陵的发掘被认为是我国考古史上的一大悲剧,造成的损失是灾难性的

1958年中国政府向世界公开发布消息:“明十三陵中定陵已打开……明朝第十三位皇帝朱翊钧和他的两个皇后尸体腐烂,骨架完好,头发软而有光。尸骨周围塞满了无数的金银玉器和成百匹的罗纱织锦……”消息一经公布,立刻引发了海内外无数艳羡的目光和赞叹之声。

这是发掘结束后发的公告。在这之前,定陵已经在悄无声息中被探宝式地挖了两三年了。

要说定陵的主动发掘也是有组织、有计划的,是经过国务院批准了的。陵墓挖开后,出土了大量珍贵的丝织品、玉器、金器等文物。

主持发掘定陵的主要是吴晗(北京市副市长)、郭沫若(中国科学院院长)、沈雁冰(文化部部长)三个人。

发掘初期的目标本来是长陵(明朝第二个皇帝明成祖朱棣。长陵是十三陵中保存最完整,规模最大的陵墓),但是他们挖了近一年的时间也没挖出个所以然来(说是试掘),然后东一下、西一下,倒霉的定陵被中标挖开了。

现在,躺在长陵墓中的朱棣皇帝恐怕是笑得合不拢嘴了吧。

鸡公探墓的故事

据参与挖陵的一位姓孙的老人回忆说,当时因为从没有人挖过帝陵,人人都担心墓中会有说书人所讲的毒气和武侠小说中所描写的各种暗器机关,因此没有人敢轻举妄动进入地宫。

有聪明人想了一个办法,把一只大公鸡从金刚墙的一个小洞里塞进去,让公鸡在里面扑腾吧。

过了好几天,公鸡在里面很享受的样子,还不停地打鸣。从而证明地宫中没有危险。

定陵中的奇珍异宝大都损失殆尽

定陵地宫打开后,无数的奇珍异宝都无法保存下来,丝织品、字画等顺间变硬腐化,大都灰飞烟灭、损失殆尽(官方给出的理由是保护技术水平落后)。

墓中的三口巨大的金丝楠木红漆棺椁以及万历皇帝、两个帝后的尸骨也在“文革”前后被红卫兵和革命干部遗弃及毁坏。

在“文化大革命”期间,定陵肯定是“牛鬼蛇神”之首,革命造反派要砸烂这几百年封建王朝的老窝。万历皇帝及两位皇后都是万恶的剥削人民的封建地主阶级的代表,她们的的尸骨、画像等被绑起来游街示众,然后就是批斗大会,批斗大会结束后,他们的下场就被一把火焚之——要彻底肃清封、资、修的流毒。

最为奇葩的是放在地宫一角的3口上等金丝楠木红漆棺椁的遭遇,更是让人唏嘘不已、匪夷所思。

定陵地宫被挖开后,马上在原址修建了一个定陵博物馆。博物馆开张时,少不了各级领导要来,有关人员见那三个红漆棺椁破破烂烂、灰头土脸地摆放在一角。这可是有伤大雅啊,要是让上级领导看见了,多不好。所以,一声令下,让打扫卫生的人员抬出去仍了。

为什么没有再挖第二座皇陵?

定陵被挖后,一些人不总结经验教训,还要继续挖五则天的乾陵。全国各地也掀起了要“考古发掘”古代帝王陵的热潮,纷纷申请要开挖自已地盘上的帝陵。

在这种关键时刻,一大批文物考古界的有识之士如郑振铎、夏鼐等,纷纷上书要求阻止这种野蛮的目的不纯的“考古”行为。好在当时的国务院总理一脚刹车踩死:所有的帝王陵墓全部禁止主动发掘,除非是抢救性质的。

这就是定陵——中国惟一被考古学家打开的皇陵来龙去脉。

定陵地宫是怎么打开的?

作为明朝彻底衰落的代表皇帝万历皇帝,他怎么也没有想到,自己活着的时候,能够不上朝以神龙见首不见尾的姿态管理了明朝诺大一个国家48年之久,在死后却无缘无故躺枪,被郭沫若等人把自己的定陵给挖掘了。

一切看似也实在是有些巧合,恰似人们所言,冥冥中自有天意,就算活着的时候躲过了浩劫,去世之后也是在所难免的,不过我们今天不说万历的因果报应,而是来说一说郭沫若等人挖掘定陵的事情,当初他们究竟是怎么打开定陵地宫的呢?

定陵躺着中枪

1956年,时任北京市副市长的吴晗与历史研究所所长郭沫若,在请示上级之后,想要对明朝永乐大帝朱棣的长陵进行挖掘,目的就是想要看看里边有些什么,从而更好地进行考古以及历史研究,当然最为重要的是听说里边有《永乐大典》真迹,这让郭沫若等人十分激动。

经过一段时间的长陵挖掘,工作人员发现一个十分严重的问题,长陵实在太大了,根本就没有任何线索进行挖掘,地宫门找不到,金刚墙也找不到,人们一时间陷入一种比较尴尬为难的处境。

后来郭沫若等人决定先暂时把长陵搁置一下,去挖掘一个比较小的定陵练练手,这样掌握了技术、对内部构造熟悉之后,再对长陵进行挖掘。在这样的想法下,他们于1956年5月开始转向定陵挖掘。

寻找金刚墙

当然定陵挖掘也不简单,因为考古队员在进入定陵隧道之后,连续挖掘了9个月,也没有发现金刚墙的位置,找不到金刚墙,就无法找到地宫大门,找不到地宫大门,更不可能进入地宫,所以找金刚墙成了考古队员的最大难题。

他们先后挖掘了三条长达一百多米,深二十米左右的探沟,都依旧没有找到金刚墙,最后都打算放弃的时候,才在无意间发现一块石碑,上边写着“此石至金刚墙前皮十六丈、深三丈五尺”。

专家根据上边的尺寸换算一下,按照这个标准重新挖掘,才终于发现了金刚墙,金刚墙是一个神秘的梯形入口,因为这个入口是没有被密封浇筑起来的,所以考古队员很顺利就拆开了金刚墙,并且沿着隧道继续进入,到达定陵地宫的大门。

打开地宫大门

当考古队员来到地宫大门的时候,又被难住了,因为这个地宫大门根本就没有办法进行打开,必须先搞清楚其构造,才能想办法打开,经过专家对一些皇帝陵墓的研究,发现实际上很多皇陵的地宫大门,都会采用滚动式石头来进行关门的方式。

当地宫里边的人出来之后,石头就沿着之前刻好的路径滚动,最终滚动到固定位置,刚好就把门关起来了,想要打开大门,要么就是采用比较具有破坏性的方式直接打开,要么就是研究一下这种滚动式的构造要怎么找到“钥匙”。

在经过一系列文献以及考古资料的研究后,大家发现在崇祯皇帝的陵墓文献当中,有关于如何打开地宫大门的记载,并且其中讲到了一种“拐钉钥匙”,就是靠着这种钥匙,把地宫里边抵住地宫大门的石柱给移开,从而实现打开地宫大门的最终目的。

考古队员研究到这里,终于明白要怎么打开定陵的地宫大门了,于是大家用一根钢筋把前段弄成圆弧形状,然后从地宫门缝里插入,再将这个弧形的钩勾住石柱,然后向内用力推,这样石柱就滚动起来,人们用力一推门,就把地宫打开了。

挖掘的损坏

打开定陵地宫大门之后,里边的场景把所有人都给惊艳了,虽然定陵也不算很大,但是里边的文物以及各种宝藏数不胜数,只是可惜因为当时的挖掘技术以及保存技术都有限,因此打开地宫大门没有多久,里边的一些文物就被氧化了。

很多原本色彩鲜艳的龙袍,很快就变成了黑炭颜色,还有一些文物字画,直接就成为了灰烬,其损失相当严重,让人惋惜,当定陵基本挖掘完成之后,其中的损失已经让很多人觉得愧疚,当周总理听说这些损失之后,更是痛心疾首。

可是郭沫若等人觉得,已经通过挖掘定陵,掌握了一定的技术,可以去继续挖掘更大的长陵了,于是继续申请挖掘长陵,但是被总理拒绝了,并且就此确定了一条规定,就是不主动对帝王陵进行挖掘,除非是被盗墓或者破坏严重,才能进行保护性挖掘,比如后来清东陵中慈禧的陵墓以及乾隆的裕陵,就属于保护性挖掘。

其实别说是当年的技术,就算是现在的技术,对很多东西都是没有办法进行保存的,更何况是一些更加复杂的我们还没有搞清楚的问题,就更是不能轻举妄动了。现在还有很多人呼吁对秦始皇陵墓进行挖掘,我觉得通过挖掘定陵的惨痛教训,足以告诫我们,不能轻易挖掘帝王陵,尤其是秦始皇陵,它代表的已经不仅仅是一个帝王陵,还是华夏人民的根与灵魂。

结语

对于挖掘陵墓这种行为,其实不管是考古挖掘还是盗墓,性质在很大程度上都有相似之处,尤其是对陵墓中文物的破坏,真的是不可估量的,我们应该保护好这些陵墓,不仅不被盗墓者破坏,也不该主动去破坏它们,与其因为技术不成熟而导致一些没有必要的破坏,还不如保护起来等待时机成熟!

备注:图片来源于网络,侵权必删,欢迎评论留下有趣思想。

定陵地宫是怎么打开的?

1955年10月4日,由郭沫若、吴晗牵头,茅盾、邓拓、范文澜、张苏共同署名“关于发掘明长陵”的报告呈报了周总理,郑振铎以及夏鼐得知消息后大惊,急忙前去劝阻,但在郭沫若和吴晗的力争下,最终周总理同意了对长陵的发掘。

但是经过赵其昌的数次探查,竟然发现这座规模弘大的陵墓无从下手。无奈之下,“长陵发掘委员会”只好将科学院考古所的老前辈白万玉请来实施发掘工作,但白万玉也表示自己从未发掘过帝陵,难以找到地宫门,所以他也一直迟迟不肯动工。

白万玉号称“考古所第一掘手”,他都没有把握的话,那其他人更加不能胜任这份工作,如此一来,吴晗也感到了压力。这时有人提出,可以先挖一个规模比较小的帝陵,如仁宗朱高炽的献陵规模就比较小,可以先发掘献陵积攒些经验教训再发掘长陵。

真是天遂人愿,正当专家们商议之时,突然考古所接到一个消息:“定陵南侧外墙皮有塌陷,内有砌砖券门的迹象。”这就意味着如果发掘定陵,不用劳心费力去找地宫门,就从棺椁进过的“券门”进入找墓室之门即可。

这无疑是个好消息,所以专家们在考察完这个洞口之后决定先发掘定陵积攒一些帝陵发掘经验。

1956年5月17日,考古队在定陵的塌陷处挖开一条探沟,正式启动了定陵的发掘工作。

地宫入口之谜:神秘的指路石

明清两代的帝王陵,虽然布局、建筑形式已基本成定式,但券洞、月牙城、琉璃屏等建筑的方位又各有不同,所以按照常理来看,定陵宝城的墙皮脱落之处,通往地宫的隧道口似乎已经被确定。

1956年5月19日,赵其昌和白万玉率领的考古发掘队正式展开了对定陵的发掘工作。考古发掘与孙殿英暴力破坏陵墓不同,需要的是极为细致的清理工作,所以赵、白二人就挖出的每一筐土都要进行仔细辨查,以观察土质的变化。

就在第一条探沟挖了三米多宽,一米多深时,宝城内侧的城墙上露出了一块写着字的石头条,经过辨认,上面刻的字正是“隧道门”。

考古队万分欣喜,他们深知找对了地方。于是顺着石条对正的方向往里挖,很快便发现了一个用城砖垒起的大门,不过这次考古队为了队员们的安全,并没有发掘此门,而是让这其当承重墙保留了下来。

大门之内的砖隧道,明显地延伸向明楼,为了减少出土量给陵墓造成更大的损坏,考古队在明楼之后再次开了一道探沟。然而,这次的工作却没有之前那么顺利了,经过一个多月的发掘,眼前这道探沟已经有6米宽、7米深、20多米长,但却没有丝毫发现。

8月11日,在定陵地宫没有任何线索的情况下,夏鼐再次提出发掘规模较小的献陵,但吴晗和郭沫若认为定陵已经发现了砖隧道,那么就应该顺着这条线索发掘下去,毕竟定陵的考古研究价值要远高于献陵,众人见吴晗坚持发掘定陵,便继续寻找地宫的线索。

在白万玉的建议下,考古队决定将那个用城砖垒成的大门拆掉,以寻找线索。9月2日上午,已经疲惫不堪的考古队仍在土工作业,负责发掘的工人栾世海碰到一块石头,他将石头周围清理后,发现这是一块一尺多长、半尺宽的小石碑,赵其昌将碑上的泥土刷去后,只见上面写着一行字:“此石至金刚墙前皮十六丈深三丈五尺”。

这块明显的指路碑是不是人为的防范手段呢?白万玉老人认为明朝的陵墓都属于帝后合葬,既然是合葬死时总要分个先后,而当时的定陵是先修好用土先封严墓道,下葬时再掘开使用,但如此庞大的陵墓封闭的话,就连工匠也无法判断墓道所在,所以他们一般要偷偷埋下标记,以作其后打开陵墓之用,这也是工匠们的避祸之法。

按着石碑的指示,大规模的机械化出土开始了,不久便发现了由石条砌成的甬道,甬道的前面便是石碑中指示的“金刚墙”。此墙距地面1.3米,高出石甬道1.2米的距离,其通高更是达到了可怕的8.8米,厚1.6米,用56层城砖和灰浆砌成,顶部有黄色琉璃瓦做成坚固的飞檐,它静静地矗立在那里,向世人展示着它的坚不可摧,也正是如此,所以才会起名为“金刚墙”。

从1956年5月19日开始发掘,发现金刚墙时已是1957年5月19日,时间已经过去整整一年,可见帝陵的发掘难度的确非同一般。

发现地宫

历朝历代的帝王,无不将自己身后事当做头等大事来办,又由于规模弘大,随葬品繁多珍贵而引得无数人觊觎,所以必须设置墓葬护陵机关,才能有效防盗以及防止破坏。那么,定陵作为我国第一次发掘的帝王陵墓,它会有什么防盗机关呢?

但是考古队遍查史书,得知明成祖在选陵时,不仅选择了“左青龙、右白虎、前朱雀、后玄武”四势之地,更是设置了大批的护陵军队,与居庸关成犄角之势,陵园宝城以及外罗城坚固高大的城墙亦可看出,明朝帝王甚至将此地建成一个军事基地,所以断定不会有人开坟掘墓、盗宝取尸的,所以陵中并没有设置大量的防盗机关,这从砖甬道、石甬道就可看出。

但是,考古队员们仍做了万全准备。要知道,帝后的特殊身份,为防止尸体腐烂,一向有水印、朱砂等防腐物质,这些物质历经数百年已经具备相当的毒性,所以必不能小觑。

1957年9月19日,考古队披挂整齐,将梯子搭到了金刚墙上,等待着我国考古史上伟大时刻的到来。

就在这严肃之际,定陵发掘第一人王启发挎了个篮子满头大汗地从后面跑来,没等大家反应过来,他又从篮子中掏出两只公鸡给放了血……

一阵纷乱之后,白万玉怒道:“王启发,你这是搞得啥把戏?”王启发笑嘻嘻道:“白老,传说鸡血辟邪,我就拿两只来,好让大家安安全全的!”对于这些负责发掘的农民工来说,此时的科学与迷信、文明与愚昧在他们身上表现的淋漓尽致,金刚墙就在这样的状态下开始了发掘。

不过还未等夏鼐发令,赵其昌已经蹲在了梯子的顶端,开始撬金刚墙的墙砖。下面电视台的摄影机也开始了记录。由于上面的砖缝间没有用灰浆粘合,很快有一块墙砖便被赵其昌抽了出来。

夏鼐有着丰富的考古发掘经验,他见到赵其昌不管不顾将这块砖抽出,急忙在下面大喊:“小心毒气!”他话音刚落,众人听到一声“扑”的声音,随之一股黑色的雾气从里喷出。赵其昌听到夏老的提醒,急忙抱住城砖爬在梯子上。

等了好大一阵,这股雾气由黑变白,紧接着一股霉烂腐朽的味道在金刚墙这里弥漫开来。赵其昌这才下了梯子,将城砖递给别人,指着雾气说:“这是地宫中三百多年积攒下的腐烂发霉物质的气体,只要放出来就可以进入地宫了。

雾气逐渐减少,众人依次上去将城砖拆下来,由最下面的夏老为城砖编号,同时拍照记录。当砖被一层层抽掉后,赵其昌急切地说:“我下去看看吧!

夏鼐沉思片刻,点头嘱咐他说:“千万要小心!”白万玉也拿着一根绳子过来说:“为了保险起见,还是在腰里拴条绳子吧!要是洞中无事,你就打一道手电光线过来。要有意外情况,你就拉动绳子,我们想办法救你!

赵其昌戴好防毒面具,又将衣服袖口全部扎紧,在众人的叮咛中沿着洞口而下。

不久后,洞口观察的人员发现赵其昌打来的手电光线,知道洞中无事。考古队员冼自强、刘精义、曹国鉴、王杰等人也鱼贯而下,最后夏鼐、白万玉二老也带着防毒面具进入洞内。

突然,刘精义和冼自强方向传来一声惊呼:“地宫大门!”众人闻声急忙前去,在手电光线的照射下,整块由汉白玉做成的两扇石门呈现面前,在这洁白如雪的每扇大门上面,各雕刻着八十一枚乳状门钉,上有圆环兽头向人们证明着它们的威严。

但就是两扇看起来精美至极的地宫大门,众人无论使用多大力气,用了什么办法,都无法将其推开。

这到底要怎么打开呢?

打开地宫,办法其实很简单

夏鼐决定先将金刚墙完全拆开再说,这也方便更仔细地观察里面的情况。

在经过一天的工作后,由23层城砖叠垒的“圭”字形封砖终于全部被拆除,这后面的情况显露出来。这是一个长方形的隧道,两壁用石条叠砌而成,在考古学上这个隧道叫“隧道劵”,通到地宫门口的门也叫“劵门”,而在劵门下面就是无法打开的地宫石门。

地宫石门内的情况众人不得而知,但有一点确认的是,地宫内有重物将石门牢牢顶住,使外来力量无法轻易将门推开。那么,是什么人将这顶门物品放进去的呢?人为放进去又是从哪里出来的呢?

但是,按照明朝的丧葬制度,地宫中只有帝后才有资格入陵,即便是受宠的嫔妃在死之后也不允许入陵。那么以此推断,无论是工匠或者是殉葬之人,肯定不会被关在地宫之内。那么既然这个假设不成立,就只有一种可能,那就是帝后安葬完毕,活人全部撤出,里面的顶门物自动落下顶住石门。

赵其昌时间紧迫,就没再参与讨论,而是将重点放在了文献史料上来。据他查阅,明朝贵族墓出现过采用石球滚动的方法自行落封堵石的记载。原理是先在石门内侧做一个斜坡,再从门槛处凿出沟槽,槽的顶端放好石球,用这时敞开的门挡住。入葬完毕后,活人走出门外将门关闭,石球便沿着斜面滚动,直到石门完全关闭,石球在两门交合处的石槽内停下,这样门就被完全堵死。

那么,定陵地宫石门会不会是这个原理呢?不过原来发现的明朝墓是石球,从门缝看定陵地宫门这个有可能是巨大的石条来封堵,原理应该是大同小异。以此推测定陵地宫在关闭时,应该是先将石条依于门后槽内,人走出后,石条随着石门的关闭而逐渐倾斜,最终将石门卡死。

原理大概是这么个原理,但破解之法却又没记载,考古工作又不能像军阀孙殿英一样暴力将地宫门打开,所以必须要找出破解这道特殊锁具的“密钥”。

原理弄清,接下来考古队的任务便是从浩如烟海的史料中找到开启地宫“自来石”的办法。经过一段时间不眠不休的工作,终于有人找到了关于“自来石”的记载。

话说崇祯吊死在煤山后,昌平县的几个乡绅凑了“三百四十千钱”将崇祯帝与其宠妃田氏合葬。由于田妃已经下葬多年,墓中自来石已经下放,乡绅们用“拐丁钥匙”打开墓门,将田贵妃棺椁移于右侧,周皇后棺材安放在石台左侧,正中放入崇祯帝棺木,乡绅们见到堂堂皇帝有棺而无椁,便将田贵妃之椁让给了崇祯帝,安葬完毕后,重新封闭了石门……

从这段记载中不难发现,当年的工匠打开自来石用的是“拐丁钥匙”,这是一种特制的工具,从其名字中不难看出这一定是一个能通过门缝带弯的工具。

事已至此,赵其昌拿着一根铁丝来回鼓捣,但做来做去都不满意,一直将顶端做成半个口字形的时候,他拿起来问其他人道:“你们看,这是不是就是传说中的拐丁钥匙?”众人拿起来一看都恍然大悟,原来这个密钥竟然是这么简单的一件工具。

世间事都是如此奇怪,你追寻的事看似复杂,但一旦出现在现实中,往往都显得那么平淡无奇,这就叫做“大繁至简”。

10月5日上午,考古队带着一个由钢筋做成的拐丁钥匙进入地宫,由赵其昌和白万玉指挥开启石门。顺着手电的光线,赵其昌将手中的钥匙伸进了门缝,待接触到石条之后,他又用钥匙顶端扣住了石条,然后用力推动,石条果然被一点点推了起来,直到其直立之后方停止用力。

剩下的考古队员们分成两组推动大石门,这两扇石门轰然而开,整个地宫通道呈现在众人面前。考古队员们并没有急着找万历帝的棺椁,而是先对地宫门进行紧张的测量、绘图、照相等一系列工作,赵其昌则是蹲在自来石前仔细观察,只见上面有模糊的墨笔楷书11个小字:“玄宫七座门自来石俱未验”,这也意味着里面的地宫之中,还有六道类似的门需要他们去开启……

后话

从1956年5月19日到1957年9月21日,历经一年多的时间终于将定陵地宫打开,但限于当时的技术,陵中许多珍贵的文物迅速氧化,变成了没有丝毫研究价值的废品。但是发掘工作还尚未完成,更大的困难已经迎面而来,由于特殊原因,发掘工作必须要抓紧时间完成,贴在有机玻璃上的丝织品也要保存复原,可哪有时间让他们进行这些工作……甚至最后就连万历帝后的尸骨也不能保存,“科学一旦嫁给愚昧,就注定遭其蹂躏”,这一真理在定陵再次得到验证。随后,各地纷纷致信国家文物局,要求发掘当地皇陵,幸得周总理严厉制止,这才算将这股风气刹住。

有人说,“人生是尘世间的一种幻觉,生死皆是生命所能达到的最完美的高峰和境界。”不知道万历帝泉下有知,在另一个世界生活了三百年后竟然连生前的尸骨棺木都保存不了,他是一种什么感觉?

失去的,永不再有;现存的,应该珍视!

参考资料:《风雪定陵》、《定陵发掘记》等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